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肥胖症的健康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疾病
血脂异常 胰岛素抵抗
气喘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
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冠心病
女性绝经后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
高血压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骨关节病
男性前列腺癌, 结肠直肠癌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多囊卵巢综合征
脂肪肝
生育功能受损
背下部疼痛
麻醉并发症
22种后果
二、肥胖症的危险因素
1、营养因素 1)妊娠期营养因素 2)婴儿出生后的喂养方式 3)不良饮食结构 4)不良饮食习惯
2、体力活动过少
1)妊娠期营养因素: 有报道表明,妊娠最后3个月营养较差的母
亲,其子女发生肥胖者较少,而妊娠前六个月营 养较差的母亲其子女肥胖的发生则较高,提示胚 胎生长发育早期孕母食物摄入量对胎儿生后的营 养状态存在较大影响。
②营养性肥胖
亦称获得性(外源性)肥胖,多由于20~25岁以后 营养过度,摄取热量超过机体各种新陈代谢活动过程所 需要;或由于体力活动过少或因某种原因需较长期卧床 休息,热量消耗少而引起肥胖。本类型肥胖主要是脂肪 细胞肥大和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体质性肥胖,也可再发 生获得性肥胖,而成为混合型。
药物副作用
肥胖症的管理
主要内容
概述 肥胖症危险因素 肥胖症评价 超重肥胖者管理
一 概述
1、概念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 的过量贮存,表现 为脂肪细胞增多和 (或)细胞体积增 大,即全身脂肪组 织增大,与其他组 织失去正常比例的 一种状态。
正常人体 300~350亿个
体积增加
脂肪细胞 数目增多
体重增加
2、 流行特点
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 发达地区;
3、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肥胖本身引起的症状
气喘 疲劳 多汗 睡眠困难 腰痛 髋、膝关节痛
抑郁 消化不良 尿失禁 月经失调 不孕、不育 多毛 对智力的负面影响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 危险度大于3)
2型糖尿病
3)饮食因素
(1)摄食过多 又称过食。膳食中能量的摄
入总量是决定脂肪贮存与否的关键因素。 能量过剩, 脂肪的形式储存,导致体内脂肪的
增加 。
(2)膳食结构中各营养素间失去平衡
①脂肪比例: WHO的建议,膳食中脂肪供能比
不超过30%,动物脂肪供能比应在10%内。 膳食中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摄入增加是 肥
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
测量方法:WHO规定站立,两脚分开25~30cm,测水平位髂 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一旁,软尺 紧贴软组织,不能压迫,精确1mm。
诊断标准:
男性 女性
WHO 94cm 80cm
中国 85cm 80cm
2)臀围:由侧身找到臀部最高点。软尺必须经过 臀部最高点及耻骨位置,测量最大臀围。
2)年龄和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肥 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男 性容易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数 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雌 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3)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
改变有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有 很大影响。在中国,随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 加和购买力提高,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 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 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 过量。电视广告中高脂肪、高能量和高盐的方便食品 和快餐食品对儿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误导不容忽视。
……
……
增加


极高
极高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四、超重肥胖者的管理
基本流程
1、发现和登记 2、风险因素的评估--膳食、身体活动 3、肥胖症的行为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随访管理
基本流程
一、发现和登记 二、风险因素的评估--膳食、身体活动 三、患者的随访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四、干预效果评估
皮质醇增多症
内分泌
下丘脑性肥胖
代谢病
胰岛素瘤、甲减
继发性肥胖
苹果型肥胖:腹部肥胖,俗称“将军肚”,多见 于男性。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 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 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这种肥胖很危险,与心脏病、脑卒中 高度相关。
鸭梨型肥胖:肚子不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外周, 所以叫外周型肥胖,多见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糖尿 病的风险小于苹果型肥胖。
龄(出生年月)、民族、经济状况、 文化水平等) ——联系方式:住址、电话
病史 ——个人病史(现在体重、什么时候开
始),既往史,体重控制情况,并发 症情况,干预和控制情况) ——家庭成员相关超重肥胖、CVD等相 关疾病史
行为危险因素情况 ——饮食(高盐、高脂等) ——运动(体力活动、休闲时运动) ——体重监测
≥40
18.5 ~ 22.9 ≥23
23.0 ~ 24.9 25.0 ~ 29.9
≥30
18.5 - 23.9 ≥24
24.0 - 27.9 ≥28
体质指数不适用于五种类人群
年纪小于18岁者 竞赛运动员 孕妇或哺乳妇女 体弱或需久坐老人 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
3.腰臀比(WHR)
1)腰围 (WC)
运动障碍
皮肤改变
生长过快
体型 社会心理问题 (自闭症)
认知困难
睡眠呼吸暂停 综合症
矫形外科并发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 影响性发育
童儿
生育功能
肥胖
受损
抗胰岛素性
体重过重
后背疼痛
胆石症
非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病发病率 及死亡率增加
肝脂肪变性
异常 酯血症
肿瘤 持续至成年
4 、肥胖症分类
(1)依照发病原因: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
2、体力活动过少
体力活动减少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 要作用。在现代富裕生活中,节约能 量的设施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 从而容易使机体产生肥胖。
3、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内分泌与疾病因素 4)行为心理因素
1)遗传因素
多基因遗传,易发的作用
父母
子女
一人肥胖
40%肥胖的机率
双方皆肥胖 70%~80%肥胖的机率
2.体质指数BMI(最常用)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 2(kg/㎡)
中国改良标准 <18.5 18.5~23.9 24~27.9 >28
诊断标准:
WHO (1997) 亚洲(2000) 中国(2003)
正常 超重
肥胖前 Ⅰ度 Ⅱ度 Ⅲ度
18.5 ~ 24.9 ≥25
25.0 ~ 29.9 30.0 ~ 34.9 35.0 ~ 39.9
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和臀部 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①体质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
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所致,与25岁以前营养过度 有关。多半有家族性遗传历史。超重的儿童通常成为 超重的成人。据报告,0~13岁时超重者中,到31岁 时有42%的女性及18%的男性成为肥胖症患者。在胎 儿期第30周至出生后1岁半,脂肪细胞有一极为活跃 的增殖期,称"敏感期"。在此期如营养过度,就可导 致脂肪细胞增多。故儿童期特别是10岁以内,保持正 常体重甚为重要。
检查 ——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BMI、腰围和臀围、SBP、
DBP ——实验室检查
血脂、血糖等,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超 声心动图、眼底、肾功能等检查
2、风险因素的评估
----膳食、身体活动
1)膳食的评估
方法 24小时膳食回顾 食物频率调查
⑤饮水不足易造成肥胖
体内如果水分不足,就无法对脂肪进行充分的代谢,从 而储存体内。肥胖者体内水分比正常者少15%~20%, 因为脂肪组织含水少,而肌肉组织含水多,肥胖者即使 不减肥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4)不良的进食习惯
(1)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 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多的人。
③钙的缺乏也与肥胖发生相关
当膳食中缺钙时,机体在 甲状旁腺素和活性维 生素D 作用下,提升细胞(尤其是脂肪细胞) 内的钙浓度,而脂肪细胞内的钙积聚能抑制脂 肪分解和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肥胖发生。
④缺乏维生素B族饮食可能造成肥胖症
近年来,日本专家发现造成肥胖症的饮食营养,也可能 是缺乏维生素B族,因为体内脂肪转化为能量过程中需 要多种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B族。
2)人工喂养及其辅食添加:
研究发现在生后四周内就喂以固体食物的结果 将造成儿童27.71%超重、16.7%肥胖。
过量饮食、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的喂养 模式均是引起肥胖病的高危因素。
奶中能量较高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增重速度,尤其是 生后六周内喂以高能量配方奶将使儿童体重急速增 加,为日后肥胖发生打下基础。
为患者营养治疗的前后对比。
一般是结合体质指数和腰围进行危险性评估:
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表
分类
体重过低 体重正常 超重 肥胖
体质指数 男:<85 女:<80
<18.5 ... ...
18.5-23.9 … …
24.0-27.9 增加
≥28.0

腰围(cm)
男:85-95 男:≥95 女:80-90 女:≥90
另一个容易致人肥胖的不良习惯是晚上进食, 有人称之为“夜食综合征”。在夜间人的生理 节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 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2)进食能量密度较高食物
食物的能量密度: 指平均每百克食物摄入 后可供能的热卡数。
(3)不良的进食行为
肥胖样进食: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 其主要特征是: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 嚼少、整个进食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 块数明显较多等。在这种方式下不仅进食快而 且进食量大大超过了非肥胖者。
WHR过高的人。
4.皮褶厚度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身体的脂肪含量。
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是最常 用的评价脂肪贮备和消耗的良好指标.
正常参考值: 美国男性:12.5mm;女性:16.5mm 日本男性:8.3mm;女性:15.3mm。 我国尚无群体调查的理想值(无参考标准),但可作
我们已经面临肥胖大流行!
全球10亿人超 重
3亿人肥胖
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在过去10 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
40%。
2002年全国调查肥胖发病率
成人超重 22.8% (大城市 30.0%) 肥胖 7.1% (大城市12.3%)
大城市儿童肥胖8.1% 我国超重和肥胖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
4)行为因素
在长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下, 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导致肥胖形成的不 良行为习惯。
三、肥胖症的评价
肥胖症的评价指标有:体质指数(BMI)、 腰围(WC)、腰臀比(WHR)、标准体重等
1.标准体重 计算公式:男性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 判断标准: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 超过20%以上即为肥胖, 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为了准确起见,最好各量三次然后求出
3)腰臀比(WHR)腰臀比率(WHR) 将腰围 平均值除以平均臀围平均值,
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 测量: 腰围/臀围 诊断标准: 男性 >1.0 女性>0.85 超过此值为中央性肥胖(又称腹内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在
1、发现与登记
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 尽早通过行为干预有效控制体重,维持健康 体重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延缓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1)发现渠道
机会性筛查(被动) 就诊发现:医生在诊疗过程发现 筛查 查阅健康档案 健康体检 收集社区确诊患者信息 利用家庭访视等机会发现超重肥胖者
2)登记内容
一般情况 ——人口统计学信息(姓名、性别、年
胖人群增长的重要原因。 当膳食中的脂肪含量 超过30%时,增加体力活动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很 容易被抵消。
②碳水化合物含量
高GI食物(主要来源于精炼糖类食物)易使机体 遭受糖的冲击性负荷,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度 分泌,增加机体的饥饿感并可能引起额外的能量 摄入。经常摄入高GI食物明显增加肥胖、2型糖 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