浅谈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

合集下载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们将结合“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和实施途径,探讨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教学的特点1. 情感化:生活化教学注重情感与情感的融合,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悟来理解道德准则,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入,使道德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2. 实践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思考、体验、实践,学以致用。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道德准则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体验化:生活化教学倡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道德准则的内涵和价值,使道德准则变得具体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认知水平。

4. 规范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的生活环境和行为规范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1. 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是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为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准则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和传递道德准则。

3. 融入德育主题班会德育主题班会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结合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来感悟道德准则,展示学习成果,分享道德体验,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参与感和体验感。

4. 打造规范化生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打造规范化的生活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可以在校园里设置道德风尚墙、爱心公益箱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爱心事迹的展示和捐赠活动,让学生通过周边的生活环境来感受和传递道德准则。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改提倡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运用。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说,生活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将以小学思想品德课为例,分析新课改下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生活化教学的定义和作用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让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接触,教师从生活中的事例、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实际意义,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体验、思考、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目标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课程。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经验相对较浅,在生活化教学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情境设置要简单明了,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偏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思考;3.教学过程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做人做事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具备适应性强、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

1.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内容。

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与这些生活经验相关的道德问题。

2.利用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上对道德问题产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互动、合作,共同解决道德问题。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4.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活动。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讲,那么只有让自己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们的具体事实,这样的课堂才会具有生气,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意义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其实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这门课本身不是主要学习课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高,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到知识学习的真正使用性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学习到的思想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思想品德生活化能够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层次和多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从心底真正地喜欢一门课程的时候,其主观学习意识才能够加强。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真正意义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一、讲故事,了解学科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

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明白,对课本知识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教学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讲解。

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耻辱的过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在学校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

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理论性强、教学难以接地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
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以下是一些探讨与建议:
一、注重生活情境,防止枯燥无味的讲解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例如,当教学影响一家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家庭中的成员,让他们了解
如何影响一家的每个成员,以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教学互动
学生喜欢感性的表达,注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体验和感知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
教学做人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必须制定一份团队规则。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
生需要互相协作,找到适合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来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三、举例讲解,生动形象
很多时候,学生都是通过实例或案例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家庭责任时,可以举例说明家长有哪些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什
么样的角色,那些经验告诉我们可以在家庭中营造良好氛围。

四、强化互动加强指导
在教学中引入师生互动,可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公共秩序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围环境中存
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直接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体现课程的
实用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思想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常常觉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活化的体验和实践。

如何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实践道德情感成为了每位思想品德老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公益活动、访问社会单位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人的需求和困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达到了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二、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情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和实践。

通过让学生观看感人的影片、阅读感人的故事、参观有特色的文化场馆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增加对美好情感的认识和感悟,并通过实践活动去传递和分享自己的情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的力量和魅力,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

三、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学生模仿典型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典范,是学生学习道德品质的楷模。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通过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模仿的方式,让学生亲近典型,亲近榜样,激发学生向典型看齐的自觉性。

可以通过邀请社会各界的典型人物来学校进行讲座、座谈等活动,让学生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典型的力量和魅力,从而使典型的道德品质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长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长。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情景剧表演、矛盾调解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

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那么,如何做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呢?一、教学导入的生活化导入的目的是消除学生课前的紧张,引发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体验的素材入手,例如,在教学《认识我们的身体》一课时,我先设计了几个谜语,让孩子们猜:1.上边毛,下边毛,里面装着黑葡萄,你若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

2.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你若猜不着,听我说一遍。

这些谜语孩子都非常感兴趣,通过猜谜活动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积极参入学习,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二、创设生活化的思品课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聪明的消费者》“逛商场”主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从家里带来各种物品,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购物超市”的模式,由学生扮演超市的售货员、和若干购物的顾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是每个品德与社会科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展开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

在教学社会识别与交往礼仪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的交往行为和互动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悟。

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准则的意义,才能使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二、利用故事和实例进行情境引导故事和实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生活化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视频、讲述真实案例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诚实守信”的内容时,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故事和实例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感悟,并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三、开展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也是非常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并在体验中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尊老爱幼”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尊老爱幼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尊老爱幼的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堂生活化教学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生活化,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是当前小学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入手,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性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指将抽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和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更易于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家庭和学校,所以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生活化。

在家庭中,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呼应,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念;而在学校中,教师们应当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交往中,使之成为学生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参与这项教育。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情感。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其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从而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1.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相辅相成。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主要还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

所以,要想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必须首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教学信息新教师教学学生要有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能够自觉的去思考,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要想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个学生是否具备提出问题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提问题的时候,说明这个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对他所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或者是在一些地方有所疑问。

那么这就说明了在这个学生对他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必须要对他将有提出问题的知识之前就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说在这个学生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他已经具备了对这个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从而他才能够对新旧事物之间的更替进行再思考,从而产生问题。

所以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内容中也要积极的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和知识领域,在课后也要经常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或者是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知识的阅读量,从而拓宽小学生的眼界和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3.小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问题意识提高了,那么这还需要一定的课堂环境去保持和发展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在提问的时候,如果课堂氛围相当的轻松、欢快,那么小学生就能够放松心情和放下害羞的心理,更加积极主动的在课堂上提问。

所以说,课堂氛围对于小学生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如春风般会沐浴学生的心,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再像以往那样紧张,课堂氛围过于严肃会让学生有一种拘束的感觉,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而且宽松的课堂氛围也会使学生增加提问的勇气。

4.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或者是教师发现学生有想要提问题的意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有所反馈,因为教师一句鼓励或者是肯定的话,会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积极反馈会大大的增加学生提问的几率,不论是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去嘲讽或不予理睬,否则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在日常上课的时候,要经常教导学生加强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温习。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在生活化教学方面,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灌输和规范,过于强调知识的传达和习惯的养成,缺乏实践和交流的场景,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和主动性,重复机械学习。

而新课改下的生活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创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课程内容的贴近实际生活,是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要素。

在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涵盖了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从各个方面探究和思考道德生活。

比如以对待校园欺凌的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分析欺凌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道德与现实的关系。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所启示和应用。

最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之一。

生活化教学强调自主性和参与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此外,在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和认知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反思、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教学重点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真实、生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实际、有意义。

下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旨在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关心、体会社会价值,了解社会规律和社会伦理;在参与中学会思考、表达和协调,逐步实现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独立。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呼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积累道德情感和品德资源。

3.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电子教案、互联网搜索等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和利用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日常生活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如何爱护生命和环境等。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拾荒、义务劳动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环保、公益等道德情感的熏陶。

2.文化传承通过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以《左右》为例,教授孩子欣赏名曲,让孩子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心。

3.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感受社会的温馨和社会的冷漠,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等,让学生感受到志愿者服务的意义,激发热爱助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情感熏陶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道德情感,启发他们的崇德向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疏通街道、助老攻坚等活动,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满足感。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小学思品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思品教学往往呈现出理论过多、实践过少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思品教育工作,需要注重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思品教育的意义。

下面就思考几个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生活化思品教育。

传统的思品教育往往是以抽象的道德概念为基础,给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直接的应用。

而如果将思品教育落到实处,提供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品教育的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模拟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和感受思品教育所涉及的道德情感,进而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生活化思品教育。

情感是一个人与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是决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在思品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去表演或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亲情、友情等真实存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与思品教育内容进行联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教学生活化思品教育。

形象是人们认识、记忆和感受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思品教育能够深入学生内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思品教育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画、视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具体的道德典型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人物的道德魅力和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思品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融入生活化思品教育。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思品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思品教育中,可以通过将经典故事、诗词等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经典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诵古诗、讲述经典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亲近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思品素养。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理念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接着介绍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美好。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应用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活化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将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生活化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

1. 利用身边的事物教育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教育学生,例如利用校园中的植物、动物、建筑等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态、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日常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例如在食堂、操场、教室等地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共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制定生活化教学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教学项目,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体验和感受道德理念的美好。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家庭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

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小学思品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的重要环节,而如何将思品教学生活化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于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生活化教材的选择思品教材是思品教学的基础,选择生活化的教材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家庭、友谊、乐于助人、守时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引入生活化例子和情景在思品教学中,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和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讲述一个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公平待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情景,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三、开展生活化主题活动开展一些生活化的主题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组织一次义务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意识。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组织一个班级会议,让学生讨论如何共同合理利用教室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珍惜之道。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注重生活化评价在思品教学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注重生活化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可以通过平时的生活观察、班级评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将思品教学生活化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选择生活化教材,引入生活化例子和情景,开展生活化主题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注重生活化评价等策略,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品德素养。

浅谈小学思品课课堂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思品课课堂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思品课课堂生活化教学目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思品课教学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

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

如果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谈不上“情理交融”、“迁情入化”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思品课教学中,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感动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个来自生活的疑难问题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碰撞……“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了他们的道德智慧。

一、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思品教材每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书上的榜样多数选择的是古代人物,因其年代久远,社会背景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加之小学生受知识水平、阅历程度、思维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很难理解古代榜样人物的政治观点、行为意图、精神实质。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导致“明理”难以深化,古代榜样人物的“精髓”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而选择现代的、典型性强的、极有影响的榜样人物,其形象高大、事迹感人,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真实生动的事例,但是离学生太遥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课本榜样”毕竟与“生活榜样”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因此,课堂上要多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高,学生就感到亲切、自然、摹仿性强,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时,我看到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爱劳动,更不觉得“劳动光荣”,甚至有逃避值日生的行为,于是,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班中“热爱劳动”的小朋友。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品德来源于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也就是说,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贴近儿童生活,立足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

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融入“生活即教育”理论,实行生活化教学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多以问题、情景、案例为基础,为教学生活化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应该选取显示生活中的素材,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创设生活化氛围,模拟现实生活情景,使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

如将学生置身于十字路口,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参与拔河比赛感受比赛规则重要性,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需要规则。

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激励学生开拓视野,挖掘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参与中使学生敢想、敢做、敢创造,为学生酿造自由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要“行”和“知”统一,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设疑、引趣、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上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例如,在教学《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时,对案例“李某踢打邮筒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进行探究教学,首先让学生阅读案例、教材,初步把法律知识与案例材料联系起来,尝试探因究果,最后进行判断。

浅谈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思 品课 堂的生活化
四 川省 蓬溪县 呜凤 镇 小 学校 吕 焱
擅 耍 :思想品德课教 学生活化 ,使 新课程 改革的核 心理念。 因此,让 思想品德课堂回 归生活,从 生活中来,到生活 中去 ,让生命 的活力在课 堂中得 以焕发 让学生在 自然真 实的主体 活动中体验与创造 ,使他们能 更好 的懂得生
的活动要 加以评价鼓励,对相关知识要加 以渗透 ,教 师的评价是全方位 的,不 能局 限于技能评价,这些需要教师具备 良好 的 口头评 价能力和灵活驾驭课堂 的 应变 能力新课程标准把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 相结合,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 学生 的主体 地位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 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 、学生互 相评价 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注 重评价多样化 ,注重评价 的激励作 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 的热情 ,以体 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 的 学 习兴趣 。改变课 堂结构,搞好课堂评价,是课改的关键所在 。
我们 高中体 育教师都要 认真研究课程标 准,把握体 育课程的总 目标 、具 体 目标和 内容标准,提高 自己的教学理念 ,改革和完善课 堂教学 ,促进 学生 身 心健 康发展 ,同时提升 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 学研 究能力 。 参考 文献: 【 1 ] 教 育部 ;普通高中体 育与健 康课程标 准 ( 实验 );人教 网;2 0 0 7 . 0 3 f 2 ] 袁昕杰;高 中体育新课标创新教 学观念探讨;体 育博览 2 0 1 1 年1 9 期 [ 3 ] 张世忠;在 “ 快乐 体 育 中掌握 运动技能;中国体 育报 ;2 0 0 7 年
活 、理 解 生活 ,做 生 活 的 主 人 。让 思 想 品 德 课 因为 生 活化 的 教 学 变得 更 加 生 动 , 更 加 丰 富 多彩 !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生活化教学是指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想品德的实践。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下面将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点,介绍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化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和实践。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如整治校园环境、帮助他人等,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二、注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品德道德素养。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围发生的事情,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启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成长生活化教学强调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心学生的成长,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情景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注重体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有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

五、注重情感熏陶,引导学生行为规范生活化教学还应该注重情感熏陶,通过真情感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之一,关乎着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

要想使思想品德课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让思想品德课真正“生活化”,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希望能给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要使思想品德课程更生活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思想品德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诚实守信相关的事例,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思想品德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程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参加义工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反思这些活动对诚实守信等思想品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二、运用教学媒体和工具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媒体和工具是实施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媒体和工具可以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在学习“友爱互助”这一思想品德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有关友情和互助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度。

教师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比如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思想品德内容,达到“感知在心,实践于行”的教学效果。

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思想品德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1. 引言1.1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尤为重要。

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和社会现象。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社会规则的作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通过在课堂上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友谊、互助等价值观念。

生活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天生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下,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通过实践操作、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素养水平。

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特点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意识。

在这门课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品德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思品课堂的生活化
最初道德表现为与生活融合一体的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中人们感受到好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道德的说教,灌输道德的戒律。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处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旨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

下面我就自己平时的实际教学,关于新课程的生活化方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要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要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容纳一些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们交往中的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作是孩子中的一员,在和学生们共同地讨论、实践、操练中形成凝聚出师生认同一致的观念。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二、导入内容要“生活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
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的投入道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蕴含的意思。

初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的来历是熟悉的,对同学的名字是好奇的。

一听介绍名字,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

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介绍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爱。

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

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

那么,什么是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框的内容:我知我家。

”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者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另外,导入新课运用一些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讨论的新闻事例导入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情”是通向“理”的桥梁,“隋”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情”从何来? “理”从何明?我认为要把教材中的道德素材、道德范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品德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一个或几个典型范例为榜样来激励学生,但我认为仅凭课文中范例来明理还远远不够。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紊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优化教学评价。

让学生热爱生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
能力等)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

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主要应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思品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总之,教师要加强教材研究,掌握教材内容道德行为的教育目标,针对教材中那些贴近本地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作好恰当的调整和补充,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实例和典型范例切实指导好教学。

这样,思品课的育人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