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
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
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
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
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
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
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
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
城”。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
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
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
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
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
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
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
态,又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结构: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沟架下形成
2、宫廷区
长安城的宫廷区是由末央、长乐、明光、桂宫、北宫及城外西的建章宫所组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
3、市区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其中横门之内东西市实为九市之主体,具有“后市”格局,还有南北市,合称四市,均在城内,其余五市,都在外廓内。
4、居住区
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而且府第可直接临大道开门。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5、道路
汉长安城共有12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三个。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不得不迁就城市形制适当安排,因此未构成规整的并田歼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并并有条。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
西汉长安城规划布局是封建社会都城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许多经验为后世所效法,其城市布局在城市建设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汉以前城市的总结。在汉长安城的建设中,其继承了秦人的规划思想,其因地制宜,“法天象地”的思想是其主要的规划思想,对汉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唐长安“天人合一”的城市
建设主导思想
唐代国都长安城的建设
充满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川一带,这
里三面临水,南浸终南子午
谷,北踞渭水,东临灞水,西
面是隆起的龙首塬,其间六条
高岗此起彼伏,自东南向西北
延伸;“八水”环绕城外,“五渠”
流经城内,构成了唐代长安城
市的基本地貌和附着其间的
浓郁王朝地理思想痕迹。
在城市街道和里坊设计
上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设
思想。长安有南北大街11条、
东西大街14条;交错的25条
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
八坊。里坊的布局沿中轴线左
右对称、均匀分布,呈棋盘式。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这三个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三十六取象于《周易》,由太阴六六之数构成,历来被赋予象征大吉的含义。七十二是《周易》立数的原则“三天两地”的衍生,天九地八乃最大的天地数,即阳数和阴数之极,七十二为两极数之积,具有天地交泰、阴阳合德、至善至美的意义。
二、唐长安平面图构成
长安平面呈横长矩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大城称外郭。城内北部正中建内城,东西宽2820米,南北深3336米,面积9.4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二部。南部深1844米为皇城,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北部深1492米为宫城,内为皇宫、太子东宫和供应服役部门的掖庭宫。自承天门经。。。。。两次丁字相交。(p51)
三、唐长安的布局
唐长安城的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即“市”、市民居住区,彼此区划分明。唐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全城正中的北部,以三大宫殿作为宫城的主要建筑群。正北为太极宫,太极宫的东北有大明宫,是皇帝经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城的第三建筑群为兴庆宫,地在大明宫和太极宫的东南端,根据三大宫殿建筑群的方位,唐时把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分别叫作西内、东内和南内,合称“三内”。
太极宫之南曰皇城,又名子城,城内有东西七街,南北五街。皇城以南和宫城、皇城的东西皆为市民居住区。以朱雀门以南的朱雀大街把全城划分成东、西两部;又以城内南北十一条大街,东西十四条大街,把全城居民区分成四方形的一个个小坊,坊的四周建有坊墙,共合一百一十四坊。东、西城又各有一市,称为“东市”,“西市”,专供人民和商贾商业贸易之用。
唐长安城街道宽阔平正,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街道十分宽敞,交通布局合理,最宽的朱雀大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其次的启夏门街宽一百三十四米,而东西顺城街则仅有二十至二十五米宽,朱雀大街直通皇城宫城,把全城连成整体。唐长安城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