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检测大孔吸附树脂中的有机残留物
![气相色谱法检测大孔吸附树脂中的有机残留物](https://img.taocdn.com/s3/m/157ff76e1eb91a37f1115c45.png)
色
谱
!"#$%&% ’()*$+, (- !"*(.+/(0*+1"2
!"#$ !, %"$ -## . -#/
气相色谱法检测大孔吸附树脂中的有机残留物
! 贾存勤 $ , , G 李阳春 ! , G 屠鹏飞 $ , G 张洪全 $
( $ $ 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 $"""/, ;! $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 兰州 @,""#" ) 摘要: 建立了同时检测大孔吸附树脂中苯、 甲苯、 二甲苯、 苯乙烯、 二乙苯、 二乙烯苯、 萘、 癸烷、 十一烷和 十 二 烷 等 $" 种有机残留物的测定方法。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 剂, 采 用 超 声 提 取 法 对 样 品 进 行 前 处 理。 采 用 气 相 色 谱 法 检 测, 色谱柱为 &’(-!0 毛细管柱, 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上述 $" 种有机残留 物 在 $! )*+ 内 能 很 好 地 分 离, 样 品的加标回收率 ( ! H ,) 为 @,I / , . $"@I 2 , , 相对标准偏差为 $I , , . 0I 0 , , 最 低 检 测 限 为 "I ""@ . "I ", )- . / 。 本 结果表明树脂预处理 方法具有灵敏、 准确、 快速等特点。对 2 种商品树脂及其预处理品的有机残留 物 进 行 了 测 定, 前后有机残留物的含量相差很大, 经过预处理的树脂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中药的生产。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苯; 甲苯; 二乙苯; 萘; 癸烷; 有机残留物; 大孔吸附树脂 中图分类号: 0-#/G G G 文献标识码: 1 G G G 文章编号: $""" (/@$, ( !""# ) "- ("-## ("0
第十五章 质谱法(一)
![第十五章 质谱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1e97dd28915f804d2b16c153.png)
记录质荷比 m1 m2
m﹡
m1 m2
m﹡
特点(1)峰弱,约为m1峰的1-3% 特点( 峰弱,约为m 峰的1 峰钝,可跨2 (2)峰钝,可跨2-5个质量单位 (3)质荷比一般不是正整数 可用于确定离子的“子母” (4)可用于确定离子的“子母”关
m/z
系
例:对氨基茴香醚在m/z94.8和59.2二个亚稳峰
R2 C R1 O
丢失最大烃基原则: 丢失最大烃基原则: α―裂解 裂解——丢失最 丢失最 大烃基的可能性最大 R1>R2
ex2:
异裂
R2
C
O
+ R1
ex3:
O C CH3
α裂解
C O CH3
(2) β 裂解 )
H H3CH2C O CH2CH2 CH2CH3 H3CH2C O CH CH2 CH2CH3
71 H3C 57 H3C 43 H3C 29 H3C 15 CH3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ex:
H3C CH2 CH2
H
H C CH3
OH
H3C CH2 CH2 H C OH CH3 m/z=45(2 CH2 C OH m/z=73(M-15) C OH
1.大量氧会烧坏离子源的灯丝; 2.用作加速离子的几千伏高压会引起放电; 3.引起额外的离子-分子反应,改变裂解模型,谱图复杂化。
M e M → 中性分子+碎片离子 → +
正离子 负离子
特点: 特点: 灵敏度高( ①灵敏度高(10-11g); ); ②分析速度快 1~几秒 几秒 测定对象广。 ③测定对象广。 用途: 用途: ①求精确分子量 ②鉴定化合物 ③推断结构 ④测Cl、Br等原子数 、 等原子数 ⑤与色谱联用进行定量分析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_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_2013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_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_201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9073db3186bceb19e8bb66.png)
A:水蛭
B:地龙C:全蝎来自D:蜈蚣E:僵蚕答案:B
2、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同心环状、如彩虹般光环的中药材是
A:石决明
B:牡蛎
C:珍珠
D:海螵蛸
E:桑螵蛸
答案:C
3、天然珍珠置紫外灯光下显
A:蓝黑色荧光
B:深蓝绿色荧光
C:浅蓝紫色荧光
D:亮黄绿色荧光
E:黄白色荧光
答案:C
答案:A
7、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的中药材是
A:水蛭
B:麝香
C:蟾酥
D:牛黄
E:斑蝥
答案:C
8、蟾酥主要含有
A:胆汁酸
B:吲哚类生物碱
C:强心甾类化合物
D:大环酮类化合物
E:毒性蛋白
答案:C
9、呈圆盘状、脊鳞扩大成六角形,尾下鳞单行的中药材是
A:海马
B:金钱白花蛇
C:蕲蛇
D:蛤蚧
E:乌梢蛇
答案:B
10、下列药材中可用水试法来鉴别的是
4、全蝎中对神经系统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是
A:卵磷脂
B:甜菜碱
C:蝎毒素
D:抗癫痫肽
E:三甲胺
答案:C
5、药材粉末微量升华,可以得到白色升华物的是
A:蛤蚧
B:水蛭
C:全蝎
D:地龙
E:斑蝥
答案:E
6、蜂蜜中还原糖的含量测定采用
A:滴定法
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薄层扫描法
D:气相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A:熊胆
B:蛤蟆油
C:牛黄
D:珍珠
E:石决明
答案:A,B,C
11、蕲蛇的鉴别特征有
A:翘鼻头
仪器分析思考题(详解答案)
![仪器分析思考题(详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f009c0cc22bcd126ff0c6c.png)
《仪器分析》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答: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2.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答: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3.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答: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
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三、内标法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极性溶剂为什么会使π→π* 跃迁的吸收峰长移,却使n→π* 跃迁的吸收峰短移?答:溶剂极性不同会引起某些化合物吸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称溶剂效应。
仪器分析 第十五-第十九章思考题
![仪器分析 第十五-第十九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fd22c29ec3d5bbfd0a74f8.png)
第十五章思考题1.色谱法具有同时能进行分离和分析的特点而区别于其它方法,特别对复杂样品和多组份混合物的分离,色谱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2.按固定相外形不同色谱法是如何分类的?是按色谱柱分类:①平面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②柱色谱法:填充柱法、毛细管柱色谱法3.什么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
4.保留时间(tr)、死时间(t0)及调整保留时间(t’r)的关系是怎样的?t’r = tr - t05.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①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②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③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④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⑤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6.分配系数在色谱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①K值大的组分,在柱内移动的速度慢,滞留在固定相中的时间长,后流出柱子;②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③柱温是影响分配系数的一个重要参数。
7.什么是选择因子?它表征的意义是什么?是A,B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的比值α= t’r(B)/t’r(A)>1意义:表示两组分在给定柱子上的选择性,值越大说明柱子的选择性越好。
8.什么是分配比(即容量因子)?它表征的意义是什么?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分配达到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质量比。
K=ms/mm意义: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9. 理论塔板数是衡量柱效的指标,色谱柱的柱效随理论塔板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板高的增大而减小。
10.板高(理论塔板高度H/cm)、柱效(理论塔板数n)及柱长(L/cm)三者的关系(公式)?H=L / n11.利用色谱图如何计算理论塔板数和有效理论塔板数(公式)?12.同一色谱柱对不同物质的柱效能是否一样?同一色谱柱对不同物质的柱效能是不一样的13.塔板理论对色谱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怎样的?(1)塔板理论推导出的计算柱效率的公式用来评价色谱柱是成功的;(2)塔板理论指出理论塔板高度H 对色谱峰区域宽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104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一
![104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29288848561252d380eb6ee6.png)
104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一、填空题1.气相色谱是以气体为流动相,流动相又称载气,气相色谱的操作形式是柱色谱。
分离机理是基于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两相间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2.气相色谱的优点是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高分离效率。
与其它各种分析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在于既能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又可以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
3.气相色谱对于分离挥发性物质效果较好,不适于某些离子化合物、大多数无机物和某些生物制品的分析。
4.气相色谱仪可分为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六个系统。
5.气相色谱理论可分为色谱热力学理论和色谱动力学理论;热力学理论是由相平衡观点来研究分离过程,以半经验理论—塔板理论为代表动力学理论是以动力学观点—速度来研究各种动力学因素对柱效的影响,以速率理论为代表。
6.Van Deemter 速率方程可简写成H=A+B/u+Cu,其中三项分别为涡流扩散项、分子纵向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
指导我们对颗粒直径和填充均匀程度、载气种类和载气流速、固定液和固定液的量、压力、温度、柱直径等操作条件的选择,以使分离完善。
7.气—固填充柱中,固定相可分为聚合物、吸附剂和化学键合相三类。
8.检测器是指示和测量载气中被分离组分的量变化的一种装置,将流出色谱柱载气中被分离组分量的变化转变成可检测的电信号,由记录器记录。
二、判断题1.根据色谱峰的面积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塔板理论可以用来定量地评价柱效。
(√)3.在气相色谱中,给定的色谱柱上,每个组分都有其各自的理论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4.在气相色谱中,组分流出色谱柱的顺序决定于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大的先流出柱外。
(×)5.峰宽越小,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
(√)6.使用小而均匀的填充颗粒能改善柱效。
(√)7.柱温选的择基本原则是在最难分离组分有较好的分离度前提下,尽可能采用105 低柱温。
气相色谱操作经验1-进样对峰保留时间和样品分离的影响
![气相色谱操作经验1-进样对峰保留时间和样品分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0f9fec6ce2f0066f433221f.png)
气相色谱操作经验1-进样对峰保留时间和样品分离的影响在气相色谱法的操作中往色谱柱中引入样品的手段,通常都是需要用注射器通过进样器上的橡胶封垫(进样封垫)把样品或样品溶液注入进样器,然后在加热的进样器中蒸发成样品的蒸气才能进入色谱柱中分离;虽然像永久性气体样品(气样)也可以在常温下用气体六通进样阀直接引入色谱柱,或者像某些高分子聚合物样品的指纹分析需要通过高温裂解器热分解后直接引入柱,或者像某些无法直接在进样器气化或热分解的样品中的微量杂质组分则需要用顶空分析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顶空分析专用的自动进样器把顶空瓶的气样引入色谱柱,但由于大多在气相色谱法中分析的样品在常温下都为液体或固体,因此用微量注射器在进样器上直接进样是最常见的手段。
用医用注射器往进样器注入气样和用微量注射器往进样器注入液体样品或样品溶液是气相色谱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基本功,也是应用气相色谱法中需要手动操作的工作中一种最重要的基本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往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器上用注射器进样的技术好坏非但会影响到样品在柱中分离后的组分峰的尖锐程度,并且会影响到样品中的组分能否分离,以及有关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是否能够确立。
进样的基本功与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是否能确立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关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写的《现代气相色谱实践》一书的第七章的一开始就已经谈到,但不知道已经下载我这本书的读者是否特别注意到这章开始的这段内容的重要性。
在这第七章一开始有以下内容:载气沿柱的前端移动,因此对于液态样品来说,它的所有组分在进入柱以前都必须被加热气化成蒸气在气相色谱法中,不管样品的进样量有多么小,样品必须完全成为气态,才能使它在柱中分离时能随同。
图7 - 1不同进样方式导致的“塞子”流动和“指数”流动无论是气态样品或者是液态样品的蒸气,它们在进入柱顶端后都会占据一定的体积,或者说占据了柱的某段长度。
如果我们在往柱中引入样品时是以快速进样的方式,且对液态样品来说有足够的气化温度,被引入的样品就会在瞬间被气化成蒸气并增大体积,像一个“塞子”那样隔断进样器进口和出口的载气,并在进口载气压力下被连续流动的载气快速“塞入”柱的顶端而占据较短的柱段(这被称作“塞子”流动);如果以较慢的速度进样,逐渐进入的样品就会在气化的过程中被连续送入的载气稀释而占据较长的柱段(这被称为“指数”流动)。
简述气相色谱法的定义
![简述气相色谱法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28f5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0.png)
有关“气相色谱法”的定义
有关“气相色谱法”的定义如下: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层分离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和在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得到分离。
在气相色谱中,通常使用固体或液体作为固定相,而流动相为气体。
气相色谱法具有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析速度快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司法鉴定中检测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分析手段,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灵敏选择性检测器的应用,气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气相色谱法可以分为气-液色谱法和气-固色谱法。
其中,气-液色谱法是利用液体作为固定相,而气-固色谱法则是利用固体吸附剂作为固定相。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通常采用内标法或外标法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而通过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则可以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的定义
![气相色谱法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b6f26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6.png)
气相色谱法的定义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利用气相色谱仪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柱对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
当混合物进入色谱柱时,不同化合物会因为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在色谱柱中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随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检测器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常用的检测器包括质谱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等。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化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
在生物化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等。
此外,气相色谱法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相色谱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型的色谱柱材料、检测器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气相色谱法在分析精度、灵敏度和分辨率上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气相色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的结合也为其应用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与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析。
总之,气相色谱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气相色谱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1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第1章色谱分析法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1b2b9a0526fff705cc170ad8.png)
Jorgenson等
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法。
8
9
图15-2 气相色谱仪
10
二、色谱法的分类 1、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按流动相的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1
气相色谱: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适用于气体和低沸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可在不同操 作温度条件下使用。 液相色谱: 液固色谱
1952年,因为他们对分配色谱理 论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2) for the invention of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R.L.M. Synge
(1914-1994)
7
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年代 1906 1931 1938 1938
作用机理:分配 吸附 离子交换 π-π 相互作用
被分析物:无色和有色化合物 (80%的有机化合物) 6
在色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 国人A.J. P. Martin(马丁)和R.L.M. Synge(辛格),他们提出色谱塔板理论; 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 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A.J. P. Martin (1910-2002)
态还是固态。
缺点: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色-质,色-红联用可解决这个问题。
15
四. 气相色谱分析法与其它方法比较
1. 气相色谱法与分馏法的比较 色谱分离比分馏快,得到的物质纯度比分
馏法高。 石油化学家采用分馏法花了20多年才鉴别
出石油中的200余种组分,而当今采用毛细管 GC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
16
第十五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
药物分析学(第十五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和鉴别实验
![药物分析学(第十五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和鉴别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560c4f18762caaedc33d465.png)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主要用于甾体激素类药物制剂的鉴别
方法:对照品法 一般在含量测定的同时进行鉴别.
要求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 供试品峰的tR与对照品峰的tR一致。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
[必要性]:甾体激素药物多由结构改造来, 可能带来原料、中间体、异构体、降解产 物以及试剂、溶剂等。
[特点]:
(1)可能存在多个甾体杂质 (2)结构类似,多数为未知物质
分析方法必须 具有一定分离 能力
其他甾体检查法
★ (一)TLC检查法(高低浓度对比法)
使用最为普遍的甾体特殊杂质检查法
采用供试品的稀释溶液做对照,以对照溶液斑 点颜色为参比来控制杂质限量。
中国药典2005版36种甾体激素原料药物,其中 33种采用该方法检查特殊杂质!
ν C=O △4 – 3 – 酮1684~1620cm-1
4.此类药物还可能含有羟基、醚键等特
征结构。
甾体激素药物某些基团的红外特征频率
★★见书292-293页表10-3 炔雌醇的红外吸收光谱
结构特征:
苯环、酚羟基、
C17 –OH
C17 –乙炔基
HO
C CH OH
H
HH
亚甲基、角甲基
唑盐反应显色。
例:(Chp中醋酸泼尼松鉴别) 醋酸泼尼松在碱性条件下与氯化三苯四氮
唑试液反应生成红色。
[讨论]:
1).本反应亦可用于薄层色谱法鉴别甾体激 素类药物的显色反应。
(如醋酸泼尼松片及眼膏、醋酸氟氢可的 松软膏等)
2).该呈色反应不仅能用做皮质激素类药物 的鉴别和检查(“其他甾体”的检查),也 是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依据。
按规定录制红外光 谱图,要求供试品 光谱图与对照品光 谱图一致。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https://img.taocdn.com/s3/m/89fd897331b765ce050814f3.png)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十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质谱法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第二十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二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附录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附录二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四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符号表第1章概论1.1定量分析概述1.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定量分析过程1.1.3定量分析方法1.2滴定分析法概述1.2.1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随机误差的分布2.2.1频率分布2.2.2正态分布2.2.3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显著性检验2.3.4异常值的检验2.4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酸碱反应3.1.2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浓度对数图3.3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酸碱缓冲溶液3.4.1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缓冲溶液的选择3.4.3标准缓冲溶液3.5酸碱指示剂3.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混合指示剂3.6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终点误差3.7.1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试样的采集2.2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误差的基本概念3.2误差的传递3.3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回归分析3.8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化学分析法概述4.2滴定分析法概述4.3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分析方法的分类0.2.1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甾体激素类药物三、四节
![甾体激素类药物三、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600dfe1b4431b90d6c85c727.png)
检查法:
①供试液:10mg/ml [三氯甲烷-甲醇(9:1)] ②对照液1:0.1mg/ml;对照液2:0.2mg/ml [三氯甲烷-甲醇(9:1)] ③薄层板:硅胶GF254 ④点样量:5μl ⑤展开剂:二氯甲烷-乙醚-甲醇-水(77:15:8:1.2) ⑥显色:UV显色,254nm
硒的检查
有一些药物,如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氟轻松、醋酸曲安奈德等,在生产工艺中需要 使用二氧化硒脱氢,在药物中可能引入杂质硒。 硒对人体有害, 所以需进行检查并严 格控制其含量。
有关物质的检查
示例15-18.ChP醋酸去氧皮质酮的有关物质的检查:
检查方法: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色谱条件:
①供试液:10mg/ml [三氯甲烷-甲醇(9:1)] ②对照液1:0.1mg/ml;对照液2:0.2mg/ml [三氯甲烷-甲醇(9:1)] ③薄层板:硅胶GF254 ④点样量:5μl
第十五章、甾关物质的检查 ①TLC法 ②HPLC法 硒的检查 残留溶剂的检查 游离磷酸盐的检查
特殊杂质的检查
有关物质的来源:
合成原料、中间体、异构体及降解产物等结构类似的 “其他甾体”杂质;
“游离磷酸盐”、“硒”、“残留溶剂”的 来源:
生产和贮存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
有关物质的检查
TLC法:
示例15-17.ChP炔孕酮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检查方法: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色谱条件:
①供试液:10mg/ml [三氯甲烷-甲醇(3:1)] ②对照液:0.05mg/ml [三氯甲烷-甲醇(3:1)] ③薄层板:硅胶G薄层板 ④点样量:10μl ⑤展开剂:三氯甲烷-甲醇(95:5) ⑥显色剂:硫酸-乙醇(2:8)试液 ⑦显色:120℃加热5min,UV显色,365nm ⑧杂质限量:0.5%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GC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GC](https://img.taocdn.com/s3/m/a999f74433687e21af45a9dc.png)
mi Ai fi ms Ci % = × 100% = ⋅ × 100% m As f s m 0.96 × 3.50 × 0.0625 = × 100% 10.2 × 12.50 × 0.1250 = 1.318%
对内标物要求:
a.内标物须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b.加入的量应接近被测组分 c.内标物色谱峰位于被测物附近 内标法优点: 进样量不超量时,重复性及操作条件对结果无影响 只需待测组分和内标物出峰,与其他组分是否出峰 无关 内标法缺点: 找合适内标物困难;已知校正因子
(4)内标对比法
分别配制等量加入内标物的样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
(Ci %)样 ( Ai / As ) 样 = (Ci %) 对照 ( Ai / As ) 对照 ( Ai / As ) 样 ⇒ (Ci %)样 = * (Ci %) 对照 ( Ai / As ) 对照
简化的内标法,消除了操作条件的影响,也不 需要准确体积进样,亦不必测出校正因子
化学分类法:P.229 烃类、硅氧烷类、醇类、酯类 极性分类法: (按相对极性分类的常用固定液列于 教材P.230表15-1)。 3. 固定液的选择
①根据相似性原则选择 被分离组分的极性或官能团与 固定液相似的原则选择。 ②根据主要差别原则选择 如果沸点为主要矛盾,则应选 用非极性(鲨鱼烷、甲基硅油);若极性差别为主,应选极 性固定液。(聚丙二醇等)
第6节
应用与示例
P238 1.无水乙醇中微量水分的测定(内标法)
2.曼佗罗酊剂的含醇量测定(内标对比法)
2. 载体种类
可分为:硅藻土型 红色担体 白色担体 氟担体 玻璃微球 高分子多孔微球
非硅藻土型
(二)
固定液
1、对固定液的要求 ①挥发性小,以防固定液流失,操作温度 不得超过固定液的沸点 ②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 ③选择性高 ④化学稳定性好,高温下不分解 ⑤黏度小,凝固点低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c82a97fb7360b4c2e3f64d2.png)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平台课程)【开课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化学【学分数】【学时数】总学时学时【建议修读学期】二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说明.课程介绍(中、英文)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应化及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
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状态的分析测试方法,也是其它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研究手段,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包括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特点、仪器的结构原理、定性定量分析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本课程主要讲解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发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库仑分析法、伏安与极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握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际样品分析,并解决相应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在工业、农业、环境、医药、健康、食品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目标:掌握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基本构成。
理解仪器各部分的物理原理,各种仪器的应用情况。
了解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情况。
目标: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发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库仑分析法、伏安与极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主要仪器分析方法的仪器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的功能,条件选择及干扰消除、定性及定量方法原理,应用范围等。
第十五章甾体激素类药物分析
![第十五章甾体激素类药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96ba8f26fff705cd170a17.png)
第十五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分析(一)最佳选择题1.黄体酮的专属反应是A.与硫酸的反应 B.斐林反应 C.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反应D. 异烟肼反应E.硝酸银反应2.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基本结构是A.分子结构中含酚羟基B.分子结构中具有炔基C.分子结构中含芳伯氨基D. 分子结构中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母核E.分子结构中含醇酮基3.与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药物是A.黄体酮B.醋酸地塞米松C.炔雌醇D.甲睾酮 E.苯丙酸诺龙4.炔孕酮中存在的特殊杂质是A.氯化物 B.重金属 C.铁盐D.淀粉 E.有关物质5.地塞米松磷酸钠中游离磷酸盐的检查方法是A.磷钼酸比色法B. HPLC法 C.红外分光光度法D.三氯化铁比色法 E. TLC法6.氢化可的松红外吸收光谱图中,羰基的伸缩振动波数是A.3600-3300cm-1 B.3300-3000cm-1 C.3000-2700cm-1D.2400-2100cm-1 E.1900-1650cm-17.可与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沉淀的药物是A.氢化可的松 B.炔诺酮 C.雌二醇D.四环素 E.青霉素8.TLC法检查“有关物质”,采用自身稀释对照法进行检查时,所用对照溶液是A. 所检杂质的对照品 B.规定对照品的稀释液 C.规定使用的对照品D.供试品的稀释液 E.所检药物的对照品9.各国药典对甾体激素类药物常用HPIC法测定其含量,主要原因是A. 它们没有特征紫外吸收,不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B.不能用滴定分析法进行测定C.由于“有关物质”的存在,色谱法可消除它们的干扰D. 色谱法比较简单,精密度好E.色谱法准确度优于滴定分析法10.可同时用于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是A.TLC法 B.薄层色谱洗脱分别定量法 C.计算分光光度法D.紫外分光多波长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二)配伍选择题[11-13]A.显有机氟化物的鉴别反应 B.可发生硫色素反应C.加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沉淀 D.可发生戊烯二醛反应E.与重氮苯磺酸反应生成红色偶氮染料以下药物的鉴别反应是11.炔雌醇12.地塞米松磷酸钠13.苯甲酸雌二醇[14-16]A. 四氮唑比色法 B.硫酸呈色反应 C.气相色谱法D.硝酸银-氢氧化钠滴定法 E.异烟肼比色法14.利用分子中的乙炔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为15.利用Δ4-3-酮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为-α-醇酮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为16.利用C17[17-18]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荧光分析法 C.气相色谱法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E.异烟肼比色法17.倍他米松磷酸钠中游离磷酸盐的检查所采用的方法为18.地塞米松磷酸钠中甲醇和丙酮的检查所采用的方法为(三)多项选择题19.关于药物结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雌激素的A环为苯环 B.黄体酮具有甲酮基上有角甲基 D.雌二醇具有酚羟基C.炔雌醇C10E.醋酸地塞米松C上为α-醇酮基的醋酸酯1720. 下列试剂中,可用于氢化可的松反应呈色鉴别的有A.2,4-二硝基苯肼 B.浓硫酸 C.硫酸苯肼/H+D.异烟肼/H+ E.红四氮唑/OH-21. 甾体激素类药物应检查的特殊杂质有A.硒 B.游离磷酸盐 C.聚合物D.甲醇和丙酮 E.其他甾体22.测定雌二醇含量可采用的方法有A.HPLC法 B.UV法 C.四氮唑比色法D.Kober反应比色法 E.异烟肼比色法23.以下属于的四氮唑盐有A.RT B.BT C.BTB D.TTC E.TB(四)是非判断题24.红外光谱法鉴别甾体激素类药物,《中国药典》主要采用对照品对照法( )位有甲酮基,这些结构特征都可以供分析用( ) 25.孕激素的A环为苯环,C1726.许多甾体激素能与强酸反应呈色,其中与磷酸的呈色反应应用广泛( ) (五)简答题27.用合适的化学方法区分下列药物:氢化可的松(A)、甲睾酮(B)、黄体酮(C)和雌二醇(D)。
5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5色谱法-气相色谱法](https://img.taocdn.com/s3/m/48ddb046a8956bec0975e32c.png)
6.分配系数在色谱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什么 是选择因子?它表征的意义是什么? 7.什么是分配比(即容量因子)?它表征的意 义是什么? 8. 是衡量柱效的指标,色谱柱的柱效 随 的增加而增加,随 的增大而减小。 9.板高、柱效及柱长三者的关系(公式)?
10.利用色谱图如何计算理论塔板数和有效理论 塔板数(公式)?
0
1
2
3
2 3
DAD1 A, Sig
4
4 5
5
6
6
7
7
8 min
1
第十五章思考题
1.色谱法具有同时能进行 别于其它方法,特别对 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和 的特点而区 和 的分离,色谱
2.按固定相外形不同色谱法是如何分类的? 3.什么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4.保留时间、死时间及调整保留时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 5.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的五大系统
进样系统 载气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温控和数据处理系统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主机 温度控制区
载气 进样口 控制 色谱柱 检测器
钢瓶 He,N2
数据 处理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一、载气系统
增大 k'
增加选择性 提高柱效
增加容量因子:
1.改变柱温会影响分配系数从而 使容量因子发生改变, 2.改变固定相的量,采用细颗粒 固定相并填充的紧密而均匀, 3.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增加选择因子: 1.改变柱温 2.改变固定相使各组分的分配系数有 较大差别 3.改用不同的流动相或流动相组成
15-色谱分析法
![15-色谱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4a60f67f1922791688e885.png)
§ 2 色谱图及色谱基本参数
一、色谱图 混合物样品(A+B)→色谱柱中分离→检测器→记录 下来。组分从色谱柱流出时,各个组分在检测器上所 产生的信号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曲线叫色谱图。 记录了各个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情况,又叫色谱流出 曲线.
二、色谱图中的基本术语
1、基线
在实验操作条件下,仅有纯载气通过色
由高压泵输出);如果有两个或以上泵,调节各
吸附能力),用纯石油醚洗脱(淋洗)。
色素受两种作用力影响:
(1)一种是CaCO3 吸附,使色素在柱中停滞下来
(2)一种是被石油醚溶解,使色素向下移动
各种色素结构不同,受两种作用力大小不同, 经过一段时间洗脱后,色素在柱子上分开,形成 了各种颜色的谱带,这种分离方法称为色谱法。
色谱法中共使用两相 固定相—固定不动的相 CaCO3 流动相—推动混合物流动的液体
(3)相对保留值r21
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
r21 = t´R2 / t´R1= V´R2 / V´R1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 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 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三、分配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所达到的 平衡叫分配平衡,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行为常采用分配 比 k 来表示 .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 分配达到平衡时的分配量比:
f i m i /A i m i A s f f s m s /A s m s A i
' i
3.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
(1)归一化法:
mi ci % 100 m1 m2 mn f i ' Ai
' ( f i Ai ) i 1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色谱柱
填充柱 φ2-4mm,L 1-3m,
一般混合物分析
空心毛细管柱 φ0.2-0.5mm,L 20300m
复杂混合物分析
2、色谱炉(柱箱)和温控系统
柱温:恒温或程序升温;
气化室温度:高于柱温10~50℃
检测器温度:控温精度要求高于±0.1℃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5
15-1-4 检测系统
Cx↑,△R↑,信号↑
且当λx> λN2(如甲烷)会出负峰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2
3、影响TCD灵敏度的因素
① 桥电流 S∝I3, 但I太大,基线不稳,热丝易烧断 ② 载气 λ↑, S↑。 ③ 热导池体温度 △T=T絲-T池 T池↓,△T↑,S↑。但T池不低于柱温。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3
4、TCD特点:
调节池平衡使
R1R4=R2R3 ,
AB间电位差=0,
记录仪走“基线”。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1
b/ 进样, 测量池:载气+组分 参比池:载气
λX≠λ载 R1≠R2 R1R4≠R2R3 AB间△E≠0, 有信号输出 信号大小 :
△λ↑ ,△R↑,信号↑, 故用H2灵敏度高,N2灵敏度低,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8
15-2-6 检测器性能指标
1、灵敏度—单位量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信号
浓度型,如TCD: 1mL载气中含有 1mg样品时,
SC=
Ai FDu2 u1 m
mv mL/mg
检测器给出的信号 mv数
质量型,如FID: 1秒内有1g样品进 入检测器时产生的
其中:Ai—峰面积,
A=1.065hw1/2×衰减倍数 Cm2
杂质、水分、等。 4、稳压恒流装置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3
15-1-2进样系统
1、进样器 液体样品——微量注射器 : 1μL, 5μL,
10μL等
气体样品——注射器: 0.1ml-5ml; 六通阀 P367图14-3
2、气化室 作用:使液体样品完全、迅速气化。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4
15-1-3分离系统
FD—检测器中载气体积流速 mL/min
u2 —记录仪灵敏度 mv/cm
u1—记录仪纸速 cm/min
m—进样量
mg或g
毫伏数。
Sm=
60Ai u2 u1 m
mv/ (g/s)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9
2、检测限——恰能产生3倍噪音的讯号时 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质量或单位体积载气 中需含的试样量。 D=3N/S
3、线性范围——检测器信号和被测物浓度 成线性关系的范围,以样品浓度上下限之比 表示,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14-1 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由五大系统组成 一、气路系统 二、进样系统 三、分离系统 四、检测系统 五、记录系统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
气相色谱结构流程
process of gas chromatograph
1-载气钢瓶;2-减压 阀;3-净化干燥管; 4-针形阀;5-流量 计;6-压力表;7-进样 器;8-色谱柱;9-热 导检测器;10-放大 器;11-温度控制器; 12-记录仪;
例:C6H6 → 6CH·(自由基) 6CH·+3O2 →6CHO++6e 6CHO++6H2O→6CO+6H3O+ ② 正离子CHO+, H3O+→极化极(—) 电子e - →收集极(+)
形成离子流
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微电流→放大→记录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6
3、FID特点
① 对绝大多数有机物响应,灵敏度高,适 用于痕量有机物分析;
②热丝阻值随T而改变
电阻温度系数——温度每变化1℃,导体电阻变 化值。
钨丝——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0
③利用惠斯登电桥测 量
R1参比池,柱前; R2测量池,柱后。 固定电阻R3=R4
a/ 通入载气,调节热
导池桥电流为100-
200mA,钨丝T↑,
部分热量被载气带走,
达到平衡时,T恒定。
气烷烷
酮
λ(100℃) 53.4 41.8 7.5 7.5 10.9 5.0 4.4 4.2
卡/cm·℃·S
λ大,导热性能好,保温第性十五能章气相差色谱。法
9
气体热传导:气体分子碰撞热丝使热能迁移→动能,分
子越小,迁移速度越快,即气体分子扩散到热丝表面及离开 热丝的速度越快,热导系数就越高,所以H2、He具有较高 的λ。
7
15-2-2 热导池检测器(TCD)
Thermal Conductivity Derterctor
1、结构 池体 热敏元件-钨丝 双臂:测量臂、
参比臂
四臂:二个测量臂、 二个参比臂(102G)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8
2、检测原理
①被检测组分的蒸汽与载气具有不同的热导 系数(λ)
H2 He N2 空 甲 正己 苯 丙
载气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
检测系统
温控系统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载气:相应高压钢瓶供给。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氩气;
2、气路结构 单柱单气路 适用于恒温分析; 双柱双气路 p366图 14-2 可补偿由于气流不稳定和固定液流失引起的基线
不稳,尤其适合程序升温。 3、净化器——活性炭、硅胶、分子筛等,除去烃类
② 不能检测惰性气体、水、空气、CO、 CO2、CS2等在氢火焰中不能电离的无机化 合物;
③ 检测时样品被破坏。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7
15-2-4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选择性检测器, 只对电负性物质(X,S,P,N,O)有响应, 用于农药残留量、大气、水中痕量污染物测
定。 15-2-5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硫磷检测器 (简单的火焰发射光度计)
① 适用范围广,对有机物、无机气体均 有响应—通用型检测器;
② 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③ 不破坏样品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4
14-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1、结构
•离子室
喷嘴
发射极(极化 极)(-)
收集极 加电压 (+)
150~
•放大器 300V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15
2、检测原理
① 有机物在氢焰 中燃烧并化学电离
15-1-5 记录系统 记录仪 色谱数据处理机等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
6
15-2 气相色谱检测器
15-2-1 检测器的分类 1、浓度型 信号∝载气中组分浓度, 热导池(TCD)、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2、质量型 信号∝质量/时间, 氢焰(FID)、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第十五章气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