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视剧受众文化心理初探_武月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3-27
武月琴:女,1975年生,在职硕士生,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英语教学
当代影视剧受众文化心理初探
武月琴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文章分析总结了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的市场成败,指出当代受众的各种文化心理趋向:对逝去的美好生活方式的留恋、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念、解构传统意义与重建价值体系、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与对外族文化的好奇等。影视传播在进行文化建设与批判时,应充分考虑到受众心理。
关键词 受众心理;大众文化;影视传播
影视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活动,最终取得大众的欣赏与认同是其目标所在。尤其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今天,票房和收视率被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在影视创作中,不少知识精英在自觉地向
大众靠拢,主旋律也在借大众文化之势宣传自己。一切情形表明,对接受者文化心理的研究,是影视创作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当今的影视从业人员,必须敏锐地感知到时代文化的脉搏,把握大众的心理需求,才能制作出既卖座又叫好的影视作品。
研究影视接受者的文化心理构成,实际上与研究大众的文化心理构成重合为同一个问题,因为当代影视文化的受众,实际上就是大众。在当代,大众的文化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逝去的美好生活方式的留恋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眼光和价值标准,但总有一些传统美德为人们所留念。比如电视连续剧《渴望》,成功地塑造了宋大成、刘慧芳这两个人物形象,“招女婿就招宋大成,娶媳妇就娶刘慧芳”一时成为老头老太太们的口头禅。特别是在刘慧芳身上,体现了东方传统妇女的温柔、贤惠、善良的美德,迎合了很多留恋传统的人的心理。同时,刘慧芳形象又受到很多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的批判。《渴望》的成功,首当其冲是文化意义上的成功,它不避开改革开放初期大众的文化心态,直接把这一受争议的人物搬上荧幕。有眼光的制片人或导演,总是能看到故事结构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比如小说《父亲进城》,比起当代描写小资
情调的小说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看好的主题,但制片人却有其独到的文化视角,由此改编的连续剧
《激情燃烧的岁月》引起了轰动;《我的父亲母亲》在投拍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家都不看好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也不看好这个故事性弱抒情味浓的散文化剧本,但张艺谋力排众议,使这一几乎流产的影片获得了成功,满足了大众对古老文化与浪漫爱情的怀念心态。
社会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但传统的伦理亲情是东方民族难以割舍的情怀。电视连续剧《牵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的成功,都是打了伦理亲情这一张文化牌。《牵手》将传统的家庭观放在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激流中来考察,形成矛盾、反差和戏剧冲突,让主人公自己在情感的漩涡中做出选择,也给观众留下值
得反思的东西。《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
妹》以极端的煽情,完成了在现代都市中被淹没的亲情的呼唤。和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一
样,他们都走了同一条文化策略路线,满足了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大众对亲情的呼唤。
二、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价
值观念
时代的发展总是在不停地修改着历史,不仅修改着历史的细节,也修改着人们的历史观念和人们对历史的价值评判。比如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对李鸿章、慈禧太后等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与重新评价,曾引起网上的一段热炒。陈凯歌、张艺谋、吴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9,60期)2005(5,6):74~75
Journal o f Huazho ng A g ricultural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子牛、张军钊等第五代导演能登上影坛,就是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他们的电影迎合了80年代大众进行文化寻根、历史反思的需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很巧妙地把对历史的感知隐藏于一个同性恋、三角恋的套层故事中,不仅给大众以娱乐的享受,也提供给大众几个普通艺人的历史观点。田壮壮就不同了,在《蓝风筝》中,他直面历史、正视历史给人带来的伤害,满足了不少知识精英对重大历史事件重新评估的愿望,所以这部影片虽一直遭禁,但在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传统价值观念,把传统理想、传统精神放在新时代新境遇中去探讨,同时用传统精神关照现实,也是当前大众的需求之一。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这个表面上引不起热点的话题,却创造了很好的票房记录。作品不回避矛盾,直接对历史上顶礼膜拜的雷锋精神发出质疑,同时拿当今的社会风气开刀,让新旧两种精神状态的落差浮现水面,达到了双重反思的效果。但有些影视作品,其素材的文化含金量相当大,创作人却没能把握住接受者的心态和时代文化脉搏的变化,导致票房的惨不忍睹,或者根本进入不了院线发行。比如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有一部叫《心动岁月》的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讲一个在长征途中掉队的红军女战士永远留在了川藏地区,在那儿与藏人结婚生子,解放后甚至70年代还在不停寻找大部队的故事。可影片一开始,一群“听党的话的好孩子”万分崇敬地听老奶奶讲故事,用这种陈旧的说教方式引入对战争的回忆。可以说编剧根本没有抓住素材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意义,如果换一群爱打电子游戏的“坏孩子”怀着叛逆心理听奶奶讲故事,并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最后慢慢被故事中的真情所打动、所感染、所征服,以此来对照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要比原剧更好看、更能吸引观众得多。
三、解构传统意义与重建价值体系
当新的生活方式确立后,传统文化的重负常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大众就需要解构传统文化中神圣的一面,使新鲜的空气能介入进来。沉寂了10多年的琼瑶突然以《还珠格格》再次轰动荧屏,她的杀手锏就是解构历史的庄严、消解历史的神圣。当小燕子在礼仪繁多、规矩森严、象征古老文明圣殿的皇宫大打出手嬉笑玩乐之时,电视机前的小女生们痛快淋漓拍手叫好,因为这种消解正好迎合了80年代出生的小女生们的心态,这些在计划生育政策后被娇纵起来的女孩们,对来自父母老师的管束、对传统文化中约束女性行为举止的规定怨声载道却又无处发泄,《还珠格格》正好圆了她们的梦。最典型的当推周星弛电影,他的《大话西游》几乎被大学生们奉为至宝,他用“无厘头”的搞笑方式瓦解了一切神圣与经典,把唐僧无意义的话语体系发挥到极至,以此来嘲笑那些深究意义的老学究们。实际上,他们解构传统的过程又是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90年代,经历了嬉皮士运动、反越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黑人运动和同性恋运动的美国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流行于世,美国民众生活在紊乱的精神状态中。《阿甘正传》的出现,使1994年成为美国的“阿甘”年。那个傻傻的阿甘和他傻傻的哲学和生存之道,让美国人热泪盈眶,那些曾经维系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朴素、美好的道德观念又回来了。
娱乐化一方面释放了心理能量,消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又解构了一切神圣的事物。现代社会的娱乐心态已经浸入每一个角落,连最神圣庄严的仪式也披上了戏剧化、游戏化色彩。与过度娱乐心态相伴而生的信仰重塑、价值重构过程也成为大众的迫切需要。神性作为人性的对立面,永远是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一旦神性的光辉失去了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力量,人类的精神体系就会崩溃瓦解。杰姆逊曾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就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①娱乐化与建构神圣的过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历史文化并行不悖的趋势。
四、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与对外族文化的好奇
对民族文化的骄傲经常和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不仅主旋律影片经常使用这一手法,有些跨文化交流的影片也经常把它们交织起来煽情。影片《刮痧》在美国的票房并不怎么好,在国内却赚了不少眼泪和钞票。这个故事以中医中的一个小伎俩象征古老的、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用它来牵引出一场宗法社会的家庭伦理亲情与“冷冰冰”的美国法制社会的对抗游戏。结果美国人并没有被导演说服转换一个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他们仍然维护其法制传统,中国人却生出了许多唏嘘感叹。大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是一个永恒的心理因素,这源于人性的自我保
(下转第80页)
75
第5,6期武月琴:当代影视剧受众文化心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