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石废墟的召唤作者简介素材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成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关于课文的写作特点凝重沉郁蕴藉深远融情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
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废墟的召唤》ppt课件
废墟的召唤
作者:宗璞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 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 主要作品 有: 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本文创作于1978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 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 时代性
远瀛yíng观 甲胄 zhòu 充塞sè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写出了圆明园的凄怆和寂寥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靠 ……若无其写;在凭吊历 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 渴望变革的 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 近日;从浙江横店传出消息;该将筹资200亿 元;耗时五年在横店再造这个举世闻名的万 园之园;初步规划占地面积350公顷;与圆明 园一般大小 于是;断瓦残垣的圆明园是否需 要复建 能否成功复建等问题在业内引发热 议
•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 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 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 情绪 语调激动昂 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 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 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 渴 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 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 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 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2024年度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谢谢聆听
27
深情的历史追忆
通过对废墟的细致描绘, 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情追 忆和思考。
2024/3/23
强烈的情感共鸣
借助废墟的形象和情感渲 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 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将废墟的苍凉、历史的厚 重和时代的变迁传达给读 者,使读者深受感染。
17
对中职生文学创作启示
莫言《红高粱家族》
03
以废墟为隐喻,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家族、历史与文化
的复杂纠葛。
21
跨文化背景下废墟主题思考
西方废墟美学
在西方文化中,废墟常被视为一种美学元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通过比较中 西方对废墟的不同审美观念,可以深入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4/3/23
东方禅意与废墟
的时期。
作品通过对历史废墟的描绘,呼 应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反思和文化
传承的关注。
《废墟的召唤》在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3/23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3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结 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废墟的召 唤及其意义。
通过废墟的象征性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 来的殷切期盼。
2024/3/23
0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废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视觉感受,使 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03
巧妙的对比手法
通过对废墟与新生事物的对比描绘,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时代的进步发展。
16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石废墟的召唤 作者简介素材 语文版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12
新课·讲解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问 题 入 手 , 细
•精选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9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0
•精选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绘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6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整 体 感 知 , 心
•精选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8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课文中指铠甲和头盔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嗫嚅:
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甲胄: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凭吊:
•精选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废墟的召唤》宗璞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分析
作者形象
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 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担当的作家 形象。
游人形象
拟人化手法
运用拟人化手法,将废墟赋予生命和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通过对游人的描写,反映了不同人群 对废墟的不同态度和情感。
语言表达技巧及风格特色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 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句式变化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使文章 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意蕴 深长,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03
历史视角与文化反思
废墟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
01
废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过往文明的物质遗存,通过废墟可
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废墟是文化的传承
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遇 到的困惑和疑问,共 同探讨解决方法。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 “废墟”在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含
义及象征意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 撰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
承的文章或心得体会。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现代社 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传统文 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 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 繁,导致文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水火不容,通过创新性 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 有机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思考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许多共性和相通 之处。
废墟的召唤 课件
召唤
为民族复兴、国富民强尽 匹夫之责(爱国进取)
浏览课文,探 讨以下问题: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 为写作顺序,请理 清文章的脉络。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 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 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寂寥、荒凉。
(9)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关心。
(10)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1)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召唤了什么?
内容?
历史遗迹:圆明园 废墟
中国的现实:百废待兴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圆明园已经 2. 成为了废墟,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这一段历史凝固的沉痛和遗憾,隐含 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 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 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
明确:拟人,对比 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 对更新变革的渴望,对于不思发愤图强、麻 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深感痛惜。
阅读文章第四段回答以下各题
1.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什 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
明确: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 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 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怅然”是这历史的沉重和凝固。
2.文章第五和第七段中两次写到风 吹过废墟发出“留—留—’的声音, 是何用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教案(6)(新版)语文版
第一单元2石缝间的生命一、目的要求: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曾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正音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犀利xī期期艾艾ài ài四、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2、个别学生朗读3、学生点评五、感知初通1、石缝间的生命指的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
2、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六、研读课文(一)问题讨论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3《废墟的召唤》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3)语文版 (2)
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五、据义填词
(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理直气壮:理由充分 ,因而说话有气势。 (4)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5)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已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6)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六、初识文本
本文主要写作者在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时的所见所闻,将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表 达了作者渴望改革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 憧憬。
四、字音字形
干皱 (zhò u) 海藻 (zǎo) 空隙 ( xì ) . . . 迤 逦( yǐ) 绮 辉(qǐ) 远瀛 观( yí ng) . . . ní nɡ(凝)固 chà nɡ(怅)然 轮 kuò (廓) 热 ché n(忱) 嗫 rú(嚅) 窸 sū(窣) 多音字例 (1)悄 悄 立(qiǎo) . 静悄 悄(qiāo) . (2)观 远瀛观 ( guà n) . 观 赏( guān) . (3)塞 充塞 (sè ) . 边塞 (sà i) . 瓶塞 (sāi) .
3.废墟的召唤
一、作家访谈
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 生石》《宗璞散文小说选》和《丁香结》。她的童话《总鳍鱼的故 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 1979 年 12 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 大地。 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 相融合,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三、知识卡片
抒情性散文,是指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 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 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中作者将 感情寓于圆明园的废墟之上,赋予景物以生命 ,明写景,暗写情,通过 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废墟的召唤上课课件 语文版
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 出“留—留—” 的声音,是何用意?
通过写风吹的时间的绵长来暗示历史 的悠久,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 的情怀,而且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 大潮中。
面对废墟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作者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 它能让后人更清楚的认识历史,废墟的价 值就在于他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 大了,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 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 渴望变革的激情。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 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 泊”。
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 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 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四、(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阅读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 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
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句话?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 了废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 里停滞。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 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
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有一种 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祖国的 历史,只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 建设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重蹈历史覆 辙。
2. 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 后“他还是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 怎样的一种情绪?本段中还有那些场景的描 绘也表达出这样的情绪? 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 望变革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 鸣——太需要变革了!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宗璞简介
宗璞简介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1]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人物生平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
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
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
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
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
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
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
“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
后调人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
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
“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代表作品《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答案】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
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 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
部分来自《点拨》
5.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迤逦: 曲折连绵。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例句:他 慷慨激昂踏上不归路,称不会无为而治。
部分来自《点拨》
9.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例句:这件事不是他的错,所以他理直气壮地与妈妈理论 起来。 10.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例句:马年已经到来, 纵然我们无法预见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圈将发生什么,但从 过去一年里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中依然可以窥见端倪。 11.暮色四合: 形容天色变得黑暗,多指夜幕降临。例句:暮色四合时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复活”了。
日斜阳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
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树。作者渲染这一派荒 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只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 古之幽情,更多的是通过对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内心 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
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怎样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答案】“我”与年轻人对话的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
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境的写照。 对话是以年轻人的自言自语开始的,言语里隐含着悲苦与 无奈。而“我”则期待有人来改写废墟的耻辱史。年轻人提出 了疑惑:“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 个我尽责任?”仔细分析,这疑惑里面包含着没有目标、没有 方向的苦恼。面对年轻人的疑惑,“我”忽然获得灵感,“那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的解读
《废墟的召唤》的解读——凝重沉郁蕴藉深远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
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的感慨,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
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
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尽自己的责任”。
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近处,“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废墟的召唤PPT7 语文版 (共39张PPT)
小结:
• 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 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 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 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 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 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 实写到虚景虚写。最后 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 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 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 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 主题。即全文的思路引 子--凭吊――召唤――思 考,思路清晰。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细读文章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 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2.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石废墟的召唤圆明园简介素材语文版
圆明园简介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
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
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
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
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
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
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
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各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堪称文化宝库。
然而,这座举世名园,竟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和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