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教材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挑战1.3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2.2 危机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重要性3.2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策略4.1 危机应急响应的启动4.2 舆论引导与沟通策略4.3 资源调配与力量部署4.4 危机应对的法律依据与措施第五章: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5.1 危机过后的形势评估5.2 危机恢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5.3 危机应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第六章:公共危机心理干预6.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必要性6.2 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6.3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6.4 危机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公共危机中的媒体沟通7.1 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7.2 危机沟通的原则与策略7.3 危机中的媒体关系管理7.4 危机沟通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八章: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力量参与8.1 社会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8.2 志愿者组织的动员与监管8.3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8.4 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第九章:国际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9.1 国际危机管理与合作机制9.2 我国参与国际危机管理的策略与实践9.3 跨国危机管理案例分析9.4 全球性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模拟演练与评估10.1 危机演练的目的与意义10.2 危机演练的策划与实施10.3 危机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0.4 危机管理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第十一章:网络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11.1 网络危机的特点与挑战11.2 网络危机的监测与应对11.3 网络谣言的辨识与处理11.4 社交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1 公共卫生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2.2 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流程12.3 疫情信息的公开与传播12.4 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环境危机管理13.1 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3.2 生态环境危机的管理策略13.3 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13.4 生态环境危机应对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经济金融危机管理14.1 经济金融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4.2 经济金融危机的预防与预警14.3 危机应对的政策措施与实施14.4 经济金融危机管理的国际协作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15.1 危机管理技术创新的应用15.2 数据驱动的危机管理与决策15.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15.4 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危机与公共危机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等。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征1.3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二章:公共危机类型与级别划分2.1 公共危机的类型2.2 公共危机的级别划分2.3 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现状及挑战2.4 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3.1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3.2 危机预防与预警机制3.3 危机应对与处置机制3.4 危机过后重建与恢复机制3.5 案例分析:我国某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第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与责任4.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4.2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4.3 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4.4 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4.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5.1 公共危机沟通与信息发布5.2 媒体与网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5.3 公共危机心理干预与抚慰5.4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5.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6.1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6.2 国际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6.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与机制6.4 我国参与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挑战6.5 案例分析:国际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合作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的伦理与道德考量7.1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问题7.2 危机决策的道德原则与方法7.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7.4 危机中对人权与自由的保护7.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争议与解决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依据8.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8.2 公共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3 危机状态下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审查8.4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追究8.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纠纷的处理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创新与应用9.1 科技创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9.2 危机管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9.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9.4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作用9.5 案例分析:科技创新助力公共危机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10.2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10.3 面向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策略10.4 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培养与教育10.5 案例分析: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公共危机的类型与级别划分解析:公共危机的类型繁多,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公共危机管理培训教材PPT(共 63张)

(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禽 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非典)、 食品安全(食物中毒)和职业危害、动 物疫情(鼠疫、口蹄疫)以及其他严重 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 事件,治安、刑事事件,民族 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群 体性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理案件,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主持尸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发后第9天,专家组公布尸检结果。
从17日事发到20日石首市政府发布公开信,粗略统计大
约80个小时,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说,在长达约80个小 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 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 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帖吧 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还出现了不只一段网友用手 机拍摄的视频。 如今,石首事件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在有关此事件的众多 评论中,很多评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瓮安事件,“瓮安” 教训犹在,石首重蹈覆辙,瓮安有经验,石首无用场。
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
事件发生了,需要快速做出决策。这时最 需要各种准确的信息,但恰恰危机事件的 过程中,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这个 几乎是所有事件的特征
危机的分类
1.按时空范围范围分类:组织、区域、国家、 全球危机
2.按起因分类: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 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危机事 件等
事发第4天,6月20日,随着网络论坛和媒体对此事关注激增,石首市 政府发布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表示要严格依法查明死因,号召市民不 被少数不法分子蛊惑,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不起哄。
事发第6天,6月22日,湖北省省委书记省长亲赴石首市处置该事件。
公危机管理教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

03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
公共危机管理应由政府统一领导 ,负责制定危机应对策略、协调
各方资源、指挥应急行动。
分级负责
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 严重程度,各级政府应承担相应的 管理责任,形成分级响应的体制。
综合协调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方 利益,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 整合和行动协同。
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发展
详细描述
公共危机管理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事后应对到现在的全面危机管理,逐渐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未来,公共危机管理将继续向着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02
公共危机的种类与级别
自然灾害
总结词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力量引发的危机,包括地震、洪水、台 风、火山爆发等。
详细描述
社会安全事件可能对国家安全和 社会稳定造成威胁,需要采取有 效的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 公共安全。
经济危机
总结词
经济危机是由于经济因素引发的危机, 包括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
VS
详细描述
经济危机可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 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稳 定经济和保障民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需要加强经济监测和预警,制定科学的经 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速响应。
培训和演练
定期组织危机管理培训和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员掌
握应对危机的技能和知识。
应急措施
快速响应
一旦发生危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资源, 进行紧急处置,遏制危机扩大。
协调联动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定义和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的定义和特征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意义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公共危机管理概论》2. 案例资料: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2. 讲解:讲解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意义,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章:公共危机类型与等级划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类型。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等级的划分。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的类型2. 公共危机等级的划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的类型和等级划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案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公共危机管理概论》2. 案例资料: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案例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公共危机的类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
2. 讲解:讲解公共危机等级的划分,分析不同等级的公共危机案例。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危机的应对策略。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公共危机类型和等级划分的重要性。
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结构。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职责。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结构2.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职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职责。
公共危机管理阅读书目

公共危机管理阅读书目1、闪淳昌、薛澜主编,《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杜志淳主编,《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2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刘霞、向良云,《公共危机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6、夏宝成、张平吾,《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7、麻宝斌著,《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赵来军著,《公共危机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1、张沱生、史文著,《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2、丁俊杰、张树庭主编,《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3、(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1.14、(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著,《危机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英)比尔·维特主编,《风险管理与危机解决》,李正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17、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三联书店,2000。
18、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及其超越》,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
19、(美)迈克尔·K·林德尔(MICHAEL K.LINDELL),(美)卡拉·普拉特(CARLA PRATER),(美)罗纳德·W·佩里(RONALD W。
公共危机管理教材

4. 应急法制建设
主要是依法行政,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 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并通过对实践 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40多部与应急管理相关的 法律、50多件行政法规和60多件部门规章。如《突 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 和《消防法》等。
6、军民合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 作用。即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 部队和预备役民兵;各个专业应急 处置队伍;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农村、 社区的民众。
7、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社会各界同舟共济。
8、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改革开放 成就为应对危机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 础;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 方法和科学技术,并积极参加国际减灾活 动,履行国际义务。
3. 应急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
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 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 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建 立 健 全 社 会 管 理 机制
监测预警机制 应急信息传递机制 应 急 决 策 和 指 挥 机
制 应急响应机制
应 急 保 障 机 制 ( 包 括应急资源配置与 征用)
恢复与重建机制 评估与奖惩机制 国 际 合 作 机 制 等 。
突发 事件 分四 大类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预案 省政府预案 市政府预案 县政府预案 乡镇政府预案
部委预案 部门预案 部门预案 部门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企事业预案 重点工程预案
公共聚集场所预案
社区、家庭预案
2. 应急体制建设
对症下药、应急救援——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逐级把关、事故归零——达到安全良性循环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培训教材

➢ 加强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二、什么是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
2、加强应急管理,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 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 3、加强应急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和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国内外在该主题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 概况
1、国外研究
危机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 最初主要分析政治危机,包括政权与政府的变 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其目的在于探索政治 危机的根源,寻求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 政治稳定的方法。危机管理研究起源于企业管 理理论。国际上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 的理论著作主要有(美)罗森塔尔的《危机管理: 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美)劳伦斯・ 巴顿所著的《组织危机管理》、(澳)罗伯特・
❖ 张成福认为“ 所谓危机,是这样一种 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 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 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 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 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 薛澜认为“在危机情境下,突发紧急 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 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 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
❖ 美国应急管理署认为“应急管理就是有组
二、什么是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
❖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术语:灾害风险 削减的基本词汇》中“应急管理是组织与管 理应对紧急事务的资源与责任,特别是准备、 响应与恢复。应急管理包括各种计划、组织 与安排,他们确立的目的是:将政府、志愿 者与私人机构的正常工作以综合协调的方式 整合起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紧急需求,包括 预防、响应与恢复。”
二、什么是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
❖ (1)最常见的最基本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 事件 分四 大类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预案 省政府预案 市政府预案 县政府预案 乡镇政府预案
部委预案 部门预案 部门预案 部门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机关预案
企事业预案 重点工程预案
公共聚集场所预案
社区、家庭预案
2. 应急体制建设
我国基本建立了“统一领导、综 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建立 了涵盖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上下统 一、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 机构(所有省级政府和96%的市级政 府、81%的县级政府确立了应急管理 办事机构)。
中央政府
(国务院应急办)
CPC Central Committee
特别是抗击“非典”之后,我国的防灾减灾与应 急管理体系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立健 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 和风险的能力”的重大决策,把制定、修订应急 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简称 “一案三制”)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自此,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向综合性、系统性 转变,并经受了一系列考验,在实践中稳步推进、 不断加强。
国家级专项预案(26件)
National special plans (25)
国务院部门预案(86件)
Plans by departments under State Council (80)
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by the provincial and local government
公共危机管理
2010、6
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 力。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 1、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 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 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 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 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State Council
企业事业 单位和社会 组织团体
Enterprises Establishments Social organization
国务院各部门
Ministries
省(区、市)
Provinces
市(地、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unicipalities
县(市、旗)
Counties
乡镇人民政府
Towns
• 应急管理中的“管理”是指事先的监测、 监控和监管和事后的协调、救援、分析和 处理。
• 应急管理的属性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和战 略性(包括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它属于软科学研究范畴的重要课题。
• 2)生产领域的应急管理 • 指导思想:是要降低风险、减少损
失、社会和谐和安全发展。 • 应急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
(一)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建设
“一案”:制定修订应急预案。 “三制”:建立健全应急体制、 机制和法制。
全国 应急 预案 体系 框架
Framework of national emergency plan system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National general emergency plan for outburst public accidents
检验 评估 失效 救援 反馈 全环节
政府手段 科技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人文手段 全手段
(行政)
(市场)
环节
目标
设计可靠、工艺稳定——提高新品的内在安全
反复论证、充分试验——保证产品投运安全
系统分析、科学检验——保障装置运行安全
治理隐患、预防维修——延长装备安全寿命
动态监管、分级监控——实现寿命安全管理
• 2)公共危机决策机制 • 3)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 4)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 5)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 2、应急管理”
• 1)应急管理中的“急”是指灾害、 事故和事件(以下简称为灾害), 包括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社 会事件和恐怖事件等四类。
• 应急管理中的“应”是指应对和对 应,要求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有 效性。
对症下药、应急救援——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逐级把关、事故归零——达到安全良性循环
节能减排、提高效能——实现安全节约发展
建成体系、完善法规——力图可持续科学发展
造就人才、强化理念——力图装备的长治久安
二、我国危机管理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六 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考验。
• 中国应急管理机构共分为五 个层次:
• 一是领导机构, • 二是办事机构, • 三是工作机构, • 四是地方机构, • 五是专家组。
全国应急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 省级政府
市政府 县政府 乡镇政府
国家部委 省级部门 市级部门 县级部门
• 公共危机的种类
• 自然灾害危机:水旱、地震、地质、海 洋灾害等
• 事故灾难危机:安全生产、核事故、环 境事件等
• 公共卫生危机:非典、三聚氰胺、流感 等
• 社会安全危机: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 等。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1)、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 制定、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 制订、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 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 • 完善应急资源储备; • 加强公共危机应对培训。
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by the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units
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 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for large scale activities like conference, exhibition, art performance and sports meeting, etc.
防为主、综合治理”和监管前移。
•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可以描述为如下的矩阵 (七“全”安全矩阵):
企业主体 政府监察 部门监管 中介服务 媒体监督 全方位
设计 生产 储运 销售 使用 全过程
安全 节能 减排 高效 舒适 全目标
先进性 稳定性 可靠性 保障性 维修性 全特性
定寿 延寿 淘汰 再制造 再使用 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