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研究综述
梁大新韦文华
【摘要】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近年的“寻根”热、“国学”热使国学再掀研究热潮,这反映了当下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即国学是什么、国学有什么、为什么学国学集中整理、分析、总结有关研究现状及成果,以期为所有关注国学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国学国学研究综述
早在1992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著名学者袁行霈被任命为中心主任,他倡议、创办了《国学研究》年刊,并出版了国学研究丛刊。可惜笔者困于偏隅,未能读到,深以为憾。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一些国内著名大学相继成立国学研究院、所,开办国学班,各地媒体此起彼伏地报道有关“国学启蒙班”、“少年读经(典)热”等。不少学者也相继撰文发表自己关于国学话题的观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即国学是什么、国学有什么、为什么学国学集中整理有关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
一、国学是什么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致《社会科学报》的一份书函中说:“今日言‘国学’,……应自己先弄清‘国学’是什么……”。国学是什么?大家好像都清楚,但一具体到什么是国学?好象又说不清楚,仿佛是有点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似的。翻检《辞海》、《辞源》一类工具书,对“国学”一词的定义均谓“本国固有之学术也”。显然,这种释义比较抽象,仍给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感觉。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的本源何在呢?
我们先看看国学一词源自哪里。
牟润孙先生在《敬悼陈寅恪先生》一文中说:“所谓‘国学’,其实是一个来自外国的名词,外国人研究中国问题自称为‘汉学’、sinology、文字、语言、历史、地理、考古、民俗、美术,无所不包。中国人自己创办研究所,自然不能用‘汉学’两个字,于是改称‘国学’。几十年积非成是,大家沿用不疑。”
黄兴涛在《国学与现代意识》一文中说:“中国古代虽有‘国学’二字,但意为国家所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学校兼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子监就被称为‘国学’)。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乃是清末以来的新名词、新概念,它最早从日本传来,大意是指与西学相对的、本国所固有的学问、文化。黄遵宪1887年完稿,1895年正式刊行的《日本同志》里就是这样使用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研究文化的冲击下,与之相对的此种意义的‘国学’一词,才逐渐传播开来。”
从上述材料引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学一词的本源有三种:一说来源于外国
的汉学;二是传自日本;三是受西学冲击而产生的国学。三种说法都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概括起来,“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东学式微的文化碰撞转型期。有人概括“国学”乃是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学术现代意识,这两种现代意识同时觉醒的特殊凝固结合体。
下面再看诸家是怎样解释“国学”这个概念的。
清末民粹派代表人物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1906年《国粹学报》第19期)
著名学者曹聚仁说:“其实‘国学’者,只是‘在中国的’学术思想。”
著名学者胡适说:“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总三家所述,我们认为,邓氏关于国学的解释很宽泛,但却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曹氏和胡氏都属于概念一般性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学是一个中性词,既有“国粹”,也有“国渣”,而我们往往认为“国学”不是一个中性词。正如吴亚生在《弘扬“国学”要弘扬什么?》一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有些是应该继承的,有些是应该批判的。《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说的就是做人要自强不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是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继承的优秀思想。但是,三纲五常的等级思想是与当今世界民主、平等的思想不相容的。其他还有不少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东西,都是应该摈弃的。”
有没有对国学的概念给以严格意义上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我们认为这个定义不同于一般的词语解释,它符合逻辑学下定义的概念,等于种差加属概念。”纪宝成在文中论述道:“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始于20世纪初。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引申而言,它即众人眼中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可以把国学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2005年6月7日《光明日报》笔者以为这是迄今为止对国学这个概念最完整最权威的定义了。
二、国学有什么
国学有什么,这就涉及到国学的范畴及具体内容。国学有什么?梁启超说:“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藏异常丰富。”胡适说:“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人,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周汝昌说:“‘是国学’者,他们都属于‘国学’范围之内。‘不是者’,他们孤立起来,哪个也代表不了‘国学’。而其全部整体才是‘国学’的真正实质和精神
命脉。”
三位国学大师所论,概括起来就是,研究国学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往往把国学融化为儒学一家。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需从整体上把握国学的精神实质。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既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也包括了天文、地理、中医、中药、戏剧、书画、音乐、五行、八卦、考古、鉴伪、星相、术数等。这些都属于国学的范围,也就是国学的外延。
国学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因此,李银河在《国学可以研究,前提应为批判》一文中指出:“国学应当研究,但前提是应当有一个批判的态度,至少在研究时应当将国学做上述两个部分的区分:与进步无关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可以多加肯定,而与进步有关的那部分文化特别是其中阻碍了中国进步的部分则应多加批判。”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末时,以章太炎,邓实为代表的民粹派将为专制服务的所谓“君学”剔除于“国学”的范围,同时把昔日被儒学排斥的诸子学等“异端”部分纳入“国学”正统。这就充分说明国学内容菁华与糟粕共存。
我们讨论国学的范畴时,还应注意到国学的分类问题。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部分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主要不是靠口头传承的,而有着许许多多的著作作为载体。那么能否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选择一些精华部分提供给有志于弘扬国学的人们呢?国学大师梁启超于1924年写的《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就是这样一篇名文。笔者作为有心人列数国学入门的篇目竟有七十种之多。此文将国学入门书目分两类,甲为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乙为政治史及其他文献书类。除了一些经典外,还介绍不少学术著作。也许梁任公怕人接受不了,在文尾处为我们再拟了最低限度的书目:《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此后的1937年国学大师钱穆在其名著《国学概论》以十章论国学:第一章为“孔子与六经”,第二章为“先秦诸子”,第三章为“嬴秦之焚书坑儒”,第四章为“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第五章为“晚汉之新思潮”,第六章为“魏晋清谈”,第七章为“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曲翻译”,第八章为“宋明理学”,第九章为“清代考证学”,第十章为“最近期之学术思想”。钱氏在此书序言中写道:“国学特为一时代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本书特应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义潮流所在,略加阐发。”综上所述,我们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