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⑴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⑴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七律长征》设计方案

《七律长征》设计方案

《七律长征》设计方案一、主题概述二、诗歌结构三、内容设计1.第一律:长征的开启通过以“二万五千里风鹏正举”为开头,表现长征的壮阔景象。

2.第二律:壮志凌云表达了红军远征中的勇敢和坚定信念。

3.第三律:赤旗猎猎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象征了他们的意志和指引。

4.第四律:星星之火展现了长征中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期待。

5.第五律:野径无香通过描述长征中艰难的路途和生活条件,体现了长征的艰辛。

6.第六律:悲壮的背影通过描写长征中因为伤病、牺牲等原因而留下的悲壮场景。

7.第七律:长征的意义总结了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风格特点1.韵律:以平仄自由的方式写作,既能保持平仄的规律,又能突破平仄的束缚,表现出长征的悲壮和壮丽。

2.用字:使用短小的字词,在几个字中表达出长征的艰辛和壮烈。

3.形象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长征中的场景,感受到长征的智慧和坚韧。

五、意义和影响《七律长征》以其短小精悍、感人肺腑的词句描述了长征中的艰辛和壮丽,表达了对长征的敬意和赞美。

这首诗歌描绘了长征这段历史壮丽的画面,让人们记住了这段历史,并感悟到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精神的深远影响。

它不仅是对长征的赞美,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赞美。

通过阅读和传播,《七律长征》能够激发人们对长征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提高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总结:《七律长征》是一首通过七律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国红军长征的赞美和敬意的诗歌。

通过精炼的词句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长征这段历史壮丽而悲壮的画面。

这首诗歌传承了长征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瑰宝。

七律长征教案板书设计(3篇)

七律长征教案板书设计(3篇)

第1篇一、课题:《七律·长征》二、教学目标:1. 通过对《七律·长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的英勇事迹,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情感表达。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七律·长征》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提问:这首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诗歌内容1. 诗歌结构:七律,八句,每句七个字,押韵。

2. 诗歌主题:赞颂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表达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3. 关键词句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1. 韵律特点:押韵,对仗,平仄。

2. 意境特点:雄浑、豪迈、壮丽。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当代有何意义?3. 拓展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等。

六、板书设计:《七律·长征》一、导入1. 播放朗诵音频,感受诗歌韵律美。

2. 提问: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诗歌内容1. 诗歌结构:七律,八句,每句七个字,押韵。

2. 诗歌主题:赞颂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表达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3. 关键词句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二、比一比,再组词:闲()迤()腾()渡()闷()施()藤()度()三、按课文内容填空: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伟大的、、。

这首诗写于年月。

诗中叙述了中国工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的精神和的英雄气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中的“细浪” 是是指指;“泥丸”是指。

诗句的意思是。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红军不怕,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尽开颜。

红河镇小学韩欣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大江保卫战》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大江保卫战》作业设计(巩固型)学校班级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língchénbēn téngbùxīrìyèjiān chéngbǐsài()()()()()()bēngtāxuèrîuzhīqūpībōzhǎnlàngchōng fēng()()()()()()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的巨龙()的关头()的电杆()的沙包()的本色()的大决战()地撕咬()地撕扯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大江保卫战》是按_________的顺序写的,反映了人民子弟兵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风声雨声涛声,________;雨水汗水血水,__________。

”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_______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里的诗句是仿照__代__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

七律长征分层作业设计贾艳华

《七律·长征》分层作业设计学校:回民一小年级:五年级姓名:刘冬梅分层作业设计意图: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在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做课堂作业时,部分学生很快就做完了,教师提醒他们检查,一会儿工夫之后,其余的学生仍在埋头做着作业,这部分学生又活跃起来,他们“无事可做”。

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给全班所有学生准备的是同样的作业内容。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让全班学生的作业同时开始,同时做完。

那么,在练习时,也就形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因此,实行分层教学,学生分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能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作业的主人。

有效作业应是丰富多彩,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唯有这样,我们的作业才能高效,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作业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扩展,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

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布置数学作业,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下面就是我遵循这个原则设计的《七律 .长征》一课的作业:教材的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题型设计:★是基础题;★★拔高题; ★★★拓展题;★★★★探究题25.《七律·长征》★是基础题;阅读课文,填空: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共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共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共5篇)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长征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大事件,你在课前的预习中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正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红军才走了长征之路,中国革命才走上胜利之路。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请大家放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如有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1、自由读。

2、交流自学结果,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3、指名读(3人)。

4、师:会读了,在七律诗,你是否理解了呢?请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不理解的地方?二、体会长征之难。

1、师:关于长征,毛泽东还讲过这样一段话:“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2、师:请同学认认真真地品读诗句,用横线画出红军长征之难。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七律. 长征》作业设计
一、用“——”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ang)喜岷(mín míng)山
尽(jǐn jìn)开颜五岭逶(wēi wěi)迤(yíyǐ)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
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
三、理解填空: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

2、这首诗运用()()表现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精神。

3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等五次战役。

四、辨析提高: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出现了“重走长征路”热潮,你怎么看?你认为我们学习长征精神,主要学习什么?该怎样学?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感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豪迈气概。

《七律 长征》作业设计-word文档资料

《七律  长征》作业设计-word文档资料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一、用“——”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èng)喜岷(mín míng)山尽(jǐn jìn)开颜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二、填空。

1、《长征》是的作品,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

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

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浮现了红军战士、、、、等五幅画面。

2、“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是的代表。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3、(用成语填空)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的雪山,穿越了的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

当到达陕北时,红军战士已经累得,但是长征的胜利让他们乐得。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有力地证明了革命队伍无坚不摧。

4、长征是指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出发,途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5、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

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6、我们从诗句中的、、、、等词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

7、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8、这首诗中包含了两个战斗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附课时作业及答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附课时作业及答案)

25 七律·长征课文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3)规范书写。

丸:“乙”横折弯钩。

(4)理解词语。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1. 设计一个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红军指挥员、战士、传令员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长征时期红军的团结协作和英勇奋斗精神。

2. 制作一本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图文杂志,内容包括长征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英雄人物和故事,通过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设计一个以七律长征为背景的战争策略游戏,玩家需要扮演红军指挥官,通过制定战略和战术,带领红军战胜敌人,完成长征任务。

游戏中可以设置各种障碍和挑战,考验玩家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4. 制作一个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采访历史学家、亲历者和相关专家,以及运用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还原长征的真实场景和历史细节,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5. 设计一个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舞蹈表演,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的结合,表达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的长征过程中的坚持和奋斗精神,展现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顽强意志和英勇姿态。

6. 制作一个以七律长征为背景的音乐剧,通过原创音乐和剧情,讲述长征的故事,展现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以及他们与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友谊。

7. 设计一个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参赛者可以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风格,展现长征的场景、人物和情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8. 制作一个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摄影展览,展示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的长征的历史遗迹和现实场景,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现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主义精神,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长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9. 设计一个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戏剧表演,通过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还原长征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让观众感受到长征时期的历史氛围和战斗精神,以及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伟大贡献。

10. 制作一个以七律长征为题材的动画短片,通过动画形式展现长征的经历和故事,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和生动的动画场景,向观众普及长征的历史知识和意义,激发人们对长征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长征精神体验之旅一、作业背景本作业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长征精神,通过体验和探究的方式,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坚韧,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1.阅读七律·长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搜集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制作一个长征历史资料卡片集。

3.模拟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进行角色扮演,包括领袖、士兵、平民等角色,体验红军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经历。

4.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一位红军将领或战士的故事,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人物传记。

5.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了解,谈谈对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阅读七律·长征时,要认真理解诗歌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把握其内在含义和表达技巧。

2.搜集历史资料时,要注意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要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3.进行角色扮演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体验红军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经历,不要把角色扮演变成游戏或娱乐活动。

4.撰写心得体会或人物传记时,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了解,深入挖掘人物特点和精神内涵,不要写成简单的介绍或评价。

5.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任务并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收获。

四、作业评价1.阅读理解:考察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程度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情况。

2.资料搜集:评价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真实性。

3.角色扮演:考察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还原程度。

4.心得体会或人物传记: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人物的把握程度。

5.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7篇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7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7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篇一一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七律长征》作业设计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逶.(wěi)迤巍.(wèi)峨葳.(wéi)蕤
B、磅.(páng)礴螃.(páng)蟹傍.(bàng)晚
C、山崖.(yá)岩.(yán)石亚(yǎ)军
D、开颜.(yán)睚.(yá)眦推衍.(yán)
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
B、气势雄伟的样子()
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
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歌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
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歌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这几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七律长征
一、用“——”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èng)喜岷(mín míng)山
尽(jǐn jìn)开颜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
二、填空。

1、《长征》是的作品,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

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

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浮现了红军战士、、
、、等五幅画面。

2、“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是的代表。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3、(用成语填空)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的雪山,穿越了的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

当到达陕北时,红军战士已经累得,但是长征的胜利让他们乐
得。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有力地证明了革命队伍无坚不摧。

4、长征是指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
年10月从福建出发,途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

5、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
“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

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
6、我们从诗句中的、、、
、等词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

7、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8、这首诗中包含了两个战斗故事,分别是和
三、默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