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寻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术期刊寻租现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不健全、期刊主管部门失于监管以及具体办刊部门办刊宗旨偏差等多重原因,致使学术研究生态恶化,期刊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分析当前学术期刊及评价体系现状与特点,提出通过厘定“CSSCI”学术合法性、明确学科与期刊的代表性、实行版面收费透明化、加强期刊行业审计和采用行政化与学术化分家等方式改革现状,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标签:学术期刊寻租核心期刊版面费
一、学术期刊寻租概念的界定
寻租概念是1974年由经济学家克鲁格在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原意是指在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它是一种超过社会成本的收人[1]。从寻租主体来说,寻租又可以分为个人寻租和集体寻租两种方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寻租概念逐渐从经济领域衍伸应用到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将该理论引进国内[2],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陆学者纷纷引入寻租理论用以解释权利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
从异化理论角度来说,寻租其实是一种变相分割国家公共职权,并将其异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特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某种资源供需出现严重失衡时,异化公共职权进行寻租的现象比较多,这也是寻租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术期刊寻租的实质就是权力行使主体期刊社通过把公权私化、商品化,以编辑出版发行的权利为资本向寻租者(投稿者)“出租”有限的版面,使其异化成资本,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租金”的一种行为。
二、产生学术期刊寻租现象的主要原因
1.庞大作者群对发文数量的盲目追求
学术期刊是学者们刊发、展示研究领域成果,交流表达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学术期刊作者特别是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加,致使学术期刊数量、版面与投稿需求之间的差距拉大,学术期刊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作者为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文章质量未达标的情况下,通过寻求交取超出正常版面费多倍钱的方式来发表论文,间接推动学术期刊蜕变为一种寻租商品。
2.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错误引导
“量化考核”和“唯核心期刊评文”是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制中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这两种方式虽然能避免因主观判断引发的不公平评价,客观考量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减少学术腐败,但“量化考核”却容易引导学术群体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学术质量;“唯核心期刊评文”则过分强调核心期刊评判标准,忽视其参考工具性。此外,由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生毕业与教师职位晋升等直接与论文发表量挂钩,促使学术群体为了自身发展,不惜花费大量“租金”在有限的期刊版面下寻租,加速了学术期刊寻租现象的恶化。
3.期刊主管部门失于监管
我国期刊管理运行机制是审批登记制和年审制。目前国家批准的学术期刊有5800余种,被认定为核心的期刊可能只占期刊总数的20%左右[3],这一供需矛盾为学术期刊寻租提供了空间。作为期刊审批与监管的主管部门,虽并未直接参与核心期刊评选工作,也不允许期刊单位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收费约稿费,但对当下期刊社高额收取版面费,出售国家版权资源,变相买卖刊号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与管理执行力,从而导致学术期刊寻租行为有恃无恐。
4.具体办刊部门办刊宗旨的偏差
目前我国期刊有八千多种,但精品期刊并不多,加之当下期刊社办刊不是由国家拨款,而是由期刊社向主管部门交费且编辑人员部分工资需要从办刊收入中获得,一些期刊社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生存。另外,部分期刊没有明确的编辑方针,缺乏办刊理念,未对读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了解。因此,有些期刊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偏离原本的办刊宗旨,将期刊创收作为自己的办刊目标,纵容了学术期刊寻租现象的扩大化。
三、学术来源期刊的现状分析
为了反映当前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现状,揭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特点,本节选择2010年至2011年语言学CSSCI来源期刊目录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类期刊的整体结构做了如下几方面的统计分析:
表1:语言学来源期刊主办单位一览表
由统计数据可知,语言学来源期刊的主办机构以高校系统最多,总计15种,占总量的68.18%;其次是科研系统有6种期刊,占总量的27.27%;学会及协会最少,仅有1种。
表2:各省市语言学来源期刊数量及比重一览表
从地域分布看,来自北京与上海两个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语言学来源期刊数量最多,分别占总量的45.45%和13.64%,其中北京最多,共有10种语言学
来源期刊。其次是江苏、广东、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9省,各有一种来源期刊。
表3:语言学来源期刊出版频数分布
如上表所示,外语专业类期刊出版频率高,其中《外语与外语教学》为月刊,出版频次最高。同时,从类别上来说,外语类专业期刊占到语言类核心期刊一半的比例,共有11种期刊被列入语言学CSSCI期刊。剩下的11种非外语刊物中,语言教学类刊物占了3个,能够刊登语言学一级学科下语法、语音、词汇等本体研究内容的刊物就更少了。
综上可知,语言学来源期刊主要由高校系统主办,大多分布在北京和上海两个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的城市,主要以外语类专业期刊为主且出版频率最高,内容方面偏向语言教学类,而语法、语音及词汇方面的本体研究更少,总体分布不均匀。四、学术期刊寻租的影响
1.导致出版腐败,破坏学术研究生态
在现行审批制下,期刊资源从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资源,但是利用国家资源进行寻租,将正常的作者、期刊关系变成一种作者倒交版面费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刊号行为。买卖书号是出版的毒瘤,而期刊交版面费,不过是由出版社的整卖变成零卖,收入更高。在寻租和办刊腐败的情况下,刊物本身的腐败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也正是出版的腐败。在这场买卖活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寻租集团,这个寻租集团分散在这个生产链的各个部分。如此众多的寻租者,变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它们影响着我国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学术生态环境继而又影响着期刊发展。
2.助长高校学风浮躁,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寻租可能误导年轻学者过分去追求学术成果数量与级别,丢失了在学术创新中的社会责任,将学术成果作为目的追求,忽视学术成果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效用,助长高校学风浮躁。同时,在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刺激下,学术寻租还可能诱发学术不端行为。上海师范大学方广锠教授曾多次呼吁要“废止以CSSCI为高校学术评价的标准”。他认为,由于教育部的推行与引导,CSSCI 成为各高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学术评价的权威标准,成为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高校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的重要诱因。
3.致使学术GDP化,期刊背离办刊宗旨
从经济效益来说,期刊业收取版面费,投入的是编辑的劳动力和相对固定的纸张、油墨与印刷器具等费用,而产出的却是超出这些费用数倍的版面费,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回报”产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曾在他的《CSSCI评价参考体系岂能成为敛财工具?》一文中说,“如果将CSSCI这套评价体系和学校量化指标体系、论文评审体系、包括资深教授在内的各类职称评估体系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