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

什么叫底层思维?其实就是处在底层的人普遍认为对的思维,或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正是因为理所当然的思考方式,才导致了底层人会一直在底层,无法改变自己命运,无法在职场上获得提拔的机会,永远也不可能混得好。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永远混不好,虽然很现实但却很有用

01

帮强不帮弱

职场就是丛林,遵循丛林法则,实际上就是弱肉强食,你弱你就会被淘汰,你强你就能够在职场立足。在职场上,从来不要同情弱者,也不要帮助弱者,因为帮助弱者,你可能就会和强者对抗,强者就会收拾你。

如果弱者和强者对立的时候,帮助强者,弱者拿你没办法,但强者却能够给你好处。所以,在职场上,我们常常看到,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帮着强者说话。而领导就属于强者,帮领导说话,领导会照顾你,提拔你,帮员工说话,领导则会收拾你。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永远混不好,虽然很现实但却很有用

02

人走茶凉,维护有用的关系

在职场上,人走茶凉是必然的,你当初没有帮助我,你退休了还天天来找我帮忙,怎么可能呢?如果一个人,从部门离开之后,如果对你没有什么用处,直接就根本联系都不用联系,也不需要怎么去维护关系,你的精力和时间,应该去维护那些能够帮助你的人身上。

每个人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维护了用不到的关系,那么你就没办法去维护那些能够帮助你的关系。

职场上有这3大底层思维的人,永远混不好,虽然很现实但却很有用

03

敢于斗争

职场上,必要的时候要敢于斗争,该争取的利益不能够放弃,你不去争,别人还以为你不喜欢,你不想要,只有你去争了,领导才可能会给你。而且,你也是去争,领导越是喜欢,因为你争说明你在意,既然你在意,那么领导就可以用这个东西来让你听话,让你服从管理,领导对你就有安全感,对你有了安全感,那么领导就敢用你,敢提拔你,而不害怕你不听话。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培训资料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中国人的这种依赖自然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和限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主讲人:章小波 地点:四楼多媒体教室 时间: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引言】 马克·吐温变脸的故事 有一回,马克吐温走进教堂去听一个牧师布道。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有力量,打算在捐款时拿出他带来的所有钱。 可是,十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完没了地讲。于是,马克·吐温改变了主意,准备只捐出很少的零碎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罗嗦,马克吐温决定一个钱也不给了。 等到牧师终于讲完,收款的盘子递到他的眼前时,他气得不仅没有捐款,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种树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二十年前,而另一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今天上午,我主要讲“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这两个话题。 【正文】 思考什么 例1 清人顾嗣协写的《杂诗》中的佳句: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意思是我们要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用人之道也是一样的.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例2 七人分粥 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吃一大桶粥,可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每天轮流一个人分粥。于是每周轮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轮到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主持分粥。于是每个人都挖空心思地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集团乌烟瘴气。后来,大家组成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是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喝到的粥已经凉了。 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选完毕以后,自己只 能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力量把粥分的均匀。于是大家都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故事的启示:同样是七个人,一桶粥,分配制度不同,风气也就不同。一个单位工作习气不好,往往是机制存在问题。任何一个组织要运营良好,必须有科学管理制度的保证。 例3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_姜勇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姜勇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尽管人类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并发展,但在心理学框架内对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却始于上个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特性。荣格的人格类型包括内倾与外倾,从功能上又可以组合成8种,分别为内外倾的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型。荣格的理论成为后来西方心理学家探讨思维方式问题最直接的启发者。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德勒提出的“生活风格”也包含了思维方式的成份。在阿德勒看来,个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人都发展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适应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一个人对待他人与世界的反应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对人生三大问题(社交、职业和恋爱)的解决上。到20世纪60年代,“个人建构心理学”创始人乔治?凯利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风格的影响,他认为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等人在研究管理者人格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著名的梅比人格类型指标,用以衡量个体的认知风格。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也探讨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受许多方式的统治和操纵,这些管理我们日常的活动或使用哪些能力的方式就是思维方式,个体的思维方式随着情境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会化的过程。斯腾伯格把思维方式分成了13种,这13种思维方式又可以汇聚到5个维度上,分别是: 功能——强调新思想的产生、管理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制定、执行和判断。 形式——强调激励的目标是单一的、层级的、竞争的或者是非系统的,包括等级、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水平——包括整体和局部的思维方式。范围——包括内部人际取向和外部工作取向的思维方式。 学习——包括开放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斯腾伯格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编制了著名的《思维方式测查表》,该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后来心理学家费奥纳等人又将思维方式引入管理咨询并编制了一套测量个体思维方式的量表,应用该量表可以区分出26个维度的思维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思维作为高级的元认知活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人们普遍假设所有 人群都具有相同的诸如归类、学习、演绎、推理、归因等基本的认知过程。从18、19世纪欧洲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开始,到派尔盖特的认知理论、20世纪中期的学习理论,再到现代认知科学都接受这一假设。然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本体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并不一样。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第二层次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对人们的潜在假设的影响。斯腾伯格等人编制的思维方式测量工具是针对西方人的,没有考虑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反映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差异。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形成、塑造、影响中国人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血缘根基基础上,以儒道互补,追求内圣外王,是讲求天人合一的乐感文化,具有实用理性的特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延续很长,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得十分充分和牢固,在此基础上的文明发达得很早,血缘亲属纽带极为稳定和强大,没有为诸如航海(希腊)、游牧或其他因素所削弱或冲击,虽历经各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很少变动。这种血缘根基让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经验,而忽视开拓创新。儒家思想正是建构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轴心。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天既不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是人征伐改造的对象,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和崇拜。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里和谐、折中、矛盾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信仰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生是原罪,重个人奋斗,期望以赎罪来获得神眷。由于信奉独立上帝的存在,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是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必须处在情感性的群体人际的和谐关系之中,人们享乐于尘世之中,很少有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情理交融、主客同构是中国的传统精神,也即是所谓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更重视整体性的直观把握、领悟和体验,而不重视分析性的知性逻辑,认为事情总是变化的。儒家文化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就具有乐观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溶化各家,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以适应环境,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也反映为强调求同,所谓“通而同之”,“求大同存小异”,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客观地考察和思索,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 失胜负与成败利害。这是一种历史(经验)加 情感(人际)的理性。情感不越出人际界限,理智不越出经验界限,即中庸。中国人倾向于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而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实用理性使中国人在认识论和价值观上保持一种中庸的方式: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这些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在研究美国人和中国人对社会事件归因中发现美国人对事件做内归因,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环境,而中国人做外归因即强调情境因素的影响。在棒框实验中,中国人的成绩比美国人差一些,就是因为中国人把判断目标和背景当作一个整体。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他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与衡量。在对比中英文报纸报道卢岗(留美学生杀人事件)与McIlvane(美国一投递公司职员,因为失业而枪杀上司)事件我们发现,中文报道更多地强调环境因素对此二人行为的影响,而英文报道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在特征的作用。 在对比中美大学生看待问题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在以中国和美国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对辩证格言的评价、在解决社会冲突时所采用的方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时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辩证思维倾向。在其中一项关于东西方辩证思维差异的实验研究中,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valueconflict:3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3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意思),让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就被认为采用的是辩证思维。从下表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采用辩证思维方式。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关注个体的 (下转第191页)

2019高中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2019高中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2017高考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 本身,也是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 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 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 了真理。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 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 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 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 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 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 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相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 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认为, 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https://www.360docs.net/doc/7c4490718.html,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 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实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 论断完全准确。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 问题,再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 他目光敏锐、善于思索的体现。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 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 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密 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 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水平很 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

《梁宁.产品思维30讲》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梁宁.产品思维30讲》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 力 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新品牌的创业者,都自称产品经理。 那么多成功者都在强调的“产品能力”,到底是什么? 其实,产品能力是一种人生的底层能力。 第一次得知梁宁其人,是从刘江峰的微信里,知道了她的微信:梁宁-闲花照水录,知道了这位互联网才女。梁宁在得到开课,《梁宁.产品思维30讲》,作为一个to B大神产品经理(自封的)学习to C大神产品经理的产品思维,我将进行同步共享学习心得。01 发刊词|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1、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拥有产品能力,能让你有一种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实感。 【Megan注:很多能力之所以称之为底层能力,因为它们是核心的可迁移能力。作为一个To B的产品经理,不断的突破自我的边界,做品牌练就演讲能力,做解决方案练就PPT 和逻辑思维能力,项目拓展和运作锻炼客户买点包装、客户心理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和竞争管理能力,项目管理+销售管理则是利用流程(经验固化)、协作提升对资源的全盘把控,市场洞察加深对行业、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了解。而在这基础上最终究的最底层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的可迁移能力——来自颠覆哈佛的“密涅瓦大学'的启示2、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3、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在一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哪些点,抓住哪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4、这个过程里,你会碰到数不清的diss,被各种吐槽,被指着脸批评,还有数不清的推倒重来。这就是一个产品人生活的常态。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产品的人生就是天天被打击。既然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放下担心,你会在打击中变得健壮。所以,你就会拥有产品人的一项基础能力: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 【Megan注:有段时间发展每天早上睁开眼梳理一下工作全是难解决的问题,压力那叫一个大,后来告诉自己,人生不就是来解决问题,逐步逐步地信心有了能力上来了,也就有了在华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信念,而后又不断到一个又一个不舒适区挑战自己,明白好多事情比如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螺旋形上升的,需要加入时间维度看待问题,提升韧性】 5、产品思维,到底讲什么内容?5大模块一共25讲,教你怎么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怎么能够与用户建立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直观的、情感的、感悟性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现象”。例如,古人用以测吉凶的观察卦爻之象和用以生产生活的观测天象。此外,中国人对其他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也很关注,并以文字或者图像将其记载下来。然而,依据哲学的观点,现象本身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复杂性。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各样的现象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多样性和变化性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便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凸显出来。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中国人又格外关注对立和联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对立统一思维,进而发展成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特点。 此外,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更倾向于实用性。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文学的萌芽,其目的就是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因此,中国人热衷于通过观天象而知农时,形成了独特的“观象授时”的文明形式,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关于善于思考的句子

关于善于思考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样能促进未来的创立。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3、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 4、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 5、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6、精神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 7、可见权威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一定不要一味的相信它,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因为思考可以使我们升华,质疑使我们提高。 8、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10、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11、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

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12、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1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14、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 15、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16、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7、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快乐的事情。 18、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 19、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20、恐怕你们不常想吧。在一年中想两三次的人已经不多。我每星期总想一两次,所以名闻天下。 21、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22、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23、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24、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瞎碰。 25、人总是逃避艰苦的思索。不下决心艰苦思索的人,便失去

梁宁产品思维第六课: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必学)

06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我养了五只寄居蟹。寄居蟹是一种外形又像螃蟹、又像虾,寄居在其他壳里的小螃蟹。 像我这种做事特别认真的人,养个寄居蟹也得记日记。所以,我按照每一只寄居蟹的壳的形状,给它们分别起了名字。 但我后来发现,养了它们这么久,我却根本不认识这几只寄居蟹,我只认识它们的壳。 比如有一个白壳的寄居蟹死了,壳就留在缸里。过几天我发现,这个白壳又在缸里四处活动。原来是其他的寄居蟹钻进了这只壳里,顶着这个白壳继续生活了下去。 我觉得这就像是皇帝死了,很快又有其他人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继续当皇帝。 皇帝谁来当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讲都一样,我也不认识皇帝这个人,我只认识这个角色。 就好像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一个李局长。但你其实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你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 所以,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它的壳一样。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这节课我们讲的是集体人格,首先我们来讲什么是集体? 集体其实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好儿子是角色;好女儿也是角色。 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 为什么?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简述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 中国人的思维有比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十分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确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浑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的整体性把握事物 中国人的思维 1、“天人合一”:推崇“整体思维” 2、“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善用“辩证思维” 3、“叩其两端”:喜欢“中庸思维” 4、“顿悟成佛”:偏好“直觉思维” 5、“唯上是从”:习惯“权威思维” 6、“这有什么用?”:讲究“实用思维” 7、“月印万川”:爱用“形象思维” 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偏爱“循环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 象形文字中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 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

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1、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因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就会发现能帮助他度过一生的一条或者一种真理。但是他切不可放任自己;他必须克制自己,光有赤裸裸的本能是不行的。;;歌德 5、我们可不可以说,人只是在他无法把正在想的东西想清楚的时候,才是在思考?;;歌德 6、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詹姆斯;布莱斯 7、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你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诺曼;文森特;皮尔 8、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9、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瓦西列夫 10、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11、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2、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 佚名 1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14、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托马斯;胡德 15、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16、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 雨果 1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18、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 19、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21、思考就是行动;; 爱献生 22、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23、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弗洛姆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不容易被骗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不容易被骗 带你读完52本好书回复【早安】领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签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不容易被骗来自有书 00:00 14:04 文| 迷思牛·主播| 维维柏拉图曾说:“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这里的雌雄同体,当然指的不是性别,而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就是站在工具理性的角度,指导我们如何过好复杂的生活。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不容易被骗 隔壁邻居的女儿,今年15岁,正值叛逆期,跟着外面一个40岁的男人私奔了。孩子的父母平时工作忙,直到学校往家里打电话,才知道自己女儿没去上学。 四五天过去后,孩子的女同学,顶不住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说出了实情:她最近认识了一个网友,对方常常给她寄好吃的,还邀请她去外地游玩。 七天之后,孩子被父母从外地带回家,爹妈平时性情温和,此刻怒其不争,打得女儿在家哇哇大哭。邻居们闻声怕出事儿,赶紧过去劝慰。“我养你这么大,怎么一点小恩小惠就能把你骗走!”孩子母亲坐在地上,气得两手都在发抖,这难道就是富养女儿的下场?

除了一句句的责备,父母再也说不出一丁点说服孩子的话语。 “人家情愿对我好,反正我又没吃亏。”女儿一脸委屈,她不知道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弗里德曼曾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的思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人家花钱请你玩乐,你没有买单,但付出了时间代价。因为你玩乐的7天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啊! 如果大人知道这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就能灌输给孩子凡事皆有成本,不要被小恩小惠迷惑住的世界观。 如果孩子懂得这些经济学知识,成年以后就能知道哪些人在扯淡,哪些人在说实话,具备识人辨别的能力。 其实,经济学知识的本质不是让人变有钱,而是让人更理性,多一种看问题的视角,从而不被花言巧语欺骗。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更容易经营好生活 拥有经济学思维的人,更容易看清生活的本质,思考问题更深入,进而能够更好的去做决策。 不久前,一位女性朋友找我聊心事,问我七年之痒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为什么结婚第七年,自己和老公的感情越来越淡。 婚前觉得对方是“全宇宙最特别的一个人”,婚后觉得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对婚姻持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 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 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 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 , 克服不足 , 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 ,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 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 , 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 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 , 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 , 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 , 喜欢开门见山 ; 中国人曲线思维 , 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 非此即彼” 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 线性推理” 的观念 , 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 ,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 , 如“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 , 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 辨证” 为主 , 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 , 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 , 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 , 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 ,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 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 , 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 , 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 , 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 , 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 , 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 , 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 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 整体思维” 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 , 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 因此犯下“ 基本归因错误” 的几率较低。所以 , 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