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血病药物泊那替尼的研究概况
铂类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靶向性药物设计
新型铂类药物通过靶向特定的肿 瘤细胞或肿瘤微环境,以提高疗 效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药物结构优化
通过改变铂类药物的结构,以提 高药物的稳定性、水溶性和细胞 内活性,从而增强抗癌效果。
铂类药物的抗癌机制研究
铂类药物的研究新进展
• 铂类药物概述 • 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铂类药物的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估 • 铂类药物的安全性与副作用 • 铂类药物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铂类药物概述
铂类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铂类药物是一种含有铂元素的金属络 合物,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
分类
根据结构特征,铂类药物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包括顺铂和卡铂,第二代包括 奥沙利铂和奈达铂,第三代包括洛铂 和奥铂。
1 2
铂类药物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
将铂类药物与针对特定肿瘤标志物的靶向药物联 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克服耐药性。
铂类药物与免疫药物的联合应用
将铂类药物与免疫药物联合使用,通过调节免疫 反应增强抗癌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3
铂类药物与天然产物的联合应用
将铂类药物与某些天然产物联合使用,可以产生 协同抗癌作用,同时降低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细胞毒作用机制
铂类药物主要通过与DNA结合, 引发DNA损伤,导致肿瘤细胞凋 亡或细胞周期停滞,从而发挥抗
癌作用。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研究发现铂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 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给,从而 抑制肿瘤生长。
调节肿瘤免疫
铂类药物可以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提高 抗癌效果。
铂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作者:张俊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73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99-01自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的单克隆异质性疾病,急性白血病(AL)主要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我国2006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不同作用作用机制化学治疗药的联合应用,造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完善,白血病的疗效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白血病传统化疗的疗效可能已经达到现有药物的极限。
随着人类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认识的飞速发展,一系列与AL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受体、抗原、细胞内关键物质相继被发现.引发了对以这些靶点为目标的新型药物的研发。
这类新型药物被称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以伊马替尼和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MTID分别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疗效。
本文就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介绍。
1 A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造血干常克隆细胞异增生导致的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过去10年,标准的诱导化疗在60岁以下成年人的治疗已取得显著成效,约60%的AML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5年总生存(OS)率已达43%[1],但较高的复发率和治疗相关性并发症仍是AML治疗所面临的困境。
MTTD的应用为AML患者,特别是复发或难治的老年AML患者带来了希望。
AML的治疗仍然是以一种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的方案为主。
分为诱导缓解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
标准方案即所谓的“3+7 DA”方案,MA或IA方案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或米托蒽醌(MIT)替代DA方案的柔红霉索(DNR)可分别组成IA和M方案.也是目前常用的诱导缓解方案。
美国AML协作组的回顾性荟萃分析表明,IA组的5年0S率比DA组高(13%与9%.R=o.03),并且在达CR的患者中,IA组的复发率更低。
2024年替尼泊苷市场前景分析
替尼泊苷市场前景分析摘要本文对替尼泊苷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替尼泊苷的基本信息,包括定义、作用机制等。
然后,通过市场数据和行业趋势分析,探讨了替尼泊苷市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接下来,从市场需求、竞争情况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替尼泊苷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提出了对替尼泊苷市场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 引言1.1 定义替尼泊苷是一种口服的抗癌药物,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对某些类型的癌症具有治疗作用。
1.2 作用机制替尼泊苷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了肿瘤细胞中各种信号传导通路的正常运作。
这可以使癌细胞停止增殖,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2. 市场潜力和发展趋势替尼泊苷的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市场数据显示,替尼泊苷的销售额逐年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替尼泊苷在治疗癌症方面的优势,以及患者对新型抗癌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所致。
此外,行业趋势也对替尼泊苷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癌症的治疗需求也越来越高。
替尼泊苷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癌药物,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 市场挑战和机遇替尼泊苷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3.1 市场需求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对于抗癌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替尼泊苷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可以满足一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
然而,市场上还存在很多其他类型的抗癌药物,对替尼泊苷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3.2 竞争情况替尼泊苷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来自其他同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价格更低,因此会对替尼泊苷的市场份额产生冲击。
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替尼泊苷品牌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实现差异化竞争。
3.3 政策环境政府对于癌症治疗的支持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替尼泊苷市场的发展。
政府可能对抗癌药物的价格进行管制,这可能会对替尼泊苷的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也会给予替尼泊苷市场带来机遇。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的词汇,如今正逐渐被科学的光芒照亮。
在众多癌症类型中,血液系统肿瘤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从最初的化疗、放疗,到如今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类在与血液系统肿瘤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突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1 现有药物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大、耐药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和长期疗效,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难以得到显著提高。
因此,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靶向治疗的兴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能够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目前,已有多个靶向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如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等,它们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靶向治疗也面临着耐药性、个体差异等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1.3 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抗血液系统肿瘤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疗效持久、副作用小等优点。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一种典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的未来趋势分析2.1 个性化治疗的普及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抗血液系统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趋势。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病史等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来那度胺在白血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综述来那度胺在白血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黄晓春桂林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广西桂林541002[摘要]来那度胺是二代免疫调节剂,已广泛应用于骨髓增生异常,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等血液疾病的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来那度胺在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治疗中有积极的作用。
无论对初诊还是复发、难治患者,来那度胺单药或联合用药等方案均可能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就来那度胺在白血病治疗中的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来那度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3(c)-0184-06 Research Progress of Lenalido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HUANG Xiaochu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Guilin People's Hospital,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2 China [Abstract] Lenalidomide is a second-generation immune modulator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such as myelodysplasia, multiple myeloma, and lymphoma, and has achieve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In recent years, multiple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enalidomide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leukemia. Whether for newly diagnosed, relapsed, or refractory patients, single or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lenalidomide may improv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lenalidomide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Key words] Lenalidomide;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cute myeloid leukemia来那度胺是第二代免疫调节剂,其较沙利度胺免疫调节作用增强,而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减少[1]。
替尔泊肽相关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替尔泊肽相关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替尔泊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领域。
它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瘤活性,并且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生物可用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替尔泊肽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兴趣。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替尔泊肽的定义、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简要说明替尔泊肽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特点是什么,以便读者对其有基本的了解。
然后,我们将介绍替尔泊肽的作用机制,解释它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如何实现的,有助于读者理解替尔泊肽的药理学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替尔泊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介绍替尔泊肽在不同类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并指出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我们还将提及替尔泊肽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例如替尔泊肽在抗炎、抗菌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全面、准确地介绍替尔泊肽相关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了解替尔泊肽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对替尔泊肽的兴趣,促进替尔泊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推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替尔泊肽相关知识。
首先,在引言部分(1.引言)概述替尔泊肽的背景和相关概念,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2.正文),将从替尔泊肽的定义(2.1 替尔泊肽的定义)入手,具体介绍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特征,以便读者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然后,将探讨替尔泊肽的作用机制(2.2 替尔泊肽的作用机制),包括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关系以及对生物分子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最后,将回顾替尔泊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2.3 替尔泊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
替尼泊苷的全面解析
替尼泊苷的经济影响分析
02 研究替尼泊苷的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替尼泊苷的社会接受度调查
03
了解公众对替尼泊苷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感谢观看
药物相互作用
替尼泊苷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 作用,使用前需告知医生所有正在 使用的药物。
03
不良反应处理
若出现替尼泊苷的不良反应,应 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替尼泊苷的临床应用
替尼泊苷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01
替尼泊苷的抗肿瘤机制
替尼泊苷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合成和修复,达到杀灭肿 瘤细胞的效果。
02
替尼泊苷的竞争格局分析
02 目前,替尼泊苷市场竞争激烈,各大药企都在积极研发和推广相关产品。
03
替尼泊苷的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替尼泊苷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替尼泊苷的社会影响评估
替尼泊苷的医疗效果评估
01 对替尼泊苷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替尼泊苷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解释内容三:替尼泊苷常用于治疗 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
替尼泊苷的抗病毒机制
替尼泊苷的抗病毒机制
解释内容1:替尼泊苷通过抑制病 毒复制酶,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替尼泊苷对病毒进入细胞的影响
解释内容2:替尼泊苷能够阻止病毒 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减少病毒感染的 机会。
替尼泊苷对病毒释放和传播的干预
解释内容3:替尼泊苷能够干扰病毒 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和传播的过程,有 效控制病毒的传播范围。
替尼泊苷的免疫调节机制
替尼泊苷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
替尼泊苷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 活化,从而减少炎症反应。
铂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_高传柱
发现, 铂药进入细胞的机制是多样的,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跨膜转运方式在铂类药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而另一半是在不同 中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进入细胞的铂药中一半是通过浓差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 , [19 ] 的转运酶作用下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的 . 另外, 内吞作用和大胞饮两种跨膜转运方式也可将一部分 [20 ] 铂药带入细胞内 . 2. 1. 1 自由扩散跨膜转运 药物进入细胞的扩散速度正比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 扩散能力是由药物自身的化学特定决定的 . 一般 来说, 铂类药物进入细胞之前都存在一定的浓度差 , 并且铂类抗癌药物均含有氨或者胺, 整个分子呈电中 性, 有一定的脂溶性, 化学性质稳定, 在细胞外液中不易水解, 分子体积相比有机药物较小, 所以容易通过 [21 ] 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穿过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进入细胞内 . 2. 1. 2 主动运输跨膜转运 研究表明一些受体蛋白在铂药转运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主要有 CTR ( 铜特异性转 [22 ] copper transporter ) , OTCs ( 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 ) [23]. 铜特异性转运 运蛋白, 蛋白和顺铂转运的直接联系最早是在酵母细胞的转位子诱变实验中发现的 , 由于酵母细胞内不含铜特异 [24 ] 转运蛋白, 从而该类细胞对铂药的耐药性增强 , 细胞内铂药的积累减少 . 之后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 CTR1 ( 铜特异性转运蛋白 1 , copper transporter1 ) 能够携带铂类药物进入细胞实现铂类药物主动运输跨膜 [25 ] ; , 转运的机制 另外 铜特异性转运蛋白 ATP7A 和 ATP7B 也被实验证实能够携带铂类药物流出细胞, 从
1 经典顺铂类抗肿瘤药物
新药Tepotinib(特泊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新药Tepotinib(特泊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一、Tepotinib(特泊替尼)简介2019年09月12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授予其靶向抗癌药MET抑制剂Tepotinib(特泊替尼)突破性药物资格,用于治疗接受含铂化疗后病情进展、携带MET基因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018年3月,Tepotinib(特泊替尼)被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授予了治疗携带MET基因第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SAKIGAKE资格(创新药物)。
Tepotinib(特泊替尼)分子结构式如下:英文名称:Tepotinib中文名称:特泊替尼本文主要对Tepotinib(特泊替尼)的合成路线、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作出了总结。
二、Tepotinib(特泊替尼)合成路线三、Tepotinib (特泊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一)Tepotinib (特泊替尼)中间体3的合成合成方法实验步骤参考文献操作方法一2.2L of a freshly prepared 1.5M sodium methoxide solution are added dropwise with stirring to a suspension of 259g (1.09mol)of 3-methoxycarbonylbenzamidinium acetate 1and 528g (1.08mol)of ({2-dimethylamino-1-[dimethyli-mmoniomethyl]vinylamino}methylene)dimethyl-ammonium dihexafluorophosphate 2(“a minoreductone precursor”,prepared in accordance with C.B.Dousson et al.,Synthesis 2005,1817)in 1L of methanol.The reaction mixture is then warmed to 60°C.over the course of 40min and held at this temperature for 30min.The reaction mixture is then cooled to room temperature,diluted with 10L of dichloromethane and washed three times with 5L of water each time.The organic phase is dried over sodium sulfate and evaporated.The residue is recrystallised from ethyl acetate:methyl 3-[5-(dimethylaminomethyleneamino)pyrimidin-2-yl]-benzo ate 3as beige crystals;m.p.146°2010/280030;(2010);(A1)English;US2010/273796;(2010);(A1)English;US2011/269765;(2011);(A1)English;US2011/269756;(2011);(A1)English 操作方法二100g of 3-hydroxymethylbenzamidinium acetate 1(419.75mmol)and 204.93g of a minoreductone precursor 2(419.74mmol)are suspended in 1000ml of dried MeOH in an N 2-flushed 2L three-necked flask,and a freshly prepared solution of 28.99g of sodium in 300ml of MeOH is added dropwise with stirring,and the mixture is subsequently stirred at 60°C.for 30min,giving a clear solution.For work-up,the reaction batch is cooled,diluted with dichloromethane,washed 2×with water,dried over sodium sulfate and evaporated to dryness in a rotary evaporator.The residue 3is crystallised from a little methanol and diethyl 2010/311733;(2010);(A1)English(二)Tepotinib (特泊替尼)中间体4的合成合成方法实验步骤参考文献操作方法一160ml(2.88mol)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 are added to a suspension of 103.5g (364mmol)of methyl 3-[5-(di-methylaminomethyleneamino)-pyrimidin-2-yl]benzoate 3in 1.3L of water,and the mixture is heated at the boil for 4hours.The reaction mixture is cooled to room temperature,diluted with water and filtered with suction.The residue is washed with water and dried in vacuo:3-(5-hydroxypyri-midin-2-yl)benzoic acid as brownish crystals;m.p.293-295°2010/280030;(2010);(A1)English;US2010/273796;(2010);(A1);US2011/269765;(2011);(A1);US2011/269756;(2011);(A1).操作方法二103.5g of methyl 3-[5-(dimethylaminomethylenamino)-pyrimidin-2-yl]benzoate 3(364.04mmol)are suspended in 1300ml of water in a 2l single-necked flask,and 160ml of conc.sulfuric acid (95-97%)(2.88mol)are subsequently added,and the reaction batch is warmed at 130°C.(oil-bath temperature)for 4h.For work-up,the reaction batch is cooled,and the precipitate formed is filtered off,washed with water and dried at 50°C.in a vacuum drying cabinet.Yield:78.9g (364.5mmol)of 3-(5-hydroxypyrimidin-2-yl)-benzoic acid 2010/311733;(2010);(A1)English(三)Tepotinib (特泊替尼)中间体5的合成合成方法实验步骤参考文献操作方法一32.7ml (445mmol)of thionyl chloride are added to a suspension of 88.0g (366mmol)of 3-(5-hydroxypyrimidin -2-yl)benzoic acid 4in 1.4l of methanol,and the mixture is heated at 80°C.for 2hours.20ml (276mmol)of thionyl chloride and,after 2hours,a further 10ml (138mmol)of thionyl chloride are then added.After each addition,the reaction mixture is stirred at 80°C.for 2hours.The reaction mixture is concentrated to a volume of about 300ml in vacuo.The resultant precipitate is filtered off and dried in vacuo:methyl 3-(5-hydroxypyrimidin-2-yl)benzoate 5as brownish crystals;m.p.219-223°C.US2010/280030;(2010);(A1)English;US2010/273796;(2010);(A1)English;US2011/269765;(2011);(A1)English;US2011/269756;(2011);(A1).78.8g of 3-(5-hydroxypyrimidin-2-yl)benzoic acid 4are suspended in 1.4l of absolute methanol,and 32.7ml of。
常用抗肿瘤用药——替尼泊苷
本品为鬼臼毒人工半合成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既破坏DNA,又对G2期和M期细胞有可逆性阻断作用,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其破坏DNA作用比VP-16强2~10倍。
药动学
静滴本品80mg l小时后,血浆中浓度平均为6μg/ml,血中的峰值可维持2小时。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分解,主要经胆汁排泄。由于其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易通过血脑屏障,脑原发肿瘤和脑转移瘤中浓度较高,脑脊液中浓度较低,约相当于血浆浓度的10%。
药物大类
抗肿瘤药
药物小类
常用抗肿瘤用药
药物名称
替尼泊苷
英文名
Teniposide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
2.也可用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
3.卵巢癌、睾丸肿瘤、膀胱癌、神经母细胞瘤等。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单药治疗每疗程总剂量300 mg/m2,分3~5天给予,3周或血象恢复后重复;联合用药时,应适当降低本品用量。
3.用药期间应常规监测血压,不宜直接静脉推注,静滴时间不少于30分钟。
4.本品不宜动脉内直接推注和口服。
5.本品稀释后放置不宜超过4小时,1.5~2小时内给药安全有效。
6.避光保存。
相互作用
在静滴VM-26前后各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点滴,可使血脑屏障暂时陛开放,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药物浓度,增强抗肿瘤效果。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 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为血小板、白细胞下降,用药后7~14日发生。
2.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3.低血压反应 快速静滴时可发生血压骤降,甚至虚脱。
4.过敏反应 在用药期间或用药后发生,表现为寒战、发热、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低血压,也有致潮红、出汗、高血压、水肿、荨麻疹等症状的报道。
博舒替尼合成新方法
博舒替尼合成新方法博舒替尼(Bosutinib)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一些白血病类型。
其结构中的核心骨架是一种含有1,2,4-三嗪环的化合物。
在目前的方法中,博舒替尼的合成主要通过多步反应来实现。
然而,这些方法繁琐、效率低下且产率较低。
因此,针对博舒替尼的合成,需要探索新的合成方法来提高产率和减少步骤。
下面介绍一种新的合成方法。
首先,该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通过串联反应合成1,2,4-三嗪环。
该步骤使用了一种基于金属的催化剂,例如钯或铂。
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催化不同官能团之间的偶联反应,从而实现一步反应合成。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2-氯-4-甲氧基苯酚与甲基乙酮酸酯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化物。
第二步:酯化物与二溴乙酸乙酯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酯化物。
第三步:酯化物与带有AMINES官能团的胺发生胺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胺基酯。
第四步:胺基酯与硝酸钠和硝普替尼(一种常用的药物中间体)反应,发生SNAr反应,生成相应的氯代产物。
第五步:氯代产物与氨和钯催化剂发生最后的AmSuz加成反应,形成最终产物博舒替尼。
这种新方法的优点在于它通过串联反应实现了简化的合成路线,从而降低了合成步骤的数量和反应条件的复杂性。
此外,由于反应是催化的,催化剂可以通过脱附和再生来进行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处理。
该方法还有一些改进的空间,例如优化反应条件、寻找更有效的催化剂和考虑环境友好性。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其他含有1,2,4-三嗪环的化合物的合成,因为它是一种通用的串联反应策略。
总的来说,通过引入串联反应和金属催化剂,可以开发出一种更高效、更简单的博舒替尼合成方法。
这种新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产率,还可以减少步骤和废物的生成,具有潜在的商业前景和环境益处。
希美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希美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希美替尼(Imatini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治疗的靶向治疗药物。
它是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止了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希美替尼已被证明在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和一些消化道肿瘤等疾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随着对希美替尼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治疗机制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着重介绍希美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说明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组织。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会简要介绍希美替尼这种药物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即是本段,将会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了希美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这种药物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使用的情况。
结论部分则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希美替尼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同时,通过结论部分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全文的核心意义和价值。
最后,结尾的结束语也是文章的收尾部分,可以对全文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或思考。
整个文章结构分明,逻辑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了解希美替尼这一药物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详细介绍希美替尼这一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药物。
通过对希美替尼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希美替尼在临床上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美替尼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对于肿瘤治疗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希美替尼,可以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选择和参考,有助于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吡妥布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吡妥布替尼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吡妥布替尼(英文名称为Imatinib)是一种靶向治疗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药物,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吡妥布替尼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且对特定基因突变导致的异常细胞增殖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吡妥布替尼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吡妥布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抗癌药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对吡妥布替尼进行简要的介绍,引发读者对该化合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子部分,分别介绍吡妥布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便深入了解吡妥布替尼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3. 结论部分:总结吡妥布替尼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吡妥布替尼的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化合物的知识。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吡妥布替尼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全面了解这一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
同时,结合吡妥布替尼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通过对吡妥布替尼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其在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中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吡妥布替尼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医学和药物领域的应用产生更大的兴趣。
2.正文2.1 吡妥布替尼的化学结构:吡妥布替尼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化学名称为N-[3-(3-甲氧基-4-甲基苯基)-8-(3-胺基丙基)[1,3]噁二唑-2-基]-N'-甲基胍,分子式为C23H31N7O2,分子量为437.54。
吡妥布替尼的化学结构包括一个[1,3]噁二唑环和一个甲基胍基团。
[1,3]噁二唑环是一种含氮的杂环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和芳香性质。
急性髓系白血病:11种治疗方案速览综述
AmericanJournalOf急性髓系白血病:11种治疗方案速览〔综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血液科的Estey教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总结,侧重突显了该疾病在诊疗、治疗方面的知识更新。
文章发布于近期Hematology 杂志。
诊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疗依照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20%这一标准,髓系原始细胞表型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3和CD13是髓系增生的典型表面标志,相较低风险MDS和原始细胞数原始细胞数在10%~20%患者对AML治疗方案的反应与原始细胞数>20% 的患者近似,所以,很多AML床试验同意归入原始细胞数在10% ~20%的患者。
治疗失败原由:TRM 与耐药的对比初诊AML 的患者治疗失败由TRM 或耐药所致,TRM患者在未抵达缓解或缓解过程中的死亡,而耐药指缓解后复发或在一准时间内未达缓解,该特准时间可能因患者的AML 生物学特色各不相同,所以TRM 和耐药之间可能有临指重叠。
1.TR M有关要素渐渐有人认识到TRM 主要与年纪有关,但体能情况在展望TRM 时较年纪那么更为重要,在展望TRM的多变量模型中除掉年纪,对其展望能力影响甚微,所以,与年纪有关的不同归并症对TRM 的影响还在研究中,已有在线展望TRM的模型。
耐药有关要素:细胞遗传学改变及NPM1、FLT3、CEBPA 等基因突变。
因TRM较复杂,在评估标准治疗后的耐药风险时,同时检测几种变量至关重要。
被宽泛引用的欧洲白血病网络系统〔EuropeanLeukemiaNet,ELN〕将细胞遗传学和NPM1、FLT3、CEBPA基因突变状态的信息联合起来定义了4个预后组〔包含预后优秀组,预后不良组及2其中间组〕。
复发风险足以证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处于劣势的中间组-2或中间组-1,但不在优势组。
其余要素如老年也有可能与治疗抗性有关,但其作用尚不完整清楚,或有可能与加强治疗缺少有关。
在AML的治疗决议中,对疗效特别是治疗抗性的的展望非常重要。
泊那替尼原料药两种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泊那替尼原料药两种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熊远果;张洪;齐倩【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compare the HPLC and UV method to detect the content of ponatinib raw material drug. Methods In the HPLC method,the mobile phase was acetonitrile - 0. 2% triethylamine buffer solution(85 : 15),the 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 analytical column(250 mm × 4. 6 mm,5 μm)was adopted,the flow rate was 1. 0 mL / min,the temperature was 30 ℃ , the injection volume was 20 μL an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80 nm. In the UV method,the sample was dissolved in anhydrous ethanol and detected at the wavelength of 280nm. Results In HPLC method,the linear range of ponatinib was 1 - 40 μg / mL( r =0. 999 9),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100. 00% with RSD = 0. 27%( n = 9). Inthe UV method,the linear range of ponatinib was 0. 5 - 20 μg / mL( r = 0. 999 9),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99. 29% with RSD = 0. 89%( n = 9). The relative error in the UV method was 1. 432 - 6. 102 times of that in the HPLC method. Conclusion The HPLC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in the detection results than the UV method,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ponatinib raw material drug.%目的:分别建立测定泊那替尼原料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与紫外分光光度(UV)法,并进行比较。
《2024年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范文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肾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在肾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肾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二、甲磺酸阿帕替尼的实验研究1. 实验原理甲磺酸阿帕替尼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在肾癌细胞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两种方法。
体外细胞培养中,将肾癌细胞株与不同浓度的甲磺酸阿帕替尼共培养,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动物模型中,通过注射肾癌细胞建立肿瘤模型,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药物安全性。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毒性。
这为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研究1. 研究对象本临床研究共纳入XX例肾癌患者,其中XX例为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实验组,XX例为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
2. 研究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治疗或观察。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3. 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生存期得到延长。
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毒性。
这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我们发现在肾癌的治疗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024年替尼泊苷市场策略
2024年替尼泊苷市场策略1. 引言替尼泊苷(Trade Name: Imatinib)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和消化系统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在替尼泊苷研发成功后,如何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来推广和销售该药物成为制药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替尼泊苷市场的特点和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市场策略。
2. 市场分析2.1 市场规模根据研究数据,全球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数量约为100万人,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替尼泊苷作为维持治疗药物。
此外,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也逐年增长,为替尼泊苷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会。
2.2 竞争情况替尼泊苷处于成熟的市场,已有多家制药公司推出了同类产品。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诺华制药(Trade Name: Glivec)和辉瑞制药(Trade Name: Bosulif)。
这些竞争对手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对替尼泊苷的市场渗透形成一定的挑战。
3. 市场策略3.1 定位策略针对替尼泊苷的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高效、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消化系统肿瘤的首选药物。
通过与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强调替尼泊苷对于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塑造其独特的品牌形象。
3.2 价格策略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患者群体,制定合理的差异化价格策略。
在发达国家,我们将保持相对高的价格水平以维持高利润,并使用药物研发成本和临床疗效作为定价的主要依据。
而在发展中国家,我们将降低价格以增加市场份额,并与政府和保险机构合作,实施价格补贴和保险覆盖,增加替尼泊苷的可及性。
3.3 渠道策略与医疗机构、药房和药店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确保替尼泊苷在市场上的广泛覆盖。
同时,开展专业的医学教育和讲座,提高医生和临床医师对替尼泊苷的认识和认可度。
鼓励患者通过医生推荐购买替尼泊苷,同时提供在线购买和快速配送服务,提高购买的便捷性。
3.4 市场推广策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市场推广,包括医学期刊、医学会议、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等。
药物Ponatinib(普纳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药物Ponatinib(普纳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一、Ponatinib(普纳替尼)简介
Ponatinib(普纳替尼)是一种激酶抑制剂,用于以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耐药或不能耐受的成年慢性期、加速期CML患者或对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耐药或不能耐受的Ph+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的治疗。
Ponatinib(普纳替尼)不良反应:最常见为高血压、皮疹、腹痛、疲乏、头痛、皮肤干燥、便秘、关节痛、恶心和发热。
Ponatinib(普纳替尼)分子结构式如下:
英文名称:Ponatinib
中文名称:普纳替尼
本文主要对Ponatinib(普纳替尼)的合成路线、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作出了总结。
二、Ponatinib(普纳替尼)合成路线
中间体12合成路线一:
中间体12合成路线二:
Ponatinib(普纳替尼)20合成路线一:Ponatinib(普纳替尼)20合成路线二:
Ponatinib(普纳替尼)20合成路线三:
三、Ponatinib(普纳替尼)合成检索总结报告(一) Ponatinib(普纳替尼)中间体2的合成。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前世和今生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前世和今生杨雪;魏辉【摘要】白血病是一类具有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世界上第一例白血病的报道始于近200年前,而白血病的治疗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急性早幼粒细胞和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探索之路上,维甲酸、砷剂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荆的出现均为白血病靶向治疗史上成功范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过去40多年来其标准治疗方案几乎没有进展.近年来涌现的靶向新药给AM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简述白血病的发现及治疗史,重点介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成功过去,以及近年来AML靶向治疗的进展.【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年(卷),期】2018(039)018【总页数】5页(P49-52,封3)【关键词】白血病;靶向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者】杨雪;魏辉【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天津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天津3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 白血病的起源1.1 白血病的发现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就有关于癌症的描述(记载于Edwin Smith Papyrus)。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观察到恶性肿瘤周围的血管形似螃蟹的螯钳,因而用“carcinoma”和“carcinos”来命名肿瘤,在希腊语中这两个词意为“螃蟹”。
后来的“cancer”亦有拉丁语中的“螃蟹”之意。
1827年,法国医生Alfred Velpeau报道了一例63岁的老人,有慢性腹胀、发热、乏力等症状,后反复发热,再入院后很快死亡。
尸检发现他的肝脾明显肿大,血液粘稠,“状如白粥”[1]。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白血病患者精准描述的病例,Velpeau把这些症状归结为白细胞增多相关。
Alfred Francois Donné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白血病患者血细胞的内科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白血病药物泊那替尼的研究概况摘要:泊那替尼(结构式见图1)是由美国Ariad公司研发的一种口服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Bcr-Abl(包括T315I突变)、Flt-3和Src激酶的活性。
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两种罕见白血病。
泊那替尼为这些患者的抢救治疗带来了希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泊那替尼从结构式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五元并六元碳氮杂环与一个炔基相连,另外一部分是以酰胺键为纽带连接的甲苯基团和三氟甲苯与N-甲基哌嗪基团。
全文就泊那替尼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泊那替尼,白血病,临床前研究,合成,研究概况图1Anti-leukemia drug Ponatinib Research Survey Abstract:Ponatinib (structural formula shown in Figure 1) is an oral multi-targeted tyrosine American Ariad kinase inhibitor developed by the company,Can effectively inhibit Bcr-Abl (T315I mutation including), Flt-3 and the Src kinase activity.Primarily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and Ph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 ALL) two kinds of rare leukemia.Park that imatinib for salvage therapy in these patients brings hope,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Ponatinib from structural formul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a five membered heterocyclic ring and six yuan carbonitride connected with an alkynyl group, the other part as a link connection is an amide bond group and toluene and N- methyl benzotrifluoride piperazinyl group.The full text is parked neratinib Research Survey reviewed.Keywords:Ponatinib, leukemia, pre-clinical studies, the synthesis, study Overview1.前言:泊那替尼于2012年12月14日经美国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 + ALL) 两种罕见白血病[1],其商品名为Iclusig。
该药由Ariad制药公司开发,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第1 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以T315I 在突变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2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 虽能克服大部分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但仍不能有效抑制T315I突变,且反复用药会进一步增大T315I 突变所占比例。
泊那替尼对包括T315I 突变引发的多种TKI耐药的患者有效,且疗效持久,因此泊那替尼是TKI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和Ph + ALL患者的一个重要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
随着Bcr-Abl激酶抑制剂的发展,泊那替尼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工具药[1,2]。
在过去的十年中,CML已经从一种致命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疾病,靶向性治疗如伊马替尼(格列卫)、达沙替尼(Sprycel)、尼罗替尼(Tasigna)和最近的bosutinib (Bosulif)挽救了众多CML患者[4]。
这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改变了CML 患者的生活。
然而,一些患者产生耐药,约5%至20%的患者发生T3151突变,这使得其对所有TKI耐药,这些患者最终会发展至原始细胞危象,然后死亡,但泊那替尼为这些患者的抢救治疗带来了希望[1-8]。
2.泊那替尼的研究现状2.1泊那替尼合成的意义泊那替尼属于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认为是费城染色体的抑制剂,因为它能有效阻断由费城染色体产生的原始和所有突变形式的蛋白,为其他药物不反应的CML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特别是那些携带T315I突变患者,对于那些对其他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或难以耐受其他药物毒副作用的患者具有明显疗效[3]。
泊那替尼在治疗接受过大剂量化疗药物以及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的Ph阳性白血病患者中高度有效,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突变型和非突变型BCR-ABL都能产生活性。
1期临床研究显示[6-7],对于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产生抵抗或出现不可接受毒副作用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患者人群,泊那替尼表现出强烈的抗白血病效应。
2期临床研究显示[8-9],对于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治疗产生抵抗或不可接受毒副作用的、T315I突变的慢性期CML、加速期CML、急变期CML、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人群,泊那替尼表现出显著的抵抗活性。
泊那替尼可能是既往TKI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Ph + ALL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新治疗手段,这可能将高致命白血病转变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4]。
泊那替尼是一种作用于CML 和Ph +ALL 异常酪氨酸激酶的多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基因表达异常产生的BCR-ABL 蛋白具有极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改变作为BCR-ABL催化底物的一些关键的调节蛋白磷酸化状况,激活多种信号传导途径,使未成熟粒细胞不断扩增而导致CML的发生。
泊那替尼为患者的抢救治疗带来了希望,对包括T315I 突变引发的多种TKI 耐药的患者有效,且疗效持久,因此,泊那替尼是TKI 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 和Ph + ALL患者的一个重要新方法[11-12],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泊那替尼临床前研究泊那替尼是由Ariad制药公司开发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ALL)的口服药物,为一种多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主要靶点是CML和Ph + ALL特有的标志性异常酪氨酸激酶BCR-ABL。
CML 的病理特征是,由于异常基因表达而产生BCR-ABL 蛋白,导致骨髓过度和无节制地产生大量白细胞并积聚于血液中(CML的慢性期),随后快速发展进入侵袭期( CML的加速期或急变期)。
而Ph + ALL患者所携带的Ph 染色体即可产生BCRABL,该类白血病较CML 更具侵袭性也更凶险,临床上对其通常采用化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治疗。
然而据临床统计[13-15],近两年已约有22%~33%的患者因不良反应或无效等而中止使用目前这两种白血病的一线治疗药Imatimib、Nilotinib和Dasatinib,尤其是携有发生T315I 突变的BCR-ABL(BCRABLT315I的白血病患者对这些一线药物均会产生耐药性,体内外实验则显示泊那替尼对这类白血病具有显著疗效[1-6]。
新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常常接受伊马替尼治疗。
虽然伊马替尼初始反应率高,但最终有高达40%的患者会因疾病抵抗性而治疗失败,究其原因,往往是BCR-ABL激酶域突变或毒副作用不可接受。
中止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可能还会对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产生应答。
然而仍然有37%到52%的患者无反应,有23%到26%的患者会产生初始细胞遗传学反应,但在两年内反应消失。
这些患者预后极差。
只有少数择期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是例外,患者可能会死于白血病。
泊那替尼是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突变型和非突变型BCR-ABL都能产生活性,包括315 (T315I)位点苏氨酸-异亮氨酸突变者,这类患者大约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患者的20%,与所有其他已经证实的BCR-ABL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性的产生相关。
临床前试验发现,40 nM 剂量的泊那替尼可抑制任何单一位点突变效应的出现(每日剂量≥30 mg)。
1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产生抵抗或出现不可接受毒副作用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患者人群,泊那替尼表现出强烈的抗白血病效应。
2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治疗产生抵抗或不可接受毒副作用的、T315I突变的慢性期CML、加速期CML、急变期CML、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人群,泊那替尼表现出显著的抵抗活性。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白血病研究室的Cortes博士等研究者开展了一项泊那替尼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或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positive ALL)治疗的2期试验。
研究者共纳入了449例经多次既往治疗的达沙替尼或尼罗替尼抵抗或有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或者携带BCR-ABL T315I突变的CML或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
给予泊那替尼的初始剂量为每天45 mg。
中位随访期为15个月。
结果发现,267例慢性期CML患者中有56%出现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反应(51%的达沙替尼或尼罗替尼抵抗性或出现不可接受的副作用的患者,以及70%的T315I突变型患者),有46%的患者出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上述两亚组患者中分别有40%和66%),34%的患者出现主要分子学反应(上述两亚组患者中分别有27%和56%)。
试验所观察到的反应与BCR-ABL激酶域突变状态和持续时间无关;研究者估计,持续出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至少12个月的患者大约为91%。
研究未检测到单一位点的BCR-ABL基因突变与泊那替尼抵抗相关[16]。
在83例加速期CML 患者中有55%出现主要的血液学反应,有39%出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62例急变期CML患者中,有31%出现主要血液学反应,23%出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在32例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中,有41%出现主要血液学反应,有47%出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研究结论表明泊那替尼对各个阶段和各突变状态的白血病都表现出显著的抵抗活性[15-19]。
泊那替尼是Ariad公司利用其基于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平台而设计合成的高特异BCR-ABL抑制剂[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