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合集下载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升同理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渔父》是唐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渔父在江上捕鱼、观赏美景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渔父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诗意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渔父》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

任务:概括诗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提问:诗中的渔父代表了什么?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渔父生活的向往?3.4 课堂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构建出美丽的意境?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分析其他作品。

提问:你们认为《渔父》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练习,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个人写作:评估学生写的关于《渔父》的感悟,了解他们对作品情感、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策略5.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4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高二语文《渔父》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五、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2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渔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渔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堂课主要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时间为90分钟。

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二是对于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通过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社会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这篇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蓝海” “鬼针草” 表示了什么?“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

3.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4.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5.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发表时间、刊物等基本情况。

2.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渔父》文章,并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1)“蓝海”、“鬼针草”分别代表了什么?2)“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3)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历史背景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渔父》作品发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提出“蓝海”、“鬼针草”、“鲍鱼”、“长江水”等词汇,并探究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及讨论分析(3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三个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3.历史背景分析(30分钟)让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4.学生发言及总结(20分钟)让学生就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发言。

五、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导入环节中采用。

2.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减轻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参与度。

3.教师示范和学生跟随——对于文学分析方法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跟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诗歌;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 能够解读并运用《渔父》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2. 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地位;介绍《渔父》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2.2 分段解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2.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讨论《渔父》的主题思想,如归隐田园、顺其自然等;2.3.2 思考《渔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渔父》诗歌的理解与欣赏;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渔父》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3.2 教学难点1. 《渔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渔父》思想内涵的深刻领会。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修辞手法;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4.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资料;2.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相关阅读材料;3. 运用板书、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 诗歌朗读、解析的准确性与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渔父形象的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渔父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以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准备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渔父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如智慧、勇敢、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品深层次含义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在故事情节理解、渔父形象分析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理解方面的表现。

2.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渔父为什么要离开国家?(2)渔父在离开国家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渔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结合渔父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应对?七、课后作业(10分钟)1. 熟读课文,加深对渔父形象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渔父》教学教案

《渔父》教学教案

《渔父》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渔父》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背景介绍:介绍《渔父》的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

2.2 故事梗概:概述《渔父》的故事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2.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渔父和其他角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人物形象的解读和象征意义的发现。

3.2 教学难点: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对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如写续集或改编故事。

4.2 教学手段:教材:使用指定的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多媒体: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小组合作等方面。

阅读理解测试:正确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创作展示:内容完整性、逻辑清晰性、创意等方面。

第六章: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6.2 具体安排:第1-2课时:介绍故事背景和梗概。

第3-4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第5-6课时: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

第7-8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创作练习。

第9-10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的主题思想;2.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3.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1. 渔父的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文中的寓意和哲理;3. 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重点、难点1. 渔父形象的分析;2. 文中寓意和哲理的解读;3. 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渔父形象;2.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 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渔父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 精讲渔父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 解析文中寓意和哲理,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3. 鉴赏文本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5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渔父形象的特点;2. 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3.6 小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背诵《渔父》全文;4.2 分析并总结渔父形象的特点;4.3 谈谈你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5.3 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程度;5.4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渔父》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渔父》的主题分析和艺术特色鉴赏。

2. 教学难点:(1)《渔父》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领悟作者通过《渔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屈原及其作品《渔父》。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渔父》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体会作品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

(2)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分享屈原式的坚定信仰和高洁品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渔父》。

2. 写一篇关于《渔父》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渔父》的理解、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倾听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2.《渔父》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课堂活动设计。

4.与学生分享相关的图片或音频。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相关音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问题:1.你们对渔父这个词有什么样的印象吗?2.你们听过或看过哪些与渔父相关的故事?3.你们对古代的渔父生活有什么了解?第二步:背景介绍(10分钟)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朗诵或朗读诗歌,让学生聆听诗歌的美妙之处。

然后,带领学生阅读诗歌原文,解释生字和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步: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渔父》这首诗的结构、节奏、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第五步:诗歌表达(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对《渔父》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画作或其他形式的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第六步:分享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渔父》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分享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对这首古诗的认识和欣赏。

第七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对《渔父》这首诗的写作、理解和表达,以及对诗歌朗诵的准备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诗歌欣赏的能力。

教学反思:。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渔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欣赏、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渔父》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渔父》的情感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渔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欣赏《渔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渔父》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渔父》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渔父》的情感魅力。

(2)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渔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渔父》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渔父》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渔父》的欣赏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进行欣赏。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渔父》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渔父》的文化价值。

(2)欣赏:播放《渔父》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讨论:分组讨论《渔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渔父》的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渔父》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能够背诵并默写《渔父》。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中的描写,想象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渔父》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对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渔父》的教学文本,包括诗歌和相关注释。

4.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进行诗歌的朗读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朗读《渔父》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5.2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描写和感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5.3 讨论与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5.4 总结与拓展:对《渔父》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默写《渔父》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渔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渔父》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渔父》中难懂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欣赏品鉴: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渔父》默写和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渔父》原文及相关注释。

《渔父》教案1

《渔父》教案1

《渔父》教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索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学问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展〕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特别出色的,也是同学们特别熟识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闻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顶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日,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提醒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顶峰。

二、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三、自读课文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四、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濯zhuó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1〕齐读课文〔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忆一下。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等〕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详细内容: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三、自读课文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四、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1)齐读课文(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2019-04-21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三、自读课文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四、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枻yì 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1)齐读课文(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2019-04-21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三、自读课文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四、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1)齐读课文(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

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六、分析屈原人物形象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2019-04-21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重点:目标2三、学习难点:目标3四、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一、导入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

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三、自读课文要求:(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四、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五、分析渔父人物形象(1)齐读课文(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