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项羽之死》课例赏鉴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人教版高二选修的经典文献之一,《项羽之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如何将这部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课堂上,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理解文章中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代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芈姝对项羽的深情厚爱,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情节,掌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2)分析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理解作者通过女性视角表达男女之情;(3)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任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3)归纳总结法: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归纳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部分《项羽之死》的篇章,引导学生猜测作品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艺品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2. 观摩教学: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汉代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面感知汉代战争的悲壮与恢弘。

3. 任务导学:教师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全面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挖掘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分析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分析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思路《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四单元里自主赏析的一篇文章,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把握;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故而内容亦容易把握。

另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制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观赏散文,“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专门高的审美价值。

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判人物形象上,《项羽之死》一文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时期,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那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正以此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把握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审美的方法,以及项羽之死的审美意义。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明白得故情况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4.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把握评判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结合文本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诵读和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刘邦是楚汉战争的胜利者。

然而后人却大多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与刘邦相比获得了更多人的追忆,有仰慕、哀叹、同情与惋惜。

他的故事被后人反复演绎在各种文学文本中。

那么同学们有无想过这其中的隐秘在哪?隐秘要紧就在我们今天所上的《项羽之死》这节文本中。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项羽之死》课文剖析

《项羽之死》课文剖析

项羽之死课文剖析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项王,项羽,项羽灭秦后,分封诸将为王侯,自立为西楚霸王。

壁垓下(Gāixià),驻守在垓下。

壁,本指军垒,此处作动词用,设营驻守的意思。

垓下,聚落名,故地在今安徽灵壁东南沱河北岸。

汉军,刘邦的军队。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楚歌,楚人用方言土语所唱的歌。

是,指示代词,汉军。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则,乃,于是。

幸从,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骓,zhuī,青白相间的杂色马,根据马的毛色命名为骓。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逝,奔驰。

可奈何,将怎么办呢?奈若何,我将你怎么安排呢?若,你。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歌数阕,què,连唱几遍。

和,hé,应和着一同唱歌。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歌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全面版

《项羽之死》课例与点评说明《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本课试图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以“真情、细部、深度”为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重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项羽之死》的文字比较浅显,温州中学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大意。

文章的疑难之处在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和“项羽之死有没有价值”等一直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司马迁对话,这就需要“通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分析。

这种体验和分析,又需要对文本中诸多的细部进行细致的品味,需要对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读。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而无论是除旧还是纳新,我们都需要做艰苦的努力。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务。

”〔1〕《项羽之死》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除旧纳新”的教学目标而做的改革和尝试。

二、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项羽之死》。

在鸿门宴中,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围。

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

军帐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万千汉军重重围困。

绝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诗《垓下歌》。

(学生齐读《垓下歌》。

)师:读完了,有什么感觉?生:悲。

师:(板书:悲)悲什么?生:他悲哀自己曾经力能扛鼎,而今却再不能驾驭自己的宝马在战场上驰骋拼杀,再不能拥有美人了。

师:的确,这里有对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在巨鹿之战中,司马迁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多媒体出示),那时,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现在,英雄回天无力,托身无所。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第一篇: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伏:通“服”心服。如:像
23、乌江亭长(木义)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4、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5、亦足王也: 名作动,称王 26、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籍:我;西:名作动,西征
27、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即使,难道 28、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9、所当无敌: 当:面对;敌:抵挡,抵抗 30、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仅、只有 3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32、吾为若德: 我送给你个人情。
乌江自刎是唯一选择 吗?你怎么看待项羽 的选择?
名家如何看乌江自刎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 卷土重来。从“包 羞忍耻”“卷土重 来”或许还有希望。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宁死不辱,知耻重 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敬 仰。反映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唯物史观。
胡曾认为:
项羽面对一败涂地 的局势,还是有机 会东山再起的,只 是羞耻之心让他死 了重起兵之念。
乌江亭
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 根据“壮士哀”“势
百战疲劳壮士哀, 难回”“肯与君王卷
中原一败势难回。
土来”等可分析出作 者的失掉民心——

江东子弟今虽在, “军民离心,败势难 肯与君王卷土来? 回”意图。
咏项羽
二、重点虚词:
乃: 项王乃大惊曰: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于是 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仅、只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项羽之死含解析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项羽之死含解析学案

项羽之死本课话题——尊严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垓下歌》渲染了当时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从中体现了项羽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作者表现出深深的赞叹与惋惜。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一次,古龙要出新书,金庸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出版商,三人约在一个酒馆商谈此事。

古龙提议大家喝一杯,出版商没举杯,反而十分不屑地说:“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吧?”古龙却微笑着缓缓说道:“杯子太小,真不尽兴,换盆吧!”接着,他找来三个盆,把其中一个倒满酒,高高举起说:“来,咱们一起干了!”说完,古龙仰头就喝了起来。

出版商顿时傻了眼,连忙站起来拉住他说:“我服气了,请不要再喝了!”随后,出版商说话也不傲气了,开始认真商谈出书的事情。

古龙“大侠”以似乎最能体现男人“硬气”“骨气”的酒为载体,有礼有力地反击了对手的傲慢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准则。

生命的尊严是没有等价物的,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池田大作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托·伍·威尔逊[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垓.下(Gāi) 骓.(zhuī) 歌数阕.(què)瞋.目(chēn) 美人和.之(hè) 骑.(jì)麾.下(huī) 属.者(zhǔ) 绐.(dài)自度.(du ó) 田父.(f ǔ) 刈.旗(y ì)·船(y ǐ) 王.我(w àn ɡ) 被十余创.(chu ān 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的意思)(2)船待(“”通“舣”,使船靠岸)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卒⎩⎪⎨⎪⎧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到底)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士卒、士兵)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死亡,去世)(2)会⎩⎪⎨⎪⎧与其骑会.为三处(会合,会聚)与秦王会.渑池(会盟)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恰巧遇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副词,应当,应该)(3)乃⎩⎪⎨⎪⎧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副词,就)平明,汉军乃.觉之(副词,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东行)(4)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左走)(5)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面对)(6)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名词作动词,打了败仗往回跑)(7)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8)吾为若德.(名词作动词,给……恩德)(9)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词作动词,西征)(10)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12)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1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4)此天之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教案优选 (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教案优选 (3)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知识与能力:1、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故事情节。

2、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2、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品评项羽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掌握塑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形象,评价其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项羽性格。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屠洪纲的《霸王别姬》,渲染气氛。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项羽之死》的主人公当然是项羽,我们写人物,当然要把人物放到一定的事件或场景中去。

所谓场景,首先要有“场”,也可理解为具体的地点,然后再有对这个场的事件情景的描述。

提问:这篇课文写了几个场景,用几个字或成语来概括一下每个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具体赏析。

场景一、1第一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方?:在垓下,2项羽面临的处境怎样?――四面楚歌。

3在四面楚歌的背景中,司马迁用了几个动词来写项羽的反应?惊——起——饮——歌——泣4这些动作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个?5朗诵《垓下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一曲“虞兮之歌”唱出了项主对虞姬的难舍之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

6说到“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历史上好像还有许多,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和《三国》中猛张飞。

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泣字。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泣数行下"在《汉书》中是"泣下数行",虽然只是略微改动,文学效果却大不如《史记》.因为,"泣下数行"只是一般概述,如同一个远景镜头,"泣数行下"则是变远景镜头为特写镜头,更能表现项羽之泪乃英雄之泪,更好地渲染这里的悲壮气氛.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2)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项羽之死(2)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塑造人物形象,诗文有别是单元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区别,在第二课时中,本人将《垓下歌》从课文中节选出来,让学生借助背景音乐反复的品读,体味项羽在吟诵这首诗时的内心活动,感知人物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诗与文虽体裁不同但都塑造了人物形象,但有何区别?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项羽之死》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人教版
章节
选修
学时
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区别。
2.指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所获得的启示。
三、学习者分析
《项羽之死》这篇古文,文意较为浅显,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二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此,第一课时,学生主要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旨意,教师引导其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抓住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去把握项羽的形象特征,明确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文言并举,透过司马迁精心安排的文字看内涵。学生在课下做好对项羽生平相关资料的收集,如鸿门宴,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从而为第二课时中讨论做好了准备。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
0’03”—2’01”
回顾上节课内容
总结项羽的主要人物特征
回忆旧知
配乐营造课堂氛围展示
整体感知
2’05”—3’50”
引出《垓下歌》把握基调
介绍背景联想阅读
学生个体朗诵配乐朗诵学生评价
配乐名家示范朗诵
3’59”—5’28”
2.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中,项羽为何会获封英雄的称号,他到底是不是英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项羽之死演示课件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项羽之死演示课件
京剧中虞姬唱词: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导入屠洪刚的《霸王别姬》: 京剧中虞姬唱词: 人教版中国古代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第三段——东城快战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度:估计,猜测。身:亲身经历。卒:最终。固:本来。快战:痛快的作战。刈:砍倒。
侧面描写
第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作者通过哪些角度刻画霸王形象?
思考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高二语文备课组一、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教辅工具:电脑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授课时间:2006、2、20(第一课时),2006、2、21(第二、三课时)五、教学实施:第一课时一、导入:(电脑显示一:项羽自刎乌江的一幅画)师:画面上的人物是——生:项羽!(兴奋)师:请用一句话为画面上的人物“画像”。

生:(略。

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师:很好!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教师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教案优选 (6)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教案优选 (6)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会复述故事。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程序:一、图片导入大家知道的有关项羽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哪个?——霸王别姬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颂,不仅因为这是个爱情悲剧,更因为项羽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个性。

(京剧中的净角: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比如包拯、曹操)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字词,也熟悉了项羽人生最后阶段发生的事件。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项羽这个人物性格来推断造成他乌江自刎的原因。

二、探究项羽死因——魂断乌江,是谁造成的?(他自己)——他自己怎么会使自己走上绝路的呢?结合文章内容一起来探究项羽的死因。

现在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探案小组,我们一起把这个案件的谜底揭晓。

(一)首先一起来看案发背景。

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又称东方滑铁卢。

公元前203年底,刘邦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当时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

这时候的项羽已经是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大势已去,情况十分危急,(二)案件过程简单回顾我们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发生的事件概括为三个: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用四字短语概括)(三)案件分析:1、从案件主人公身上寻求答案——“解剖”项羽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表现在细节描写中。

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对周围环境,他人行为的描写(1)最富有个性的语言:“天亡我,非战之罪。

古诗文鉴赏之《项羽之死》教案

古诗文鉴赏之《项羽之死》教案

古诗文鉴赏之《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及主题。

2.分析《项羽之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感受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项羽之死》的表现手法,感受项羽的悲剧命运。

三、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项羽有什么了解?他为什么会死?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项羽之死》,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理解文本的内涵。

3.分析课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果断、骄傲、固执。

分析项羽的悲剧命运:乌江自刎,英雄末路。

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对比、夸张、象征等。

4.深入探讨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性格缺陷、战略失误、人心丧失等。

探讨文本的主题:表现了英雄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收集其他关于项羽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项羽之死》,使学生了解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悲剧命运以及文本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简介项羽:楚汉争霸的英雄,英勇善战,但最终失败。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项羽有什么了解?他为什么会失败?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项羽之死》,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等,理解文本的内涵。

3.分析课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果断、骄傲、固执。

分析项羽的悲剧命运:乌江自刎,英雄末路。

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对比、夸张、象征等。

1)对比手法:项羽与刘邦的对比,表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2)夸张手法: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表现了其英勇形象。

3)象征手法:乌江象征了项羽的悲剧命运,虞姬象征了项羽的忠贞爱情。

高中语文:《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自主赏析 项羽之死》教案人教版

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二、朗诵全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而定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那么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那么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6、翻译以下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理解司马迁对项羽复杂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正确认识生死价值。

【教学重难点】探讨项羽之死的意义。

【课堂实录】一、旧知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在初高中阶段,都学过哪些《史记》的选篇?生:《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好,刚刚大家回忆了学过的《史记》选篇。

通过《陈涉世家》,我们知道陈胜只是一个平民子弟,但司马迁却将他载入“世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领导了我国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可见《史记》这本书,不是以传主的身份成败来论英雄的,因而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而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本纪”,使他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赏读《项羽之死》。

(板书课题。

)二、疏通文意师:课前,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课前预习。

(投影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师: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是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尽量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故事情节。

比如,开端部分可以用“霸王别姬”四个字概括,剩下的部分交给大家。

生:发展部分为“东城快战”,高潮和结局部分为“乌江自刎”。

(这部分师生间有简短的交流,很快明确为“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两个短语。

)三、情感探讨师:好,在整体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有哪些复杂的情感。

(投影展示提问。

)生:惜才、赞叹、遗憾。

生:赞美、恨铁不成钢。

(随机板书:赞美遗憾)师: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本,看看文中哪些情节、语句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有些同学在边读边勾画。

勾画的同时,请同学们回忆,鲁迅曾经怎样评价过《史记》?生(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很好。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可以说是抒情诗的鼻祖。

鲁迅这样评价《史记》,可见《史记》的文字间情感丰富,请大家在勾画的时候,尝试自由诵读,揣摩其中的情感。

(学生勾画语句,自由诵读。

)师:有些同学已经勾画好了,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感受。

生:第3 自然段“于是项王大呼……遂斩汉一将”,可以看出项王十分霸气。

师:这段话是长短句结合,请你揣摩一下感情,有感情地诵读一遍。

(生读。

)师:“遂斩汉一将”读得很果决。

但是“汉军皆披靡”,我们需要延长读音,读出汉军的闻风丧胆。

生:“项王瞋目而叱之……复斩汉一都尉”,刻画了一个威风凛凛,勇猛作战的英雄形象。

(此生诵读,全班鼓掌。

)生:第2 段“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遂霸有天下”,说明了对项羽的赞美。

师:请坐。

先揣摩下这段该用什么语气去读,等会儿请你来读。

项羽可谓是战无不胜,他曾经领导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巨鹿之战中,他以五万兵力敌二十万的秦兵;在彭城战役中,他以三万兵力敌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

所以项羽在说这句话时,他应该是一种什么语气?生:自豪。

师:好,请刚才那位同学再为我们朗读一下。

(生读。

)师:颇有些小项羽的风范。

生:还有第1 段:“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师:你从这里面读出来的是作者对项羽的赞美吗?生:应该是作者对项羽即将陨落的悲哀。

师:是的,不是赞美。

但是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项羽的哪些品质?生:武力勇猛,重情重义。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表现项羽的“重情重义”?生:第4 段项羽委婉拒绝了乌江亭长,可以看出项羽有理想有抱负,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重情义知羞耻,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师:非常好。

我们能不能尝试把这种“知羞耻、重情义”的感情读出来呢?(学生自由朗读。

)师:当项羽说完这席话以后,他选择了自刎。

同时,他在说这席话时有一个神态动作———“笑”。

请大家揣摩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生:自嘲。

生:无奈、悲哀。

师:请一位同学读项羽,一位同学读乌江亭长,其余同学读旁白。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位同学如果对课文再熟悉一些,读起来会更顺畅,感情自然就会更充沛了。

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细节,让我们挖掘到了项羽多方面的可贵品质。

同学们,你们畅想过24 岁的自己吗?师:有的同学可能还在青葱的校园,有的同学可能已初入职场……那么项羽24 岁做了些什么呢?他24 岁起兵反秦,斩秦皇、封天下,战无不胜,襟怀坦荡,只用三年,他就成为了一代霸王。

项羽的才、情、义、气都让我们为之动容。

同学们刚才不仅说到了司马迁对项羽赞美的地方,也说到了惋惜的地方。

其中一位同学很有感情地朗读了《垓下歌》,读出了《垓下歌》的无奈,除了无奈还有什么感情呢?同学们仔细体会,尝试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热烈鼓掌。

学生自由朗读。

)师:项羽在垓下歌了数遍,因时间原因我们来歌三遍吧,再现一下垓下被围时项羽的内心情感。

请刚才那位男同学歌第一遍,老师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诵之中,老师歌第二遍,全班歌第三遍。

(师生合作诵读。

听课教师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基本上都从正面的角度分析了项羽的人物形象。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尤其是对于一个卓越的人,也许他的光芒十分耀眼,但同时他的短处也会很刺眼。

那么项羽的短处是什么呢?生:妇人之仁。

生:刚愎自用。

生:残暴不仁。

……师:同学们这样分析人物形象,就更辩证更全面了。

师:这样一个曾顶天立地的霸王在乌江边自刎了,自刎之后发生的一幕令人唏嘘。

请同学们来看《史记》里记载的这段材料(投影,教师诵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史记·项羽本纪》)师:曾经如此威风凛凛,让人莫敢仰视的英雄,最终落得了什么样的下场啊?为了赏金,他的尸体被切割得四分五裂。

这五个人, 每人手里抢得的“, 皆是”项羽。

英雄这样的结局是多么可悲啊!司马迁悲叹的正是英雄霸业未成,有情有义却不能善终的结局。

(投影)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四、生死价值师:同学们,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有个疑惑,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答一下。

项羽被围垓下时,他可以选择死,但他选择了活———努力溃围;在深陷沼泽时,他可以选择死,但他选择了活———带兵至东城;在东城只有二十八骑时,他本可以选择死,但他仍然选择了活———快战溃围;在乌江,乌江亭长愿意渡他,他本可以选择生,但这个时候项羽却选择了死,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影展示问题“探讨项羽最终的抉择”。

)(学生自由讨论。

)生:因为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

因为课文里说“今无一人还”,他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

师:你所找的语句能够证明“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吗?更多体现的是什么?生:重情重义、羞愧。

师:哪些情节可以看出他的英雄主义?生:立誓,快战溃围。

生:他之前没有选择死是因为身边还跟着众多士兵,他不会自己选择死而抛弃这么多士兵,现在也不能离开他的士兵,独自逃生。

师:英雄就应该有担当。

生:他在乌江选择死是因为回去也是一种苟活。

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不愿意窝在江东一片地方,如果不能征服天下的话,他宁愿选择死。

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死也必须是一个英雄,绝不是一个懦夫、苟活者。

生:他觉得他的死是天意。

文章第2段两次出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觉得自己就算回到江东,霸业也难成,大势已去。

师:卷土重来最终会化为虚无。

生:项羽自封为霸王,就要对得起“西楚霸王”这四个字。

假如他现在逃走了,后人会怎么看他?就算是死了他也能够流芳百世。

他觉得现在死对得起自己。

师:这种死捍卫的是自尊。

生:项羽是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之前有兵力的时候,他重情重义,要为士兵溃战,突出重围。

到乌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没有力气再去拼杀了,这个时候死得无憾,是有尊严的。

师:在常人认为可以选择死的时候,项羽没有选择懦弱逃避;在常人认为可以选择活的时候,项羽没有选择苟且偷生。

这尽显了英雄的悲壮。

(投影展示小结。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述过很多人的死。

黄帝轩辕,是谁啊?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司马迁对其死的描述,用“黄帝崩”一笔带过。

孔子,大家熟知吧?他开创了儒家之风,是仁学派创始人,更是至圣。

司马迁对他的死描述得也很简单:孔子“卒”。

司马迁对他们死的描述可谓惜字如金,为什么在描述项羽之死时浓墨重彩呢?如果我们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到司马迁本人的生平经历。

请看老师给出的补充材料,我们一起朗读司马迁的遭遇。

(投影)司马迁卷入李陵事件,替李陵辩护,惹怒汉武帝,汉武帝便把司马迁交给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处理。

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后来汉武帝听信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但是汉朝的免死必须接受两条路,要不交五十万钱,要不接受宫刑。

司马迁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

而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了宫刑。

(《李陵事件》节选)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则补充材料,司马迁在经历了宫刑之后,心理思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投影展示补充材料,教师诵读。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师:这两段文字同学们可以理解吗?生(齐):可以。

师:请同学们联系老师所给出的材料,讨论司马迁为什么对项羽之死描写得浓墨重彩。

生:因为司马迁对项羽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情感。

司马迁的生平与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遭遇了各种不幸,项羽被很多人背叛,被刘邦军队和诸侯军队围追堵截,而司马迁则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两人都感受了人生的大悲。

司马迁最后活了下来,项羽则选择了死。

这就让司马迁觉得,人不管生还是死,都必须要有价值。

就像材料里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生:两人都被世人指责。

司马迁被人认为是苟且偷生,为了活着愧对祖先。

在项羽的时代里,很多人认为项羽暴政,各种指责层出不穷。

司马迁在项羽身上找到了和自己相同的处境。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后练习中摘录的后人评价项羽的诗歌,有赞美项羽死得轰轰烈烈的,有指责项羽傲慢的,还有鄙视项羽懦弱的,等等。

这再一次印证了这位同学的观点,两个人都备受争议。

生:项羽在三次溃围中都选择了顽强抵抗,司马迁在忍受酷刑时没有屈打成招,他们都顽强不屈。

这是两人共同具有的坚毅品格。

师:司马迁对项羽有英雄相惜的感慨,因而司马迁把项羽列入了“本纪”。

他认为项羽的死不是结束,而是自尊不屈的永生;司马迁的生不是苟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