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任课老师更新思想观念,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

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实现创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角色扮演法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注重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但一些任课老师没有严格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制约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1.合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初中历史教学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面对复杂的史实,重视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为此,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变历史知识繁、难、偏的现象,通过基本知识的讲述,剖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加深印象。

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学习时,对于这种抽象的内容,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参战国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分析“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让学生思考其成因和结果,体会“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国家的多极格局。

并拿出地图让学生圈出帝国主义,从而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并对历史事件重现,让学生加深印象,深刻感悟到历史的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

2.注重角色扮演法的应用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课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任课老师提供素材或话题,或者由学生编写历史话剧,然后搬上讲台。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北方资产阶级和男方种植园奴隶主,从自身利益出发,就关税、劳动力、市场、原料等进行课堂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随之转变。

本文就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随之转变。

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想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应准确全面地领会新课改精神高中历史新课改从课程目标到理念,从课程评价到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体现出时代性和新的价值观。

它提倡学生采用自助学习方式,即“自我导向、激励、监控”。

在课堂上, 不管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探究,皆需老师在切实把握、领会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前提下,认真备课、灵活把握。

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探究、创新意识, 最终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1]在此过程中,老师应本着从课程标准到课本再从课本回到课标的原则。

通常来说,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理念会使得教师在短期内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不适, 这是正常现象。

但从长远考虑, 我们教师应在思想、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新课改。

不管面临多大困难, 也必须想方设法去克服。

二、新课改的关键是做好基础工作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好与差。

知识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 而能力又以知识作为载体。

基础知识不扎实, 就无法运用知识,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问题、设计新情境就更无从谈起。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巩固、讲授好基础知识,切实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吃透教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 既总结了老教材的经验, 又吸收了西方和港台教材编写的诸多优点,适当加入了一些插图、史料,字体有宋、楷体之分, 一改过去教材呆板,真实感缺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缺点, 使教材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编纂的系统性、科学性及美学等原则。

而且现在的教材使教师的才华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_历史新课程论文_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_历史新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_历史新课程论文_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_历史新课程论文

历史新课程论文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学方式历史新课程论文内容摘要:目前我省已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式能否成功转变是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整理总结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该问题的认识。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

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扎实的教育基本功、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这些品质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

历史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新课改下教师要倡导构建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学好历史。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

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睦睡。

而新课改的要求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它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相互之间开展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起有效辅导作用。

这一变化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新课改下,倡导建构性学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借助史料,使教学内容直观可感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彩多姿的,但又是瞬息即逝、无法再现的。

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已经在永恒流动的时空中消失,学生们今天所学习的,只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而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

当然,在教科书中,仍有不少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形象鲜明的材料。

但毕竟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

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应该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以及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实施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实施论文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摘要:在新课改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探究历史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探究历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怎样将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动体验。

激发探究历史的欲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当今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而是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领悟历史的真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练习,而是希望通过自己亲身的调查、搜集,从认识历史进而认识社会。

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课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探究历史的能力,将这课改为以《家史》为主题的班会主题活动课,在活动课前我将学生分成a组、b组、c组、d组、e组去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过去的生活。

还收集了他们过去用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烟票,让学生知道,因为过去物质缺乏,市场供应紧张,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物质只能限量供应,票证由此产生并广泛使用。

它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

在活动课时,我引导学生将书中的数据填入下表,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上表,学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国家到小家,从城市到农村发生了历史性沧桑巨变。

不仅表现在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而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那么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着我们请a组、b组、c组、d组、e组同学介绍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城乡居民已达到小康水平。

课后,我又开展了以《家史》为主题的历史小报比赛,因其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踊跃参加,充分发掘了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

尤其是历史科目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

由原来的编年体的编书体例变为模块式教学,并且增加了不少的相关史料,使历史课本上有了一些在学术界已经很成熟的学术观点的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走好新课改之路,显然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一、新教材、新特点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

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

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脉搏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新课标,觉得新课标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么能吃透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及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内容包含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必须细细研读,才能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和方向。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论文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历史教育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突出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更加注重多元文化和多视角的呈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而是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实物资料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评价方式上,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识记能力,更多地倾向于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历史人才。

此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应用。

历史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历史课程中的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当今社会的联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范围。

另外,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不仅要深入了解西方历史,还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感,让其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实现新课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们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出批判性思维。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的背后原理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担当主体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下面笔者从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理念、具体操作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理念历史教学应抓住课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放松,把握好教师的诱和学生的思的关系,认识到历史叙事性的特点,认识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下面笔者从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师生关系谈一谈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师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直接依据。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培养学生智能和情感为主。

2.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般说记忆性知识教师可用讲授法、自学阅读法即可;思维性知识可选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等。

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避免盲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师生活动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材料分析、言语表述、图片展示等设置历史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在学生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条件下,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反馈训练是教学有效性的标尺注重反馈训练的设置,决不是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术,而是作为一个教学评价机制,通过给学生做一些精心设计的题或者安排自主性学习的个性化作业,来评价本课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高素质的趋势,因此教育必须要有改革和创新。

关键就是要破旧立新,实行素质教育。

这就需要在教育资源上进行改革,特别是教学方面对教材的定位。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适应新课改形势,推动历史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历史教学多年来,我国培养人才的方式一直是应试教育,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科技发展,国家竞争增强,高科技人才需求增加,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渐渐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有突破和发展。

而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转而将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个性特长、身心健康等的培养融为一体,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课程改革,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教材,它不再沿用原有的通史体例,而变为模块专题式的体例。

从教材内容来看,新教材注重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发展沿革确定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有较详细的叙述和较深刻的探讨,种种教材体例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改革的目的所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体例的缺陷,即整体性和全面性被弱化,常见的情形是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分割成若干部分,在分成的若干专题中讲述某一知识点的几个角度;这样势必使历史教学的两个基本特点———全面性和时序性得到弱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教材本身的弱点,而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使新教材有助于我们教学,把教学真正搞活。

事实上,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

那么,我们在这种体例之下,如何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进行呢?首先,应该从国家教育改革的层面去理解历史教学改革,明确以下几种认识:1.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明确了大政方针,也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不断加深,学校也从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亦不例外,也要进行课程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

本文就针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体制下,高中历史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开展历史知识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学生有效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该将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地主体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情景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的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创设情景,将历史知识形象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以往高中历史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发挥,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高。

现在,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创设情景,能够增加学生参与历史课程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历史能力。

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论文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正在日渐改变,全社会更加注重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历史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待灌输的“知识容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在教学中,对于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司马迁、霍去病、班超、文成公主等,笔者不是只简单的介绍他们的事迹,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让他们整理相关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或小组中介绍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畅谈英雄身上的优良品质,及对他们当时社会做出贡献,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事有那些启发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历史教育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忆现成的结论,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山、和谐的发展;新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当代历史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个性特征和整体素质。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论文1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学方法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是重视对学问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同学的全面进展。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以人为本,以同学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主动性,不能把同学当作灌输“学问容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关心同学把握学问,又要培育同学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力量的提高。

同时还要培育同学形成良好的独特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良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培育同学把握学问的过程,又是培育同学身心进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让同学把握历史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以提高同学的思想素养修养,培育同学的独特和健全人格。

历史教育不仅是让同学学会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发生、进展状况,而且是为了使同学的思维力量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提高同学的思想素养,进展同学的智力潜能。

因此,把过去重视传授学问为主,转为重视进展同学力量为重点的教育方向。

2提倡老师的“教”,是为了同学的“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由老师牵着同学鼻子走,同学要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转,实行以“教”定“学”的模式,让同学协作或适应老师的教,使同学被动学习,造成同学的主动学习性被丢失了。

因此,这种以老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同学潜能开发和身心的进展。

例如,在分析历史大事的产生缘由和影响时,而老师过多地讲解、分析,让同学被动地听说,这样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培育同学思维力量和实践力量。

而新课程的提倡老师的“教”,是为了同学的“学”,就是要求老师在上课时,留意同学的反应,关注同学的学习状况,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同学是否接受,在课后还要对不层次的同学进行辅导,与同学进行沟通,要把同学适应老师,转变为老师要关注每个同学的进展。

仔细讨论如何引导和启发同学学习,接受老师传授给同学的学问,以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
【摘要】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课堂
一、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历史课程
历史课程之中包容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广阔的时空外延,因而更应当充分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因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这一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而为之的。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生活性”理应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们培养的学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生活,都需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顽强生存与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毅力方面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因缘,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20 世纪初,美国注明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人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便感到“学习无用”。

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应当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历史和现实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性之一在于其“普及性”,因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史学家”,而是以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家养,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为目标,培育和发展其高尚的精神人格为主。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应当要降低理论强度,充分注意开发利用富有生活气息的丰富的乡土、社区甚至本家族的历史课程资源;同时,还应当探索构建“因学定教,多维互动,合作探究”为特色的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重建课堂生活,提高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
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典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不是一个寂静的物理世界。

而是一个沸腾的精神世界,他所着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

作为以“人文”为特征的历史学科的教育,其关注的对象必然应当是“人”本身。

是人的精神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落后,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更深层的是在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落后.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讲,历史教育必须要以陶冶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所以说,教育要回归人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

四、还学生以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和应用掌握历史知识。

过去,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

这样一来,教师尽管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机械转压到学生头上。

但并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渴望与热情,比比皆是的“你讲我听”
“你写我抄”式的僵化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

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

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无论教师多么高明,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历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及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我们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要实现真正地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主体,教师的角色就需发生转换,即由“演员”变为一名高明的“导演”。

这并非易事。

首先,它需要教师真正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是要掌握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组织教学、驾驭学生的能力,以便尽快实现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总之,历史教学活动涉及的对象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

每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适合其使用的场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存在所谓“包打天下”“惟我最佳”的教学方法。

我们
常说的“教无定法”,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的意味。

如果说教学方法多样性的一层意思是指,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指,在同一场合,对同一种教学内容,相同的学生,也可采用不同的、多样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