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

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

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

者指出: “商品的逻辑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社会生活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形式。”②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认为世界运动的本质方式就是商品生产和交换。马克思这一理论符合处于生产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马克思主义并不符合后现代社会。鲍德里亚就觉得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的学者自然不会放过鲍德里亚这样大逆不道的思想,他们的批判也显而易见。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世界运动的本质方式应该是符号的生产和交换。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物的使用价值被取消,甚至可以说物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所代替,这也是由资本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而作为物的交换价值的外在表征即符号,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也是物的存在方式。

一切的生产和消费都是符号,在消费时,货币和物的交换是符号的交换,这是自然的。关键的问题是符号如何生产? 解决这一问题就解决了世界运动的方式这一问题,但令人气馁的是,鲍德里亚并没有对这一问题明确地回答,而是大谈符号的特征。因此,就让我们从鲍德里亚的论述中去发掘: “只有当物自发地成为差异性的符号,并由此使其体系化,我们才能够谈论消费,以及消费的物。”③符号的差异性使符号的生产成为可能,但符号的差异性又是从哪里产生的? 是从物的差异性产生的吗? 物的差异性和符号的差异性又是什么关系? 最终这一系列问题又回到了“物”那里,回到问题的起点: 什么是物。但鲍德里亚并不关注物的本身或本质,因为在他眼中,物是个复数概念。现在似乎有点先验论的味道,物一出现就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就是以差异性的形式出现在世界。各种各样的物有与之对应的符号,因此,符号获得了不证自明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其生产性,或者,可以这样说,伴随物的生产,符号也自动生产。但整个世界是自动生产的吗?物又是谁生产的? 我们认为,物是自发生产。鲍德里亚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这一论断: “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④

②宋德孝,商品拜物教批判与符号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唯实,2009( 6)

③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

[J].哲学研究,2009( 7) : 12.

在这里,鲍德里亚把物和人分为两个产生关系的概念,只有解释物是自发生产才最为合理,其实到最终,鲍德里亚思考的路径和马克思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关注的视点不同,而这不同是社会发展差异所导致。鲍德里亚只不过指出马克思理论的不合时宜,而这个问题是很多学者反对的,他们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对当今后现代社会仍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该适应今天的社会特征,因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其理论依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来看,社会的变化必然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鲍德里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拓展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就其表现形态来看,与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的异化形态既有相似,又有差异。消费社会中的异化首先表现在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上。《物体系》的翻译者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鲍德里亚曾经编选了一些批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其中就引用了德国作家马丁·瓦泽的说法:“雇员和工人不再是在生产体系中被剥削,这种天真的资本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他们是在消费中被剥削,透过新需要的微妙暗示,他们成为一种被给予的欲望的奴隶,而他们还以为那些欲望是他们自己的。”

⑤在生产型的社会中,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后者有机的身体,这带来了人的对象化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从而带来劳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在消费社会中,情形发生了改变。人的需要已经不再是自然性的,而是被操纵的东西,所以变成了一种被给予的东西。人的消费活动,并不是基于自然性的需要,而是受被给予的需要的操控,成为被给予的欲望的奴隶。尽管异化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同样的,人都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成为另外一种事物的奴隶。

不仅如此,鲍德里亚还发现,在人成为了被给予的需要和欲望的奴隶的同时,物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客观身份,变成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他说:“更有甚者,形式和技术的引申义(connotation)还会增益功能上的不和谐,也就是整个需要的体系——社会化或潜意识的需要,文化或实用的需要——整个生活体验的非本质体系反过来影响技术的本质体系,并损害了物品的客观身份。”⑥这段话有些费解。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一般的物具有两个结构层次,一个是结构语义系统,⑤[法]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