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结CT诊断
(完整版)腹部淋巴结影像学解剖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胃癌
大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CT表现
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CT表现发布时间:2021-04-23T06:15:22.769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5期作者:罗昌达1 朱飞鹏2[导读]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
(1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2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共9例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等特征。
结果:9例有6例表现为腹膜后囊性、囊实性及实性肿块影像。
结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漏诊。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腹部;CT【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5-0128-02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呈持续发展的主要累及肺部的多系统疾病,肺部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血管和淋巴管内出现未成熟的平滑肌异常增生。
LAM的肺部影像表现大家关注较多,腹部的影像表现容易被忽略。
本文重点分析LAM的腹部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LAM共计9例(6例经病理证实,3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系女性,年龄22~60岁,平均41岁。
9例患者均经过胸部HRCT扫描及腹盆部CT扫描,1例患者治疗5年后行腹部MRI扫描复查。
1.2 检查方法使用联影128层螺旋CT及GE128层螺旋CT扫描9例患者。
常规扫描,自胸廓入口到肺底,行高分辨CT(HRCT)扫描,层厚1mm,间隔10mm。
腹部CT扫描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
胸部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80ml,注射速率为2.5ml/s,延时30s开始扫描;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率3ml/s,动脉期延时30s开始扫描,门脉期延时60s扫描。
腹部淋巴结
下腔靜脈前淋巴結 主動脈前淋巴結
主動脈旁淋巴結
下腔靜脈旁淋巴結 下腔靜脈後淋巴結
結腸周圍淋巴結
• 肝細胞癌
中結腸淋巴結
– 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
– 腔靜脈淋巴結
– 肝動脈淋巴結,11 肝動脈淋巴結
胃大彎 淋巴結
胃小彎 淋巴結
• 肝細胞癌
– 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 – 腔靜脈淋巴結 – 肝動脈淋巴結
胰前淋巴結 脾淋巴結
• 腎細胞癌
– 腎門淋巴結 – 腔靜脈旁淋巴結 – 主動脈弓旁淋巴結 – 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 腹膜後淋巴結
小腸旁淋巴結 腸系膜上淋巴結
腎門淋巴結
腎細胞癌
• 腎門淋巴結 • 腔靜脈旁淋巴結 • 主動脈弓旁淋巴結 • 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 腹膜後淋巴結
主動脈旁淋巴結
胃幽門部淋巴結 腹主動脈下腔靜脈間淋巴結
肝細胞癌
• 最常見的實質臟器原發性惡性腫瘤 • 男性多發,男女比例約為5:1 • 就診年齡多在60-70歲 • 起自於肝細胞,具有脂性和纖維性成分 • 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肝硬化(酒精性、乙
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 • 平均生存期為10月。對於早期病變進行積
胃癌
• 胃大彎區
– 胃大彎淋巴結 – 胃大網膜淋巴結 – 胃十二指腸淋巴結 – 胃網膜淋巴結 – 幽門部淋巴結 – 胰十二指腸淋巴結
胃左淋巴結
左側膈下淋巴結
胃大彎淋巴結
胃癌
• 胃大彎區
– 胃大彎淋巴結 – 胃大網膜淋巴結 – 胃十二指腸淋巴結 – 胃網膜淋巴結 – 幽門部淋巴結 – 胰十二指腸淋巴結
主動脈前淋巴結
– 橫結腸淋巴結
– 降結腸淋巴結
– 腸系膜下動脈淋巴結
– 直腸上淋巴結(痔淋巴結)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其CT、MR表现。
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CT影像学诊断主要特征为低密度;MR影像学诊断特征为Tl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
结论: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而言,行CT及MR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胆囊癌;淋巴结;转移;CT;MR胆囊癌属于常见的肿瘤疾病,因该病早期缺乏典型征象,许多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出现淋巴结转移。
本文重点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析特征的CT、MR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现作下述报道: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62.2±2.1)岁。
1.2方法CT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CT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指导患者仰卧,设置为130kV、120mA、3~5mm层厚及1.15螺距,对患者实施平扫,且重点扫描胆囊部位及相关病灶。
后准备100ml碘海醇造影剂,由高压注射器注入,约1min左右对设置为8mm层、1.6~8mm螺距再次进行扫描。
MR使用MAGNETOM Essena 1.5T磁共振成像仪,检测时指导患者屏气,行TIWI序列、T2WI序列及DWI序列。
设置为3~4mm层厚、3.0mm间距进行增强扫描。
2结果2.1CT及MR影像学诊断结果经影像学诊断结果提示,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出现淋巴结中心坏死患者共24例、出现淋巴结融合患者共6例。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分析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8T02:52:30.0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12期作者:王军连[导读] 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王军连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MR;CT;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腹部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R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chest and abdomen. Methods: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20,8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abdominal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of them underwent CT and MR examination,and their imaging manifesta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① MR:T2WI was mainly hyperintense,T1WI was mainly isointense;② CT:transparent vascular type w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and in plain scan,isodensity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could be seen. Conclusion:MRI and CT are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Key words:MR;CT;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chest and abdomen 巨大淋巴結增生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病变,大部分为良性,在腹膜后或纵膈区域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点,与其他肿瘤区别难度较大,术前诊断准确率不高。
成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5月第17卷第3期ChineseJMedImaging,May2009,Vol17.No.3病理证实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6例,其中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4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2例。
男2例,女4例;年龄18—77岁,平均38岁。
1例为早孕行B超检查时发现,3例体检时发现,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腹胀不适症状3周,无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1例阑尾炎术前CT检查时发现。
1.2方法6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常规空腹4—6h,3例扫描前1—2h口服1%一2%的复方泛影葡胺对比剂400—600ral,扫描前15min再口服300ml。
4例使用日立4排PRESTO全身螺旋CT机。
2例使用GEl6排(GELightspeed16)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5.00mm,pitch5,重建厚度5ram,增强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佩克100ml,注射速度2.5ml/s,采获的图像分析时行冠状位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
2结果2.1CT表现6例腹部囊性淋巴瘤中(图l~12),4例较大,囊肿大小分别为14.8cm×6.4cmX20.1cm、5.5cmX6.6era×11.7cm、6.6cmX7.4cmX13.2cm、17.8eraX5.6cm×20.1cm,2例占据大部分中下腹,肠管向两侧挤压推移,l例位于腹膜后胰尾部,1例位于肝下方十二指肠附近;另2例为中等大小,大小分别为6.4cmx4.0cm×5.5cm、5.2cm×6.3era×6.5era,1例位于腹膜后胰头区,1例位于胃脾间隙。
形态上2例呈上窄下宽巨大长袋状,其中l例左上缘可见“芽生样”小囊肿(图3),2例呈分叶状,2例有向组织间隙蔓延的“爬行性生长”趋势(图7),充填问隙成“塑形改变”(图5,8),形态与间隙相吻合,呈不规则形。
6例囊肿边界清晰,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3~19Hu;3例囊壁及间隔显示不清,3例可见部分囊壁及间隔结构,增强扫描仅见1例囊内分隔局部轻度增强(图9,10),囊肿本身不增强;2例可见血管穿过囊肿、走行其中,即“血管穿行征”(图4,8)。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 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
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 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 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CT解剖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 下缘,8~10mm 层厚及层距,扫描时 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肝Ca
肝Ca
巨块型பைடு நூலகம்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 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 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 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 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 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
CT表现
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 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 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 强化较明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 构成。
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
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
胆囊癌
胆囊癌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应用ct诊断的效果分析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应用 ct诊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
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诊断;诊断准确率;影像学表现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低,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比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来说,早期有效的诊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能鉴别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性质,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促进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
因此,有效的诊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我院针对临床中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展开了诊断观察,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针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年龄均值为(39.56±3.45)岁,其中低热患者3例,胸闷患者2例,刺激干咳患者3例,不规则腹泻患者2例,腰酸患者2例,腹痛患者2例,无明显症状患者8例。
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患者为17例,17例患者均符合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存在异常的肺门轮廓或纵膈。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2)胆囊和胆道:胆囊位于胆囊窝,横径4cm,囊内含胆汁,其密度低于邻近肝组织,5-30H,形状呈椭圆形,或规则圆形,边界清楚。在正常肝脏中,外胆管未发育并在扩张时显示。扩张的胆管表现为从肝门延伸到肝脏的树突状低密度阴影。
(三)胰腺疾病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是X射线检查的难点。CT能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结构,诊断准确率高。(1)胰腺癌:直接表现为肿块或胰腺局部肿大,密度相同,且密度低。间接征象是由于肿瘤浸润和压迫导致远端胰管扩张。如果主胰管和胆总管同时扩张,则显示双导管标记。如果胰腺癌扩散,它会渗入周围的脂肪层,轮廓模糊。淋巴转移扩大了胰腺和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肝和腹膜后转移可引起腹水。(2)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以胰腺肿大、畸形、边缘模糊为特征。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萎缩或肿大、畸形、钙化和假囊肿。
2,脂肪肝:大部分脂肪浸润是广泛而均匀的,少数是有限的,CT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严重的CT值为阴性,因此肝脏血管显示树突状密度较高的阴影。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的CT检出率高,肿瘤的数量,大小和程度可以确定,但有时定性诊断很困难。(1)肝囊肿:CT显示球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CT值与水密度相似。(2)肝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呈结节性增强,向中心逐渐扩大,原始密度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该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病变的大小成比例。这种特有的CT性能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定性诊断。(3)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肝癌(3 cm以下),肿块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CT扫描所显示出的大多数肝癌密度相对较低,但少数肝癌的密度相同,CT不易发现。低密度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在肿瘤中,由于坏死,液化等而出现较低密度区域,并且在中部和边缘处可见结节。此外,应注意以下间接征兆:肝脏形状有局部凸起。肝门,胆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与肝硬化有关。肝转移通常在肝脏中显示出多个圆形,低密度区域,其大小不同。增强可见的肿瘤增强或圆形标志。鉴别诊断需要使用其他临床数据。
CT诊断中如何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
CT诊断中如何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CT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密度分辨力较高,横断层面影响清晰度高,可以有效辅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病情。
纵隔淋巴结增大可继发于多种脏器疾病,患者可因淋巴结肿大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可因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并且患者多伴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贫血、不规则发热等症状,此病病程较短,症状发展较快。
CT检查对于纵隔淋巴结增大比较敏感,5mm以下的淋巴结也可通过CT检查发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还必须了解容易肿大的部位,避免将其他结构增大,误认为纵隔淋巴结增大。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讲讲在CT检查诊断中,如何确认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
哪些因素可导致纵隔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为淋巴结核、淋巴结慢性炎症、淋巴瘤及肺部肿瘤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
如果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要查看是否有肺部其他部位肿块,如果有肺部占位则需进行穿刺或者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肺部肿瘤或者肺转移癌等。
如果没有其余肺部肿块,则需进行肿大淋巴结活检以明确病理。
纵隔淋巴结肿大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而引起胸闷、上腔静脉压迫、头面部肿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纵隔淋巴结多大算大?目前,临床诊断中认为正常淋巴结的大小直径应在10mm以内,11-14mm属于临界性增大的范围,大于等于15mm属于病理性增大,大于20mm的淋巴结有很大风险为恶性或转移性改变。
纵隔淋巴结增大易发生在哪些部位?要通过CT检查诊断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首先必须要了解纵隔淋巴结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误诊,避免影响患者治疗。
1.气管旁。
气管胖的纵隔淋巴结增大多位于气管右前方,一般情况下处于气管和头壁静脉间或者气管和上腔静脉间,极少数位于气管正前方。
2.隆突下区。
隆突下区指的是气管隆突下的部位,纵隔淋巴结增大多位于支气管分义部或者分义下部的前方或者后方。
3.奇静脉区。
读书报告-腹部淋巴结CT
径线+中心密度不均(eg:坏死)更准确。
腹腔淋巴结:最大直径 ≥10mm或中心坏死可作 为阳性诊断标准参考。
方便记忆的腹部淋巴结短径正常值
膈脚后淋巴结:<5mm 腹腔动脉周围、直肠系膜淋巴结:<10mm 腹腔其他部位淋巴结:<15mm
2020
腹部淋巴结
主讲人:
Lymph Nodes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有关 于腹部器官正常淋巴引流的详尽 描述。在平日的影像诊断报告工 作中,了解腹部常见淋巴结引流 的位置及其描述术语是非常必要 的。
本幻灯片主要介绍腹部淋巴结 位置,常见腹部肿瘤的局部淋巴 结转移及其命名。
Tips
0 0 1 识别淋巴结位置并了解可能的播散位置,对于评 价一个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瘤是非常必要的。 0 0 2 淋巴结的命名原则:①淋巴引流(淋巴结)相伴随 的血管(动静脉);②与局部器官的直接关系。 0 0 3 特别指出,并不是CT所发现的淋巴结都是病 理性的。正常淋巴结的大小文献报告不一。
具有临床表现时,只有近10%的病例具有手术机会。局部肿瘤的可切除性取决于 大血管受累情况(注意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大静脉受累或者阻塞长度。 评估淋巴结情况比较困难,无论是CT还是MRI,准确性均有限。不治疗时,生存 期约为5月;手术结合化疗病例,生存期约8一14月。
Lymph node staging
Abdominal Lymph Nodes
42%
63% 85%
21%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很多争议:
-恶性淋巴结大小可以位于正常值范围 -增大的淋巴结未必是肿瘤性的
腹部淋巴结CT诊断
VS
详细描述
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可能与免疫系 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非感染、非肿瘤 因素有关。这些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表 现多样,边缘和形态可能有所不同。CT 图像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密度和强化特征 ,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
05
腹部淋巴结肿大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免疫调节剂
02
CT诊断技术
CT扫描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部 位旋转并采集多个层面的图像,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生成三维图像。
X线束穿透人体组织时,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 强度不同,从而形成灰度不同的图像。
CT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腹部脏器和淋巴结的结构和形态,有助于医生对腹部疾病进 行诊断和评估。
腹部淋巴结CT诊断
目录
• 腹部淋巴结概述 • CT诊断技术 • 腹部淋巴结肿大的CT表现 • 腹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 腹部淋巴结肿大的治疗 • 病例分析
01
腹部淋巴结概述
淋巴结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过滤淋巴液
淋巴结作为淋巴系统的一 部分,具有过滤淋巴液的 功能,能够清除病原体和 细胞碎片。
密度不均
腹部淋巴结密度不均,部分淋巴结 内部可能出现钙化或脂肪浸润。
腹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感染
腹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由 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如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肿瘤
腹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是肿 瘤转移或原发性肿瘤的表 现,如淋巴瘤、胃癌转移 等。
其他疾病
腹部淋巴结肿大还可能与 一些其他疾病相关,如自 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 疾病等。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89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90页
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91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92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93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94页
慢性胰腺炎
CT表现 (1)胰腺萎缩缩小。 (2)胰腺及胰管钙化。 (3)胰管扩张(局部或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 珠状。 (4)胰腺假性囊肿形成。
第64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65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66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67页
七、肝脓肿
CT表现: (1)平扫 ①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 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 ②脓肿周围出现不一样密度环形带,称为环征 或靶征。 ③病灶有气体时诊疗可必定。 (2)增强扫描: 脓肿壁环状强化。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68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69页
胆囊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70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71页
胆囊炎
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 ①平扫 A.胆囊增大,横径大于4.5cm。 B. 胆囊壁厚,大于3mm,边缘含糊,周围 环状水肿带。 C. 胆囊穿孔形成脓肿: 正常胆囊周围脂肪 间隙消失,出现不足低密度区。 D. 可合并有胆囊结石。 ②增强扫描: 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
肝血管瘤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56页
2分钟后, 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密度, 显示清楚, 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血管瘤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57页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第58页
腹部淋巴结CT诊断和特点表现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小弯区
– 胃小弯淋巴结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 – 心食管间隙淋巴结 – 肝总动脉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
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胰腺癌
• 第二大胃肠道恶性肿瘤,第五大肿瘤杀手。 • 大部分为导管腺癌(95%起自于外分泌导管上皮)。如果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不是胰腺癌靠近胆管导致胆管梗阻,早期一般没有症状。 三分之二的病例位于胰头,约30%的病例与吸烟有关,20 %的病例与高脂饮食有关。如果病人存在肥胖、慢性胰腺 炎、胃手术史、糖尿病、肝硬化,或者辐射、化学毒物曝 露史时,胰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具有临床表现时,只有 近10%的病例具有手术机会。局部肿瘤的可切除性取决于 大血管受累情况(注意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 及大静脉受累或者阻塞长度(注意事肠系膜上静脉)。评 估淋巴结情况比较困难,无论是CT还是MRI,准确性均有 限。不治疗时,生存期约为5月,手术结合化疗病例,生 存期约8-14月。
肠系膜下淋 巴结
乙状结肠淋 巴结
左结肠 淋巴结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腹部疾病CT诊断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71页
脂肪肝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72页
五、常见胆道系统疾病CT表现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73页
一、胆囊炎与胆石症
➢胆囊炎分为急、慢性两种,可由细菌感 染,胰液反流等引发。
▪ 4、显示肝门结构:肝动脉、门静脉、胆 总管。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4页
(三)造影方法
惯用造影方法有:
▪ 1、口服造影剂 检验前20分开始服下。 ▪ 2、静脉注入造影剂 于肘静脉注入,可
在注射中做同时扫描、动态扫描。
▪ 3、血管CT摄影 肝脏病变常采取。 ▪ 4、胆道造影 用于单独使胆系显影,
诊疗胆系疾病,如肿瘤,结石。
➢肝血管瘤是肝良性肿瘤中最常见一个, 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女性,男、 女约为1:4.5-5,年纪为30-60岁。肿瘤 小者可无症状,增大后可有肝区不适, 压迫疼痛,若压迫胃,有消化不良,食 欲不振等。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33页
★CT表现:
▪ ①平扫普通呈均匀低密度,亦可有分隔, 较大病变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52页
肝多发转移瘤 平扫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53页
肝多发转移瘤 增强动脉期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54页
肝多发转移瘤 增强静脉期
腹部疾病CT诊断
第55页
(四)肝脓肿
➢肝脓肿为肝组织不足化脓性炎症。
➢一个为细菌性肝脓肿,因外伤或细菌经血行 感染,如大肠杆菌,细菌经过肝动脉抵达肝 脏,还可来自胆道感染抵达肝脏形成脓肿。
▪ ②增强:炎症部多有血供,呈环带状增 强,CT值50—70Hu,脓肿部无血供, 故不增强。
腹部疾病CT诊断
淋巴结ct测量标准
淋巴结ct测量标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说明。
淋巴结CT测量标准是指在CT影像学中,对淋巴结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
淋巴结是人体淋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淋巴结的测量和评估常常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广泛化,淋巴结的CT影像学测量在疾病的初步筛查、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淋巴结在形态和组织特征上的多样性,以及不同CT设备、操作者和阅片者之间的差异性,淋巴结的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主观性。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淋巴结CT测量标准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将有助于规范临床实践中淋巴结的CT影像学测量方法,提高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将从概述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详细介绍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要点和关键内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影像学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推动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高淋巴结CT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对整篇文章进行逻辑梳理和分析,向读者介绍文章的框架和章节安排。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第1章)、正文(第2章)和结论(第3章)三个部分组成。
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概述,引出本文所涉及的主题——淋巴结CT测量标准。
此部分将简要介绍淋巴结CT测量的背景和重要性,突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并概述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淋巴结CT测量标准的要点。
根据大纲,本文将分为两个要点进行阐述。
2.1 淋巴结CT测量标准要点1此部分将详细介绍第一个要点,可能包括淋巴结CT测量的定义、相关技术原理、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诊断与分析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诊断与分析目的通过研究巨淋巴细胞增生症胸腹部CT表现,提高诊断胸腹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能力,提高对胸腹部巨淋巴细胞增生症CT表现的认知。
方法通过回顾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21例CT表现,分析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总结CT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病变位于胸部为15例,有3例被其他医院误诊为胸腺瘤;病变位于胰头后方1例,其CT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可能;病变位于腹膜后盆腔区内1例,其他医院诊断为血管平滑肌瘤;病变位于腹膜后肾门区1例,其CT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结论巨大淋巴细胞增生症的胸腹部诊断误诊率较高,CT诊断增强扫描病变强化较为明显,病变强化强度差不多痛胸腹部的主动脉保持同步。
标签: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腹部CT;CT诊断;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又称为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患者一般无较为明显的症状,属于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较为罕见的异源性淋巴组织增生疾病[1]。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与其他肿瘤不容易区别,一般好发于腹膜后或纵隔后区域内,正确诊断率较低。
通过对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进行分析,可以提供诊断的准确度,有利于提高治愈效果。
1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03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疑似病患21例。
患者不具有特异性,基本上都是肿瘤对周围的器官造成压迫等症状而前来就诊的。
其中有14例患者为单个肿块,肿块呈膨胀性进行生长,体积较大,生长较为缓慢,肿块包膜完整。
CT扫描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延迟期和静脉期强化明显。
有3例患者的肿瘤为多发,呈弥漫性生长,体积较小,CT增强扫描结果表明,不具有明显的持续增强特点,无法准确痛淋巴瘤进行鉴别。
2讨论2.1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分型及CT表现2.1.1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分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是一种良性淋巴结增生,一般常发部位为胸腔区域,其中约有60%~70%为局限性巨淋巴结增生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肝细胞癌
• 最常见的实质脏器原发性恶性肿瘤 • 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5:1 • 就诊年龄多在60-70岁 • 起自于肝细胞,具有脂性和纤维性成分 •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肝硬化(酒精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
• 平均生存期为10月。对于早期病变进行 积极治疗,生存期可以超过5年。
肝动脉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髂总外侧淋巴结
骶岬前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CT诊断
•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有关于腹部器 官正常淋巴引流的详尽描述,在影像诊 断报告工作中,了解腹部常见淋巴结引 流的位置及其描述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 本幻灯片主要介绍淋巴结位置,大多数 常见腹部肿瘤的局部淋巴结位置及其命 名
• 识别淋巴结位置,了解可能的播散位置, 对于评价一个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瘤是非 常必要的
– 吸烟,亚硝酸盐类、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 绒毛状息肉
• 治疗性手术切除
– 五年生存率为30~50%(Ⅱ期) – Ⅲ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25% – 病人需要进行联合治疗。
胃癌
• 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 N1 1-6区淋巴结转移 – N2 7-15区淋巴结转移 – N3 淋巴结转移大于15个区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肠系膜下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回结肠后淋巴结 回结肠前淋巴结
巴结17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小弯区
– 胃小弯淋巴结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 – 心食管间隙淋巴结 – 肝总动脉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
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胰腺癌
• 第二大胃肠道恶性肿瘤,第五大肿瘤杀手。 • 大部分为导管腺癌(95%起自于外分泌导管上皮)。
胰前淋巴结 脾淋巴结
结直肠癌
• 结直肠腺癌是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杀手。 50岁以上的比例占90%以上。大多数病变起自于腺瘤 样息肉。与个人或者家族性的结直肠癌、息肉、炎性 肠病有相关性。其它的危险因素有低纤维、高脂、高 动物蛋白饮食、肥胖、石棉工人、社会经济状态。治 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常常进行术前放化疗。预后取决 于病变分期。Ⅰ期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Ⅳ期直 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则为零。
• 结直肠癌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
结肠周围淋巴结
肠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 回结肠淋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 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结直肠癌
小肠旁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布取决于与结肠系膜的血供 分布情况。这些血管包括回结肠血管、升结肠的右结 肠血管,横结肠的中结肠血管,乙状结肠后结肠系膜 降部的肠系膜下静脉。认识这一解剖特点对于识别转 移途径很有帮助,也有助于识别治疗后复发。
结直肠癌
• 结肠癌的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1 1-3区的淋巴结转移 – N2 4或者更多的区淋巴结转移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图7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21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图2
胃右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结直肠癌
中结肠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胰前淋巴结 脾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肝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肝细胞癌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淋巴结的命名原则:
– 淋巴引流(淋巴结)相伴随的血管(动静脉 – 与局部器官的直接关系
• 目前普遍认可的腹部淋巴结正常大小为 短径在5mm和10mm之间
•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 很多争议
– 恶性淋巴结大小可以位于正常值范围 – 增大的淋巴结未必是肿瘤性的
• 淋巴结与肿瘤播散路径的邻近程度,及 其影像学特征(例如PET/CT或者增强 MRI),对鉴别恶性淋巴结还是反应性 增大的价值更大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 胰脾间隙淋巴结 胰腺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胃癌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小弯区
中结肠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 胃小弯淋巴结7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6
肝动脉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肠系膜下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直肠上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 •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常常发生于40岁
胃癌
• 胃大弯区
胃左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癌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 腔静脉旁淋巴结 – 主动脉弓旁淋巴结 – 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 腹膜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肾门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到70岁 • 最常见的类型是腺癌(90%) •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VHL后血液
透析
• 肾癌早期病例治愈率超过50%,但是Ⅳ 期病例预后很差
• 治疗方法为积极的肾切除治疗或者化疗。
肾细胞癌
• 肾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1 一个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 N2 淋巴结转移多于一个区域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肝细胞癌
中结肠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肝动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11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