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认知理论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认知管理培训课件
动机以及个性特征等做出迅速有效的判断,进而采取适 当应对措施的过程就是组织知觉加工过程。
• 个体就是通过这一过程对组织中的个体,以及组织本身
进行认识。
想一想
• 知觉和归因对于个体、对于管理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 我们依据什么对他人形成不同的印象? • 我们一般会给他人留下怎样的印象? • 怎样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组织中的社会知觉的种类
• • • • •
13
(一)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的主要成分是自我概念和自尊。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 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认识,这种认 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一 个关于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的、多层次 的认知评价体系。 • 自我概念由四个部分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 自我和纯自我。
•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等
• 知觉者还会观察知觉对象的行为,推测其意图。
3.情境的特点
• 交往发生的社会情境 • 办公室or饭店
21
• 情境线索的强度 • 一些情境提供了关于什么是适当行为的强有力的线索。 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会假定个体的行为可以被情境所解 释.
22
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是 我们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第三篇 认知管理
主要内容
2
1
组织中的知觉
2
组织中的决策
3
组织中的决策
第五章 组织中的知觉与归因
•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赋予其含义的过程。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是一个与人 交往、对人产生认识,并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
• 管理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可用信息,对个体的需要、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第3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考查内容:(一)学习的一般概述1.学习的基本含义2.学习的分类体系学习主体分类;学习水平分类;学习性质分类;学习结果分类。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3.观察(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完形一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学习的建构理论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五)学习的人本理论1.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2.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强化 B.联结 C,反馈 D.迁移2.加涅的学习理论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辨别学习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3.奥苏伯尔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A.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 B.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4.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 )的进一步发展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C.认知主义 D.信息加工理论5.不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的是( )A。
第三章 社会认知
思考:
“一个男生经常嘲笑一个女生”
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就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实验:
例如:“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 了马路对面。”
反思:
• 如,一个人拿枪指着某人的脑袋,被指着脑袋的人 就把兜里的钱都给了打劫者,我们是不是能推断说, 被抢的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呢?
三、 印象管理
1.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
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的一种尝试。
2.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
• a讨好行为:意见遵从、热情相助、抬举他人; • b自我抬高; • c威慑; • d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弱化不足)
社会认知的内涵 印象形成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 1.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幻灯片 6
• 2.社会认知指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内在机制
面部表情研究:
• 思考: • 眼、耳、鼻、口、眉以及面部肌肉中最能表达情绪的是哪
编辑们列出的重要选题:
•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 毕业论文》;
• 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
• 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5、投射效应
• 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 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推己及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
管理心理学-社会认知与管理ppt课件
30
了解第一印象的作用对于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尤为重要。一方面,管理者在录用、评价员 工时,应尽量避免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不断修 正第一印象,从而正确地评价员工。另一方面, 管理者自己应充分发挥第一印象的有利影响,给 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利于以后工作的开 展。
ppt课件
31
二、晕轮效应
ppt课件
35
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是指在人头脑中存 在的某些固定的看法影响着他知觉的准确性。在 工作情境中,刻板印象的范围十分广泛,人口变 量,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域等因素, 都可以使知觉者产生刻板印象。
ppt课件
36
客观地说,在一个组织中,如果过多地使用 刻板印象,就会严重地导致管理者的知觉扭曲现 象,是管理者应尽力避免发生的现象。以下两种 刻板印象在管理情境中比较常见:
ppt课件
45
研究归因偏差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我们 从行为原因解释的角度审视管理行为。实 践证明,用归因理论诊断管理者和员工的 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有明显的预测效度。
ppt课件
46
第五节 印象管理
ppt课件
47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所谓印象管理,有时又称印象整饰,是指 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 过程。在工作情境中,恰当的印象管理是管理者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员工的 印象管理策略对他们的绩效评价、晋升以及社会 地位产生明显的影响。
1、人员招聘中的晕轮效应
人员招聘中的晕轮效应现象比比皆是,它的主要影响就 是导致了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如大学出身的晕轮 效应 )
ppt课件
34
2、绩效评估中的晕轮效应
绩效评估中的晕轮效应以认可和否定两种情况最 为常见。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管理学管理者的自我认识PPT课件
2.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
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 人员配备和培
平均的、成功的、有效的管理 者每种活动的时间分布
(二)管理者的工作具有普遍性吗
1、组织的层次(见下图) 2、组织的类型 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管理者的工作 都具有共同性,他们都要作决策、设立 目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雇佣和激 励员工、从法律上保障组织的生存,以 及获得内部的政治支持以实现计划。 3、组织规模 4、跨国度的可转移性
环境 第五节 管理环境的分析程序和
方法
2.管理者必须执行一定的管理 职能。
3.管理者的人格一般情况下都 是双重的。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划分
2、按照管理者的管理工作的
性质划分
第二节 管理者角色与时间分布
一、管理者的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认为:一个人的个性能够 影响他如何扮演角色,但不会影响他所 演的内容 。
(二)健全的心理
美国“卡鲁创业家协会”曾对75位美 国成功的企业家做过仔细分析研究,分 析出11种“企业家的心理特征”: (1) 健康的身体; (2) 控制及指挥的欲望(3)自信; (4) 紧迫感; (5)广博的知识; (6) 超人的观念化能力; (7) 脚踏实地;(8)不在乎地位; (9) 客观的待人态度; (10)情绪稳定;(11)迎接挑战。
第三章 管理者的自我认识
第一节 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第二节 管理者角色与时间分布 第三节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第一节 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一、管理者 (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
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 动的人。
认知管理理念PPT课件
一、认知管理理念
2、“社会人”管理阶段
案例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案例2:富士康“跳楼门”的启示… 案例分析:
员工是目标而不是机器,企业应当提升“人文关怀成本”。
第11页/共57页
一、认知管理理念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温家宝答记者 3、“文化人”管理阶段
之“道”,水之道, 普惠万物之德,循理而行之。
第35页/共57页
二、把握管理趋势
关于“静”
以静制动,静以养心。 案例1:什么是中国文化… 案例2:文化的两大功能… 案例3:文化同脾气… 案例分析:“静”心、“静” 养、“静”补、“静”功、“静”
界,宁静以致远。
第36页/共57页
二、把握管理趋势
关于“反”
第14页/共57页
二、把握管理趋势
A、“以人为本”的趋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的全 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
案例1: 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
谐立国)
(革命立国、政治立国、经济立国、和
案例2:“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层次…
(必要的、紧要的、重要的)
第15页/共57页
二、把握管理趋势
管理层和技术层为战术管理,看脚,“避免绊倒”。
战略重智慧,讲长期性、整体性;
第8页/共57页
一、认知管理理念
高层做正确的事 中层正确的做事 基层把事做正确
第9页/共57页
一、认知管理理念
B、企业管理概念的演变
1、“古典”管理阶段
案例1:传儿媳不传女儿… 案例分析:传承性、封闭性、雇佣性
第10页/共57页
境。
第20页/共57页
二、把握管理趋势
第3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的评价。
B
第二,价值观具有个体性。
3.3 价值观与管理
3.3.1 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
➢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中,个人的早期经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地 位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组织和单 位以及其他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个人在获得某些传承下来的价值观的 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需要,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价值观。
以形式与调和为中
02 心的美的价值观;
以信仰为中心的宗 教性价值观。
06
03
以权力地位为中心 的政治性价值观;
以有效实惠为中心 05
的经济性价值观;
04 以群体他人为中心
的社会性价值观;
3.3 价值观与管理
3.3.3 价值观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成功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十分 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其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为此,一方面要使经营管理工作适应人们普遍存在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和培植新价值观。例如,消费品的生产部门 就必须按照人们对消费品的新评价来安排自己的产品品种和花 色。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信息就 是资源”等价值观念一旦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就会大大地推动 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和整个经济工作的开展。
3.1 认知概述
3.1.2 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含义 ➢ 自我认知,或称自我意识,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对所有属于
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动机、个性等状况,以及自 己同周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状况、行 为表现、地位和作用、人际关系的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对 “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认识。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才能适应社会环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友好相处。
第3章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课件
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5. 刻板印象(成见或定型效应)
——仅根据某人被归入的类别而(概括化地)认为他应 具有某些属性。简化了复杂世界并承认人们之间保持着的一 致性,但往往不准确不真实或不相关。
7. 期待效应。先前的期待导致人们对人、事、 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偏见程度。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对感觉信息的
选择和组织。
8
三、知觉研究的重要性与社会知觉 1.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研究十分重要? □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的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
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 有证据表明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
作环境更能影响他的生产率。 □ 流动率、缺勤率和工作满意度都反映了个体的
7. 期望。
□ 虽然知觉主要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但在
具体反映形式和结果上,却体现着个体风格(差异
性)。 13
□ 认识趋向测试(学习和知识导致的) 图3-5
14
2. 知觉的简明性组织倾向 (1)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 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连续律。在空间、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对象, 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他人做出判断
□知觉失真与归因理论 □判断他人常走的捷径 人们在判断他人活动时常常走很多捷径(经验和技 术)来提高效能。
这些捷径(技术)一方面可能使人们进行迅速正确 知觉,并为预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可能使人 们陷入误区,带来判断他人时的知觉失真。
19
二、归因理论:认知行为的起因
1. 什么是归因理论
27
§3-4 知觉与个体决策
一、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决策 2. 个体决策、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3. 知觉与个体决策的联系 □ 决策是对于问题的反应,对问题存在和决策需要
管理心理学——认知管理PPT课件
❖海德的归因理论 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于
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 景归因;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称 为个人倾向归因。
基于有效处理过程的知识管理论 ❖基于有效处理过程的知识管理论 知识链理论在知识管理流程中加入了一个个的“节 点”,便于管理实践中进行控制与评价。
知识管理
知识表征
知识传递
知识利用
知识表征
社会技术系统
第三节
❖决策制定过程 ❖决策工具 ❖决策制定的风格 ❖一般决策错误 ❖群体制定的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
❖决策的制定过程
管理心理学
认知管理
❖第一节 组织中的知觉 ❖第二节 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与学习 ❖第三节 组织中的决策
第一节 组织中的知觉
❖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认知障碍的克服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组织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
❖ 社会知觉的特征 认识对象的特殊性 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复杂性 利益性
❖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认知障碍的克服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定型化效应 ❖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
识别和面对刻板印象 根据客观因素评价他人 避免匆忙做判断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控制点理论 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因素控制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3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的 管理环境之间存在差距:
当这种差距不明显或者很小时,管理者能够客 观的、成熟的、非正式的管理员工;差距很明 显,管理者的管理有主观性、幼稚性和冲动性, 会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影响团队的和谐氛 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1概念:员工根据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 行为特征,对管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 知觉过程,即所谓的“员工对管理者的 印象”
特点:鲜明、强 烈、迅速形成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 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 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 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 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 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一旦工作场合嫉妒横行,员工之 间的人际交往会趋向于远离式交 往意向
情绪意向错觉:人际知觉存在的
主观差异
例子:A认为B喜欢他,但是B选择 的答案可能是不喜欢A,B认为C会选 他当组长,而C却没有选择B
(2)交换性知觉
概念:员工根据利益交换原则对交
往对象产生知觉的过程 例子;“志同道合”——趋近式交往 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竖 子,不足与谋”——远离式交往意 向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的
人际知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
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一个知觉者、被知觉 者和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
2、影响员工人际交往意向两因素
(1)情感性知觉
(2)交换性知觉
管理心理学:认知理论
四、影响知觉的因素:
主观因素:
兴趣差异 态度不同 需要和动机源自 过去的经验 心理定势效应
客观因素:
时间因素 认知手段 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 认知对象的自身特征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1947年提出新观点:
知觉不仅取决于客观本身,也取决于知觉 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 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当对人知觉时, 人们并不是停留于被知觉者的面部表情、 身体姿态、行为举止这些外在表现上,而 是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了解他的内部心理 状态和心理活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 信念、观点、个性特点等等。 社会知觉是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 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不仅能反映客体的整体形象,而且能反映客体 的作用、意义,这说明知觉过程包含着理解。一般来说,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知觉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 来理解和领会的,一旦对事物整体形象形成知觉,同时 也就理解了它的作用和意义,并常常会在内心说出它的 名称,将其归入一定范畴之内。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 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 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时间知觉
三、知觉特征
知觉的整体性 在人们形成知觉时,尽管知觉对象是由若 干部分构成的复合刺激物,但人们仍将其作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而不是分割成孤立的 部分。 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事 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不能 感受所有的刺激,而是仅仅感受引起注意的少 数刺激。
表情特征
表情是人们的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包括面部表情、体姿表情和言语表情。各 种表情的协调一致,是我们知觉一个人身 心状态的客观指标。 面部表情:包括眉、眼、嘴、鼻及颜面肌 肉的各种变化,以眼神的变化最为传神。 人的思想情感,较多是以面部表情表现的。 体姿表情:身体各部分动作也是一种传递 信息和感情的媒介。据研究,人体大约可 做出一千种平稳的姿态,而以手部动作表 现的感情最丰富。 言语表情:一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 起伏、节奏、音域、转折、速度、腔调和 口误等,往往能透露“言外之音”。
认知管理培训课件PPT(共 54张)
•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2.知觉对象的特点 20
• 身体外表
• 《丑女无敌》
• 知觉对象言语交流方面的特点
• 谈论的主题、音调、口音等
• 知觉对象非言语交流方面的特点
• 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等
• 知觉者还会观察知觉对象的行为,推测其意图。
3.情境的特点 21
• 交往发生的社会情境 • 办公室or饭店
1.知觉者的特点 19
• 熟悉性
• 熟悉度过高往往使得认知者倾向于过滤掉那些与已有信念不符合的 信息,从而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态度
• 如:性别的刻板印象
• 情绪
• 高兴与沮丧时的思考方式不一致,并且个体倾向于记住与情绪状态 一致的信息。
• 自我概念
• “同性相吸”:持有正面的自我概念倾向于看到他人的正面属性, 持有负面自我概念则倾向于看到他人的负面特点。
第三篇 认知管理
主要内容 2
1
组织中的知觉
2
组织中的决策
3
组织中的决策
第五章 组织中的知觉与归因 3
•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赋予其含义的过程。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是一个与人
交往、对人产生认识,并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管理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可用信息,对个体的需要、
• 自尊偏高所造成的自利性偏差有一定的适应意义。高自 尊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更能应日常生活压力,心理 更健康。
• 但是这种偏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自利性偏 差在一定程度上会毁掉整个群体。
(二)人际知觉 18
• 人际知觉是一个“以己度人”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 验、知识等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解释。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 2)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
• ⑴ 物质自我 • ⑵ 社会自我
• ⑶ 精神自我
• 3.1.3 社会认知
•
社会认知是关于社会现象,尤其是对社会中人的认知。一般包括他
人认知、人际认知和角色认知等内容。
• 1)他人认知
• ⑴ 面部表情
• ⑵ 目光接触
• ⑶ 身段表情
• ⑷ 言语表情
• 2)人际认知
•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
分析提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自信往往能创造奇迹。渺小的
山草也能迎来阳光,绢细的小溪也能奔流到海,弱小的燕子可以一口气飞
越千里,而深埋土地的种子一样可以萌芽长成参天大树。所有这些,唯有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自信是激活心中力量的敢道闪电,更是一道阳光,使
每个人的内心永远生机无限!
•
只要你自信,世上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的。”小蜗牛哭了起来:
“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
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
分析提示:抱怨命运是没有用的,正确的自我认知,可以
扬长避短,激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
• 3.1 认知概述
• 3.1.1 认知的含义
•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是什么”的反映,亦即对客观现实
•
2.当你遇到生活或组织不满意时,你应该怎样对待?
• 3.3.1 归因理论概述
•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ler)在1958年首
次提出的。
•
海德认为,归因有两种类型:
• ①当一个人把行为的根本原因理解(推论)为来自外部因 素的时候,称之为外归因;
第3章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311寝室的同学都十分喜欢看足球,世锦赛期间他们 凑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视机。因为电视机质量的原因,有 时候在看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视突然没有图像了,他们 非常着急,有人甚至会愤怒地用力拍打电视机的外壳。 然而,就在这时,电视机突然恢复了正常。
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大家很可能会再拍打 电视机,同学们就可能会养成一种“拍打”的习惯。
走进课堂: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运用于课堂
• 1、如果一个学生害怕当众说话,可以先让他坐着对小 组成员读一段文章,然后要求他站着读,接着让他用 自己的话讲出这段内容,最后让他当着全班同学面做 报告。 • 2、一个中学教师采取让学生完全掌握的方法来进行代 数教学。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步骤 后他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 • 3、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分辨哪些刺激应与哪些反应建立 联系,假若一科成绩不好,不会导致所有科目的成绩 都不好。
4、斯金纳箱
(四)身边事例:
1、李江减少了投保龄球前的踏步数,他现在的命中率和 全中率更高了。 2、小明在课堂上看小说,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再也 没在课堂上看小说了。 3、张平抄袭王刚的作业,老师同样给了他高分,他此后 就经常抄别人的作业了。
(五)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就是增加某一反应概率的程序。强化是泛指 应用一定的S增强有机体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或增强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的强度,或者增加某一反应概率的 过程。
(五)生活实例:
• 1、小刚不会游泳,有一次掉到水里差点被淹死了,妈妈 想提高他的自救能力,决定送他去一家娱乐中心上游泳课, 可每次教练将他拉到池边时,他就哇哇大哭起来。
• 2、一些广告上的产品本来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 由于广告设计者将这些产品与一些诱人的形象,以及一些 赞赏性的语言匹配在一起,因而引起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和 青睐。
认知管理培训课件
• (2)低于社会需求性原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者关于其他人在同样情 境中将会做什么的信念也直接影响对应推断。
• 当一种行为与社会上人们所期望和赞许的行为常模不一致时,人们 就会将这种行为归因于活动者的内在属性。
(二)因果推断论
36
• 凯利认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行为进行归因时,可供选 择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类: • (1)活动者个人方面的原因:诸如他的心境、个性、态 度等; • (2)环境方面的原因:诸如环境气氛、某种外界压力等; • (3)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诸如活动对象的特点等。
37
行为信息
归因 类型 一致性 低 高 低 人 刺激物 情境
区别性 低 高 高
连贯性 高 高 低
二、基本归因偏差
39
• (一)基本归因误差 • 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 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
销售代理成绩不好,销售经理认为是因为 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革新产品
2.自尊
14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即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响,成功会提高自尊, 而失败会降低自尊。 • 高自尊的个体会对自己持有正面情感,认为自己既有优 点又有缺点,但优点比缺点更重要。 • 低自尊的个体则会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更多的被他 人对自己的看法所影响。 • 一个人的自尊会影响许多其他的态度,并且对组织行为 有重要意义。 • 高自尊的人们工作更出色,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更满意。 求职时,他们希望获得更高的职位。
第二节 组织中的归因
•人们不仅想知道他人是如何行动的,还想知道他们 为什么如此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认知理论与管理
1、解释认知过程五要素的概念
【参考答案】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与解释,从而形成完整映像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简述社会知觉中的各种效应。
【参考答案】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一印象,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3、“同步资料3-1”中的雇员怎么会对工头的称呼发火呢?
【参考答案】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
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工头和雇员直接对双方之间关系的亲密度理解不同,知识背景、言语行为习惯不同,因此在使用称谓时发生了理解的偏差,雇员将工头使用的称呼理解为不尊重他、或他是孩子气的等等含义,因此会生气。
4、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出发,管理者在管理中更易犯哪些归因偏差,如何防止这些偏差影响决策?
【参考答案】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从此理论出发,管理者在管理中很容易犯基本归因偏差。
如果管理者总把失败归于能力很可能会不自信,但若归于教育或努力,那么则可以促使其更努力或提高自身素养,这对管理者和企业都是有益的。
对管理者的建议是:第一,要察觉到自己的归因模式,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
第二,多听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