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e7dc90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e.png)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e204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d.png)
情感体验性
• 当人在与客观现实接触时,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理 想的现象,体验到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在精 神上获得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感时,美感就产 生了。
想象创造性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 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创造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 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 要、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形象直觉性
• 审美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和整 个审美感受自始 至终都是在形象 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 的。
形象直觉性
• 在美的欣赏中, 个体无须借助抽 象的思考,便能 不假思索地判断 审美对象的美或 不美。
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理想、主观 态度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情感体验;
精神愉悦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个体不作实用 考虑,无关个人利益而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因此是非功利的、主观的愉 悦性。
精神愉悦性
审 美 带 来 的 愉 悦
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
功
不是狭隘的实用利源自感功利,而是精神带
来
上的满足和享受。
的
满
足
感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美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 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 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美感的含义名词解释
![美感的含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3c8d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4.png)
美感的含义名词解释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的一种情感状态。
它是对于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主观感受和表达。
美感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从视觉艺术到音乐、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和欣赏。
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在每个人心中的体验方式不尽相同。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标准也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美感不受时间、地域、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让人们共同体验和追求美的存在。
美感的来源是多样的,它可以来自于视觉上的美丽景色,如绚丽的日落、雄伟的山脉、细腻的花朵等。
它也可以来自于音乐的和谐旋律,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文字,以及建筑中充满智慧和创意的设计。
美感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产生,例如友谊、爱情和亲情等。
美感对于个人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能够带给人们愉悦、放松和振奋的感觉,使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寻求平衡和心灵的满足。
美感的体验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灵感和动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美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这不仅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体验,也推动了艺术和创新的发展。
美感不单纯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普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然而,美感并非绝对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
在一些混乱和破碎的环境中,美感可能会被压抑或丧失。
人们需要通过调整心态和选择积极向上的体验,来重新寻求美感的感知。
此外,美感也需要培养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人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总结起来,美感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的一种情感状态,它是主观感受和表达的结果。
美感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的感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文化的发展。
尽管美感因人而异,但它也体现了一种普遍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通过培养和发展美感,人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dc99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5.png)
美感的产生
• 美感的产生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 会实践是美感的根本来源。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包含着结 构和动力两种要素。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概念
凡是与美有关的事物总是会成为人们追 求、向往的目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 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就是 美感。
美感的概念
•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引起的具体审美感受。
• 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主体所反映美的各种意识 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 受基础上形成的如审美趣味、审美体 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 的意识系统。
美与美感
• 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 美是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而美感
则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是 对美的事物的能动反映
美感的三个层次
• 物感 • 人生感、历史感 • 宇宙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美感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快 感,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 美感是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的,由快 感进化而来的。
• 快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美感是人类所 特有的
• 快感的主体是无意识的,它无需认识快感 的目的,而美感的主体是有意识的,它能 够意识到其目的,同时使其行为符合目的。
• 美感总是力图摆脱各种狭隘的生理需求和 实用满足,旨在激励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意志。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6f10815a5e9856a57126005.png)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美感的概念名词解释
![美感的概念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abae3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9.png)
美感的概念名词解释人类一直以来都对美感具有强烈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指人们对于审美事物的感受和感知能力,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体验,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经验以及审美价值观息息相关。
美感在个体间产生共鸣,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来解析美感的概念。
一、美感的感知维度美感的感知来源于我们对于外界的感知与体验。
感知维度中的五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对美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视觉是人们感知美感最为重要的工具。
当我们目睹美丽的自然风光、绘画艺术或者时尚设计时,眼睛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知系统传达到我们的大脑,激起一系列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听觉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声音的和谐与节奏,都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的声音,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与享受。
触觉、嗅觉和味觉则与我们身体的亲密接触息息相关。
触摸一件光滑细腻的材料、嗅到花草的清香、品味精美的食物,都将激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享受。
二、美感的文化维度美感是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一方面,文化背景对于美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美学强调简约、静谧和沉稳,而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性、多样性和创新。
这些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对美的表达方式,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和评判产生了区别。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于美的感知也有着直接影响。
人们身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刺激,从而形成对美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常接触到繁忙的现代都市风光和多元的文化艺术,对于美的要求更加动态和多元化;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则更多地关注于自然的原始、朴实之美。
三、美感的情感维度美感不仅仅是一种感知和认知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给予人们愉悦和满足。
美感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喜悦与快乐,也可以是思考与忧虑。
美感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美感的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73df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6.png)
美感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现实美的主观感受。
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即人类的审美意识。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
有些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定义: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欣赏对象的美而激起兴感愉悦的感情状态,是对事物的美的反应,但却不是事物的美的镜子般的消极、被动、直观、机械的反映。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而近代的科学与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感知能力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丘觉,它决定了人的感知(知道)范围,包括对美的感触。
这对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e85cb33f3968011ca300917e.png)
艺术欣赏中的感性美、理性美和灵性美每个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感悟。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很容易唤起人对美的认知。
那么美是什么?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的定义是:我们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
而我认为,得到的“审美愉快”又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体会:感性、理性和灵性层面。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应该主动感受三种递进式的美——感性美、理性美、灵性美。
所谓“感性”,指的是人作为自然存在所具有的需要和能力。
这是人生而具有的。
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的能力,人的工具也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延伸。
所谓“理性”,指的是人的心智能力。
也是自然赋予的,但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
“理性”的基本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并由此弥补和增强感性的不足。
如果说“感性”提供的是动力,那么“理性”提供的则是方法和手段。
两者构成求生存的互渗环节。
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是人的感官对于作品的认知,即视觉上的感受,由视觉引起的情绪到达心理的感受——美或者丑,也就是从作为愉悦目的客观感性阶段进入作为赏心的闲情逸致、情感慰藉的主观感性阶段,这种阶段是一般人的普遍欣赏过程,也就是我们文中所说的“感性美”。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会有思、考、评、鉴的思维活动阶段,而当人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就不可否认是理性阶段,那么,此时人们正在感受的就是“理性美”。
而“灵性”,似乎是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妙概念。
在心理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灵性”的定义是由威廉•詹姆斯提出的:“灵性是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
对于信仰上帝的人,灵性是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体验;对于人道主义者来说,灵性是与他人相处的自我超越体验;对某些人,它可能是与自然或宇宙的和谐或同一的体验。
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王国,在那儿我们可以体验到与某种大于自身的事物的联合,并由此找到自己最大的安宁。
”(James,1902/1958)。
后来,有人在这个定义基础上将灵性定义为“对生活的意义和使命的寻求,对宇宙中的和谐和完整的追求,对一位属性全然是爱的终极力量存在的信念”。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下)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下)](https://img.taocdn.com/s3/m/fadad20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d.png)
作者: 成穷
出版物刊名: 艺术生活
页码: 46-48页
主题词: 美感特征 体验者 美感性 宗教感 审美感受 求意义 对象化 主要动力 文明进步 灵性
摘要: 由于美感是一种意义感,而意义只能在体验中存活,故对美感特征的认识首先须由对体验的揭示开始。
但要揭示体验的特征,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将之与非体验的方式作比较。
非体验有哪些形态呢?我们选取何种形态来作比较才是恰当的呢?前面已谈到人的感性和理性。
这也是构成人性的基本维度(现实性维度)。
因此,只需把人和“对象”在意义体验与在这两种方式中的存在状态作比较就行了。
人的感性运用有多种表现,但最通常的却是运用“智力”的认识活动。
它们不仅基本,而且重要,一向被视为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
我们就从与它们的比较开始。
(1)以主客之间是否有距离为标准。
美感的名词解释
![美感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e95d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f.png)
美感的名词解释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美的直观体验和感知。
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表达了对美的理解与欣赏。
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美感在不同人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美感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欣赏、评价和创造美。
1. 美感的本质美感的本质是对感知对象的精神上的积极态度。
它要求个体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方式去感受周围环境中的美。
美感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艺术作品,都可以引发美感的体验。
美感是人类对外界的感知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平衡和完整的愉悦感。
2. 美感的来源美感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界的景观、艺术作品、音乐、文学、建筑等。
自然界中的美景,如绚丽的日落、蔚蓝的天空、山川河流等,常常能够引起人们对美的感知。
艺术作品则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形式都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引起人们的美感体验。
3. 美感的表达美感可以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来进行表达。
通过文字的描述、演讲的方式、绘画的创作等,人们可以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传达给他人。
美感还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例如欣赏音乐时的舒缓的动作,观赏艺术作品时的入迷的眼神等。
表情也是美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微笑、赞叹、震撼等都是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所产生的情感表现。
4. 美感的培养美感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通过培养和学习来提高。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学习音乐和绘画等,都可以培养和提升个体的美感。
观察和感知自然界中的美景,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和艺术装置等,也可以促进个体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5. 美感的影响美感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对个体而言,美感能够提供精神上的愉悦感、愉快感和幸福感,能够让人们摆脱琐碎和消极的情绪。
同时,美感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
对于社会而言,美感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形成广泛的审美共识,推动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美感与灵性5
![美感与灵性5](https://img.taocdn.com/s3/m/62f3a70902020740be1e9bdf.png)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6 综上所述可知,一般人在解释美感性质时所取的路线大概是:从追问美感而切人对人性的解释;人性由感性、理性两个方面构成;美感或为感性的,或为理性的,或为二者的统一;美感以心理体验的形态出现,其性质应由心理因素的厘定(形下分析)来加以确定。
这一路线始终是在“此岸世界”的领域中进行的:由人的认识、实践活动到美感经验的心理学分析。
而我们的路线是:由追问美感而带出人对意义的求索与人性中的灵性维度;灵性是人与意义打交道的能力和处身状态;美感虽不离现实事物的形式并以心理体验的形态出现,但本质上却是体验意义的一种方式,故其性质应由对此体验的结构分析(形上分析)来加以确定。
这一路线基本是在超越的层面上进行的:从人的“彼岸性”(灵性)到审美感受的存在论分析。
我们相信,只有沿着后一条路线,才有可能对有关美感性质研究的一些基本结论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美感是超越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意义感;美感是自由的,因为美感是在中止了实践的或认知的兴趣(它们无非是求生活动的两个互渗的环节)之后产生出来的形式感;美感是创造的,因为美感把意义赋予世界,使世界挣脱了只作为资源或概念存在的庸常状态;美感是直觉的,因为美感是灵性对意义的直接体认,根本无需经由理智思考与逻辑推导;美感是愉悦的,因为美感是人在归“家”时内心所洋溢的喜悦感。
注释:[1] 弗洛伊德:<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转引自《美学》第6 期,第275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 朱光潜:《谈美书简》,第77-79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见汪济生:< 美感的结构与功能> ,学林出版社,1984年。
[4] 见蔡仪:《新美学》,第3 章,载《美学论著初编》(上),第310 页,上海文艺出版杜,1981年。
[5] 同上,第311 页。
t6] 李泽厚:《美学三题》,载《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7]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13 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27830b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c.png)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摘要】美感与灵性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本文从探讨美感的本质入手,分析了灵性对美感的影响,揭示了美感在灵性中的体现。
文章还探讨了美感与灵性的共同点,并比较了它们的独特性。
通过对美感与灵性的共融以及开启个体灵性与美感的可能性的讨论,强调了美感与灵性在构建个体内在世界中的重要性。
美感与灵性不仅在个体内部相互交织影响,也在外部世界中共同创造出一种美的意蕴。
通过对美感与灵性的探讨,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和理解世界,从而拓展心灵的视野,提升对世界的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美感、灵性、性质、探讨、影响、体现、共同点、独特性、共融、可能性、构建、个体内在世界1. 引言1.1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美感与灵性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它们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美感是指人对事物美丽、和谐、感人之处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感知和情感的综合体现。
而灵性则是人对宇宙、生命、自我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的认知和体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思维和感知。
美感和灵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关系和作用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感与灵性的关系进行全新的解读和探讨。
通过探讨美感的本质、灵性对美感的影响、美感在灵性中的体现、美感与灵性的共同点以及美感与灵性的独特性等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美感与灵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期能够对这一领域提供新的思考和理解。
美感与灵性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自我意识。
通过开启个体灵性与美感的可能性,个体不仅可以拥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感知体验,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灵成长和发展。
美感与灵性共同构建个体内在世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也更好地与他人和世界互动。
2. 正文2.1 美感的本质探讨美感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是人类对美的直觉和情感反应。
美感不仅仅是对外在物体的审美评价,更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艺术的感知与体验。
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
![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https://img.taocdn.com/s3/m/c49ebdf304a1b0717fd5dd85.png)
浅析美的感觉与灵性的曲同摘要:美感其实是广义的,而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是狭义的。
因为每个人对事物,以及对美的理解感受是不同,所以美的寓意方向就有着发散性。
灵性却不同,它是突法的产物是一瞬间的,但它给人更加贴切的感觉和激情。
笔者通过对美感与灵性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其内涵与构建美的骨架,进一步挖掘美的情感体验和给予人一种“美”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美感;感性;理性;灵性;情感体验引言美感,即感受事物的抽象而神秘的情感体验,是理性和感性居于玄幻而绮丽间接表达形式;它是有灵性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的很早,渴望获得精神的享受,所以灵性,是给人更加贴切的感觉和激情的直观表达。
这样美感与灵性似乎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或者本身就是一二之间的关系,然而这却是对美感与灵性的误区。
本文就是基于此,研究将美的灵性渗透在美的需求上,探讨美感与灵性之间的关系,构建美的骨架,进一步挖掘美的情感体验和给予人一种“美”的精神内涵。
一、美感的理性与感性体验形态美感是通过审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美学家将这种情感形态概况分为三个方面:1 、美感是感性的;2 、美感是理性的;3 、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关于美感的讨论,有很多流派,如鲍姆嘉通认为是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认为是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黑格尔认为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质;休漠和弗洛伊德认为是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
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的特征,这都是在讨论美感的感性或者是理想体验的情感表达形态。
这也是美感无论是社会功利性与个人直觉性都将体验在此,由此,美感作为解构美的构造,在绝对活跃与开放的“感性动力”和相对静止与封闭的“理性结构”中,感性作为动力因与未来相联系果,理性作为动力的结果与过去相联系的因,就其本质而言,理性情感是作为批判、扬弃感性情感表达的存在而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美感是灵性的社会功能属性的结构存在体系。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7f9fdacd51e79b8969022638.png)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1 这个地方所讲得美感是狭义得,指审美当下所产生得一种愉悦得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得性质如何,美学家们有着不同得理解.综观有关美感得种种论述,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 、美感是感性得;2 、美感是理性得;3 、美感是感性、理性得统一.“感性”一词在不同得作家那儿有着不同得理解.在有关得美感讨论中,通常或指不假概念、推断、推理得直截了当性(如克罗齐);或指视、听、触、嗅等感官得运用及其相关对象得外部可感性质(如黑格尔);或指一种较低级得认识形式(如鲍姆嘉通);或指某种躯体力量与生理感受(如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等等.美感与感性得关系也依上述理解得不同而有相应得内容.在把美感转到等同于主观快感上.休漠和博克可讲开了风气之先.前者把美感视为一种“同情感”,后者则视为“类似爱得情欲” 他们得观点后继有人.弗洛伊德沿此方向走得更远.他断言:“美感确信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得,对美得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得性感目得.关于性所追求得对象来讲,‘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得特征.”○1 在这方面,dh ,劳伦斯也差不多持同样得观点.他认为: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美得东西既是激起性欲得东西,那么非常显然,引起得感受即美感也确实是性感.然而,这种把美感直截了当等同于本能欲望和生理快感得极端看法并不多见,更多得是承认它们只是美感中得一个方面或一种因素.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朱光潜先生十分强调生理性得“节奏感”在美感生成中得重要作用.但却区分了一般得快感与美感.○2 然而也还有人特重美感得感性基础,坚持认为应从人得生理构造即肌体、感官与中枢神经得活动方式中去把握美感得结构体系.○3另一些美学家却不如此认为,在他们看来,把美感得性质划入感性,专门是归结为生理性得快感或生物性得性欲,是看低了美感.美感应该是某种更高东西得表现.理性确实是这种更高得东西.但在不同得使用中,理性(the rational)也有不同得含义.在美学中,与理解相关得认知能力和与实践相关得社会性为其差不多含义.20世纪50年代得中国美学界,大多都把美感看作认识得一种形式.其中最突出得是蔡仪.蔡仪不否认美感有感性(快感)得成分,但却认为,“精神得基础活动是认识,美感既是精神活动,那么显然是在认识得基础上发生得.”○4 由于认识乃理性得差不多内容与功能,这就在总体上把美感划入了理性得范围.认美感为理性得并不限于中国.在西方,一般讲来,凡推崇理性得思想家们都易于主张美感是理性得或是强调它得理性方面.鲍姆嘉通早就提出“美是感性认识得完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坚持认为“美感认识得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基本上把美感当作认识来看待得,虽讲这种认识得级不较低.更有得(如rother)甚至断言,“美只能自理性去领会,而美所给予得愉快,亦非感受得愉快.”○5 这就完全把美感划归到理性得范围之内了.但执于一端得怎么说不多,更多得是主张二者得某种统一.黑格尔是闻名得理性主义者,但他得“美是理念得感性显现”仍达到了理性与感性得统一.美如此,美感亦当如此.在当代中国,认为美感是感性与理性之统一得不乏其人.最有代表性得可推李泽厚与高尔泰.应该承认.在对美感性质得认定上,李泽厚在50年代多偏于认识论方面,尽管他提出了所谓得“美感二重性”(社会功利性与个人直觉性)咨询题.因为他那时主张“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确实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得关系咨询题入手”来分析美感.○6 这一入思得角度决定了在其中呈现得美感必定差不多上是理性得.只是到了80年代,他才提出“积淀讲”,重新解释了他原来得“美感二重性” 按照这种解释,美感乃是“积淀了理性得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感情和知觉,也确实是积淀了内容得形式” ○7 这一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经典.迄今为止关于美感得理解大多基本上在此框架中进行得.美感是感性理性得统一,美感包含知觉、理解、情感和想象四种因素,这两点几乎被后来所有得教科书重复着,鲜能出其窠臼.高尔泰也许是当代中国美学家中最具原创力得人之一.在他得理解中,美感为一构造,包含两个方面:绝对活跃与开放得“感性动力”;相对静止与封闭得“理性结构” 前者是“作为动力因与以后相联系得”,后者是“作为结果与过去相联系得” 美感虽不离这两个方面,但本质上却是作为批判、扬弃“理性结构”得“感性动力”而存在得.这一点决定了美感得“解放”功能.○8 虽讲李、高二人在形式上都达到了感性和理性得统一,但也有非常大得不同.这种不同要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李泽厚得“感性”指得多为人得直观感受,而高尔泰得“感性”指得则是一种具有价值取向得自然生命力.第二,在“感性”、“理性”两个因素中,李强调得是二者得相互融合(积淀),高强调得则是二者得相互斗争(扬弃);李在美感中看重得是作为社会历史之确信成果得东西,而高在美感中看重得则是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能力得方面.不管以上三种理解有何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通得,即都不出感性、理性得二元预设.这一预设注定了美感永久也越不出它们得藩篱. 2 美感确实是如此得东西吗?假如人性得全部内容只有感性、理性两维,那么,在它们得界域之内去探寻美感得性质就将是完全正当得,而达到两者统一得观点无疑也将是最全面得.然而,假如人性得疆域伸展得比感性、理性还远,而美感得性质碰巧又逸出二者之外,那又会怎么样呢?我们这个地方不再做人性得有无之辨,而径直指出:感性、理性确为人性得差不多内容,但它们只是人性得一个方面(现实性维度);此外还有一个方面,这确实是灵性(the spiritual ).这是人性得超越性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平列而非从属得:“灵性”不是“感性”、“理性”得升华或反映,不能归并到“感性”、“理性”之中;“感性”、“理性”也不是“灵性”得放射或流溢,不能收摄到“灵性”之中.何谓“灵性”?正如“感性”、“理性”一样,“灵性”也是我们关于人得存在之某一方面得概括与抽象.我们把“灵性”界定为人与“意义”打交道时所出示得一种本质力量或处身状态.但什么又是“意义”?这个地方所讲得“意义”,不是语言学或语言哲学所讲得“语义”即语词所指得无形得观念;也不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刻》中所讲得那种组建世界得“意蕴”即事物凭之得以展露和领会得因缘联络整体.这两种“意义”与我们所讲得“意义”虽不无关联,但却不是同一层次上得东西.我们所讲得是一种“人一辈子意义”,即人一辈子在世专门有所依持(可靠、可慰、可乐等)得那样一些存在状态.这一意义上得“意义”与前两种得区不可由下述情形见出:一个人讲着语言(诚诺着它得语义),也在作为因缘联络整体得世界中烦忙操持着(承诺着它得意蕴),却可能仍感到他得生存是毫无意义得、空虚无聊得,仿佛还缺点什么.那个“什么”,多半确实是可使一个人兴致高昂或兴味索然并因而可使他得生活充实生辉或空虚暗淡得“意义”求意义与求生存乃是人一辈子在世得两维.求生存指个人得存在与种族得连续.为此而又有求食(或以求食为主)与求偶两种差不多活动.这确实是人们常讲得两种“生产”:物质资料得生产和人自身得生产.关于这两种“生产”得重要性人们差不多强调得够多了.然而,不管求生存得活动多么重要,都不能取代人求意义得需要.人不能没有对物质和异性得需求;无之,人便不能存活.但人对意义得需求也同样重要,甚至还更重要;无之,人即使活着,也空虚无聊.人可死于冻馁,也可死于意义得缺失.动物只求生存,而人赖以存活得还有意义.爱、友谊、游戏、审美(艺术)、道德(修养)、信仰(理想)等等确实是人求意义得差不多方式.就人主体方面得能力而言,人凭什么去求生存与生存得意义呢?人求生存,要紧凭“感性”和“理性”我们所谓“感性”(the sensual ),指得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得需要和能力.一方面, 求生存得需要也确实是欲望求事实上现得需要;另一方面,满足欲求得差不多手段也是感性(躯体)能力.这是人一辈子而具有得能力.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得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得能力,即运用自己得五官四肢去与外物打交道,由此获得生存所需要得物质资料.在此过程中,人得工具也只是是人得感性能力得延伸和加强.我们所谓得“理性”,指得是人得心智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自然给予得,但却在社会历史得漫长运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理性”得差不多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它需有一种黑格尔所讲得“狡黠”本性,能发明出一系列得手段(中介)来弥补和增强感性得不足.就人与外物打交道而言,假如讲“感性”提供得是动力(双重意义上得),那么“理性”提供得则是方法和中介.仅此而言,不管运用“感性”得实践和运用“理性”得认识有多大得差不, 都可视为同一求生存活动得两个互渗得环节.人类愈是蒙昧落后,就愈多地依靠人得“感性”(体力).反之,人类愈是开化进步,就愈多地依靠人得“理性”(脑力).但不管轻重多寡,两者都是人得谋生活动少不了得.人求生存得意义,则要紧靠“灵性”诚然,人在从事某些求意义得活动时也离不开“感性”和“理性.竞技要运用肢体,下棋要运用头脑.艺术家在构思时要运用心智,创作时常常离不开躯体方面得活动.然而,在意义求索及其体验中,我们却要紧不依靠这两种能力,这不是因为它们低贱,而是因为它们无能.因为这个地方发生得不是”感性“与”材料“得实践关系、”理性“与”概念“得认知关系,而是:”灵性“与”意义“得体证关系.”灵性“何在?不在血肉之躯;”意义“何在?不在物理、概念世界.但正是在对”意义“得追求与体验中,我们才发觉有”灵性“和”意义“这回事.二者所形成得,是虚化得、形上得精神关系.这种关系既可在瞬间激活为”高峰体验“,也可转化为较为持久得个人信念.总之,”灵性“乃是人与”意义“打交道得一种精神能力.正是凭藉它,我们才可能从形下生存转入形上体验.才可能在事实世界发觉价值,才可能在受必定支配得自然和社会中寻到人得自由,才可能使我们得有限存在获得在世得依傍和意义.求生存与求意义是同时逆向得两种活动.“同时”是指这两种活动没有先后之分.不是讲先须求生存而后求意义,而是在求生存得同时就求着意义.以往得生存活动,不管多么原始艰辛,都有求意义得活动交错其中;今后得意义追求,不管何等广泛深入,都须臾离不开求生存得活动.“逆向”指得是:求生存得活动走在“出”得方向上,而求意义得活动则走在“归”得方向上.人若不从自身走出去,以“感性”和“理性”得方式去与外物打交道,就无法维持自己得生存;但人若一味远出,则又可能迷失其中而成为飘无所依得“游子”,意义追求与“灵性”体验确实是引人归“家”得途径.人有时有可能更多地行进在某一方向上,但相反得方向总是同时为人开放着.3 在“感性”、“理性”和“灵性”中,美感得根扎在后者之中.作为“灵性”得一种表现,美感只是是人归“家”时所产生得喜悦感.此种喜悦感正是一种意义感.讲美感是一种意义感,这是就其性质而言得.必须把性质与产生区不开来.美感得产生在外有诉请感官得感性形式(形、色、声等),在内有其心理状态和过程(感知、情感、理解、想象等).这些都可归于“此岸”(可由经验直截了当确知)得范围.而“性质”则指形上得“依照” 美感虽是在“此岸”中发生得,但其依照却在“灵性”活动得意义世界.这正如影子投在大地上(形下事实),但产生影子得光却来自天上(形上依照)一样.美感有其心理机制或过程,能够从心理学得角度去加以描述.然而,假如把美感归结为实证性得审美心理学,那就误入歧途了.不管深入到情感,深入到知觉,深入到无意识,都无法探到美感得底蕴;也不管以情感为中介,依然以想象为中介来统摄其他心理因素,都难以揭示美感得性质.同样,美感得产生离不开对象诉诸感官得形式,能够从对象得形式方面或从对象形式与人心得同构对应关系去研究美感发生得缘故,但却不可把美感归结为对象得感性形式.因为那样一来,美感就不是意义感而要紧是一种形式感了,就不是自由得、超越得而要紧是被动得、反映得了.美感性质上是一种对意义得精神体验,而不是对形式得感性观赏.它包含着后者但并不等于后者.关于一个心如死灰得人来讲,再美得形式也激不起他得兴趣.这就表明了形式感得背后还有更深得东西.诚然,美感具有一种不假理智考虑与逻辑推断得直截了当性.但在流行得理解中,美感之能如此,是因为历史得“积淀” 此种积淀使历史和社会得东西最终转化为个人得东西,逻辑得东西转化为直观得东西,即理性转变为“新感性” 在此,美感得直觉性源于感性得直截了当性、感官得直截了当性.而在我们得理解中,美感直觉性得来源要紧是“灵性” 灵性既是对意义得体认,就一定是直截了当得、不假理智考虑和逻辑推断得.考虑和推断是智性得事而不是灵性得事.灵性得此种直截了当性非常容易使人把它误认为感性得直截了当性.感性直截了当性得内容是感性对象得存在同感性主体得欲求、兴趣、需要等等(生存性得)之间得直截了当合拍,而灵性直截了当性得内容则是感性对象得形式同灵性“主体”(姑借用这一概念)得价值关怀、意义祈向之间得直截了当相契.价值认同与意义体证,无须以理性考虑与逻辑推断为其中介.因此,尽管感性与灵性都有直截了当性得品质,但其背后却有着不同得内涵.即使有感性直截了当性得存在,它在审美中得作用也是次要得.对直截了当性内涵得理解背后涉及到一个更深得咨询题,即美感到底是自由得依然不自由得?很多人都确信美感是一种自由感.但若把美感得差不多内涵理解为历史得、社会得、功利得亦即理性得东西,那就非常难讲是自由得.此种性质得美感在骨子里是受动得、不自由得.被如此锁定在社会性上即理性上得美感哪能是自由感?这不仅因为理性、社会性“是作为结果与过去相联系”,而且更因为它们压根儿确实是一种必定性.不管与过去相联系,依然与以后相联系,它们都滞留在“此岸”中,即滞留在人与物、人与人打交道得谋生活动中.必须断然指出,不管在社会必定性(理性结构)中,依然折回去,在自然必定性(感性动力)中,都探不到美感得依照和性质.美感得根是扎在人性得那个超自然超社会得层面中得,亦即扎在灵性之中得.只埋头在感性、理性得土壤中去刨掘,而不仰望天空,寻到得只能是沉重得必定,而不是轻灵得自由.4 由于美感是一种意义感,而意义只能在体验中存活,故对美感特征得认识首先须由对体验得揭示开始.但要揭示体验得特征,最便捷得途径确实是将之与非体验得方式作比较.非体验有哪些形态呢?我们选取何种形态来做比较才是恰当得呢?前面已谈到人得感性和理性.这也是构成人性得差不多维度(现实性维度).因此,只需把人和“对象”在意义体验与在这两种方式中得存在状态作比较就行了.人得感性运用有多种表现,但最通常得却是运用“体力”得实践活动;人得理性运用也有多种表现,但最通常得却是运用“智力”得认识活动.它们不仅差不多,而且重要,一向被视为历史进展和文明进步得要紧动力.我们就从与它们得比较开始.(1 )以主客之间是否有距离为标准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上述三种活动,一眼便能见出:认识、实践活动中得主、客之间存在着距离,而体验则无.为了得以认识,一方面需有认知主体得存在,他方面需有可供认知得客体得存在.二者得关系是:客体须在主体之(面)前、之先,主体须在客体之外、之后,即有一时空间距.在此,认知和认知对象处于二元相分和对峙得格局.这一格局贯穿于认识活动得始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为了得以工作,一方面须有动作得主体,他方面须有可供加工得客体.这个地方同样存在着时空间距.加工客体当然会使之发生不同程度得改变,但最终形成得仍然是一个与主体相对得客体,不管那个客体是对主体本质力量得确信依然否定也罢.相反,体验却无此主客相分和对峙得情形.严格地讲,体验者并不是清醒自持得主体,他因消融到意义之中而失去主体身分(杜夫海纳称之为“亚主体”);体验得意义也并不是独立自主得对象,它因只存活于体验者得感受之中而不具有客体身分(杜夫海纳称之为“亚客体”).中国古典美学用“物我不分”、“物我两忘”来指称这种交融状态.既是“不分”,何来主客身分得区不?既是“两忘”,何来主客性质得贞认?这是一种“微尘中见大干,刹那中见终古”得超时空状态.所以,我们也可诉诸理解和表达,而一当如此做,体验者便走出了他得体验.每当一种心情意绪已消逝不在时,我才明白我所处得状态.我反省到自己在片刻前是欢乐或痛苦得、愉悦或忧郁得.这种反省便构成了我对自己欢乐或痛苦得知识.而“我感到欢乐最浓得时刻,乃是我对此明白得最少得时刻”(鲁一土语).这个地方得“明白”所以是认识论意义上得.(2 )以人与对象得存在样态为标准若以此为标准,便可发觉,人和对象在上述三种方式中得存在样态是不同得.在实践方式中,一方面是人得“动力化”,他方面是对象得“工料化” 人得动力化,是讲人为了得以作用于自然物,必须把自己采取为“躯体”;对象得工料化,是讲对象要能成为上手操作得东西,必须相应地以“材料”或“资源”得形态出现.因为只有如此,两者得“身分”才对等,才能发生操作关系.在此关系中,人是以作为一种自然力(劳力)作用于自然物(实物)得方式把对象化归为己得.在此化归中,工具得采纳也无改于这种关系得本质.而在认知方式中,则一方面是人得“智性化”,他方面是对象得“概念化” 人得智性化,是讲人为了得以考虑对象,必须把自己采取为“头脑”;对象得概念化,是讲对象要能成为可被认知得东西,必须相应地变成由智性所规定得“概念” 因为对象只有变成本质上直截了当是主体得东西,方能为思想所把握.在此关系中,人是以作为一种抽象得能力(脑力)作用于思想物(概念或符号)得方式把对象化归为己得.在此化归中,仪器得使用也无改于情况得本质.而在意义体验中,体验者既不是作为“躯体”也不是作为“头脑”而是作为“性灵”出现得,对象也既不是作为“材料”也不是作为“概念”而是作为“意义”出现得.“性灵”何在?不在血肉之躯得某个部分;“意义”为何?不是抽象僵死得概念符号.二者所形成得.既非实际操作得实践关系,也非抽象思辨得认识关系,而是形上虚化得体悟关系.人们无法给出一个“意义”,也无法寻出一个“性灵”,更无法把它们从浑然一体得状态中截分为二.这是发生在灵魂中得事件.从外部动作甚至表情上,非常难看出体验者有何明显变化,更看不出它对外物有何作为和改变.但这种发生在精神中得历程不仅同样真实,而且刻骨铭心.它们得一再发生,能够内化为某种较为持久稳定得信念.(3 )以状态本身是否自足为标准在此,“自足”指得是为自身之故而存在.就主体得动作状态而言,认识中得“看”、实践中得“做”,都依然达于某一有限目得得环节和手段.看是为了看出什么(特征、规律),做则是为了做出什么(器具、产品).这些“什么”,尚走在通向某一目得得中途.看出得什么常需转化到“做”中去,而做出得什么又多半是为生存之“用”服务得.看和做得成功,只是有限目得得实现,在对人得目得上尚还只是手段.○9 而体验则与此不同.意义体验是驻留状态.它不仅不是手段,而且也不是有限目得.由于体验是从单纯生存返回到意义并在意义领悟中驻留,因而是返回到人得目得得最后环节.在那个目得得背后再无不得目得了.假如讲人和对象是通过认识(看)和实践(做)而开始其分离性得远游即出“家”得,那么,经由对意义得体验,人和对象又都回到了“家” 那个“家”所意指得确实是意义体验得驻留状态.体验者沉溺其中,享受着某种欣悦得心情而不无他求.通过上述比较,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意义体验乃是如此一种感受状态:因其摆脱了单纯得谋生需求,故是一种自由感;因其超越了主客对峙与分裂而表现为和谐感;因其从“出家”得飘泊中掉头归返家园,故洋溢着喜悦感;因其驻留于意义之中而不无他求,故又是一种归宿感.人一辈子在世,烦忙操持,辛劳不已,唯于种种意义体验之中,方摆脱谋生得绢绊而感到报偿和慰藉.5 以上,我们揭示了意义体验得一般特征.美感是一种意义体验,因而禀有意义体验得上述特征.然而,美感自身得特点还未得到凸显,还须由此动身去探寻美感自身得特别性.我们曾讲过, 爱、友谊、游戏、道德、信仰等等也是人求意义得一些专门形态.在这些形态中所获得得体验也是意义体验.美感与在这些形态中所获得得意义体验有何分疏呢?不必将审美体验与上述体验形式一一加以比较.只需从中选择一种就行了.我们选择信仰.之因此如此是基于如此得考虑:爱与信任差不多或多或少包含在审美体验之中了;游戏与审美相近,故在其中所生得感受也类似美感;道德得情况比较复杂,○10不宜在这个地方展开,故存而不论.如此就只剩下信仰,信仰不仅是人求意义得一种主导方式,而且它与审美同列于意义形态得较高等序,故将之同审美比较是合适得.何谓信仰?信仰是一种相信.但却不是一般得相信,而是专门得相信.那个“专门”就在于:不仅该相信是当事人努力建立起来得,而且还被他当作在世得差不多依凭.信仰有种种.可依照所信“对象”得不同而把信仰分为两类:世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世俗信仰得对象皆为世内之物:或是爱情、金钞票、权力,或是首领、主义、民族.宗教信仰所笃信得一般则为世内所无得“神圣者” 我们选取宗教信仰及在其中产生得体验——宗教感——来作为比较得对象.可在两方面作比较.第一,引发体验得对象.宗教感受得“对象”既然不是我们那个世内得东西,故为神奇得(numinous).神奇指得是陌生.但那个陌生得东西,并不是现在不认识而今后有一天或许要碰到得东西.那个陌生得东西,是我们在那个世界上永久也碰不到得.它是一个“全然相异者”(thewh011yother),不受因果关系得制约.其次,宗教感受得“对象”也是无形得.无形指得是虚无.不是讲宗教感受得对象还能以某种看不见方式(如观念、意象)存在,而是讲它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拿世间事物来比拟它得做法,都只是是一种方便法门.无形同时也无限,因为有形得东西必定也是有限得.若以这两点来比照审美感受得对象,那就正好相反.审美感受得对象绝非神奇陌生得,而是我们那个世内得东西.即便也还存在着我们一时还弄不明白得事物和现象,那。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7f94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5.png)
客观上存在的美,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才能对审美主体有直接的现实性。即美感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 实践。
(二)“美感”产生的条件
1、条件: 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 人类自身的条件(人的主观能力)
美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因素
什么是美感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 美对象时,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 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 判断或趣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 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 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象
性
对 不 同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对 同 一 事 物 的 不 同 特 征 进 行 概 括
想象
二、想象与联想
分化、重组、运动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长信怨
王昌龄
空 谷 幽 兰
菊 秋 篱 东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 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 目的的。
•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 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 美感的社会功利不是狭隘的实用功利,而是 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 普列汉偌夫: “赖斯金说得非常好,一个少女可以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31742c4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4.png)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
成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感性、理性确为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现实性维度).此外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灵性.这是人性的超越性维度.这两个维度是平列而非从属的.美感是人体验意义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驻留于事物的形式而暂时中止了任何实践的或观念的兴趣,同时在人的心中产生出一种自由爽朗的愉悦之情.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成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还古诗以美感,还学生以灵性 [J], 杨菲
2.“舞美”之形体“悟美”之灵性--浅议高师舞蹈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 [J], 周梅
3.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上) [J], 成穷;
4.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下) [J], 成穷;
5.欧亚草原的美感类型——理解人类美感整体的重要一环 [J], 张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98b7dcb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e.png)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袁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所提出的“性灵说”对于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乃至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一、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二、“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三、“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四、“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五、“性灵说”对于文艺创作的启示与借鉴六、袁枚的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的联系与发展七、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八、袁枚“性灵说”的局限性及其对于美学思想的挑战九、对于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的借鉴与思考综上所述,袁枚“性灵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其内涵专注于对于“性灵”的探索与研究,旨在揭示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以及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及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性灵说”在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并借鉴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的发展。
1. 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本部分将介绍袁枚“性灵说”的概念、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相关内容,探究“性灵说”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为后续对“性灵说”美学精神的探讨做铺垫。
2. “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美学的起点是美的本质问题,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分析“性灵”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探讨“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观照。
3. “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美感是感知美的一种心理体验,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在美感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贡献,分析它对于美感体验、感性认识与意蕴表达等美学问题的影响和贡献。
4. “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准确的审美标准对于判断和欣赏美的价值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和塑造,分析其对于审美标准的形成和树立的贡献和价值。
美感是什么?
![美感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e43df16cc7931b765ce1544.png)
美感是什么?美感是在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
又称审美感受。
美感具有情感性。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好恶爱憎,充满了情感色彩。
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
美感,因为文化背景、社会经历、道德情操甚至是心情波动,它都使人们很难达到统一。
但是美感又具有共同性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
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
比如对全球女子整容整形的问题。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被许多人公认的追求美感的方法和手段。
从西方到东方,从明星到平民,都不惜在身体上动刀,来改变自己。
但是整容整形的危害性,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各国关于整形整容手术失败,假体危害至死的报道,人们更加呼吁自然美,完整美内在美。
使整容整形这个话题一直在风口浪尖上。
永远存在着支持者和反对者。
这就是对美感持有不同观点的最好例证。
对于美感的共同性,这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2年的春晚,中国舞蹈家杨丽萍女士和他的舞伴王迪,表演了民族风情浓厚的舞蹈《雀之恋》。
一登场,那种美轮美奂,简直可以用“惊世骇俗”这四个字来形容。
通过卫星电视的转播,全球的观众都被这支舞蹈震撼了,异口同声地评价:这个舞蹈太美了!因为这支舞蹈不仅表现了两只孔雀相互依恋的动人情景,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自然和谐,真,善,美的主题。
所以,这样的表达突破了语言,突破了国界,使得全球的观众,为之感动。
杨丽萍女士已经年过五十,是一辈子都从事舞蹈表演的大师,她身高1米65,体重仅有不到90斤。
按照西方人以性感为美的审美,她太瘦了,还是平胸,但她舞蹈时跃动的灵性,却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尤其是在表现孔雀互相挑逗的动作时,她那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宛若少女妩媚而又性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1 这里所说的美感是狭义的,指审美当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的性质如何,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综观有关美感的种种论述,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 、美感是感性的;2 、美感是理性的;3 、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
“感性”一词在不同的作家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有关的美感讨论中,通常或指不假概念、判断、推理的直接性(如克罗齐);或指视、听、触、嗅等感官的运用及其相关对象的外部可感性质(如黑格尔);或指一种较低级的认识形式(如鲍姆嘉通);或指某种身体力量与生理感受(如居约、马歇尔、桑塔亚那等);等等。
美感与感性的关系也依上述理解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内容。
在把美感转到等同于主观快感上。
休漠和博克可说开了风气之先。
前者把美感视为一种“同情感”,后者则视为“类似爱的情欲”. 他们的观点后继有人。
弗洛伊德沿此方向走得更远。
他断言:“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对美的热爱中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
对于性所追求的对象来说,‘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最必备的特征。
”○1 在这方面,D.H ,劳伦斯也差不多持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性欲和美原本浑然一体,就像火焰与火。
美的东西既是激起性欲的东西,那么很显然,引起的感受即美感也就是性感。
然而,这种把美感直接等同于本能欲望和生理快感的极端看法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承认它们只是美感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因素。
在中国当代美学中,朱光潜先生十分强调生理性的“节奏感”在美感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但却区分了一般的快感与美感。
○2 然而也还有人特重美感的感性基础,坚持认为应从人的生理构造即肌体、感官与中枢神经的活动方式中去把握美感的结构体系。
○3另一些美学家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把美感的性质划入感性,特别是归结为生理性的快感或生物性的性欲,是看低了美感。
美感应该是某种更高东西的表现。
理性就是这种更高的东西。
但在不同的使用中,理性(the rational)也有不同的含义。
在美学中,与理解相关的认知能力和与实践相关的社会性为其基本含义。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美学界,大多都把美感看作认识的一种形式。
其中最突出的是蔡仪。
蔡仪不否认美感有感性(快感)的成分,但却认为,“精神的基础活动是认识,美感既是精神活动,那么显然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
”○4 由于认识乃理性的基本内容与功能,这就在总体上把美感划入了理性的范围。
认美感为理性的并不限于中国。
在西方,一般说来,凡推崇理性的思想家们都易于主张美感是理性的或是强调它的理性方面。
鲍姆嘉通早就提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坚持认为“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都是把美感当作认识来看待的,虽说这种认识的级别较低。
更有的(如Rother)甚至断言,“美只能自理性去领略,而美所给予的愉快,亦非感觉的愉快。
”○5 这就完全把美感划归到理性的范围之内了。
但执于一端的毕竟不多,更多的是主张二者的某种统一。
黑格尔是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但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仍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美如此,美感亦当如此。
在当代中国,认为美感是感性与理性之统一的不乏其人。
最有代表性的可推李泽厚与高尔泰。
应该承认。
在对美感性质的认定上,李泽厚在50年代多偏于认识论方面,尽管他提出了所谓的“美感二重性”(社会功利性与个人直觉性)问题。
因为他那时主张“从哲学认识论开始,也就是从分析解决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入手”来分析美感。
○6 这一入思的角度决定了在其中呈现的美感必然基本上是理性的。
只是到了80年代,他才提出“积淀说”,重新解释了他原来的“美感二重性”. 按照这种解释,美感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 ○7 这一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经典。
迄今为止关于美感的理解大多都是在此框架中进行的。
美感是感性理性的统一,美感包含知觉、理解、情感和想象四种因素,这两点几乎被后来所有的教科书重复着,鲜能出其窠臼。
高尔泰也许是当代中国美学家中最具原创力的人之一。
在他的理解中,美感为一构造,包含两个方面:绝对活跃与开放的“感性动力”;相对静止与封闭的“理性结构”. 前者是“作为动力因与未来相联系的”,后者是“作为结果与过去相联系的”. 美感虽不离这两个方面,但本质上却是作为批判、扬弃“理性结构”的“感性动力”而存在的。
这一点决定了美感的“解放”功能。
○8 虽说李、高二人在形式上都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李泽厚的“感性”指的多为人的直观感受,而高尔泰的“感性”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价值取向的自然生命力。
第二,在“感性”、“理性”两个因素中,李强调的是二者的相互融合(积淀),高强调的则是二者的相互斗争(扬弃);李在美感中看重的是作为社会历史之肯定成果的东西,而高在美感中看重的则是具有批判精神与否定能力的方面。
无论以上三种理解有何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都不出感性、理性的二元预设。
这一预设注定了美感永远也越不出它们的藩篱。
2 美感真的是这样的东西吗?如果人性的全部内容只有感性、理性两维,那么,在它们的界域之内去探寻美感的性质就将是完全正当的,而达到两者统一的观点无疑也将是最全面的。
但是,如果人性的疆域伸展得比感性、理性还远,而美感的性质碰巧又逸出二者之外,那又会怎样呢?我们这里不再做人性的有无之辨,而径直指出:感性、理性确为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现实性维度);此外还有一个方面,这就是灵性(the spiritual )。
这是人性的超越性维度。
这两个维度是平列而非从属的:“灵性”不是“感性”、“理性”的升华或反映,不能归并到“感性”、“理性”之中;“感性”、“理性”也不是“灵性”的放射或流溢,不能收摄到“灵性”之中。
何谓“灵性”?正如“感性”、“理性”一样,“灵性”也是我们对于人的存在之某一方面的概括与抽象。
我们把“灵性”界定为人与“意义”打交道时所出示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处身状态。
但什么又是“意义”?这里所说的“意义”,不是语言学或语言哲学所说的“语义”即语词所指的无形的观念;也不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种组建世界的“意蕴”即事物凭之得以展露和领会的因缘联络整体。
这两种“意义”与我们所说的“意义”虽不无关联,但却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
我们所说的是一种“人生意义”,即人生在世特别有所依持(可靠、可慰、可乐等)的那样一些存在状态。
这一意义上的“意义”与前两种的区别可由下述情形见出:一个人说着语言(诚诺着它的语义),也在作为因缘联络整体的世界中烦忙操持着(承诺着它的意蕴),却可能仍感到他的生存是毫无意义的、空虚无聊的,仿佛还缺点什么。
这个“什么”,多半就是可使一个人兴致高昂或兴味索然并因而可使他的生活充实生辉或空虚暗淡的“意义”.求意义与求生存乃是人生在世的两维。
求生存指个人的存在与种族的延续。
为此而又有求食(或以求食为主)与求偶两种基本活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对于这两种“生产”的重要性人们已经强调得够多了。
然而,无论求生存的活动多么重要,都不能取代人求意义的需要。
人不能没有对物质和异性的需求;无之,人便不能存活。
但人对意义的需求也同样重要,甚至还更重要;无之,人即使活着,也空虚无聊。
人可死于冻馁,也可死于意义的缺失。
动物只求生存,而人赖以存活的还有意义。
爱、友谊、游戏、审美(艺术)、道德(修养)、信仰(理想)等等就是人求意义的基本方式。
就人主体方面的能力而言,人凭什么去求生存与生存的意义呢?人求生存,主要凭“感性”和“理性”.我们所谓“感性”(the sensual ),指的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需要和能力。
一方面,求生存的需要也就是欲望求其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欲求的基本手段也是感性(身体)能力。
这是人生而具有的能力。
人为了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首先要调动和发挥这方面的能力,即运用自己的五官四肢去与外物打交道,由此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在此过程中,人的工具也不过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延伸和加强。
我们所谓的“理性”,指的是人的心智能力。
这种能力也是自然赋予的,但却在社会历史的漫长运用过程中得到磨砺与增进。
“理性”的基本功能在于认知和规范。
它需有一种黑格尔所说的“狡黠”本性,能发明出一系列的手段(中介)来弥补和增强感性的不足。
就人与外物打交道而言,如果说“感性”提供的是动力(双重意义上的),那么“理性”提供的则是方法和中介。
仅此而言,无论运用“感性”的实践和运用“理性”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都可视为同一求生存活动的两个互渗的环节。
人类愈是蒙昧落后,就愈多地依赖人的“感性”(体力)。
反之,人类愈是开化进步,就愈多地依赖人的“理性”(脑力)。
但无论轻重多寡,两者都是人的谋生活动少不了的。
人求生存的意义,则主要靠“灵性”.诚然,人在从事某些求意义的活动时也离不开“感性”和“理性。
竞技要运用肢体,下棋要运用头脑。
艺术家在构思时要运用心智,创作时常常离不开身体方面的活动。
然而,在意义求索及其体验中,我们却主要不依靠这两种能力,这不是因为它们低贱,而是因为它们无能。
因为这里发生的不是”感性“与”材料“的实践关系、”理性“与”概念“的认知关系,而是:”灵性“与”意义“的体证关系。
”灵性“何在?不在血肉之躯;”意义“何在?不在物理、概念世界。
但正是在对”意义“的追求与体验中,我们才发现有”灵性“和”意义“这回事。
二者所形成的,是虚化的、形上的精神关系。
这种关系既可在瞬间激活为”高峰体验“,也可转化为较为持久的个人信念。
总之,”灵性“乃是人与”意义“打交道的一种精神能力。
正是凭藉它,我们才可能从形下生存转入形上体验。
才可能在事实世界发现价值,才可能在受必然支配的自然和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才可能使我们的有限存在获得在世的依傍和意义。
求生存与求意义是同时逆向的两种活动。
“同时”是指这两种活动没有先后之分。
不是说先须求生存而后求意义,而是在求生存的同时就求着意义。
以往的生存活动,无论多么原始艰辛,都有求意义的活动交织其中;将来的意义追求,无论何等广泛深入,都须臾离不开求生存的活动。
“逆向”指的是:求生存的活动走在“出”的方向上,而求意义的活动则走在“归”的方向上。
人若不从自身走出去,以“感性”和“理性”的方式去与外物打交道,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人若一味远出,则又可能迷失其中而成为飘无所依的“游子”,意义追求与“灵性”体验就是引人归“家”的途径。
人有时有可能更多地行进在某一方向上,但相反的方向总是同时为人开放着。
3 在“感性”、“理性”和“灵性”中,美感的根扎在后者之中。
作为“灵性”的一种表现,美感不过是人归“家”时所产生的喜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