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食品化学第九章色素与着色剂
合集下载
食品生物化学第9章
食品生物化学
〔2〕花黄素类 花黄素称为黄酮类色素物质,广泛分布于 植物的花、果实、茎叶中,是一类水溶性黄色物质。主要有黄 酮、黄酮醇、查耳酮、金酮和双黄酮等。
黄酮类的构造母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酮,构造式如下:
图9-5 2-苯基苯并吡喃酮〔简称黄酮〕
食品生物化学
黄酮色素与葡萄糖、鼠李糖,云香糖等结合成配糖苷形式而 存在。自然情况下,黄酮类的颜色自浅黄以至无色,但在碱性溶 液中呈现明显黄色,这主要是因黄酮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其苯并 吡喃酮的1,2碳位间的C-O键翻开,形成查尔酮构造所致,各种 查尔酮的颜色自浅黄以至深黄不等。这就是在硬水〔pH8〕中马 铃薯、芦笋、荸荠等食物变成黄褐色的原因。在水果蔬菜加工中 用柠檬酸调整预煮水的pH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控制黄酮色素的变化。
一定pH和温度条件下,向肌肉中参加复原剂——抗坏血酸, 可使变肌红蛋白重新生成肌红蛋白,这是保持肉制品色泽的重要 手段,血红素与NO作用,生成鲜桃红色的亚硝基亚铁血红素 , 亚硝基肌红蛋白或亚硝基血红蛋白在受热后发生变性,生成亚硝 基血色原,色泽仍保持鲜红。故肉类食品加工常添加一些发色剂 和复原剂,如硝酸盐、亚硝酸盐、抗坏血酸等。但过量的亚硝酸 盐能与食物中的胺类化合物反响,生成亚硝胺类物质,具有致癌 作用。所以肉制品的发色不得使用过多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图9-6 植物鞣质单体构造
食品生物化学
有些鞣质分子中还有以下两种成分:
续图9-6 植物鞣质单体构造
食品生物化学
植物体内的鞣质分为水溶性和聚合性两大类。水溶性鞣质 是由鞣质单体分子之间通过酯键形成的大分子物质,在温和的 条件下,用稀酸、酶或煮沸即水解为鞣质单体物质。聚合性鞣 质是其单体分子之间以C-C键相连而成的大分子物质,在温和 的条件下处理不会分解为单体物质,而是进一步缩合成高分子 物质。
食品化学-色素章节总结
直接作用:
叶绿素酶催化叶绿素中的植醇酯键,产生脱植叶绿素。
(叶绿素酶:较耐热,其最适温度为60~82 ℃,80℃以上活性下降,100℃完全钝化。)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2.酸和热及光的影响
酸和热使叶绿素脱镁,颜色从绿变褐。 加热时,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焦脱镁 叶绿素;叶绿素在pH9.0时,很耐热,而在pH3.0时不稳定。
1.由于一些细菌活动产生的H2O2可直接氧化-亚甲基, 生产胆绿蛋白(绿色)。
2.由于细菌活动产生的H2S等硫化物,在氧或H2O2存 在下,可直接加在-亚甲基上,生成硫代肌红蛋 白(绿色)。
3.由于亚硝酸盐(MNO2 )过量引起。
肉和肉制品的护色
1.抽真空 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加入抗氧化剂,不但可阻止脂质氧化,还有利于延长和稳定鲜肉及肉制品的颜色,防止血红素
叶黄素
叶黄素的作用:
又名“植物黄体素”,是构成视网膜黄斑区域 的主要色素,其作用主要有: 保护视力,降低白内障的发生率,防治糖尿 病性视网膜病变 抗氧的作用 延缓动脉硬化作用 抗癌作用
、下列色素不属于叶黄素类的是(D)
A隐黄素
B柑橘黄素
C辣椒红素
D番茄红素
虾青素
虾青素是由几种藻类和浮游生物产生的。 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增强免疫作用
-血红蛋白是由2条α肽链和2条肽 链组成的四聚体,每条肽链结合1 分子血红素。因此,血红蛋白由4 分子亚铁血红素与1分子蛋白结合 而成。
肌红蛋白的结构
-肌红蛋白是由1条多肽链组成 的球状蛋白质(称珠蛋白) 与1分子血红素结合组成。
肌肉颜色在储藏和肉品加工中的变化
卟啉环内的血红素以Fe2+或Fe3+状态存在。
叶绿素酶催化叶绿素中的植醇酯键,产生脱植叶绿素。
(叶绿素酶:较耐热,其最适温度为60~82 ℃,80℃以上活性下降,100℃完全钝化。)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2.酸和热及光的影响
酸和热使叶绿素脱镁,颜色从绿变褐。 加热时,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焦脱镁 叶绿素;叶绿素在pH9.0时,很耐热,而在pH3.0时不稳定。
1.由于一些细菌活动产生的H2O2可直接氧化-亚甲基, 生产胆绿蛋白(绿色)。
2.由于细菌活动产生的H2S等硫化物,在氧或H2O2存 在下,可直接加在-亚甲基上,生成硫代肌红蛋 白(绿色)。
3.由于亚硝酸盐(MNO2 )过量引起。
肉和肉制品的护色
1.抽真空 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加入抗氧化剂,不但可阻止脂质氧化,还有利于延长和稳定鲜肉及肉制品的颜色,防止血红素
叶黄素
叶黄素的作用:
又名“植物黄体素”,是构成视网膜黄斑区域 的主要色素,其作用主要有: 保护视力,降低白内障的发生率,防治糖尿 病性视网膜病变 抗氧的作用 延缓动脉硬化作用 抗癌作用
、下列色素不属于叶黄素类的是(D)
A隐黄素
B柑橘黄素
C辣椒红素
D番茄红素
虾青素
虾青素是由几种藻类和浮游生物产生的。 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增强免疫作用
-血红蛋白是由2条α肽链和2条肽 链组成的四聚体,每条肽链结合1 分子血红素。因此,血红蛋白由4 分子亚铁血红素与1分子蛋白结合 而成。
肌红蛋白的结构
-肌红蛋白是由1条多肽链组成 的球状蛋白质(称珠蛋白) 与1分子血红素结合组成。
肌肉颜色在储藏和肉品加工中的变化
卟啉环内的血红素以Fe2+或Fe3+状态存在。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
动态调整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食品安全标准 的更新,各国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对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限量规定进行动 态调整。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毒理学评估
通过对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进行毒理学评估,了解其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特性,为制 定安全限量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与利益评估
在毒理学评估的基础上,对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风险与利益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食品中的使用不会对消费者健 康造成不良影响。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发展历程
天然色素时期
早期人类使用的色素均为天然色 素,如植物提取物、动物组织提
取物等。
合成色素时期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色素 开始出现,因其色泽鲜艳、稳定 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
业。
现代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 的提高,合成色素的使用受到限 制,天然色素重新受到重视,同 时出现了新型的天然类似物合成
食品加工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主要用于改善食品的外观和色泽,增强食欲。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添加剂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时,应注意它们的稳定性、耐热性、耐光性等特点,以 及它们与其他添加剂的相互作用。同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食品 安全。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
目录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简介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性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是用于给食品 着色的添加剂,使食品具有诱人 的色泽,增强食欲。
分类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根据来源可分 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根据溶 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色 素。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食品安全标准 的更新,各国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对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限量规定进行动 态调整。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毒理学评估
通过对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进行毒理学评估,了解其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特性,为制 定安全限量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与利益评估
在毒理学评估的基础上,对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风险与利益进行评估,以确保其在食品中的使用不会对消费者健 康造成不良影响。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发展历程
天然色素时期
早期人类使用的色素均为天然色 素,如植物提取物、动物组织提
取物等。
合成色素时期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色素 开始出现,因其色泽鲜艳、稳定 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
业。
现代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 的提高,合成色素的使用受到限 制,天然色素重新受到重视,同 时出现了新型的天然类似物合成
食品加工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主要用于改善食品的外观和色泽,增强食欲。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添加剂一起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时,应注意它们的稳定性、耐热性、耐光性等特点,以 及它们与其他添加剂的相互作用。同时,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食品 安全。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
目录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简介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性 •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是用于给食品 着色的添加剂,使食品具有诱人 的色泽,增强食欲。
分类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根据来源可分 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根据溶 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色 素。
《色素和着色剂》PPT课件 (2)
类胡萝卜素包括: ① 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共
轭多烯(烃类胡萝卜素) ② 含氧衍生物(氧合叶黄素)
20
(一)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1、烃类胡萝卜素(Carotenes,又称胡萝卜素类)
β-胡 萝卜素
α-胡 萝卜素
21
2、含氧衍生物(Xanthophylls)
(1)玉米黄素 (zeaxanthin) (2)叶黄素 (lutein) (3)辣椒红素 (capsanthin)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NOMMb,又称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 色素,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
12
MNO2 (亚硝酸盐)的作用:
(1)发色 (2)抑菌 (3)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 亚硝胺生成;肉色变绿。
6
图8-3 肌红蛋白的血红素结构
图8-4 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
7
化学与颜色---氧化反应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 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 氧合作用。
(2)氧化作用:当肌红蛋白中的铁原子转变为Fe3+ 生成高铁肌红蛋白,被称为氧化作用。
8
N
O2
N
Fe2+
N 球蛋白 N
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不同pH时的结构变化
H+
A:醌型碱(蓝色)
AH+:花色羊阳离子(红色)
C:查尔酮(无色)
B:甲醇假碱(无色)
34
• 低pH值时,以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阳离 子占优势;而在pH4~6主要为无色甲醇假 碱结构;当溶液在pH6 时呈现无色。
轭多烯(烃类胡萝卜素) ② 含氧衍生物(氧合叶黄素)
20
(一)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1、烃类胡萝卜素(Carotenes,又称胡萝卜素类)
β-胡 萝卜素
α-胡 萝卜素
21
2、含氧衍生物(Xanthophylls)
(1)玉米黄素 (zeaxanthin) (2)叶黄素 (lutein) (3)辣椒红素 (capsanthin)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NOMMb,又称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 色素,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
12
MNO2 (亚硝酸盐)的作用:
(1)发色 (2)抑菌 (3)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 亚硝胺生成;肉色变绿。
6
图8-3 肌红蛋白的血红素结构
图8-4 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
7
化学与颜色---氧化反应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 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被称为 氧合作用。
(2)氧化作用:当肌红蛋白中的铁原子转变为Fe3+ 生成高铁肌红蛋白,被称为氧化作用。
8
N
O2
N
Fe2+
N 球蛋白 N
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不同pH时的结构变化
H+
A:醌型碱(蓝色)
AH+:花色羊阳离子(红色)
C:查尔酮(无色)
B:甲醇假碱(无色)
34
• 低pH值时,以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阳离 子占优势;而在pH4~6主要为无色甲醇假 碱结构;当溶液在pH6 时呈现无色。
第九章 色素-z
三、儿茶素 (茶多酚)
无色,轻微涩味 + 金属离子 → 白色 或 有色沉淀 氧化 → 褐色物质
四、单宁
(鞣质)
水解型: 酯键
缩合型: 原花色素
原花色素(无色花青素):
结构似花青素,无色
在酸中加热,原花色素 花青素, 呈色
与涩味有关
+ 蛋白质 → 沉淀
+ 生物碱 或 多价金属离子 → 有色沉淀
§9.2
结构基础:
四吡咯色素
4个吡咯构成的大环(卟吩)
一、叶绿素 (一)结构、性质
4种类型: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c 叶绿素d
不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
高等植物
与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脂蛋白→复合体
(二)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1.酶促变化 ① 间接作用: 脂酶、蛋白酶:破坏叶绿素-脂蛋白复合体 果胶酯酶:果胶水解 → 果胶酸 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
4. 光照的影响: 加速降解 5. SO2的影响: 脱色
SO 2
H + (H 2 O )
H SO 3
-
花色苷 ? ? ?
HO
o
SO 3 H
OH
OH H
6. 糖、糖降解产物的影响:
高浓度糖:颜色保护 低 :降解 或 加速变色 糖降解产物 + 花色苷 缩合 → 褐色
7. 金属离子的影响:
稳定的络合物,稳定颜色
低分子量降解产物 加 氧 产 物
化学氧化 光化学氧化
胡萝卜素
热、光、酸等 高温
几何异构化, 颜色变化不大
分解成小分子, 颜色改变
(二)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相对稳定
颜色:相当稳定,变化很轻微 VA原:减少 作抗氧化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讲解课件
02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蔬菜 、水果、花卉等。它们具有天然的颜色和香味,对人体无害 ,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常见的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包 括叶绿素、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饮 料、糖果、糕点、罐头等产品的着色。由于其安全性和营养 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使用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 剂。
地选择食品。
注意食品标签上的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标注
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成分表, 了解食品是否添加了色素和着色
剂。
对于添加了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 剂的食品,尽量选择低含量或无
添加的产品。
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 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保存
不当的食品。
避免过量摄入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控制食用含有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 食品的频率和量,特别是对于儿童、孕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性
安全性评估
选择建议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在使用前应经过严 格的安全性评估,以确保其不会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
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选择符合国 家标准的正规产品,避免购买使用过 量或不安全色素和着色剂的食品。
使用限量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会制定食品色素 和着色剂的使用限量,以确保食品安 全。
分类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有多种分类方 式,如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水 溶性色素和油溶性色素等。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作用
01
02
03
提升食品色泽
通过添加色素和着色剂, 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使 其更具吸引力。
增强食品感官品质
色泽是食品品质的重要指 标之一,良好的色泽可以 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第九章色素——食品化学课件PPT
为什么皂化不使叶绿素褐变?
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叶绿素 —CO 2CH3 热
-植醇 叶绿素酶
-植醇 叶绿素酶
脱植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 —CO 2CH3 热
焦脱镁叶绿素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
酸性:生成橄榄色的脱镁叶绿素
叶绿素酶:分子中的植醇由羟基取代,生成水溶性的脱植叶绿素 (绿色)。 焦脱镁叶绿素:镁离子被H取代,脱去甲酯基,颜色比脱镁叶绿素 更暗。
(2)叶绿素的性质 a.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 b.对光、热敏感。 c.在碱作用下皂化:在KOH作用酯水解形成双羧酸 钾,仍为绿色。 d.在酸作用下形成脱镁叶绿素:暗绿色至绿褐色 e.Mg2+可被Cu2+、Zn2+取代 f. 酶 的 作 用 : 叶 绿 素 酶 将 植 醇 链 水 解 ; 其 它 酶 ( P297):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
一、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 1、叶绿素(chlorophyll) (1)叶绿素的结构 头部(叶绿酸)
卟啉环,吡咯的N与Mg形成配位健 两个羧酸酯 生色团:卟啉环和Mg2+ 尾部:叶绿醇(植醇)
芋头
甘蓝
From:Carmen Socaciu. Food Colorants. CRC Press,2008
第一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分类
系别 吡咯色素 多烯色素
多酚色素
醌酮色素 其它色素
类别 卟啉类 胡萝卜素类 叶黄素类 花青素类 黄酮类 鞣质类 查耳酮类 酮类 蒽醌类 萘醌类 含氮花青素 混合物
色素举例 叶绿素、血红素 β–胡萝卜素 辣椒红素、臧红花素 玉米红、萝卜红 高粱红、可可色素 鞣质、儿茶素 红花红、红花黄 姜黄素、红曲色素 虫胶色素 紫草根色素 甜菜红、核黄素 焦糖
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叶绿素 —CO 2CH3 热
-植醇 叶绿素酶
-植醇 叶绿素酶
脱植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 —CO 2CH3 热
焦脱镁叶绿素
焦脱镁脱植叶绿素
酸性:生成橄榄色的脱镁叶绿素
叶绿素酶:分子中的植醇由羟基取代,生成水溶性的脱植叶绿素 (绿色)。 焦脱镁叶绿素:镁离子被H取代,脱去甲酯基,颜色比脱镁叶绿素 更暗。
(2)叶绿素的性质 a.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 b.对光、热敏感。 c.在碱作用下皂化:在KOH作用酯水解形成双羧酸 钾,仍为绿色。 d.在酸作用下形成脱镁叶绿素:暗绿色至绿褐色 e.Mg2+可被Cu2+、Zn2+取代 f. 酶 的 作 用 : 叶 绿 素 酶 将 植 醇 链 水 解 ; 其 它 酶 ( P297):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
一、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 1、叶绿素(chlorophyll) (1)叶绿素的结构 头部(叶绿酸)
卟啉环,吡咯的N与Mg形成配位健 两个羧酸酯 生色团:卟啉环和Mg2+ 尾部:叶绿醇(植醇)
芋头
甘蓝
From:Carmen Socaciu. Food Colorants. CRC Press,2008
第一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分类
系别 吡咯色素 多烯色素
多酚色素
醌酮色素 其它色素
类别 卟啉类 胡萝卜素类 叶黄素类 花青素类 黄酮类 鞣质类 查耳酮类 酮类 蒽醌类 萘醌类 含氮花青素 混合物
色素举例 叶绿素、血红素 β–胡萝卜素 辣椒红素、臧红花素 玉米红、萝卜红 高粱红、可可色素 鞣质、儿茶素 红花红、红花黄 姜黄素、红曲色素 虫胶色素 紫草根色素 甜菜红、核黄素 焦糖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课件
新鲜、可持续的选择
寻找新的食品着色剂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对 新鲜、健康的需求。
酶制剂与纤维素类色素
可应用于各种营养食品,如巧克力、奶酪和豆 奶等。
人造色素
通常来自于石油的化学合成,用于饼干、软糖 等食品。
Hale Waihona Puke 安全性评估毒性测试
进行安全性测试,确保色素和着 色剂没有严重的毒性反应。
食品安全标准
应用国家和国际标准,确保食品 色素和着色剂安全吸收。
天然来源
使用源自天然植物和动物的原料, 避免毒性化学物质的应用。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了解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们在食品制造中的重要性。
功能与用途
增色
为食品提供丰富的色彩,吸引消 费者的眼球。
美观
改善食品的质感和外观,增加观 赏性。
调味
增强食品的味道,让人更容易接 受。
掩盖缺陷
遮盖食品的缺陷,提高消费者的 满意度。
作用与应用范围
1
提高市场竞争力
色素和着色剂是区分不同品牌和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管和法规
1
卫生部门监管
批准和监管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使用和加工,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2
国际法规
如FDA、EEC等制定了严格规范,以确保国际贸易中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应用。
3
整合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生产和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天然成分的应用
在选材和处理过程中使用更多的天然色素,充 分挖掘植物和动物的色彩资源。
2
方便生产管理
色素和着色剂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
3
提高产品质量
色素和着色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味道,提高产品口感和品质。
色素和着色剂B
13
3. 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1)光、氧: 1O2和自由基与叶绿素反应,导致不可逆褪色 (2)酶:叶绿素酶、脂酶和蛋白酶及其他产酸酶 (3)酸、热:排气作用、产酸作用 (4)水份活度:AW低时,H+难以置换Mg2+
14
4. 护绿方法
(1)加碱护绿:使热烫液pH7.0 (2)高温瞬时灭菌 (3)加入铜盐和锌盐:Cu2+、Zn2+
3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波长(nm) 相应的颜色
400
紫
425
蓝青
450
青
490
青绿
510
绿
530
黄绿
550
黄
590
橙黄
640
红
730
紫
反射光(互补色)
黄绿 黄
橙黄 红 紫 紫
蓝青 青
青绿 绿
4
1. 食品色素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食品中能吸收和反射可见光波,进而 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 素。如固有的天然色素、加工中转化成的有 色物质和添加的食品着色剂。
甲基化程度提高则增加稳定性; 糖基化也有利于色素稳定。
(2)酸度
随着酸度的改变,花色素的结构改变,颜色随之改 变。
44
510nm
受 pH 变 化 的 影 响 , 在 pH0.71 时 为 深 红 色 ,pH 升高色 素转变成蓝色醌 式碱。
花青素-3-鼠李葡糖苷在pH0.71~4.02缓冲液 中的吸收光谱,色素浓度为1.6×10-2g/L
9
食品色素按来源,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 成色素
按溶解性质不同,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 性色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ppt
20
类胡萝卜素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氧化总 是从两端的不饱和环上开始,环上双键接受氧形 成环氧衍生物,然后此环氧衍生物分解造成环状 结构遭到破坏并形成羰基。进一步的氧化可在任 何一个双键上进行,形成可能的四元环过氧化物 中间体,然后裂分生成分子量较小的多种含氧化 合物。在此情况下,颜色将完全消失。
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耐光耐热,与碱变暗红色。 ▪ (2)胭脂红:红棕色粉末,水溶液为红色,溶于
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 (3)柠檬黄:黄色粉末,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
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39
3
11.1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 天然色素分类 1)来源 植物 、动物、微生物 2)溶解性 水溶性、脂溶性 3)结构 四吡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衍生 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
4
常见天然色素
▪ 吡咯类色素 吡咯色素由四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 基相连而形成的共轭体系,也就是卟啉环。 中间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与金属元素形成配 合物,而呈现各种颜色。
▪ 其基本结构为2-苯并吡喃酮。
27
pH对花青素的颜色变化
28
2 黄酮类色素
▪ 也称花黄素,基本结构为α-苯基并吡喃酮 (黄酮)
▪ 最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是黄酮和黄酮醇的衍 生物
29
性质
▪ 类黄酮的羟基呈酸性,一般为无色或浅黄 ▪ 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开环形成查耳酮结构而变
色 ▪ 酸性条件下查耳酮回复闭环结构,颜色消失 ▪ 遇铁变蓝 ▪ 氧化变褐
在食品加工的一般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并不 发生严重的降解反应,特别是含水量较大的情况 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21
一、胡萝卜素类
1、结构及性质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胡萝 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 素。它们都是含40个碳的多烯四萜,由异戊 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
类胡萝卜素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氧化总 是从两端的不饱和环上开始,环上双键接受氧形 成环氧衍生物,然后此环氧衍生物分解造成环状 结构遭到破坏并形成羰基。进一步的氧化可在任 何一个双键上进行,形成可能的四元环过氧化物 中间体,然后裂分生成分子量较小的多种含氧化 合物。在此情况下,颜色将完全消失。
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耐光耐热,与碱变暗红色。 ▪ (2)胭脂红:红棕色粉末,水溶液为红色,溶于
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 (3)柠檬黄:黄色粉末,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
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39
3
11.1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 天然色素分类 1)来源 植物 、动物、微生物 2)溶解性 水溶性、脂溶性 3)结构 四吡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衍生 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
4
常见天然色素
▪ 吡咯类色素 吡咯色素由四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 基相连而形成的共轭体系,也就是卟啉环。 中间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与金属元素形成配 合物,而呈现各种颜色。
▪ 其基本结构为2-苯并吡喃酮。
27
pH对花青素的颜色变化
28
2 黄酮类色素
▪ 也称花黄素,基本结构为α-苯基并吡喃酮 (黄酮)
▪ 最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是黄酮和黄酮醇的衍 生物
29
性质
▪ 类黄酮的羟基呈酸性,一般为无色或浅黄 ▪ 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开环形成查耳酮结构而变
色 ▪ 酸性条件下查耳酮回复闭环结构,颜色消失 ▪ 遇铁变蓝 ▪ 氧化变褐
在食品加工的一般条件下,类胡萝卜素并不 发生严重的降解反应,特别是含水量较大的情况 下,有足够的稳定性。
21
一、胡萝卜素类
1、结构及性质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胡萝 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 素。它们都是含40个碳的多烯四萜,由异戊 二烯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加热中,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会发生脱 镁反应生成脱镁叶绿素,并进一步生成焦脱镁叶 绿素(甲酯基也被脱除,同时该环的酮基也转变 为烯醇式),食品的绿色显著向橄榄绿到褐色转 变。
pH值是决定脱镁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碱性条件下( pH9.0)时,叶绿素对热稳定, 而在pH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到的提取物,如辣椒红、甜菜红、 红花黄、玉米黄等; 合成食品着色剂:指人工合成的产物, 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等。
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一)血红素化合物
血红素是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色素。在血 液中血红素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肌 肉中主要是以肌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活体动 物内分别发挥着氧气转运和储备的功能,同时 也影响着肉的色泽,特别是刺杀放血后,肌红 蛋白的含量与存在形式对肉的颜色有着很大的 影响。
1.血红素的结构
血红素是一种卟啉 类化合物,卟啉中心 有一铁离子与4个氮 原子配位结合。通过 中心铁离子与肌红蛋 白或血红蛋白的蛋白 质结合为一体。
肌红蛋白: 由153个氨基酸组成的1分子球蛋白与1
分子血红素络合而成。 血红蛋白:
可粗略看作肌红蛋白的四聚体。
2.肉在贮藏和加工中颜色的变化
(1)氧化反应
另外,有人发现,用氯化钠、氯化镁或氯 化钙处理烟叶并于90℃加热,其脱镁反应分别 减少47%、70%和77%。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 电屏蔽剂,限制了质子扩散进入叶绿体,从而 减缓了脱镁作用。
(3)光解
叶绿素受光辐照时会发生光敏氧化, 光可使卟啉环在次甲基处断裂,四吡咯 大环打开,在有氧的条件下能生成单线 态氧合羟基游离基。这些活性物质进一 步使开环的四吡咯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与更多的游离基,使叶绿素变色为无色。
(5)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的相邻羟基可以螯合多价的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因此,花青素和花色苷 的分子结构中若含有邻羟基,则遇到铝离子、 铁离子、钙离子、锡离子等金属离子时就会发 生络合变色,产物可能为深红、蓝、绿和褐色 等。
桃、梨、荔枝、蔓越橘和红甘蓝的加工中 常出现金属络合引起花色苷变色的问题。这种 络合物的稳定性高于花色苷,一旦生成就不易 逆转,但柠檬酸等有络合金属能力的成分可减 少它们的生成,并可使它们部分逆转为花色苷。
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 多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花黄素等; 酮类衍生物:如红曲色素、姜黄素等; 醌类衍生物:如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素等; 其他类:如甜菜红、焦糖色等;
(二)按来源不同分类
天然色素: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等;
动物色素:如血红素、卵黄及虾壳中的类胡 萝卜素;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 食品着色剂 天然食品着色剂:指从天然生物原料中得
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 它是酯酶的一种,可使植醇从叶绿素和脱 镁叶绿素上脱落,对于其他类型的叶绿素 衍生物此酶的活力变化很大。这种酶的最 适温度在60~82.2℃范围,80℃以上活性 下降, 100℃时就完全失活。
(2)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绿色蔬菜初经烹调或热烫后表观绿色似乎有 所加强并更加明快,这可能是由于原存于细胞间 隙的气体被加热逐出,另外叶绿体中不同成分的 分布情况这时也会有所变动,这些物理变化造成 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的情况变化而引起色感变化。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1)酶促反应
引起叶绿素破坏的酶促变化有两类:一类 是间接作用,一类是直接作用。
起间接作用的酶如脂酶、蛋白酶、果胶酯 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等。脂酶和蛋白酶 的作用是破坏叶绿素-脂蛋白复合体,使叶绿素 失去脂蛋白的保护而更易遭受破坏。果胶酯酶 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质子 浓度而使叶绿素脱镁。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 的作用是催化它们的底物氧化,其间产生的一 些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
(四)花青素类
花青素是多酚类化合物中一个最富色彩的 子类,多以糖苷(称为花色苷)的形式存在于植 物细胞液中,是植物最主要的水溶性色素之一, 构成花、果实、茎和叶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包 括蓝、紫、紫罗兰、洋红、红和橙色等。
1.结构
具有特征的C6C3C6 碳的骨架结构,所有花色 苷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结构。
(6)二氧化硫的影响
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时会造成水果和 蔬菜的花色苷可逆或不可逆地褪色或变 色。原因为二氧化硫作用于花色苷的C4 上生成了一种无色的物质。
(五)类黄酮化合物
1、结构
和花青素一样,类黄酮的碳架结构也是6C3C6, 区别于花青素的显著特征是4-位皆为酮基。
2.化学性质
(1)可与多种糖形成糖苷。
水溶液中花色苷在不同pH时可能有4种结构:
醌型碱
2-苯基苯并
醇型假碱 查尔酮
(蓝色)
吡喃阳离子
(无色) (无色)
(红色)
很多研究表明,花色苷在酸性溶液中呈色
效果最好。
(2)氧气与抗坏血酸的影响 花色素的不饱和性使它们对空气中的氧比
较敏感。 抗坏血酸氧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可诱导花
色苷的降解。
(3)光照 光照通常会加速花色苷的降解。
(4)糖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高浓度糖存在下,由于水分活度降低,花色 苷生成醇型假碱的速度减慢,所以花色苷的颜 色得到了保护。低浓度糖存在下(如果汁), 花色苷的降解或变色却加速,果糖、阿拉伯糖、 乳糖和山梨糖的这种作用比葡萄糖、蔗糖和麦 芽糖更强。这些糖自身先降解(非酶褐变)成 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然后再与花色苷类缩合而 生成褐色物质。升高温度和有氧气存在将使反 应加快,反应的机理尚未探明。
(二)合成食品着色剂
根据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标准》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 有苋菜红、胭脂红、新红、赤藓红、柠檬黄、 日落黄、靛蓝、亮蓝、铝色淀、合成β-胡萝 卜色素和叶绿素铜钠盐等。
高铁肌红蛋白(棕褐色) 肌红蛋白(紫红色)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色)
分割肉中色素的变化
氧气分压对3种“肌红蛋白”相互转化的影响
(2)变色反应
肉贮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 绿色物质,直接的效应物已知有两种;
①过氧化氢
可与血红素中的Fe2+或Fe3+反应生成绿色的 胆绿蛋白;
②硫化氢
在有氧存在时能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绿色的 硫代肌红蛋白;
食品中重要的花色苷:
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
2.花色苷的颜色与稳定性
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化学稳定性不高,它 们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经常因化学作用而变 色。影响因素主要有pH、温度、氧气浓度、 酶、抗坏血酸、二氧化硫、金属离子与糖等。
(1)pH对花色素结构变化的影响
(2)类黄酮化合物中,有许多物质呈黄色,但 由于颜色较淡,因此浓度低时对食品的颜色贡献 不大。
(3)类黄酮化合物在遇碱时会变成明显的黄色。
(4)类黄酮类物质也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 合物,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类黄酮类物质也可形成缩合物,而且缩合 后的颜色和呈色强度都会有一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四、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着色剂(GB2760-1996)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叶绿 素a(青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它们的含 量约为3:1,它们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 和颜色变化等极相似,除少数情况外,可以不加 区分。
叶绿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通常与 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及脂蛋白复合在一起,分 布在叶绿体内的碟形体的片层膜上。
1.叶绿素的结构
(一)天然食品着色剂
1.焦糖色素:糖质原料在加热缩水中缩合而成 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合物。
2.红曲色素:来源于红曲米,是一组由红曲霉 菌丝所分泌的微生物色素
3.姜黄素:是从生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地下 根茎中提取的黄色素。
4.甜菜红素:是从红甜菜块茎中提取的一组水 溶性色素。
5.其他:红花黄、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等。
动物被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的供氧 停止,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其还原状态,肌 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紫红色(肌红蛋白的颜色)。 当胴体被分割后,随着肉与空气的接触,还原态 的肌红蛋白向两种不同的方向转变,一部分肌红 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 蛋白,产生人们熟悉的鲜肉色,同时,一部分肌 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 肌红蛋白。随着分割肉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 肉色就越来越转向褐红色,说明后一种反应逐渐 占了上风。
2.食品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为外加的,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 一类食品添加剂。食品着色剂需要获得某些官方 机构的批准方可使用,在美国由食品与药物管理 局(FDA)负责审核和批准,在我国目前则由中国 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最后由卫生 部批准。
二、食品色素的分类
(一)按化学结构分类
四吡咯衍生物 (或卟啉类衍生物):如叶绿素和血红素;
第六章 色素与着色剂
一、食品色素的定义及种类
食品的色泽是通过它们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 及反射而产生的。
食品色素: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可见光进 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包括两部分:
1.天然色素
是食品原料中固有的,或是食品加工中由原 料成分转化产生的有色物质,被称为食品固有色 素或天然色素;
这些效应物在肉中出现被认为是微生物生长 的结果。
3.腌制肉的色泽
腌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在腌制过程中,在 发色剂的作用下,肌红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 后生成稳定的亚硝酰基血色原(紫红色)。
(二)叶绿素类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指高等植 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绿色色素。广义上指所有 起光合作用的卟啉色素。
(三)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又称多烯色素,它是在天然食品原 料中分布最广泛的色素。红色、黄色和橙色水果 及根用作物和蔬菜是富含类胡萝素的食品,卵黄、 虾壳等动物材料中也富含类胡萝卜素。一般来说, 富含叶绿素的植物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素。
pH值是决定脱镁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碱性条件下( pH9.0)时,叶绿素对热稳定, 而在pH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到的提取物,如辣椒红、甜菜红、 红花黄、玉米黄等; 合成食品着色剂:指人工合成的产物, 如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等。
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一)血红素化合物
血红素是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色素。在血 液中血红素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肌 肉中主要是以肌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活体动 物内分别发挥着氧气转运和储备的功能,同时 也影响着肉的色泽,特别是刺杀放血后,肌红 蛋白的含量与存在形式对肉的颜色有着很大的 影响。
1.血红素的结构
血红素是一种卟啉 类化合物,卟啉中心 有一铁离子与4个氮 原子配位结合。通过 中心铁离子与肌红蛋 白或血红蛋白的蛋白 质结合为一体。
肌红蛋白: 由153个氨基酸组成的1分子球蛋白与1
分子血红素络合而成。 血红蛋白:
可粗略看作肌红蛋白的四聚体。
2.肉在贮藏和加工中颜色的变化
(1)氧化反应
另外,有人发现,用氯化钠、氯化镁或氯 化钙处理烟叶并于90℃加热,其脱镁反应分别 减少47%、70%和77%。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 电屏蔽剂,限制了质子扩散进入叶绿体,从而 减缓了脱镁作用。
(3)光解
叶绿素受光辐照时会发生光敏氧化, 光可使卟啉环在次甲基处断裂,四吡咯 大环打开,在有氧的条件下能生成单线 态氧合羟基游离基。这些活性物质进一 步使开环的四吡咯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与更多的游离基,使叶绿素变色为无色。
(5)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的相邻羟基可以螯合多价的金属离 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因此,花青素和花色苷 的分子结构中若含有邻羟基,则遇到铝离子、 铁离子、钙离子、锡离子等金属离子时就会发 生络合变色,产物可能为深红、蓝、绿和褐色 等。
桃、梨、荔枝、蔓越橘和红甘蓝的加工中 常出现金属络合引起花色苷变色的问题。这种 络合物的稳定性高于花色苷,一旦生成就不易 逆转,但柠檬酸等有络合金属能力的成分可减 少它们的生成,并可使它们部分逆转为花色苷。
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 多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花黄素等; 酮类衍生物:如红曲色素、姜黄素等; 醌类衍生物:如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素等; 其他类:如甜菜红、焦糖色等;
(二)按来源不同分类
天然色素: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等;
动物色素:如血红素、卵黄及虾壳中的类胡 萝卜素;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 食品着色剂 天然食品着色剂:指从天然生物原料中得
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 它是酯酶的一种,可使植醇从叶绿素和脱 镁叶绿素上脱落,对于其他类型的叶绿素 衍生物此酶的活力变化很大。这种酶的最 适温度在60~82.2℃范围,80℃以上活性 下降, 100℃时就完全失活。
(2)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绿色蔬菜初经烹调或热烫后表观绿色似乎有 所加强并更加明快,这可能是由于原存于细胞间 隙的气体被加热逐出,另外叶绿体中不同成分的 分布情况这时也会有所变动,这些物理变化造成 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的情况变化而引起色感变化。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1)酶促反应
引起叶绿素破坏的酶促变化有两类:一类 是间接作用,一类是直接作用。
起间接作用的酶如脂酶、蛋白酶、果胶酯 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等。脂酶和蛋白酶 的作用是破坏叶绿素-脂蛋白复合体,使叶绿素 失去脂蛋白的保护而更易遭受破坏。果胶酯酶 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质子 浓度而使叶绿素脱镁。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 的作用是催化它们的底物氧化,其间产生的一 些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
(四)花青素类
花青素是多酚类化合物中一个最富色彩的 子类,多以糖苷(称为花色苷)的形式存在于植 物细胞液中,是植物最主要的水溶性色素之一, 构成花、果实、茎和叶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包 括蓝、紫、紫罗兰、洋红、红和橙色等。
1.结构
具有特征的C6C3C6 碳的骨架结构,所有花色 苷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结构。
(6)二氧化硫的影响
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时会造成水果和 蔬菜的花色苷可逆或不可逆地褪色或变 色。原因为二氧化硫作用于花色苷的C4 上生成了一种无色的物质。
(五)类黄酮化合物
1、结构
和花青素一样,类黄酮的碳架结构也是6C3C6, 区别于花青素的显著特征是4-位皆为酮基。
2.化学性质
(1)可与多种糖形成糖苷。
水溶液中花色苷在不同pH时可能有4种结构:
醌型碱
2-苯基苯并
醇型假碱 查尔酮
(蓝色)
吡喃阳离子
(无色) (无色)
(红色)
很多研究表明,花色苷在酸性溶液中呈色
效果最好。
(2)氧气与抗坏血酸的影响 花色素的不饱和性使它们对空气中的氧比
较敏感。 抗坏血酸氧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可诱导花
色苷的降解。
(3)光照 光照通常会加速花色苷的降解。
(4)糖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高浓度糖存在下,由于水分活度降低,花色 苷生成醇型假碱的速度减慢,所以花色苷的颜 色得到了保护。低浓度糖存在下(如果汁), 花色苷的降解或变色却加速,果糖、阿拉伯糖、 乳糖和山梨糖的这种作用比葡萄糖、蔗糖和麦 芽糖更强。这些糖自身先降解(非酶褐变)成 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然后再与花色苷类缩合而 生成褐色物质。升高温度和有氧气存在将使反 应加快,反应的机理尚未探明。
(二)合成食品着色剂
根据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标准》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 有苋菜红、胭脂红、新红、赤藓红、柠檬黄、 日落黄、靛蓝、亮蓝、铝色淀、合成β-胡萝 卜色素和叶绿素铜钠盐等。
高铁肌红蛋白(棕褐色) 肌红蛋白(紫红色)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色)
分割肉中色素的变化
氧气分压对3种“肌红蛋白”相互转化的影响
(2)变色反应
肉贮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 绿色物质,直接的效应物已知有两种;
①过氧化氢
可与血红素中的Fe2+或Fe3+反应生成绿色的 胆绿蛋白;
②硫化氢
在有氧存在时能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绿色的 硫代肌红蛋白;
食品中重要的花色苷:
天竺葵色素 矢车菊色素 飞燕草色素 芍药色素 牵牛花色素 锦葵色素
2.花色苷的颜色与稳定性
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化学稳定性不高,它 们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经常因化学作用而变 色。影响因素主要有pH、温度、氧气浓度、 酶、抗坏血酸、二氧化硫、金属离子与糖等。
(1)pH对花色素结构变化的影响
(2)类黄酮化合物中,有许多物质呈黄色,但 由于颜色较淡,因此浓度低时对食品的颜色贡献 不大。
(3)类黄酮化合物在遇碱时会变成明显的黄色。
(4)类黄酮类物质也可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配 合物,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5)类黄酮类物质也可形成缩合物,而且缩合 后的颜色和呈色强度都会有一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
四、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着色剂(GB2760-1996)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叶绿 素a(青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它们的含 量约为3:1,它们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 和颜色变化等极相似,除少数情况外,可以不加 区分。
叶绿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通常与 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及脂蛋白复合在一起,分 布在叶绿体内的碟形体的片层膜上。
1.叶绿素的结构
(一)天然食品着色剂
1.焦糖色素:糖质原料在加热缩水中缩合而成 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合物。
2.红曲色素:来源于红曲米,是一组由红曲霉 菌丝所分泌的微生物色素
3.姜黄素:是从生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地下 根茎中提取的黄色素。
4.甜菜红素:是从红甜菜块茎中提取的一组水 溶性色素。
5.其他:红花黄、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等。
动物被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的供氧 停止,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其还原状态,肌 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紫红色(肌红蛋白的颜色)。 当胴体被分割后,随着肉与空气的接触,还原态 的肌红蛋白向两种不同的方向转变,一部分肌红 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 蛋白,产生人们熟悉的鲜肉色,同时,一部分肌 红蛋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 肌红蛋白。随着分割肉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延长, 肉色就越来越转向褐红色,说明后一种反应逐渐 占了上风。
2.食品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为外加的,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 一类食品添加剂。食品着色剂需要获得某些官方 机构的批准方可使用,在美国由食品与药物管理 局(FDA)负责审核和批准,在我国目前则由中国 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最后由卫生 部批准。
二、食品色素的分类
(一)按化学结构分类
四吡咯衍生物 (或卟啉类衍生物):如叶绿素和血红素;
第六章 色素与着色剂
一、食品色素的定义及种类
食品的色泽是通过它们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 及反射而产生的。
食品色素:食品中能够吸收和反射可见光进 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统称为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包括两部分:
1.天然色素
是食品原料中固有的,或是食品加工中由原 料成分转化产生的有色物质,被称为食品固有色 素或天然色素;
这些效应物在肉中出现被认为是微生物生长 的结果。
3.腌制肉的色泽
腌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在腌制过程中,在 发色剂的作用下,肌红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 后生成稳定的亚硝酰基血色原(紫红色)。
(二)叶绿素类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指高等植 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绿色色素。广义上指所有 起光合作用的卟啉色素。
(三)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又称多烯色素,它是在天然食品原 料中分布最广泛的色素。红色、黄色和橙色水果 及根用作物和蔬菜是富含类胡萝素的食品,卵黄、 虾壳等动物材料中也富含类胡萝卜素。一般来说, 富含叶绿素的植物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