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定风波》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此生非我有 , 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临皋:地名,在湖北 黄州南长江边,苏轼的 寓所在这里。
这首小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被贬黄州期间。元丰四年,友人马正 卿为苏轼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 让他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著 名的“东坡”。
苏轼又在这里修建了雪堂, 作为游息之所。此词就是记叙 某一个深秋夜晚,词人在东坡 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 时的所见所感。
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 下片,词人用老庄哲学安慰自己,想归 隐江湖,恬然自得,以此来表达自己豁 达磊落的胸襟。
o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 ·知北游》中 “汝身非汝有也”句 。
o “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 ·庚桑楚》 “全汝 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之句。
? 下片一开始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 哲思。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这里指为 名利所纷扰。苏轼在这里以一种透彻了悟 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 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 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 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 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 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 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 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 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 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
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 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表现出苏 轼超人的旷达和不以世事萦怀的 恬淡精神,体现了他昂首尘外、 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想半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 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 指水面上的微波。夜阑风静,既是写深夜 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 然心境的象征。
?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心与景会,神 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 醉。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脱离现实社会的 浪漫主义幻想 ,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
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 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 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主讲 肖细白
学习要点
1、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 对词史的贡献。 2、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期间文 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临江仙》等词作所表现出的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胸怀。
作者生平
? 苏轼(1037-1101 ),他出身于清 寒的地主家庭。
? 父亲苏洵大器晚成 ,对苏轼的影响 很大。
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随波流逝,任 意东西,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 生,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 然之中。
?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 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 ,
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 生理想。与其说这是受道家思想影 响,不如说是受孔子“道不行,乘 桴浮于海”思想的影响。
?一方面,他的性格非常随和、通脱旷达、幽 默风趣。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 辛”。
诗歌: 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 骄傲。
散文: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 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 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 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
? 黄庭坚说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 巧……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 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
缚不住者。
?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
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 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 雅。(《却扫篇》)
? 接着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 留下来的情景。
?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 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对叩门声 全然不觉。
? 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 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倚杖听江声” 自然引出下片的内容。
词的上片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 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 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 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 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 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
绘画: 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 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 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 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 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 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 道小技”。
?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
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 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 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 学庵笔记》)
?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
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 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 (柳永)似乐天,方回、叔原 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
生遗事·尚论三》)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 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 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 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 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
上片写词人借酒浇愁、喝醉 归家的情景。 夜饮醒而复醉, 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童熟 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 声,融自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
? “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出了夜饮的地点和 醉酒的程度。
?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点出了 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 把苏东坡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了。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 “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 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 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时我们也看到了,词人是一个风神潇 洒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 幽人,心中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
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
? 郡守徐君猷知道后非常害怕,以为州失 罪人,急忙前往追赶,赶上时,只见苏 东坡鼻鼾如雷。看来,词人苏东坡的归 去之想,在营营尘世中只能是梦。无论 是人间天上,抑或是江湖庙堂,对于苏 轼来说都是束缚他的外在世界,他最后 的归宿和解脱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
? 这首词写出苏轼贬谪后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 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
?元佑时期
?重返中央,历任要职,但不同意 司马光尽废新法,再次外放。
? 哲宗亲政
– 新党重新起复,苏轼再次被贬到岭外 海南(1093-1101)
苏轼的思想、人格及其政治态度
o 基本思想
– 苏轼出入儒道,濡 染佛教。
? 政治观点
– 政治上他是忧国忧民的良吏。
? 性格:苏轼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耿介正直、坦率直爽、认真执着。
他对词的认识上的突破。苏 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 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 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
拓展了词境,独辟蹊径的词风。词 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 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 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 苏轼青年时代就学通经史,有远 大的济世之志。
他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王安石变法前(1037-1069)
苏轼早年读书,以第二名科举高中,进入 仕途。欧阳修又推荐他参加才识兼茂科考 试,后又通过一些资格考试,正式进入仕 途。
?2、熙宁变法(1069-1085) ?苏轼出离中央,历任四川。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