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司控制权配置、转移及竞争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引言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是指国有控制权所属机构或个人的变更,这种权力变更可能由于政策调整、企业改制、股权交易等原因引起。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频繁发生,这涉及到公司治理、战略调整以及企业绩效等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分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绩效差异,但对于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深入探讨。
如何理解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领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和风险水平,从而更好地配置资产。
对于监管部门和政府而言,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监管市场,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而言,深入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绩效的影响,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两个因素对于上市公司绩效的具体影响及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国有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这种变化对公司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2024公司控制权收购——收购方式
2024公司控制权收购——收购方式合同编号:__________甲方(收购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乙方(被收购方):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鉴于:1. 甲方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愿意收购乙方公司的控制权;2. 乙方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法人实体,愿意将其公司控制权出售给甲方;3. 双方希望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项公平、公正、公开的收购协议,共同促进双方公司的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情况,双方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收购概述1.1 本合同项下的收购是指甲方通过现金支付方式,收购乙方公司控股权的行为。
1.2 收购完成后,甲方将持有乙方公司_______%的股份,成为乙方公司的控股股东。
第二条收购价格及支付方式2.1 甲方向乙方支付的收购价格为人民币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包括但不限于乙方公司股份的价值、商誉及其他相关资产。
2.2 收购价格的支付方式如下:(1)甲方在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收购价格的____%;(2)剩余的收购价格,甲方应在收购完成后____个工作日内支付。
第三条收购程序3.1 双方应共同努力,按照中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收购相关的审批、登记手续。
3.2 甲方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供收购资金。
3.3 乙方应在收购完成后,向甲方提供完整的公司文件、资料和钥匙等。
第四条收购后的经营管理4.1 收购完成后,甲方有权对乙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对新收入准则“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新收入准则“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变革,新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涌现。
新收入准则在会计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新收入准则中,控制权的转移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重要影响。
控制权的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控制权的转移时间以及转移条件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新收入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对新收入准则中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收入准则中的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希望通过对“控制权”在新收入准则中的定义、控制权转移的具体条件、影响控制权转移的因素、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新收入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为企业在应用新收入准则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新收入准则中关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控制权”的定义、转移的具体条件、影响因素、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旨在进一步理解新收入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为企业在未来的财务报告和经营决策中提供参考与指导。
通过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解决方案,为企业在实施新收入准则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透明度,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目的。
1.3 研究意义新收入准则中关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会计准则,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深入研究“控制权”转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风险,规避潜在的会计漏洞和风险隐患,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新收入准则“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有助于完善会计监管制度,提升财务会计的规范性和可信度,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可靠的财务信息,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案例
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案例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案例近年来,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公司股东之间的权益交换、股份转让等多个环节,对于企业与投资者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提供的主题,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1. 案例一:A公司控股权转让给B公司在这个案例中,A公司决定将其控股权转让给B公司。
对于A公司而言,这种转让可能是出于资金需求、战略规划调整或者与B公司合作的需要。
而对于B公司来说,这样的控股权转让可能为其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其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控股权转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A公司可能因为控股权转让而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无法再对其运营和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B公司需要承担一定的负债和责任,同时也要面对公司合并整合的难题。
在进行控股权转让之前,双方应该充分评估对方的实力、信誉和经营状况。
2. 案例二:控股权转让引发投资者关注在另一个案例中,一家上市公司决定将其控股权转让给一家新兴的投资者。
这一决策往往会引发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和担忧。
他们会担心新投资者是否有能力管理公司、是否能够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会,甚至会担心新投资者是否会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
上市公司在进行控股权转让时,需要积极沟通和解释,向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保障,让其理解这一决策的合理性和潜在收益。
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控股权转让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运行。
3. 案例三:控股权转让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公司的需求,还与产业升级和转型密切相关。
许多上市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会选择将其控股权转让给更具实力和相关经验的投资者或企业。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控股权转让不仅仅是一种股权转移,更是一种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
通过与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合作,上市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升产能、改善产品品质和研发能力。
企业控制权的转移
企业控制权的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转移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决策层面,还对外部的投资、股权结构、并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职权授权、家族企业转型、股权结构优化、管理层稳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企业控制权转移的现状,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判。
一、职权授权企业的职权分配是影响企业控制权转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在传统的家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通常被家族成员掌握,掌握了股份的个人往往也代表着企业的最高管理层。
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传承成为企业控制权转移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现代企业中,高管层的权力分配却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除了职权授权的基本方式外,如委派管理、合作共赢等方式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种职权授权的多元化,为企业控制权转移带来了更加灵活的选择方案。
二、家族企业转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族企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时期。
家族企业的代表人物正在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经济环境。
这种转型,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控制权的转移。
在家族企业成员之间,家族关系是影响企业控制权的最大因素之一。
在家族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家族成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资本、引进外部管理团队、合作共赢等方式优化股权构成和管理结构,从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三、股权结构优化股权结构是影响企业控制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股份分配不当或缺乏完善的股权管理制度,企业的股权结构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股东之间的矛盾也将会日益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就会受到限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制度。
其中,股东协议和公司章程的制订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合理设置股份比例、制定退股机制、加强股东权益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股权结构问题,提高企业的稳定性。
四、管理层稳定企业的管理层稳定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企业管理层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控制权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控制权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摘要】控制权的变动对企业的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控制权的变动会对企业的利润和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可能带来新的管理方式和战略调整。
控制权的变动也会影响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公司的市场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控制权变动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引起投资者和股东的信心波动。
员工和股东也会受到控制权变动的影响,对公司内部稳定产生影响。
控制权的变动会对企业长期发展、市场竞争力以及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影响,需要企业及时应对和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控制权的变动是企业经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其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控制权变动,企业价值,利润,经营决策,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股价,市值,员工,股东信心,公司治理,稳定性,长期发展,市场竞争力,持续经营。
1. 引言1.1 控制权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制权变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现象,大股东变更、股权收购、管理层更替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控制权发生变动。
这种变动不仅仅是权力的流转,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价值。
控制权的变动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市场竞争力、股价表现以及员工、股东信心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控制权变动对企业的利润和经营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新的控制方可能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如果新的控制方能够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企业的利润水平可能会有所提升。
相反,如果控制权变动导致企业管理层的混乱和决策不明确,可能会对企业的利润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控制权变动也会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新的控制方可能会重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产品线、市场定位甚至是业务模式。
这种变动可能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控制权变动对企业的价值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企业在面临控制权变动时,需要谨慎评估各方面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保护企业的利益和价值。
公司股权架构设计及实施方案
公司股权架构设计及实施方案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目标与范围 (3)1.3 文献综述 (4)二、公司股权架构设计基础 (5)2.1 公司股权基本概念 (6)2.2 股权结构类型 (8)2.3 股权架构设计原则 (9)2.4 股权架构设计步骤 (10)三、公司股权架构设计方案 (10)3.1 设计思路与框架 (11)3.2 股东权益分配 (13)3.3 股权激励机制 (14)3.4 股权转让与退出机制 (16)3.5 风险控制与合规性 (17)四、公司股权架构实施步骤 (18)4.1 实施前准备 (19)4.2 实施阶段划分 (20)五、公司股权架构实施效果评估 (22)5.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3)5.2 评估方法与工具选择 (24)5.3 实施效果分析与反馈 (25)5.4 改进措施与优化建议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为公司股权架构设计及实施方案提供全面而详尽的指导。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股权架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长远规划具有决定性影响。
本文档将围绕公司股权架构设计的意义、目标、原则、方法、步骤及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掌握股权架构设计的精髓。
在设计层面,本文档强调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结合行业特点、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能体现企业特色的股权架构。
注重细节设计,如股权比例设置、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等,以确保股权架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实施方面,本文档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流程安排,包括股权分配、股权转让、股权调整以及后续管理等环节,旨在帮助企业顺利推进股权架构改革,实现股权价值的最大化。
还对公司股权架构的维护与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以保障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与持续竞争力。
企业控制权之争
企业控制权之争企业控制权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之一。
近年来,企业控制权之争有愈演愈烈之势。
控制权之争,不仅涉及民营企业,国有控股的徐工股份、广发银行等等亦屡屡现身。
本文对控制权作简要介绍后,将分析控制权的表现和控制权之争的根源。
标签:控制权;表现;根源一、控制权简介控制权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公司股权分散化、企业实际运营由职业经理人掌握控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合同的组合,是个人间产权交易的一种方式。
投资者拥有财产所有权,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已越来越为职业经理人所掌握,所有权已愈来愈演化成为单纯的资本所有权。
或者说,产权的分离与分割状态使得企业所有权已不能等同于财产所有权。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公司控制就是股东作为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职工作为不同层级的控制主体和受控对象,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职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决策与监督,以求防范风险、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而公司控制权则是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享有的对公司运营的决策权和支配权,这种决策权和支配权的安排既可以由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公司章程和投资者之间的契约这种自治性合约来约定。
二、控制权的表现股权和债权均对企业形成控制权,有着不同的控制权形式,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股权和债务既然是一种控制权基础,那么,他们二者特定的比例就会构成特定的控制权结构。
控制权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在股权结构层面,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划分,控制权表现为绝对控制权和相对控制权;从控股股东的性质来看,控制权又表现为国有和民营。
由于管理者持股会对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经营决策和公司的资源配置,所以管理者持股也成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控制权的重要性,公司相关利益者难免对控制权进行争夺。
控制权的争斗有几种表现:以股权优势获得控制权;以管理优势获得控制权;以市场优势获得控制权;以技术优势获得控制权;以资源优势获得控制权。
对新收入准则“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新收入准则“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探讨新收入准则在财务报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规定了企业应如何处理营收和收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控制权转移”,即企业何时应确认收入。
本文将对新收入准则中的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准则。
一、控制权的定义在新收入准则中,“控制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根据准则的规定,一个企业在何时可以确认收入取决于它是否已经将对产品或服务的控制权转移给客户。
控制权的转移意味着客户已经享有了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权利和责任,因此企业可以确认对应的收入。
那么,如何定义“控制权”呢?新收入准则中指出,控制权转移是指客户已经有了对产品或服务的决策能力和权利,并且已经可以获得产品或服务的经济利益。
这意味着产品或服务已经在客户处产生了经济效益,并且对其具有支配能力。
企业需要仔细分析客户和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何时控制权已经转移。
二、控制权转移的时机在新收入准则中,确定控制权转移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准则规定了一系列指导原则,以帮助企业确定何时应该确认收入。
这些指导原则包括企业应当考虑的多个因素,例如交付时间、支付条件、客户接受标准等。
交付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如果产品或服务已经交付给客户,那么企业就可以认为控制权已经转移。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即使产品或服务还未交付,控制权也可能已经转移。
如果客户已经承担了产品或服务的主要风险和回报,那么企业可能可以认为控制权已经转移。
客户接受标准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客户已经表示了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并且没有提出任何质量或性能上的异议,那么企业可能可以认为控制权已经转移。
在实际应用新收入准则时,企业需要仔细考虑如何确定控制权是否已经转移。
为了做出合适的决策,企业可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以下是一些企业在实施控制权转移时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1. 分析交易结构:企业需要仔细分析交易的结构和条款,以确定产品或服务何时会转移给客户。
控制权的来源与本质拓展、融合及深化
控制权的来源与本质拓展、融合及深化一、概述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要素,其来源与本质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日益复杂化,控制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融合及深化。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控制权的来源与本质,以及其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拓展、融合与深化趋势,以期为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控制权的来源具有多样性。
从法律层面来看,控制权主要源于股东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的经营权从经济层面来看,控制权则与市场力量、资本实力以及产业链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层面的来源共同构成了控制权的复杂体系,使得控制权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机制。
控制权的本质在于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和决策的影响。
控制权不仅意味着对企业财产的支配和使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企业的战略方向、经营策略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
通过行使控制权,控制者可以引导企业资源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控制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控制权逐渐从传统的物质资本控制向数据资本控制、技术资本控制等方向拓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产业链整合的加速推进,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控制权也逐渐从单一企业内部的控制向产业链协同控制、生态圈共同控制等方向拓展。
在控制权的融合与深化方面,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实现控制权与经营权、监督权的有效平衡与融合。
通过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管等方式,企业可以实现控制权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行使,从而提升企业整体治理水平和竞争力。
控制权的来源与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控制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融合及深化。
只有深入理解控制权的来源与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趋势和规律,为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1. 控制权的概念界定与重要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政治科学以及法律领域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司治理因素下的控制权争夺
114【作者简介】卓明爱,生于1993年,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公司治理因素下的控制权争夺华南理工大学 卓明爱一、问题的提出公司都偏好追求利益最大化。
问题是虽然公司是法人,有独立的人格权,但是公司的意思表示却是由特定的法人机构表达和执行,而这个法人代表又是受更高一级的董事会和股东会(股东大会)所约束。
由于股东会(大会)只是在经营方针上予以指明,董事会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使得董事会成了公司治理的关键。
换言之,股东们在董事席位上的代表比重与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息息相关。
公司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公司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主要表现为投票权①。
董事会结构决定着公司实际控制权,从某种程度上说,董事会的席位比股权更为重要②。
在我国,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动机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市场因素、行政因素以及公司治理因素③。
其中公司治理因素是以公司内部人利益出发而非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争夺公司控制权。
本文主要讨论的正是这种因素促成的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影响着公司经营方向以及治理方式。
问题是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股东可以何种方式(怎样行动)实现对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以及在后来的公司治理中如何巩固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回答了控制权的“无到有,有到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公司治理因素导致的控制权争夺的成因分析(一)股东自身利益的考量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一方面为争权人自身利益的考量,一方面为公司利益的考量。
从人天生有趋利避害天性的角度看,为公司利益的考量从长远来看也许也是为自身利益的考量。
因此,基于改变公司的治理方式的目的而争夺公司控制权其更深的原因是股东自身想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张伟华等基于资源理论为基础认为④,股东(尤其是大股东)他们不仅是公司资本的来源提供者,更是资源的提供者,而这些资本和资源的总和即为完整的股东资源。
当股东投入的资源与公司回报的资源不成正比时,股东偏好通过争夺公司控制权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至少使得资源回报能与资源投入相匹配)。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内部配置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内部配置控制权在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的企业制公司中,控股权主要分配在各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三个层次上。
本文就分析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权的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标签:上市公司控制权委托代理关系内部配置一、控制权概述1.控制权概念。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控制权最早由米恩斯和伯利提出,他们认为控制权就是选举董事会大部分董事的权利;而在德姆塞茨的企业理论中,他将控制权定义为一组排他性的使用和处置企业的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在内的稀缺资源的一种权利约束。
格罗斯曼、约翰·莫尔和奥利弗·哈特等人提出了不完全合约理论(简称GHM理论),在GMH理论以企业管理的合约性以及合约的不完全性为基础来理解和解释了所有权关系,将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研究转到了剩余控制权的研究上来。
法国经济学大师Tirole认为,控制权就是参与者对于整个行动过程的干预权,比如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等。
Tirole对企业控制权的定义概括性很强,很好地体现了控制权的含义。
总的来说,控制权就是对企业决策对企业简接或直接的影响力,包括企业的长期战略决定、联盟、并购、解雇及日常管理等。
企业的控制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通过投票权、董事会席位、合约条款既清算权等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2.控制权配置。
控制权的配置是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是指控制权在公司的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分配以及各个层面的控制权主体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董事会内部构成以及大股东的监督等。
控制权的配置与外部的控制权市场组成了企业的控制机制。
但现代控制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外部控制权市场上,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
对企业控制权的有效配置直接关系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
股权转让协议中的权力转移和控制权变更
股权转让协议中的权力转移和控制权变更一、引言股权转让协议是股权转让双方在股权交易中达成的书面合同,规定了双方在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权益安排和义务履行。
在股权转让协议中,权力转移和控制权变更是关键内容,本文将对股权转让协议中的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权力转移权力转移是指股权转让协议中转让人将其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受让人,并将相关权益与利益一并转移。
权力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权的转让首先,权力转移的核心是指股权的转让。
股权转让协议应明确约定转让人将其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受让人的具体情况,包括股权的种类、数量、出让价格等。
同时,还需要明确转让的方式,可以通过股权交割、公证或其他合法的方式进行。
2. 权益的转移除了股权的转让外,权力转移还包括转让人将其所享有的相关权益一并转移给受让人。
这些权益可能包括公司收益权、表决权、分红权等。
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应明确约定权益的具体内容、范围和转移方式,以确保受让人能够合法享受相应的权益。
3. 股权的性质转变权力转移还必然伴随着股权的性质转变。
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应明确约定转让后股权的性质,包括是否带有特定限制、是否可转让等。
这些约定将直接影响到受让人在公司中的地位和权益。
三、控制权变更控制权变更是指股权转让协议中转让人将其所持有的控制权转让给受让人,从而使受让人获得对公司的控制力。
控制权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股东会及董事会成员变动权力转移后,原股权转让人将失去对公司的决策权。
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在权力转移发生后董事会成员的调整情况,以便新的控制方能够有效地行使控制权和决策权,并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
2. 经营管理权的变更控制权变更还涉及到对公司经营管理权的变更。
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应明确约定控制权的具体转移条件和方式,以确保受让人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3. 关键决策的权力归属此外,对于一些关键决策,如重大投资、合同签订等,控制权变更也需要明确约定。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
国有控制权的转移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种变更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有控制权转移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际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有控制权转移的背景国有控制权转移是指国有股权的管理权和支配权的转移,是指国有资产在经济中的重新分配和整合。
国有控制权的转移通常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市场交易或者政府引导的方式实现。
国有控制权转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政府鼓励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希望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国有控制权的转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资本市场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有控制权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行为。
一些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可能由于业务调整、管理变革等原因需要进行国有控制权转移。
3.产权保护国家加强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国有控制权转移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影响因素1.政策环境政府对国有控制权转移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意见会直接影响国有控制权转移的程序、程序和效果。
2.实际控制人的背景和能力实际控制人的资历、经验和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从而影响公司的绩效。
3.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导致不同的绩效表现。
4.市场环境和产业竞争态势公司所在的市场环境以及所处的产业竞争态势也会对公司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环境和竞争态势下,国有控制权转移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5.公司内部变革与整合效果国有控制权转移往往伴随着公司内部的变革和整合,如人员调整、业务重组等,这些变革对公司绩效也会产生影响。
三、实际影响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市场表现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影响公司股价和市值的变化。
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与创始人控制权
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与创始人控制权在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中,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以及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决定了公司内部资源的分配方式,而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则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决策。
本文将分别探讨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与创始人控制权对公司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的重要性资源配置制度安排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资源的分配方式和利用效率。
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公司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资等,如何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和成败的重要因素。
资源配置制度安排可以提高公司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
针对不同的资源,公司可以制定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度,明确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流程,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资金的配置,可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流程,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采取科学的招聘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资源配置制度可以推动公司的发展。
资源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推动公司的发展。
通过资源配置制度的安排,可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公司的发展,促进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公司的发展。
二、创始人控制权的重要性创始人控制权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决策。
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可以保持公司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使公司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
创始人不仅承担着公司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而且还承载着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创始人控制权可以保持公司的稳定性。
创始人控制权能够保持公司的稳定性,保持公司的发展方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公司内部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增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司控制权配置、转移及竞争
制权交给经营者是最优 的,否则 ,控制权
应交给出资者 在动态的风险投 资过程 中,
随着投资风险成本的降低 ,经营者将获得 较 多的控制权 ,当现金流足 以支付无风险
制权谁作决定”他 将剩余控制权定义 为企 ,
业所有权。张维迎 ( 9 5) 1 9 特别指 出剩余 控制权是 当一个信 号被 显示时 。决定选择 什么行动 的权威 ,通常包括监督权 、投票 权等 。 在现代股份公 司中 ,公司控制权之争
维普资讯
权人和员 工依次是 公司的所有者 ,公司的 控制权应该从经营 者依 次到股东 、债权人 和员工间转移 。公司控制权出现了主要是 在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相机转移而不仅 仅只是代理人更换 ,不再 局限于股 东和经 营管理者 。D w tp n &Trl 1 9 e ar o t i e( 9 4) i o 也提 出控 制权应 该在 企 业经 营者 、作 为 “ 弱委托 人” 的股 东和 作为 “ 软 强硬委托 人 ” 的债 权 人 之 间 相机 转移 ( 杨其 静 , 2 0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 与实务的发展 , 03o 投入 了专用性人 力资本 的生产性 员工 ,对 公司控制权并没有多少话 语权的现 象也将
营恶化或到期不 能偿债 ,公司控制权就应
大股东是 无效率的 。如果让 其保持完全的
控制 权就 无法对企业有效 激励;但若把控 制权 完全 下放给企 业管理 层 ,市场又无法 对企 业有效约束 ,故还需相机安排。
控制权 的争 夺 , 主要包括投票代理权竞争 、
要 约 收 购 或 兼市场经济条件 下,一个完善
的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化 配 置 和 转 移 。 以
公司控制权 配置、转移及竞争
● 盛锦 春 ( 常德职 业技术 学院经 贸 系 湖 南常德 4 50 1 0 0)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动日益频繁,变动的原因也愈加多元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需要更加重视控制权变动的动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应对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控制权变动的动因及对策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控制权变动的动因1. 资本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变化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动。
投资者对公司的股票持有量和股票价值的变动,往往会影响到公司的控制权。
特别是在股权投资和并购领域,资本市场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最终控制权。
2. 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引发股东利益的重新配置,导致控制权的变动。
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造成影响。
3. 公司内部管理状况公司内部管理状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控制权的变动。
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出现问题,或者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可能会导致股东之间的纷争,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控制权。
在公司治理不善的情况下,股东之间的矛盾也可能导致控制权的重新分配。
4. 政策法规的变化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控制权的变动。
政策法规的变化也是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重要动因之一。
二、对策分析1. 做好股权结构管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做好股权结构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回购、资本运作等方式,来控制好自己的股权结构,以降低控制权变动的风险。
要做好股东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保持股东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因股东之间的矛盾导致控制权的变动。
2. 加强公司治理加强公司治理是防范控制权变动的有效手段。
公司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来保障公司的股东权益和控制权稳定。
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等机构,加强对公司经营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因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导致控制权的变动。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内部配置
的人生观和金钱观,帮助员工把个人学习、追求进步与提高服务 质量和个人的事业发展统一起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 识,积极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结合新工、青工和老员工三类人 员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考虑年龄、学历等因素,建立员工 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实现员工个人抱负与企业长远发展协调推 进共同成长。
4.思想政治工作应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作为以盈利为 目的的经济组织,一切活动都应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职工思想政 治工作更应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因此,生产经营就成了企业开展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在树立“企业生产经营的热点、 难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的基础上,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定位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事前“鸣锣开道”思想领先,事中鼓舞 士气“摇旗呐喊”,事后“收容断后”以利再战就是对这种载体的 充分利用。通过实施“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干部一面镜子、一 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员工一个窗口”的“四个一”思想政治工作 目标管理模式,在促进业务发展和改进工作中体现思想政治工 作特有作用。由“不管用”变成了“有大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苍 白无力变成了有说服力的活生生的实例。
《商场现代化》2012 年 12 月(中旬刊)总第 704 期
经营管理
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权始终都是由国有经济代理人代表大股东来 操控,大股东掌握了绝对的控制权。这为大股东向控股母公司或 者其他关联方转入上司公司的各类资源提供了机会。上市公司 大股东对小股东的侵害较为严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 冲突较为严重。
[关键词]上市公司 控制权 委托代理关系 内部配置
一、控制权概述 1.控制权概念。现代企业理论中的控制权最早由米恩斯和 伯利提出,他们认为控制权就是选举董事会大部分董事的权利; 而在德姆塞茨的企业理论中,他将控制权定义为一组排他性的 使用和处置企业的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在内的稀缺资源的 一种权利约束。格罗斯曼、约翰·莫尔和奥利弗·哈特等人提出了 不完全合约理论(简称 GHM 理论),在 GMH 理论以企业管理的 合约性以及合约的不完全性为基础来理解和解释了所有权关 系,将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研究转到了剩余控制权的研究上来。法 国经济学大师 Tirole 认为,控制权就是参与者对于整个行动过 程的干预权,比如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等。Tirole 对企 业控制权的定义概括性很强,很好地体现了控制权的含义。总的 来说,控制权就是对企业决策对企业简接或直接的影响力,包括 企业的长期战略决定、联盟、并购、解雇及日常管理等。企业的控 制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通过投票权、董事会席位、合约条 款既清算权等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2.控制权配置。控制权的配置是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主要是指控制权在公司的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分配 以及各个层面的控制权主体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 者之间的竞争、董事会内部构成以及大股东的监督等。控制权的 配置与外部的控制权市场组成了企业的控制机制。但现代控制 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外部控制权市场 上,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 统一的体系。对企业控制权的有效配置直接关系着现代企业理 论的发展,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中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 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一般包括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 与管理当局以及管理当局各部门经理三种代理关系。委托人是 企业的所有者,具有公司资产的行使权;代理人就是受委托方, 在委托人的委托下行使经营权。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政府扮着委 托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角色“,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资 本市场中,债权人市场还不够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 系表现出很强的多样性,除了西方传统的金融理论中反复提到 的几种以外,还具有以下几种独有的委托代理关系: 1.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一般集 中在国家一级国有法人上,董事会议事规则以及一股一权原则
企业并购与控制权配置
企业并购与控制权配置
企业并购是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它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控制权的配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掌握控制权就等于掌握了企业
的决策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支配企业的资源和战略选择。
首先,企业并购的控制权配置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并购时,企业必须要考虑到两家企业在业务范围、产品结构、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差异,探寻合并的优势,配置控制权,在整合过程中,掌握着不同阶段的控制点,如果能够合理配置控制权,
便可以更好地掌控企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
其次,合理的控制权配置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
企业并购后,资源整合是必须要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资金、技术、人员等多个方面。
具体到控制权的配置,就需要合
理地分配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以实现合并方案的有效实施。
在此过程中,如果
无法合理配置控制权,容易造成企业并购后的资源浪费和调配不善,对企业的发展带
来严重的影响。
最后,合理的控制权配置有助于稳定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各种方面的谈判和合作,如果其中存在不稳定因素,很容易引发经营管理上
的摩擦,甚至出现管理混乱和流失员工等问题。
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合理配置企业控
制权,有助于保持企业管理稳定,确保员工的安置和工作职能的平滑转换。
总之,企业并购的控制权配置是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要合理配置控制权,需要从企业发展、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只有在控制权的配置上合
理规划和实施,才能确保企业并购后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发展。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国有控制权的转移是指国家批准或决定将原来由一家国有企业持有的控制权转移给其他实体或个人的行为。
这种转移通常会引起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即公司控制权从国有企业转移到其他实体或个人手中。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带来战略调整。
国有控制权转移通常伴随着新的实际控制人的上台,这些新的控制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方向。
原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着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对风险较为保守的问题。
而当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其他实体或个人时,可能会注重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更加敢于承担风险。
这种战略调整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改变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国有企业通常存在着权力集中、决策滞后等问题,而新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推动公司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引入专业经理人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分权给下属部门,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等。
这种改变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协同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绩效。
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可能会引起公司资源的重新配置。
新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对公司的业务板块进行重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公司的战略目标。
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会加强公司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减少无效资产的负担,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绩效。
国有控制权转移实际控制人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它可能带来战略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治理结构的优化等。
这些变化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控制权转移和实际控制人变更也可能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谨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控制权配置、转移及竞争公司控制权配置、转移及竞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善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化配置和转移,以及有序的公司控制权竞争机制,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认为应当让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转移实现市场化并竞争,以充分发挥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公司控制权配置转移竞争在古典企业中,控制权作为一个整体由业主(股东)完全拥有,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互分离,控制权裂变为剩余控制权和合同控制权。
Hart(1995)指出“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所谓控制权就是合同没有说清的地方,由谁来作决定,谁有控制权谁作决定”,他将剩余控制权定义为企业所有权。
张维迎(1995)特别指出剩余控制权是当一个信号被显示时,决定选择什么行动的权威,通常包括监督权、投票权等。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公司控制权之争表现为两种形式:公司内部以董事会构成为代表的管理层控制权争夺,通过决定董事会人选,进而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并拥有控制经营活动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公司之间的控制权即各个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主要包括投票代理权竞争、要约收购或兼并以及直接购入股票(Manne,1965)。
公司控制权是一项有价值的资产,不同的利益主体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为获取具有控制地位的公司所有权而相互竞争,控制权之争对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经济关系以及企业资源的管理权都会产生影响。
公司控制权的内部之争融资政策的选择与控制权的重新配置按照控制权理论,内源融资不会对公司现有控制权产生任何影响,外源融资则会引起公司控制权的重新配置,股权融资把公司控制权配置给股东,但是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使得股东的控制力受到限制;银行借款会使公司对银行的依赖性增强;债券融资除使债权人在公司无法偿还债务时行使控制权外,会使管理层在正常经营下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加。
在AghionBolton(1992)的控制权模型中,特别阐明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十分重要:公司的融资方式若是发行普通股,则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若是发行优先股,则经营者拥有控制权;若是发行债券,那么经营者在能按期偿还债务的前提下拥有控制权,否则,公司控制权便由经营者转移到债权人,债权人享有公司破产状态下的控制权。
生产经营的状况与控制权的相机转移Hart等人认为,控制权的转移只能以债务人不能还本付息为条件,如果债务人能按约定还本付息,则债权人就不能谋求转移管理层所拥有的控制权,如果公司经营恶化或到期不能偿债,公司控制权就应从债务人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控制权不能根据状态(如收入、利润水平等)相机转移,因为这些状态变量不可证实。
但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公司的所有权处于状态依存,股东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企业处于不同的经营状况时,对应着不同的控制权安排,张维迎教授对此作过较为详细的描述。
公司的总收入趋减各个时点时,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和员工依次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的控制权应该从经营者依次到股东、债权人和员工间转移。
公司控制权出现了主要是在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相机转移而不仅仅只是代理人更换,不再局限于股东和经营管理者。
Dewatripont Tirole(1994)也提出控制权应该在企业经营者、作为“软弱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强硬委托人”的债权人之间相机转移(杨其静,2003)。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投入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生产性员工,对公司控制权并没有多少话语权的现象也将会得到改观。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内部转移的实践及完善顺着企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控制权日益沿着“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的方向转移,股东和股东大会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而以总经理、总裁或CEO为首的经营者成为公司事实上的权力重心,控制权经历了从统一到分割、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到外部的过程。
如何将公司控制权安排得公平而有效率,关键看能否提高竞争力。
一般认为:在满足出资者的基本收益均衡的约束条件下,控制权交给经营者是最优的,否则,控制权应交给出资者;在动态的风险投资过程中,随着投资风险成本的降低,经营者将获得较多的控制权,当现金流足以支付无风险的债券收益时,经营者获得所有的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Hart,2001)。
公司控制权在我国是行政权力的一部分,控制权的授予、监督约束是靠干部管理体制保证的,“行政配置”是其显著特征,由于路径依赖影响,公司控制权走向“市场配置”还存在很多障碍。
现实中的国有大股东是无效率的,如果让其保持完全的控制权就无法对企业有效激励;但若把控制权完全下放给企业管理层,市场又无法对企业有效约束,故还需相机安排。
现实中有些公司即使已处于事实上的破产境地,也会通过各种手段保持控制权,不实行破产清算,我国的《破产法》目前处于尴尬地步,应尽快对其重新修订,使之“符合市场化理念”,同时依照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刺破公司面纱,在实践中严格贯彻执行很有必要。
我们应允许债权人或员工等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在适当的条件下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如通过进入公司监督会,取消限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法律条款,构建控制权有效内部转移的制度依托。
公司控制权的外部之争控制权掌握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会达到不同的效率水平。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如果所有权(股权)的买卖并没有导致控制权的转移,就是一般的证券投资行为;如果所有权(股权)买卖的数量导致了控制权的转移,就变成了公司收购行为,是控制权外部争夺在发生作用。
公司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公司间的控制权之争不应视为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公司控制权外部之争的表现形式代理权争夺是指持有异议的股东通过争取股东的投票数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主要目的在于替换董事会和控制公司经营。
兼并通常是指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其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收购是指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
合并是指合并公司为寻求获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与对方管理层就合并条件进行谈判,然后将合并方案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投票决定。
实践中后三个词统称“并购”。
当今公司并购之风盛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为维持原有控制权,抵制来自其他公司的敌意并购,采取各种防御性措施反并购。
一般而言,反并购时可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收购收购者;适时修改公司章程。
还有运用诉讼策略等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进行反并购。
公司控制权外部竞争对公司经营者的作用机理公司控制权相当有价值,掌握控制权可以获得相应的控制权收益,包括:权利和自我实现带来的满足感,可享受到的有形或无形在职消费,通过资源的使用和转移而得到的个人好处等。
控制权收益对于经营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控制权竞争是迫使经营者不断提高经营绩效的外在动因。
当公司经营不善时,无法对经营者实行直接监控的中小投资者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卖掉所持有的股票,由此导致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下跌,招致袭击者乘虚而入接管企业,改组班子,经营者可能从此结束其职业生涯。
对于那些无法直接监控经营者而又拥有较大股权的股东来说,有时“用脚投票”并非良策,他们会联合起来,利用手中的股权争夺董事会的席位,这种争夺公司代理权的活动是对经营者的一种潜在威胁。
公司的大股东一般会采取“用手投票”的策略,通过董事会的渠道直接罢免经营者,经营者不勤勉尽责,其职位岌岌可危,这是对经营者进行日常监控的一种有效方式。
Harris Raviv(1990)曾经解释说,经营者通过改变自己所持有股票的比例,可以操纵或影响股权收购。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与收购者之间的控制权之争,取决于其拥有股权的多少,当然要想在接管活动中或大型企业中控制大部分的股权相当困难。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前提下,企业的债务或优先股越多,经营者的控制权就越大,就越能抵御外来收购;较低的债务水平则可能导致成功的要约收购;中间的债务水平则结果不明,控制权争夺更多地表现为委托投票权竞争即代理权之争。
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企业表决的结果,且部分地决定谁能掌握控制权。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外部之争的实践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约占总股本的2/3,公司控制权基本上都掌握在非流通股股东手中,非流通股大部分只能在场外通过协议进行转让。
在股权过度集中、代理人实质掌握控制权以及控制权转让中存在巨大障碍的市场中,就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因持股数量有限,即使将全部流通股卖进也不足以取得控制权,故而无论是代理权竞争还是恶意收购都失去了作用。
上市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并购规模太小且方式单一,很少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这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形成鲜明的反差。
在实践中,目标公司董事会在公司面临被收购情形时,应通告全体股东,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是否接受该收购的建议,在尽快召开股东大会表决后,方可决定采取接受并购或进行反并购的措施,所做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不得损害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
股东大会已做出接受被收购的决议的,董事会不得提议相关反收购措施;对于反收购措施,董事会应享有建议权,股东大会享有决定权,但不应绝对禁止经营者享有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反收购措施的权利。
同时,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进行,公司控股股东不得通过所谓的“股权托管”、“公司托管”等方式,违反法定程序,规避法律义务,变相转让控制权,损害被收购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实现股票可全流通后,上市公司并购的内幕交易将降低,财务性重组、投机性重组将逐步为实质性重组所取代,公司股价和其实际价值紧密结合,此时极有可能导致公司股价被低估,使之成为被收购的目标。
另外由于股权分散化,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公开要约收购也将大行其道。
从长期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肯定会越来越活跃。
届时敌意收购和反收购发生的几率将大为增大。
这迫切需要大力健全控制权市场,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和法治秩序,规范市场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抑制通过市场操纵、内幕信息等途径的并购活动。
公司控制权争夺能促进资本有效地重新配置、降低代理成本、协调利益冲突、提升企业价值、成为公司优胜劣汰的有利手段。
应让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转移市场化,竞争化起来。
“资本市场没有‘杀机’或者说‘血腥味’,改善效率和效益的动力就会显得有点不足”(樊纲2001)。
参考文献: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连建辉.融资结构与企业控制权争夺.财经研究,2002,14.刘小玄.国有企业改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新华文摘,2005,65.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