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沈慰

合集下载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杨淑丽;苗劲蔚【期刊名称】《中国医刊》【年(卷),期】2013(048)011【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30%.近年来国内发病率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有些地方已跃居妇科生殖道肿瘤首位.子宫内膜癌一直缺乏敏感、特异的肿瘤标记物.CA125是目前子宫内膜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仅有11%~3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升高,并且在其他妇科良性疾病中也有升高,缺乏很好的可信度.人附睾蛋白4(HE4)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记物,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关于HE4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近来国内外也相继有研究报道.现就HE4结构、组织表达、影响因素及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总页数】3页(P25-27)【作者】杨淑丽;苗劲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北京,10000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北京,10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人附睾蛋白4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J], 杨淑丽;苗劲蔚;何玥;李巍;吴玉梅2.血清糖类抗原125联合人附睾蛋白4、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分析 [J], 乔彦杰3.血清糖类抗原125联合人附睾蛋白4、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分析 [J], 乔彦杰4.人附睾蛋白4糖类抗原125和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 [J], 左文芳;李亚彪;闫达利5.甲壳质酶蛋白40、糖类抗原125和人附睾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J], 王晓诺;包香香;陈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实施对策探析

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实施对策探析

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实施对策探析吕莹【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2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6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术后LEDVT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LE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满意度评分和临床依从性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施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LEDVT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临床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04【总页数】2页(P129-130)【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预防效果【作者】吕莹【作者单位】110024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LEDVT是一种好发于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性血管疾病, 临床发病率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中发生LEDVT几率最高的是剖宫产手术, 其次则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1]。

针对LEDVT可予以药物溶栓、血栓碎吸术等治疗, 但临床治愈率普遍不高, 因此要求在手术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尽可能降低LEDVT的临床发病率, 更好的帮助妇科手术后患者改善预后。

本文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时采用预防术后LEDVT的有效护理方法,以便提供临床参考,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本院接受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指征, 无误诊, 同时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者[2]。

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60例。

常规组年龄31~54岁, 平均年龄(45.69±4.27)岁, 合并糖尿病者21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17例, 合并高血压者22例;实验组年龄34~58岁, 平均年龄(46.37±5.10)岁, 合并糖尿病者19例, 合并高脂血症者18例, 合并高血压者23例。

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

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

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
刘迎春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1(3)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术前3d,两组患者均采取术前综合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术前2h,使用SCL-90量表分别评估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两组
患者的得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h心理状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
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子宫内膜癌介入手术患者
术前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总页数】2页(P94-95)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介入;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作者】刘迎春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9-22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评估及中医护理干预分析 [J], 张营营
2.中医情志护理联合中医膳食干预对淋巴瘤化疗患者营养指标和心理状况的影响
[J], 王锦
3.中医情志护理配合中医膳食干预在改善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营养指标和心理状况中的作用 [J], 倪瑜
4.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J], 李鑫鑫; 陈婷
5.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J], 魏婷婷;张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癌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子宫内膜癌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推广机器人手术、立体定向放疗等新技术,提高手术治 疗的精准度和放疗的效果。
探索更加精准的诊断方法,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关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康复和长期管理,建立完善的患 者随访体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对策
加强子宫内膜癌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医生的警惕性;推广子宫内 膜细胞学检查等筛查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
挑战
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尚未普及,部分医院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
对策
加强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的培训和推广,建立区域性的协作网络,促 进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 药物。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 术后感染。
处理出血和疼痛
对术后出血和疼痛等并发症及时处理,减轻患者 痛苦。
预防深静脉血栓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深 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随访与复发监测
制定随访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复发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确保随访 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病理分期
在手术切除后,根据肿瘤浸润深度、侵犯范围、淋 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进行分期,有助于指导后续治 疗。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 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 手段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生存率。
随访与监测
定期会诊制度 紧急联络机制 信息共享平台 协同工作流程
各学科专家定期会诊,共同讨论 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

一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头颈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头颈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合并头颈静脉血栓的护理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体内膜层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内膜腺癌最为多见,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多采用全子宫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生存率大大提高,但是部分患者会产生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出血、感染、尿潴留、淋巴囊肿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这些术后并发症会影响生存质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VTE 为肿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肿瘤患者发生VTE风险比非肿瘤患者高4~6倍,住院肿瘤患者 VTE的发生率为5.4% [[[1] Khorana AA,Francis CW,Culakova E,eta1.Thrombeombolism in hospitalized neutmpenia cancer patients[J].J Clin Oncol, 2006,24(3):484—490. ]]。

血栓的病因主要是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异常的血流高凝状态以及其他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血液内成分及数量的改变等。

内膜癌根治术后发生VTE受多种综合因素影响,比如年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恶性肿瘤、手术时长和术[]后卧床时间等有关,因此对恶性肿瘤治疗术后血栓的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例子宫内膜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患者相继并发头颈多处血栓,病情变化快,临床少见,区别于常规护理。

该名患者于2019年4月23日在全麻下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右侧颈内静脉、乙状窦和横窦血栓,经过治疗后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62岁,已婚,主诉绝经10年余,阴道流血2月余于2019年4月19日入院,此前在当地医院行诊刮术,术后病理提示:(宫腔)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伴癌栓形成,建议往上级医院就诊,遂至我院妇科门诊就诊。

2022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全文

2022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全文

2022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全文)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达70% ,如果治疗规范则总体预后较好。

尽管如此,仍有7% ~ 15%的早期(I ~ U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肿瘤复发。

另外,晚期(IΠ ~ IVA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即使接受了系统规范治疗,5年内无疾病复发率也仅58%~59%°而一旦肿瘤复发,治疗便较为棘手。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指接受初始治疗后出现的局部或者广泛复发转移。

大多数复发发生在初始治疗的3年内,其中局限于盆腔的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为55% , 远处转移者仅为17%o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选择需基于复发的部位及数量、初始治疗情况、患者一般情况以及肿瘤病理类型,以及相关分子指标等情况制定,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强烈建议启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 )讨论。

治疗的方式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

随着近年来对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优化和深入理解,更多的治疗选择进入视野,个体化的精准医疗正广泛开展。

本文将阐述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基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及分型的治疗选择。

1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最新进展经典Bokhman分型根据病理分型和预后,分为:I型雌激素依赖型;∏ 型非雌激素依赖型。

该分型较简单,对患者复发风险分层不够精准,对后续治疗作用有限。

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提出新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z TCGA )分子分型:依据多组学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性分为4个亚型:POLE超突变型:约占7% ;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 MSI) /高突变型:约占28% ;低拷贝数型(copy number low ) /微卫星稳定型(microsatellite stable , MSS ):约占39% ;类浆液样型(serous-like )/高拷贝数型copy number high : 约占26%o分子分型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复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中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而高拷贝数型预后最差。

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沈晓燕
【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037)006
【摘要】化疗是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化疗在高危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临床研究GOG209将卡铂/紫杉醇(carboplatin and paclitaxel,TcP)与子宫内膜癌标准化疗方案阿霉素/紫杉醇/顺铂联合化疗(doxorubicin,paclitaxel and cisplatin,TAP)进行比较,其结果值得期待.放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高危早期患者的生存.续贯化疗-放疗-化疗模式(chemotherapy,interval radiation and further chemotherapy,CRC)有利于改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需重视化疗的毒副作用,序贯双联疗法(卡铂/紫杉醇和卡铂,阿霉素)是一种降低药物毒性的策略.
【总页数】4页(P436-439)
【作者】沈晓燕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化疗进展 [J], 郝曼;金平
2.子宫内膜癌化疗的进展研究 [J], 梁琼文
3.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进展 [J], 林靓
4.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及化疗的研究进展 [J], 申香丹
5.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进展 [J], 王艺霖;张溪;姜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研究

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研究

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研究王蕊;刘朝霞;俞进;梁竹巍;魏丽惠【期刊名称】《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5(6)3【摘要】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g)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生存素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及浸润子宫肌层深度的关系。

方法取正常周期、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各2 0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0例以及子宫内膜癌2 0例,应用人生存素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SCP法,观察其表达情况。

结果生存素在2 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全部表达,细胞浆呈均匀染色;2 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6 0 %呈细胞浆均匀染色染色;10例萎缩型子宫内膜均不表达生存素;2 0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素,细胞浆均匀染色;2 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素,但间质细胞表达弱于腺上皮细胞;3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10 0 %表达生存素,特点是10 0 %浆表达,间质细胞表达明显弱于腺上皮细胞,同时4 3 33%核表达,且核表达率与临床期别、病理级别、侵犯基层深度有密切关系,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生存素不是子宫内膜癌特有的标志蛋白,但可能是预后判断和监测治疗的指标。

【总页数】4页(P189-191)【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表达研究;生存素;腺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病理级别;单纯增生;细胞表达;不典型增生;多克隆抗体;SSCP法;非典型增生;细胞浆;临床分期;子宫肌层;表达情况;密切关系;标志蛋白;差异显著;监测治疗【作者】王蕊;刘朝霞;俞进;梁竹巍;魏丽惠【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R581.1【相关文献】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J], 迟小岩;冯鸽;卢静2.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中不同表达的临床意义 [J], 覃建庆;宋一丽;李明勋3.β-连环素与E-钙粘素在子宫异位内膜、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对比研究 [J], 郭久柏;张琦4.生存素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mRNA表达的研究 [J], 王蕊;魏丽惠;闫征;范丽昕5.松弛素在正常、不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J], 李宪蕊;惠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陈铁福;孙倩
【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13)2
【摘要】目的: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患者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要求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患者进行HRT.行HRT前建立随诊病历,记录症状,做全面体检和检验.根据个人情况,给予雌孕激素制剂,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和检验随诊.结果:20例患者经HRT后,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未见子宫内膜癌复发,也无乳腺肿瘤生长.结论: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可以谨慎使用HRT.
【总页数】2页(P238-239)
【作者】陈铁福;孙倩
【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天津,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天津,300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激素替代治疗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巴彩霞;杨艳红;柴劲
2.术前放疗加术后孕激素联合治疗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观察 [J], 刘彬;陈丽慧;马星卫;吴青;胡绍琼
3.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HRT)的临床观察 [J], 孙倩
4.激素替代治疗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J], 巴彩霞;杨艳红;柴劲;
5.激素替代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致患者更年期症状的安全性分析 [J], 李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文关怀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人文关怀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00 ) 详 见表 1 随访 3 6个 月 , 察组 性 生活 满意 2 .5 。 。  ̄ 观 2例 , 占
8 .8 对 照组 性 生 活 满意 的 1 1 %: 4 4例 , 4 .7 两 组 比较 差 占 66 %;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0 ) P .5 。
表 1 人 性 化 管 理 实施 前 、 患 者 满 意 度 调 查 结 果 比 较 [( ) 后 n% 】
注 : 对 照 组 比较 . <00 与 .5
理 护 理 , 患 者 入 院 时就 以尊 重 患 者 为前 提 , 从 热情 帮 助患 者 尽 快熟 悉 环境 , 心倾 听 患 者诉 说 , 掌握 患 者 的思 想 动 态 , 耐 以
同 时 针 对 不 同 的 患 者 选 择 恰 当 的 语 言 . 入 浅 出 地 对 子 宫 内 深
子宫 内膜癌 患 者在 整 体 护理 的基础 上 进行 人 文 关 怀 , 组 患者 为 观察 组 , 与 2 0 本 并 0 9年 6月 ~ 0 0年 6月 3 21 0例 患 者 作 为 对 照组 进 行对 比 , 采用 跟 踪 分析 和 问卷 调 查 的 形式 , 察两 组 患 者 的护 理效 果 和术 后 的生 活 质量 。 结果 两 组 观 患 者 问 卷 调 查 结果 显 示 , 察 组 非 常满 意 2 观 2例 , 意 5例 , 体 满 意 率为 1 00 %; 照 组 非 常 满意 4例 , 意 1 满 总 0 .0 对 满 9 例 ,满 意率 为 7 .7 66 %;两 组 比较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00 ) 随访 3 6个 月 ,观 察组 性 生 活 满意 2 .5 。 - 2例 , 占 8 .8 ; 照 组性 生 活满 意 的 1 1 % 对 4 4例 , 4 .7 ; 占 66 % 两组 比较 差异 具有 统 计学 意 义 ( P<00 ) 结 论 注重 以人 为 本 , .5 。 充 分 尊重 患 者 , 生理 、 理 、 化 、 会 、 神 多层 次 对 患者 进 行关 怀 , 明显 提 高患 者满 意度 , 高 术后 患 者 的生 活 从 心 文 社 精 可 提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精选全文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精选全文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MDT的目的和职责
(一)目标 ▪ 通过规范的MDT,为患者提供包括评估、治疗、辅助生殖和预防在内的全周期
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结局。 (二)针对人群 ▪ 包括但不仅限于有保留生育需要,经接诊医生初步评估可能实施保留生育功能
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其他特殊的子宫 内膜或宫体病变,例如经规范治疗无法完全缓解的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不 典型息肉状腺肌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意愿者, 也适用于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MDT。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MDT各学科职责和诊疗要点
5. 分子检测:
▪ 所有拟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子宫内膜病变在启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前,需常 规进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P53、Ki67、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 (MLH1、PMS2、MSH2及MSH6)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治疗过程中动态评估ER、 PR及Ki67的表达变化。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MDT各学科职责和诊疗要点
▪ 子宫内膜病变评估首选盆腔增强MRI,应以宫腔线为基准 确定扫描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应详细评估和报告 病灶具体位置和大小(如宫腔上段近宫底、宫腔下段、 宫角区);对影像学可疑肌层浸润区应重点描述以指导 宫腔镜定位活检,应注意鉴别机械性损伤或子宫腺肌病 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导致的结合带缺失或模糊。
▪ 注意评估有无宫颈间质累及、子宫外累及、盆腔淋巴结 有无肿大或可疑转移(主要基于淋巴结短轴直径:盆腔 淋巴结>8mm,主动脉旁淋巴结>10mm)。九宫格宫腔定位 图可用于可疑病灶定位标记(图2)。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8【摘要】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其特征是家族性聚集,发病早,多见于右半结肠,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其他肿瘤包括小肠癌、胃癌、胆管癌、卵巢癌、肾盂/输尿管癌、皮脂腺肿瘤等。

EC是女性最常见的Lynch综合征相关肠外肿瘤,终身风险高达40%~60%。

研究表明,女性错配修复基因携带者患EC的终身风险超过患CRC 风险。

目前国内关于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Lynch syndrome,LS-EC)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LS-EC的筛查、诊断仍未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就LS-EC的发病机制、筛查、诊断、临床病理特征、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1522-1526)【作者】顾宁宁;许天敏;齐月;王鑫;王晓君;祝贺【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2.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3.MMR蛋白表达结合林奇综合征肿瘤家族史在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4.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癌NCCN

子宫内膜癌NCCN

近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5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二版)》。

相比2014年指南而言,2015年第二版与第一版指南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更新相同,仅在讨论部分新版指南做了相应的更新,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一、2015年指南(第二版)主要更新1. 新版指南将旧版指南中的“FIGO 2010分期”修正为“FIGO 2009分期”。

2. 讨论中新增“病理学”部分,强调术后病理诊断的内容及流程,指出术前活检病理标本确定的组织学分级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的组织学分级不一定相符合。

有研究提示有15%-20%的术前标本在术后组织学分化会升级。

术中肉眼判断切除子宫标本浸润肌层的深度的准确性也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一个研究提示G1的准确度为87.3%,G2为64.9%,G3为30.8%。

结合近期的研究表明利用前哨淋巴结显像的病理超分期技术(如连续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以提高肿瘤微转移病灶检测准确率的潜在重要性。

3. 对于怀疑肿瘤扩散到子宫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术前新辅助化疗。

4. 放疗原则上指出阴道残端愈合后应尽早开始术后辅助放疗,最好不超过术后12周。

二、分期新版指南采用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的分期标准(表1,表2)。

表1 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分期表2 FIGO 2009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期注:Ⅲ期是指肿瘤病灶浸润腹腔内组织而不仅仅是子宫底突向腹腔;子宫癌肉瘤的分期和子宫内膜癌相同。

三、2015 NCCN子宫肿瘤诊疗指南(第二版)主要内容对于子宫肿瘤患者,术前建议进行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内膜活检及胸片,非必要性检查包括肝肾功检查、生化检查。

如果患者年龄<50岁且有明显的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可考虑进行遗产学咨询和基因诊断。

(一)子宫内膜样腺癌1.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初始治疗对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肿瘤局限于子宫体;肿瘤侵犯宫颈;肿瘤超出子宫外。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

如何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妇瘤科 陈红敏
子宫内膜癌
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近20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欧美国家已居女性生殖
道恶性肿瘤首位; 40岁以下妇女中发病数由2/10万上升至40-50/10万; 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好。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I型)
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
增生,继而癌变有关。 85%~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属于此型; 患者较年轻,多在绝经前后,甚至在生育年龄发病; 常伴肥胖,绝经延迟,合并一系列内分泌代谢紊乱, 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以及与此相关的高血压等疾 病; 易早期发现; 预后好。
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II型)
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可能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8、经济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不发达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雌激素替代较为普遍; 摄入脂肪过多,体力活动少。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病史
重视与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病史收集
对于有家族史,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不育及多囊 卵巢,长期雌激素替代及乳癌术后长期服用三苯氧胺 病史者,均应高度警惕。
谢谢!
2、不孕不育 卵巢不排卵引起的不育,患内膜癌的风险明显增 高。约15%-20%的内膜癌患者有不育史。因无排卵或少 排卵,导致孕激素缺乏或不足,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 续刺激,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3、肥胖
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明显增加了患内膜癌的风险。 是内分泌不平衡的表现; 机体大量的脂肪增加了雌激素的储存; 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可在脂肪组织内转化为雌酮, 雌酮是绝经后妇女体内主要的雌激素。
突变有关; 多为老年体瘦患者; 无内分泌代谢紊乱的表现; 诊断时多期别晚; 预后很差。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
吴婷婷;吕卫国;谢幸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8(23)5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因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就能明确诊断,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0%-90%。

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一部分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其治疗方案不仅需要传统的分期手术治疗,更需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各种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页数】5页(P478-482)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治疗;复发;预后;因素分析,统计学
【作者】吴婷婷;吕卫国;谢幸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对早期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血清IGF-1、CA125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J], 李春梅;代淑兰
2.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补充治疗及晚期患者非手术治疗 [J], 王刚;董霞
3.孕激素辅助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育功能的影
响 [J], 雷瑞芸; 曾亮
4.行术后辅助治疗的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杨爱萍;魏顺英;万颜婕;赵俊哲
5.长疗程紫杉醇联合洛铂方案在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治术后辅助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 [J], 徐蕾;吴玲姣;吴宝华;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

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

Ⅲ及Ⅳ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探讨李庆菊;马志芳;李庆水;马悦冰;盛修贵【期刊名称】《肿瘤防治杂志》【年(卷),期】2003(10)12【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Ⅲ、Ⅳ期子宫内膜癌 78例 ,按治疗方式分 4组 :单纯放疗组 8例 ,单纯手术组 7例 ,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 4 6例 ,放疗加化疗组 14例 ,另 3例为化疗加激素治疗。

结果 :78例总的3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1 5 % (4 8 78)和 2 9 0 % (18 6 2 ) ;子宫内膜腺癌为 6 5 2 % (4 5 6 9)和 34 0 % (18 5 3) ,子宫内膜腺鳞癌为 3 8和 0 ,两者 3年生存率 ,P >0 2 5 ,腺磷癌无 1例生存 5年。

3年生存率:Ⅲ期75 0 % (4 2 5 6 ) ,Ⅳ期2 7 3% (6 2 2 ) ,P <0 0 0 1。

5年生存率:Ⅲ期4 0 5 % (17 4 2 ) ,Ⅳ期 5 0 % (1 2 0 ) ,P <0 0 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腺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 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方式中以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组疗效佳 ,与单纯放疗及化疗加放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3、5年生存率 ,P >0 0 5。

结论 :影响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主要为FI GO期别、组织学类型。

【总页数】3页(P1302-1304)【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病理学;子宫内膜肿瘤;治疗;综合疗法;预后【作者】李庆菊;马志芳;李庆水;马悦冰;盛修贵【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J], 陶应珍;丁成玉;岳阳2.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李明珠;王志启;赵丽君;李小平;王建六;张春芳;魏丽惠3.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及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J], 王莉;杨宁4.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J], 钟锴娜;苏园园;韩燕华;陈汝虹5.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伍曙薇;谢杨琴;冯逸凡;张晓慧;张敏敏;颜士杰;李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子宫内膜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子宫内膜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子宫内膜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王建六;魏丽惠;何申戌【期刊名称】《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0(0)1【摘要】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是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但是,临床上由于子宫内膜癌的耐药性,经常遇到子宫内膜癌经手术、化疗和(或)放疗后复发或病情未控的情况,晚期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成为临床的难点。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又称体外聚焦热疗(focused extracorporeal pyrotherapy,FEP),是新近发明的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方法,目前已有应用于肝癌、前列腺癌等的报道,尚未见关于妇科肿瘤的报道。

本文对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放疗后右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再次手术、放疗和化疗,病情未控。

【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超声热疗;高能聚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妇科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妇科恶性肿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体外聚焦;辅助治疗【作者】王建六;魏丽惠;何申戌【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北京大学碎石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并放疗治疗腹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J], 张秀芳;孙洪禹2.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36例疗效分析[J], 陈武进;夏传宝;任丽萍;方公贤3.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36例疗效分析[J], 陈武进;夏传宝;任丽萍;方公贤4.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加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J], 闫俊丽;贺会江;潘雪峰5.高能聚焦超声热疗联合化疗治疗23例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观察 [J], 崔学尧;雷廷发;陈雪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葛根素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及转移的实验研究

葛根素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及转移的实验研究

葛根素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及转移的实验研究韩洁;俞超芹;沈慰;王针织【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9(0)7【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卵巢癌HO-8910细胞黏附、侵袭人工重组基底膜(matrigel)、趋化性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HO-8910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的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葛根素对卵巢癌细胞HO-8910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黏附人工重组基底膜实验检测葛根素对HO-8910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聚碳酸酯膜细胞培养小室(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葛根素对HO-8910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能力。

结果HO-8910细胞阳性;细胞黏附实验中,20μmol/L葛根素处理细胞12h后OD值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P<0.01),抑制率达50.63%;Transwell小室侵袭、趋化性运动实验中,20μmol/L 葛根素处理细胞12h后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P<0.01),抑制率分别达到38.59%、40.63%;葛根素与雌激素联合干预组的穿膜细胞数比雌激素组明显减少[分别为(33.40±3.30)vs(48.05±3.56)(P<0.01);(35.35±3.03)vs(52.45±1.04)(P<0.01)]。

结论葛根素可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黏附、侵袭和运动的能力,可拮抗雌激素对细胞恶性行为的刺激作用。

【总页数】4页(P632-635)【关键词】葛根素;黏附;侵袭;运动;转移;雌激素受体【作者】韩洁;俞超芹;沈慰;王针织【作者单位】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R734.2【相关文献】1.卵巢癌细胞中CD44的表达及其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卵巢癌细胞黏附侵袭的实验研究 [J], 董武;周欣;崔越宏;王振宁;徐惠绵2.斑蝥素抑制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J], 何太平;莫丽儿;梁念慈3.三种腺苷类似物抑制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侵袭的实验研究 [J], 朱峰;刘新光;梁念慈4.丁酸钠抑制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 [J], 张丽娟;刘淳;杜彦芳;王秋红5.长链非编码RNA PVT1抑制miR-31表达并促进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 [J], 王淼;王丽娥;刘丽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延伸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延伸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接受延伸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张吴花;陈兰;史迎春
【期刊名称】《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年(卷),期】2021(8)19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延伸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于我院接受手术干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基本资料,选择6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比护理相关数据。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干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实施延伸性护理效果理想,能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使患者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疾病,可进行推广使用。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张吴花;陈兰;史迎春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实施延伸性护理效果分析
2.延伸性护理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用延伸性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4.延伸性护理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5.
集束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改善效果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改善效果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改
善效果
贾鹏飞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18(27)A01
【摘要】目的探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基本护理,研究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和术后康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

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和改善术后康复情况,促进早日康复。

【总页数】2页(P178-179)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子宫内膜癌;术后康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作者】贾鹏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J], 郑小玲
2.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与预防效果[J], 盛红珊; 努尔古丽・买提哈提; 赛乃木古丽・图尔荪
3.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杨阳
4.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J], 辛娟
5.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改善效果 [J], 任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激素无反应者,几乎均有P53基因突变.
Endometral Ca
4
子宫内膜癌分两型
I 型:雌激素依赖型,约占子宫内膜癌60-70% 与大量雌激素刺激有关,HRT、肥胖、无排卵
发生在围绝经期 伴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R(+)、PR(+)、P53(-) 包括:1-2级内膜样腺癌、粘液性腺癌
II 型:非激素依赖型,约占子宫内膜癌20-30% 发生在绝经后
Endometral Ca
30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手术
放疗 化疗 内分泌治疗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生育情况,有无高危因素,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Endometral Ca
31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手术 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了解病变的范围, 确定手术病理分期, 了解与预后相关的因素, 决定术后采取的治疗方案。
23
临床表现-出血
不正常的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症状, 特别在绝经前期和绝经期。约80%为良性病变。 所有不正常的子宫出血的妇女均应做子宫内膜活检。 Stovall等:Pepille、Novak curet和刮宫术后再行子宫切除 术,发现用这些方法术前诊断的失败率分别为 5%、4%和 6%。 (ObsGynecol 1989; 73:405)
The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is present on the lumenal surface of this cross section of uterus. Note that the neoplasm is superficially invasive. The cervix is at the right.
Endometral Ca
7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再生、分化、剥脱,依赖女性激素作用。 子宫内膜由无对抗的雌激素刺激所引起增生; 单用雌激素一年,20%子宫内膜增生。 内膜增生以腺体病变为主、伴有少量间质病变,少数可以发 展成癌。其特征为腺体形状、大小不规则,腺体/间质比例 升高。
Endometral Ca
Endometral Ca
↑ 2× ↑ 3× ↑10× ↑4~15 ↑3.0 ↑1.5 ↑7.5 ↑2.4 ↑1.6~2.4 ↑1
6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称“三联征”-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家族遗传
10% 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40%~60%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NPCC)妇女 有患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占结肠直肠外肿瘤的首位。
Endometral Ca
29
非典型增生的治疗 (围绝经或绝经者)
因潜在恶变率高,特别是重度非典型增生不易与高分化腺 癌鉴别,原则应手术。
手术治疗 行子宫切除,无恶性依据时保留双附件
只能试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于治疗后周期性取内膜, 用孕激素治疗后又复发者 不能耐受孕激素副作用者行子宫切除 对高龄、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手术者 用孕激素治疗,定期刮宫取内膜
Endometral Ca
14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 (高危型子宫内膜癌)
浆液性癌 Serous carcinoma 粘液性癌 Mucinous carcinoma
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混合型癌 Mixed carcinoma 未分化癌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混杂癌 Miscellanous carcinoma 转移癌 Metastasis
Endometral Ca
17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FIGO,1971) Clinical staging
Ⅰ期 癌局限于宫体 Ⅰa 子宫腔长度≤8cm Ⅰb 子宫腔长度>8cm 腺癌组织学分级:G1 高分化腺癌 G2 中分化腺癌 G3 低分化腺癌 Ⅱ期 癌瘤累及子宫体及宫颈,局限于子宫,无子宫外病变 Ⅲ期 癌扩散至子宫外,局限于盆腔内 (阴道、宫旁组织可能受累,但未及膀胱、直肠) Ⅳ期 癌播散于盆腔内,累及膀胱、直肠,或有盆腔外转移 Ⅳa 膀胱、直肠受累 Ⅳb 远处转移
Endometral Ca 9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单纯增生极少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伴有细胞学不典型性的内膜增生常可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核异型性的存在是最值得注意的特征。 不典型增生进展为癌比无不典型增生高10倍(23% 和
1.6%)。
Endometral Ca
10
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伴萎缩性内膜,ER(-)、PR(-)、P53(+) 包括:3级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
Endometral Ca 5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 超过标准体重的21%~50% 超过标准体重的 50% 雌激素替代(ERT) 糖尿病 高血压 三苯氧胺( > 5年 ) 晚绝经 初潮早 不孕
低危组 Ⅰ期a、b(侵肌<1/2)及细胞分化好(G1、2):
Endometral Ca
32
手术分期(Stating laparouomy)
开腹、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探查盆腹腔 对子宫外可疑播散处活检(冰冻检查) 经筋膜外子宫全切及附件切除术 剖视宫腔,确定癌肿生长部位,累及范围,浸润深度, 取癌组织送冰冻切片检查 分级G1, 无肌层浸润, 腺癌 宫颈管无受累 不行淋巴结切除 分级G2、G3 有肌层浸润, 特殊病理类型 宫颈管受累 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取样 手术病理分期 确定高危、中危、低危组,选择辅助治疗
子宫肉瘤:宫颈活检、细胞学检查、分段刮宫可有帮助。 输卵管癌:少见,妇检、诊断刮宫、B超等可协助鉴别。 卵 巢 癌:卵巢内膜样癌与晚期子宫内膜癌不易鉴别。
Endometral Ca
28
子宫内膜增生治疗
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孕激素治疗 轻度非典型增生:黄体酮经前10mg/d × 10d周期性用药
中度/重度:大剂量孕激素持续治疗3月,定期诊断刮宫, 决定是否继续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 要求生育者,粘膜正常后,可用氯底酚促排卵治疗。
Endometral Ca 18
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 ) Surgical Stage
Ⅰa 累及内膜层
Ⅰb 侵及肌层≤1/2
Ⅰc侵及肌层<1/2
Ⅱa累及宫颈粘膜腺体
Ⅱb侵犯宫颈间质
Endometral Ca 19
手术病理分期(FIGO,1988 ) Surgical Stage
Ⅲa 浆膜(或)附件 (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Endometral Ca
24
辅助诊断
(1)子宫内膜活检:分段诊断性刮宫; (2)B超检查:首选筛查方法,常见子宫内膜明显增厚, 绝经后≥5mm,阴性预测值达96%。 (3)MRI、CT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相同; MRI 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肌层受侵深度。 (4)宫腔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病变情况, 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注意膨宫剂压力<80mmHg,否则有肿瘤扩散危险。 (5) 血清标记物检查 CA125。
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轻度 中度 重度
腺体增生并有细胞异型性 (含单纯性非典型增生、复杂性非典型增生)
Endometral Ca 13
病理组织类型
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1987
子宫内膜样腺癌 Endometrioid carcinoma (1)纤毛状腺癌 Ciliated adenocarcinoma
Ⅲb阴道转移
Ⅲc盆腔和(或)主 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Endometral Ca
20
症状与体征
75% 均为早期患者,极早期可无症状。 不规则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感染、坏死) 疼痛 全身症状
Endometral Ca
21
病理特点 大体表现
可发生在子宫各部位,宫体部位较多 不同组织类型的癌肉眼无明显区别 侵肌时子宫体积增大, 浸润肌层癌组织境界清楚,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
沈 慰
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
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20~30%) 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 女性四大恶性肿瘤排序: 乳癌>肺癌>肠癌>EC
Endometral Ca
2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分布 高发年龄为58-61岁; 60%绝经后, 30%绝经前; 40岁以下患者仅占2% – 5%;
25岁以下患者极少 。
Endometral Ca
3
发病机理
雌激素是突变诱导剂。这一效应似通过刺激cyclin D转录 基因、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起作用。 雌激素可能影响多种基因表达,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中 的细胞信号改变。 P53与雌激素关系不大。在内膜增生中不存在,但在20%的 内膜癌中可见,在浆液性内膜肿瘤,高达90%。 子宫内膜浆液性肿瘤由萎缩的子宫内膜发展而来,对雌、
呈坚实灰白色结节状肿块。
Endometral Ca
22
子宫内膜癌 III 期
侵肌全层、宫颈、附件 侵肌
This adenocarcinoma of the endometrium is more obvious. Irregular masses of white tumor are seen over the surface of this uterus that has been opened anteriorly. The cervix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This enlarged uterus was no doubt palpable on physical examination. Such a neoplasm often Endometral Ca present with abnormal bleed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