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
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一、培养目标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3. 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包括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科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具体而言,本科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
2. 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交叉学科知识: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本科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而言,本科教学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讲解:采用多种讲解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网络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4. 学术科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1.2 质量目标1.2.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质量要求: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②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1.2.2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质量要求: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②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③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目标:标准要求每个专业必须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求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标准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结构完整。
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以及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
要求课程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3.教学内容: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要科学、全面、有深度。
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要求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并应用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法:标准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
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评价:标准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求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同时,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教育帮助。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通过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标准的落实还需要各高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并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总则与适用范围本标准旨在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提升,确保教学质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为各高校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确立与专业特色相符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依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与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和评估。
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查和互评,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七、学生评价与反馈建立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八、持续改进与发展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和学生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和优化教学工作。
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通过实施以上八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完整word版)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216学时,1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A是理科(非数学)本科个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5、无穷级数(包括傅立叶级数);6、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总学时与学分本课程的安排三学期授课,分为高等数学A(一)、(二)、(三),总学时为90+72+54,学分为5+4+3。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说明:教学要求较高的内容用“理解”、“掌握”、“熟悉”等词表述,要求较低的内容用“了解”、“会”等词表述。
高等数学A(一)一、函数、极限、连续、1.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有界性。
2. 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3.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4.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5. 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换元法则。
6. 理解子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极限与其子数列的极限之间的关系。
7. 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了解实数域的完备性(确界原理、单界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原理,柯西(Cauchy),审敛原理、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
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
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一致连续性)。
全国“985工程”高校《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比较与分析
单, 内容单薄, 表达不全面 , 给人一种应付的感觉。
从结构 上 看 , 二 种 要 素 模 式 抓 住 了 本 科 人 第 才 培养 的几 大关键 要 素 , 分别 阐述 , 给人 一 种清 新 明了 的感觉 。 第三种 模 式 纵 览 全 局 、 辑 严 谨 、 路 清 晰 。 逻 思 明确要从 哪几 方 面 阐述 , 一 大块 又 分 为 几 个 方 每 面说 明 , 内容丰 富 。
借 鉴 国外 先 进 的教 学理 念 和教 学 方 法 的基 础 上 , 传 授专 业知 识 和技 能 , 练 学 生 的专 业 素 养 和 能 训 力, 拓展 学 生 的 学术 视 野 和科 研 潜 质 。在 具 体 实
情况 , 尤其是设计教学培养质量的相关数据 。第 二 、 种模式 表属 性是 不 同 , 基 本包 括 了教 学 质 三 但
2 要素模 式 . 这种模 式是 将涉及 到 本科 人才 培 养 质量 的各 个主要 要素 分别 列 出来 加 以阐述 。 以华东 师 大 为 代 表 , 量 报 告 的 构 成 要 素 主 质 要为 :) 1 专业 建 设 与评 估 ;) 程建 设 与 师 资 ; ) 2课 3
大学生科研训练 ;) 4 本科生国内外交流;) 5 师范生 免费教育 ;) 6 教学保障条件。 采取 这种 模 式 的高校 主 要 有 : 华东 师 范 大学 、
二、 办学 质量 管理方 面 的特 色 与 亮点
以山东 大 学 为例 , 本 科 教 学 质量 报 告 的 主 其 体结 构是 : 一部 分本科 教 学基 本情 况 :) 科 教 第 1本 学基 本数据 ;) 2 本科 招 生与教 育拓 展 ; ) 3 本科 教 学
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是指严格规范国内本科教育质量的相关标准,对统一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和相关教育机构共同制定和实施的。
下面来详细了解下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该标准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综合素质教育、扎实的学科及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感知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教学内容。
该标准要求学校建立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学习的本科课程符合国家规定,且在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和学分要求上与国际接轨。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实际体现,该标准鼓励高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授课、讨论、研讨、案例分析和现场实践等。
四、教师队伍。
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该标准要求学校吸引和培养教师队伍,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确保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该标准鼓励高校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并规定实践环节的内容要求人性化和全面性,切实提高学生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六、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学校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质量监督、评估,遇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是为了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共振效应,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了解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有所帮助。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确保教学
质量,国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规范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标准一: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是核心,体现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根据标准,高等学校的本科
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具备前瞻性和专业性,符合时代潮流。
标准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沟通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标准三: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高等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
量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评估结果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标准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促
进学校教育内涵建设。
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发布日期:2022-04-13本标准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设立核心要素(特征值),制定基本要求(质量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过程首先是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标准,设计培养方案;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目标;通过质量监控,使上述质量活动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质量分析,从而达到持续地质量改进的目的。
本标准包括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要素,总计12个要素,对每1个要素,都规定了基本要求。
1.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这种规划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1.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
不同类型的学校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
基本要求:学校应确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1.2培养标准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应达到的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学习标准)、各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师课程教学的标准等)的基本要求。
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基本要求:学校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能够指导教学过程的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或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保证得到有效执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总则。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
2.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3. 本标准是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的依据,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参考标准。
二、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目标明确、适时、适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充实,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应当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四、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有效,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学方法应当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评价科学、全面、公正,符合学科专业的特点,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1. 引言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本科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需要制定一套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四个方面介绍本科教学的质量标准。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传授本科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传授学科相关的知识,并确保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深入理解。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2.2 学科能力培养除了知识传授,本科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2.3 价值观培养本科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教师应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学内容3.1 专业基础课程本科教学应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授。
学生应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应用。
3.2 学科拓展课程除了专业基础课程,本科教学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学科拓展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科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通识教育课程本科教学还应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学方法4.1 面授教学面授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进行知识传授和互动交流。
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 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4.3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穆
这就 要求 各学 院 ( ) 务 员及 时 上 网 了解 信息 , 系 教 并按 教务 网上 发布信 息要求 去做 。 第二 、 时 按 教务 管理 网 上 要 求 做 。不 止 上 及
网了解信 息就 够 了 , 要 能 按 照 信 息 内 的工 作 内 还 容 、 作要 求 , 工 及时规 范 地去 做好 。 由于教 务 管理
厕绔 窃搿
2 0簪 通
基 于 本 科 教 学 质 量 保 证 体 系 的教 务 管 理
— —
以 同济 大学为例
潘 玲
摘
要 : 学工作 是 学校 的 中心工作 , 学质 量是 学校 的生命 线。制 定、 教 教 完善
和 实施本科教 学质量 保证体 系是 为 了保证 和提 高教 学质 量 , 以形 成保 证本科 教 学 质量不 断提 高的长效 机制。教务 管理是 学校 管 理工作 的核 心 , 是保 证教 学工作 正 常开展 的基本 前提 。本文探讨 了实施本科教 学质 量保证体 系下如何做 好教务 管理 工作 , 并根据 实际工作提 出了几 点建议 。
・
5 ・ 6
第 期
本 科 教学质 量 保 讧体 系后 , 一 些 诸 如 试 卷 的 格 E 对 式、 毕业 设 汁的 要求 、 学 资料 的归档 等 统 一 了标 教
准, 使之 更规 范化 。有利 于 今 后 教务 资料 的归档 、 保 存 与查阅 。
第 二、 务 管理 更 科 学 化 。本 科 教 学质 量保 教 证 体系 实施之后 最显 著 的特 点 就是 教 务 管理 更 加
量要 求 , 落实 到工 作 中 , 范地 按要求 去做 。 规 第 一 、 务管 理 更 规 范化 。我 校 在 本 科 教 学 教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建筑学人才为目标的,设计了一套完备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本文将详细介绍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计划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基础课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教学计划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拓展阶段和实践与研究阶段。
1. 基础阶段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
2. 专业基础阶段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
学生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且能够对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3. 专业拓展阶段专业拓展阶段的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管理、建筑历史与文化等。
学生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拓宽自己的建筑视野,了解国内外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能够进行独立的建筑设计和研究。
4. 实践与研究阶段实践与研究阶段是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重点阶段,包括毕业设计、实习和科研等。
学生将通过实践和科研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建筑学的前沿领域。
二、课程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细致全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1. 课程编号与名称每门课程都有唯一的编号和名称,以便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管理。
2. 课程学分与学时每门课程都明确规定了学分和学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时间安排。
3. 课程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4. 课程教学内容每门课程详细列出了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研究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同济大学化学系实验教学大纲
198 1同济大学化学系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修订稿)同济大学化学系2009年6月目录1、《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53、《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94、《无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165、《无机化学实验(工科)》教学大纲196、《分析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247、《分析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288、《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39、《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81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31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612、《物理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5113、《物理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5614、《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6115、《有机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6716、《有机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7017、《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7318、《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619、《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920、《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12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42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8623、《化工实验》教学大纲9024、《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大纲93《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23002 学分:0.5 总学时:17 实验学时:14 大纲执笔人:温鸣大纲审核人:杨勇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普通化学实验》是我校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之一(B1)。
通过《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努力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过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课程面向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1、充分预习。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篇一: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交审议稿)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7月1日目录1、前言................................................................................................. . (2)1.1 学科意义................................................................................................. .. (2)1.2 专业概述................................................................................................. .. (2)1.3 人才培养特色................................................................................................... .. (2)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 (3)2.1学科代码................................................................................................. (3)2.2适用专业范围................................................................................................... (3)3、培养目标................................................................................................. .. (3)4、培养规格................................................................................................. .. (4)4.1学制与学位................................................................................................... . (4)4.2知识要求................................................................................................. (4)4.3素质要求................................................................................................. (5)4.4能力要求................................................................................................. (5)5、课程体系................................................................................................. .. (6)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6)5.2课程设置................................................................................................. (7)6、教学规范................................................................................................. (11)6.1教学过程规范................................................................................................... . (11)6.2 教师行为规范................................................................................................... (12)7、师资队伍................................................................................................. (12)7.1师资队伍结构................................................................................................... . (13)7.2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 (13)8、教学条件................................................................................................. (14)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14)8.2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 (14)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149、教学效果................................................................................................. (15)9.1教学成果................................................................................................. . (15)9.2课堂教学效果................................................................................................... . (15)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15)10.1质量保障目标............................................................................................................................15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15)11、名词释义................................................................................................. . (16)附表1 .................................................................................................... .. (17)附表2 .................................................................................................... .. (18)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汇编pdf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汇编一、培养目标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
其中,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能力结构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三、课程设置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各课程之间应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内容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既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五、教学方法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材建设本科教育的教材建设应注重系统化、科学化和实用性,选用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教材。
教材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的指导。
七、教学评价本科教育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一)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一)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一、教学理念•实现全员参与•维护一流质量•服务国家需求•增强职业能力二、师资队伍•严格选拔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岗位权威度•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环境三、课程设置•制定开展多元化的课程•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和基础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学生创新四、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问题解决与集体合作•加强作业和考试管理五、教学评价•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教学评价•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教学评价进行反馈和改进六、教学资源•提供合理、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七、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增加国际交流课程的设置•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对教学质量要求的同时,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理念方面,我们应该实现全员参与,注重一流质量,服务国家需求,增强职业能力。
这都是基础而重要的目标,要求我们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教育观。
在师资队伍方面,我们应该严格选拔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岗位权威度,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稳定和优质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该制定开展多元化的课程,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和基础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学生创新。
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问题解决与集体合作,加强作业和考试管理。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欣赏生动有趣的授课中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应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教学评价,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教学评价进行反馈和改进。
同济大学本科课程考核工作条例
同济大学本科课程考核工作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遵循“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整肃考纪、端正考风,加强课程考核管理,规范课程考核工作,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课程考核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公平、公正的考核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第三条课程考核随课程性质不同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形式可分为试卷考试、面试、写报告、做设计等,其中试卷考试又分为开卷、闭卷等。
第二章组织与领导第四条课程考核工作在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各学院(系)负责实施。
第五条各学院(系)主管领导要认真抓好课程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按规定做好考前准备工作,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大会进行考前动员.考试周期间各学院(系)须安排学院值班和考场巡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第六条考试周期间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各校区管委会的领导负责巡视全部的考场,各学院(系)的领导负责巡视各自学院(系)的考场,后勤集团、基建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确保课程考核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第三章考务工作第七条考核日程(一)考核日程依据当学期校历进行安排;(二)考查课通常在考查周(一般为第17周)内的上课时间进行,由各开课学院(系)安排;考试课通常在考试周(一般为第18、19周)内进行,考试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三)考试周内的考试时间按上午、下午两个时段各120分钟安排;(四)课程考核的笔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如有特殊情况主考教师有权延长最多30分钟;考试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60分钟。
第八条考查课的考场由各开课学院(系)安排;考试课的考场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场安排原则上以课程班级为单位,按照一人一座、间隔就座的要求进行安排。
第九条考试课的考试时间、考场安排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
同济大学本科生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概论1.1 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概况,产生量,组成;资源化途径,处理处置方法1.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途径;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3 固体废物的涵义、特征与分类1.4 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原则,管理思路;管理原则;管理目标1.5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管理作用,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的框架;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管理作用第二章固体废物性质分析2.1 物理性质,粒径、容重、硬度,组成2.2 化学性质,浸出分析:浸出程序;指标分析:pH、电导率(盐度)、植物养分、耗氧性有机物、重金属含量、微量有机物;总量分析:水份、挥发份、灰分,有机元素组成,宏量矿物组成,重金属及其形态,生物质组成,离子交换容量,燃点(闪点),化学安全性,热值2.3 生物性质,生物可降解性:产甲烷潜力,好氧稳定性;致病微生物含量:大肠杆菌(粪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生物毒性:急毒性、慢性毒性、基因毒性2.4 危险废物鉴定,名录法;分析法第二部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通用技术过程第三章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3.1 固体废物收运概述,对象、分类3.2 固体废物的收运规划,按处理、处置的类型、数量、位置及最小运行费用原则规划收运设施;收运规划模型;收运规划优化方法3.3 固体废物的收运系统工艺,收集方式;收运设施与设备(收集、运输、转运);收运设计(产生量预测,收运容量计算,中转站定位)3.4 特种废物的收集与运输,危险废物收运管理;危险废物贮存与运输标准第四章固体废物预处理4.1 概述4.2 固体废物的压实处理,基本概念(压实、压缩比);压实设备类型4.3 输送与输送机械,带式输送机;螺旋输送机;气流输送机等;输送生产率的计算;输送风速、输送风量的计算4.4 固体废物的粉碎处理,基本概念(粉碎、破碎、破碎比、破碎级、破碎效率);破碎目的、处理方法及流程、破碎机、粉碎机、低温破碎、其他破碎技术4.5 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分选的目的与方法;筛分技术;重力分选;浮选;磁力分选;风力分选;半湿式破碎分选;重介质分离法;惯性分选;跳汰分选;静电分选等分选技术;分选效率评价方法4.6 污泥浓缩、调理与脱水处理,污泥的分类;污泥的性质指标;污泥的流动特性与输送方法;污泥的浓缩、调理;污泥的过滤与脱水;过滤脱水机械设备第五章固体废物生物处理5.1 生物处理的分类5.2 有机固体废物的堆肥处理,好氧堆肥原理;堆肥微生物;堆肥工艺;影响堆肥化的因素分析;堆肥的过程控制;堆肥过程的热量衡算与物料衡算;耗氧速率的测定与通风量及通风频率的确定;腐熟度;堆肥装置类型和设计的基本要求;堆肥产物利用与精制5.3 有机固体废物的沼气化处理,厌氧产沼的原理;影响厌氧发酵的因素;厌氧发酵工艺及操作;厌氧发酵装置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应用类型;发酵产沼消化器(池)设计的基本要求;沼气及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5.4 有机固体废物的水解与糖化处理,酸解;碱解;酶解5.5 先进生物处理技术,土地的生物修复;生物脱臭技术;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第六章固体废物热化学处理6.1 热化学处理技术分类,氧化/还原,相态6.2 焚烧的基本原理,焚烧的反应过程;燃烧机理与燃烧速率;燃烧影响因素;焚烧的评价指标;焚烧破坏率;焚烧的相关法规6.3 焚烧工艺与设备,炉排炉;回转窑;流化床;焚烧系统组成6.4 焚烧工艺计算,物料平衡:燃烧空气量、空气过剩比、烟气组成、烟气量;热量平衡:燃烧温度计算;体积释热率和炉膛体积、面积释热率与炉排面积6.5 焚烧二次污染控制,烟气污染和控制方法;灰渣污染和控制方法6.6 焚烧热能利用,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发电,热电联供;提高焚烧热能利用率的方法与腐蚀防止6.7 其他热化学处理方法,热解/气化;热化学液化/水热反应处理;湿式氧化;工业炉窑混合燃烧;自增殖反应;等离子体处理第七章固体废物固化与稳定化7.1 固化与稳定化处理的意义7.2 固体废物固化,自胶结固化;包胶固化7.3 固体废物稳定化,化学结合稳定化;烧结稳定化;熔融稳定化第八章固体废物土地处理与处置8.1 土地处理与处置的内涵及差异8.2 固体废物土地处理和处置原则8.3 土地处理技术概述,废物土地处理的可行性; 污染物质在土壤的迁移; 土地处理的限制因素;土地处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8.4 土地填埋处置技术,概念和分类;处置的基本要素8.5 卫生填埋处置,卫生填埋场的选址;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填埋场中垃圾的降解与稳定化;影响场内垃圾降解的因素;填埋场容量的计算;填埋场中气体的收集、预处理及利用; 填埋场中气体产生量的计算;填埋场渗滤液的特性与处理;渗滤液产生量的计算;渗滤液调节池的计算; 渗滤液处理规模的计算;边坡稳定性计算; 填埋场沉降计算;填埋机械(铲运和挖掘机械与设备; 压实机械和设备; 装载、运送机械设备);填埋场封场管理8.6 生物反应器型填埋场,生物反应器型填埋场的概念; 影响因素;工艺及操作;设计计算8.7 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安全填埋场结构形式和特征;安全填埋场的基本要求;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技术8.8 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其安全处置第三部分固体废物分类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专论第九章危险废物处置与利用9.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法规概述,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处置与资源化9.2 危险废物资源化,溶剂回收、油脂再生、燃料利用、金属回收9.3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热处理:焚烧、热解;稳定化与除毒:重金属固化、氧化/还原除毒;安全填埋:设施条件、操作与管理规程9.4 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的管理,安全管理;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第十章电子废物处理与利用10.1 电子废物的特性,来源、类别;可回收与毒害性组分10.2 电子废物处理与利用,拆解;零件回用;材料回收:金属、聚合物残余物处置第十一章工业固体废物的建材利用11.1 可建材利用废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相组成,物理性质11.2 工业固体废物建材利用工艺,锅炉渣、粉煤灰;有色冶金渣、钢铁渣、化工渣煤矸石能量与材料利用第十二章工业固体废物的金属回收12.1 工业固体废物金属回收的方法,湿法冶金技术概述;火法冶金技术概述;回收残余物的处置12.2 工业固体废物金属回收工艺,钢铁渣;有色金属尾矿;有色金属冶炼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2 质量目标1.2.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质量要求: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②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1.2.2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质量要求: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②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③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
1.3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定位。
质量要求:①有利于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②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1.4 职责、权限和沟通职责、权限和沟通是学校的重要管理职责之一。
校内组织机构(行政、学术组织)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职责和权限)应予以规定和沟通,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
质量要求:①有适合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②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相互关系清楚;③不同层次、职能部门、机构之间就相关质量活动进行有效沟通。
1.5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由学校领导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领导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在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
质量要求:①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②有明确的评审办法和程序;③评价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④评价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
1.6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制定改进措施。
基本内容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室评估等。
质量要求:①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③评估结论有反馈,并进行改进,且对改进情况进行检查。
2. 教学资源管理2.1 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因素。
基本内容包括:师资队伍结构及发展趋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比例;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教师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等。
质量要求:①师资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体现师德和敬业精神,保证教学质量;②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③师资培训、进修得以正常实施;④有教师考核、奖惩机制;⑤主讲教师资格的认定。
2.2 教学经费管理教学经费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
基本内容包括: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
质量要求:①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②做到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公开、透明,投入加大,使用合理;③财务处每年公布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④公布生均四项经费增长的情况;⑤公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系)每年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2.3 设施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是设施管理的关键因素。
基本内容包括: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图书馆、语音室、体育设施、校园网等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管理。
质量要求:①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能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②教学设施硬件的投入和维护正常;③教学设施软件建设应以为本科教学服务为宗旨。
2.4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2.4.1 专业建设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定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基地。
质量要求:①专业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②更新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③新专业建设满足教学要求;④专业定位合理,专业特色明显,课程体系科学,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等满足教学需要。
2.4.2 课程建设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
质量要求:①课程建设应有规划和目标;②按计划实施,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③每门课程有教学大纲;④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有评价标准,经费资助到位;⑤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
2.4.3教材建设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选用、评优和资助;引进原版教材;教材供应。
质量要求:①教材建设应有规划、有措施;②鼓励引进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③有科学的教材编写、选用和评优制度,经费资助到位;④教材供应满足教学需要。
2.4.4 实践教学建设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实习/社会调查等。
质量要求:①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②按培养计划完成实践教学环节;③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2.5 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改革与研究。
质量要求:①立项评审规范、经费到位;②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认定书规定的内容;③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
3.教学过程管理3.1 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是学校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
基本内容包括:培养计划制订、审核。
质量要求:①培养计划制订、审核程序规范;②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③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 招生工作招生工作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关键环节。
计划制订应按照社会和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达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基本内容包括:招生计划制订、生源质量分析。
质量要求:①招生计划制订程序规范、合理;②体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③生源质量高。
3.3 培养人才全过程学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控制首先应确定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影响培养过程的诸因素,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及文件。
关键环节包括:日常教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学风建设、第二课堂、学籍管理、体育锻炼等。
3.3.1 日常教学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课表情况;考试管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
质量要求:①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正常进行,有记录,有反馈,有改进;②教师执行教学进度表严格,课表的任何变动须按变更程序进行;③考试管理严格、规范;④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调查管理严格、规范。
3.3.2 思想政治工作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奖励及激励措施等。
质量要求:①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完善、效果好。
3.3.3 学风建设。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
质量要求:①把学风建设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②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③为学生创造陶冶情操、增长才干的良好氛围;④重视考风建设,制止考试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⑤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优良校园文化氛围。
3.3.4 第二课堂。
基本内容包括:讲座、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质量要求:①定期开设讲座;②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经费落实、辅导教师到位。
3.3.5 学籍管理。
基本内容包括:选课、成绩、学籍管理。
质量要求:①选课手段现代化;②成绩管理做到准确、及时;③对入学、升级、毕业资格进行管理,建立学籍档案。
3.3.6 体育锻炼。
基本内容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
质量要求: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及社会适应目标。
3.4 教学文件档案管理教学文件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文件、教学成果、试卷、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资料等。
质量要求:①档案齐全、管理规范;②管理手段先进,便于查找、利用。
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4.1 监控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控制、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
4.1.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基本内容包括:校、学院(系)领导及督导组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
质量要求:①形成制度;②有听课记录,有反馈。
4.1.2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基本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
质量要求:①有大纲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方法;②有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③组织各种形式的实习/社会调查的检查,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组织校内专家检查、旁听答辩。
4.1.3 不合格控制。
基本内容包括:重修、学生违纪处理。
质量要求:①有重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②有学生违纪处理规定,包括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理规定,并严格执行。
4.1.4 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查质量要求:①毕业前按照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的要求严格审核;②每学期告知学生离获得毕业、学位资格的差距。
4.2 分析教学质量的分析主要有: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考试分析、毕业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4.2.1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