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说课材料
现代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含义题型讲解(有答案)

(5)我把买来的野姜花用一个巨大的陶罐放起来,小屋里就被香气缠绕,出门的时候,香气像远远的拖着一条尾巴,走远了,还跟随着。我想到,即使像买花这样的小事,也有许多珍贵的经验。
(6)有一次赶火车要去见远方的友人,在火车站前被一位卖水仙花的小孩拦住,硬要叫人买花,我买了一大束水仙花,没想到那束水仙花成为最好的礼物,朋友每回来信都提起那束水仙,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心!”
回答含义题时,学生容易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①浅层含义遗漏②修辞手法遗漏③情感主旨的结合不够贴切等。
一、理解词语含义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从本义入手,找到相关语境;明确词语地位,是标题、主旨词还是情感词;从相关语句的语境中体验其情感。
2.运用修辞的词语:理解词语本义;联系语境分析修辞;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造成拟人效果,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多方位,多角度自由抒情。
(8)某个景/物的作用
照应标题,升华主题
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象征……
表达了…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9)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部的东澳乡旅行,有一位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山地小男孩卖着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百合,那些开在深山里的百合花显得特别小巧,还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我买了所有的野百合,坐在窗口,看着远方海的湛蓝及眼前百合的洁白,感慨万千。
(10)因此,我总是感谢那些卖花的人,他们和我原来都是不相识的,因为有了花魂,我们竟可以在任何时地有了灵犀一点,小小的一把花想起来自有它的魁力。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的阅读目的。
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的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考点、题型及解题指导PPT优秀课件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 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 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二 考点透视
(一)考纲说明: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4、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5、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6、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阅读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 疑问。 7、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8、知道文中详写略写的作用并作出分析。 9、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0、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实战演练
《紫藤萝瀑布》
【表现手法】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你认为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 花的勃勃生机,想告诉人们什么?(4分) 答: (1)托物言志
(2)作者由花儿焕发出勃勃生机,联想到生命 的顽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 不能深陷在伤痛与焦虑中,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 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振作精神,以饱 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沙漠之花》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沙漠之花的外在特 征?(3分) 答:从种类、色彩、形状三方面描写沙漠之花。
四
题型归纳
(三)语言赏析类
应试策略:分清修辞,抓住特征,点明效果
具体方法: 1、有修辞手法的,写清修辞,没有修辞的, 再看词语运用、句式特点; 2、抓住描写了景物的特征; 3、阐明表达效果。 提醒:修辞、对象、特征、情感、效果。
3、散文分类
1.按表达方式分 (1)抒情散文:《春》《紫藤萝瀑布》 (2)叙事散文:《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散步》 (3)议论散文:《谈生命》《敬畏自然》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散文解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景物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景、民俗貌当作主要描写象,写出它的形声色味、情特性,充分展示其采魅力,以吸引人、感染人,作者情意的目的。
此散文通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作者此地、此景的喜之情或以索,或移步景以空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作者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型及解技巧:一、句子含的解答:(如2010年第8)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2009年第7,2010年第7)( 1)它本身的作用;( 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加气、一气呵成等;答格式:了+象+特性3.:引起者注意和思考;答格式:引起者+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加气等;4.比:了⋯⋯突出了⋯⋯5.反复:了⋯⋯加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007 年第 9 )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 年第 14 题, 2007 年第 11 题, 2006 年第 8 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 年第 12 题)运用的方法 +具体内容 +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 2009 年第 10 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初中七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专题指导(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专题指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写景状物类散文的基本知识2. 回顾已学经典写景状物类散文,掌握此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3. 知晓写景状物类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要点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梳理七年级统编教材中四篇经典写景状物散文的内容、结构。
1. 朱自清的《春》由、、三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结构,逐层深入、环环相扣。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淋漓尽致地描绘,赞美了。
2.《济南的冬天》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抒发。
文章先写济南的山,再写,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3.《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按照“”、“”、“”的顺序行文。
开头用“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结尾用“”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
4.《一颗小桃树》一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的小桃树,赞颂了小桃树的精神。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暗线:。
(二)当堂学习:1.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方法指导:(一)明晰线索理清思路(二)了解背景读通内容(三)佳段诵读体会情感(四)品味语言增强语感2.写景状物散文常见题型分析:阅读梁惠娣的《燃烧的木棉》,思考以下问题。
燃烧的木棉梁惠娣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
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
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
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
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
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
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抓住描写的中心内容。
在阅读时,要
注意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作者通过描写想要
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要注意细节,包括事物的外貌、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等,还有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其次,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描写的事物或场景往往是为了
表达作者的情感、情绪或者主题。
要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想要传达给
读者怎样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描写的事物或场景。
进一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在回答问题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把描写的事物或场景再现出来,尽量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来
表达。
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准确,不要离题或者曲解原文的意思。
此外,要注重细节的描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描写的细节,包括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等,以及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这些细节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描写的事物或场景。
最后,要注重结构的安排。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构的安排,首先要有一个引子,介绍描写的事物或场景,然后逐步展开,把描
写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最后要有一个总结,表达自己对描写的事物或场景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描写的中心内容,注重细节的描绘,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准确,合理安排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得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得阅读目得.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得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得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与比拟得手法,把作者得思想寓于形象得外物之中,就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得真理得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得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得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得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二、修辞手法得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得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得注意与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得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得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得信息,提炼自然段得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得就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得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得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写景状物散文说课讲解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 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 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 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三、常见的写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咏物类散文--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意,抒 发的感情(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
▪ ㈡把握主旨的方法 ▪ ⑴抓标题(标题往往暗示作者的情感思想) ▪ ⑵抓抒情议论句(开头、中间尤其结尾段) ▪ ⑶提段落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 ▪ ⑷理解和归纳各段大意
4,理清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 先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 引用、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象征、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小见大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正衬、
反衬)、渲染、对比、 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等 4、 谋篇布局 :线索、过渡、照应等
5、语言特色;(首先要分析修辞手法) 特点:从准确简明、生动形象、质朴明朗 等方面思考; 风格:有自然、淳朴;含蓄、深刻;幽默、 辛辣等。 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景仰等
考点解读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 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写景状物散文
一、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念 :
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 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 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 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作用:直抒胸臆——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 感情,同时便于读者理解。 借景抒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特征,表达 出作者的……情感。 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蓄而深沉 / 隽永地 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寓情于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写景状物散文》讲义

写景状物散文适用学科初中语文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适用区域部编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写景状物散文的答题技巧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2.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运用技巧,熟练答题教学难点能够把握各类题型,灵活做题【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三个方面感到困难:1. 阅读文章上存在一定难度。
散文形式较散,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
理解上不到位,或有偏差,自然导致答题时失分。
2. 缺乏答题经验,无法准确掌握题目对应的考点和出题意图。
所积累的相关知识点和答题方法较少,不知道什么样的题该怎么去回答。
3. 答题时答案过于简单,缺乏步骤,缺少具体的分析。
有时语言表达不够到位、全面,缺乏由浅入深的层次,导致扣分较多。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一、导入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知识点1 写景状物散文的特征【教学建议】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写景散文,什么事状物散文,有哪些类型。
然后了解这类散文有哪些常见题型、考点,并学习相应的答题方法,用规范的语言去答题。
一、写景散文的几种行文方式1.参游式(游记):一般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地点交代清楚。
2.静赏式:以多角度主要描写一种景物。
3.并列式:并列写几种景物或将一个景物分解成若干个方面来描写。
4.变化式:描写一种景物的变化过程。
二、(一)状物散文的分类所谓状物,简单地说,就是描绘事物;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写景状物 阅读技巧第四讲

第四讲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一、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思路脉络即文章中的线索,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怎样把握行文思路:1、关注标题(了解写什么)2、梳理行文脉络(明确怎样写)⑪把握线索;⑫勾画文脉(抓标志,理思路);⑬勾连压缩,形成思路3、归纳主旨(领悟为何写)【常见题型】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xxx的经历。
2.对xxx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概括。
3.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上表现xxx心理变化的词语。
【真题演练】洞茶毕淑敏(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初中中考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指导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中考写景状物类作品(散文)的阅读方法。
2.探究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并完成习题。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1.说说自己在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回忆写景状物散文有哪些考点。
2. 阅读《塞外的春天》,完成题目。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
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②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
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
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
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
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草芽。
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
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
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妇人。
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
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草,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
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
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
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

状物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思路( 阅读程序)初读-整体感知:①理解主要内容;(2)总结中心意思;(3)分析话题的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两个原则——理清思路:一是掌握抒情评论句;第二,掌握过渡句;三抓中心句每段的每一层-用铅笔做标记三个按钮-找到答案区域-画出相关的地方。
四个陈述——答案的整合: ①精炼与组合:有些答案隐含在文本中,必须精炼;有些答案分散在各处,必须结合起来。
(2)组织和归纳:围绕要点,句子流畅、简洁、全面-初稿,然后修改,然后转录例如: “与植物相处”3。
论文阅读问题是如何产生的?(1) 整体感知问题(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受);(2) 理解课文中单词的意思;(3)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功能(4)提炼和整合文章的要点;(5)解决开放式问题4 和短文阅读问题的技巧是什么?1.整体感知问题例:(1)阅读全文,解释作者为什么喜欢“与植物相处”(2阅) 读全文并解释为什么“草让我心痛”(3阅) 读全文,并告诉我们文章最后一部分下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1 ,整体感知问题解决技巧(1)通读全文,总结中心(1)理解主要内容;(2)总结中心意思;(3)分析话题的意义(2)找出中心句或其自身的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化(2),解决课文中单词的意义技巧分析单词的常见类型:1。
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语境意义)2 代词指代的内容。
单词是否可以省略,交换,矛盾4。
动词,形容词的功能。
添加单词的想法和感觉。
词语的语境意义是例:1。
对于文本中的同一棵蓝草,“如果它生长在两个地方,有两种口味?”你如何理解中的“味道”?根据上下文,解释“生命的开始??然而,当果实成熟时,它们的呼吸就变成了一壶好酒。
3.请告诉我下面两个单词的意思。
天使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这是老师吗?我犹豫了一会儿才恢复过来。
这是针对我的“评论”吗?为什么你闻不到硝石?硝烟的味道我不敢呼气,我大声说??老师仍然困惑不解。
莫名其妙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_ 近有远。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十三、课程回顾与反思: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疑问。
3.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
十四、写作技巧提升:
1. 教师针对写景状物散文的描绘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
3. 分析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人物描写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七、写作练习:
1. 学生根据所学的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方法,自行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写作。
2. 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描绘方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场景的美丽和情感的传达。
3. 学生将写作成果互相分享,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3. 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描绘方法,使作品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4. 针对写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写作水平。
3.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帮助。
十、总结和展望: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写景状物散文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对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并思考如何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应用。
3.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写景状物散文,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状物散文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写景状物散文的结构和要素Leabharlann 强调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方法。
3. 阅读:提供一篇写景状物散文,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其结构和要素。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初中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理解套路及答题示例

初中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理解(一)、散文常识概念: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要素:1、景、物:景物的特点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3、意:文章的主旨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特征: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写景状物散文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1)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
(3)描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致。
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3)按空间顺序写。
(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一分结构。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三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状物的文章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里说的“状物文”指的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和“状动物文”“状植物文”。
如《长城》一文就是“状静物文”,它介绍了长城的位置和构造特点;《燕子》一文是“状动物文”,介绍了小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特点、停歇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是“状植物文”,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写景状物类阅读教案

写景状物类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概念与特点2. 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方法3. 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技巧4. 经典写景状物文章欣赏与分析5. 学生写作实践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示例法:分析经典写景状物文章,展示写作技巧。
3. 实践法: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准备1. 经典写景状物文章选材:如《荷塘月色》、《草原》等。
2. 学生写作材料:笔记本、笔。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3. 经典文章欣赏与分析:选取经典写景状物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展示写作技巧。
4. 学生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观察周围景物或人物,进行写作实践。
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提高他们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学生写作实践环节,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作品展示中的表现和互相评价的准确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写景状物类文章,提高阅读量。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培养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写景状物散文题型及解题技巧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写景状物散文
第1页
写景状物散文
一、概 念 :
是一个篇幅短小、题材广泛, 通过描写 特定景或物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 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抱负和生活情 趣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第2页
二、要 素:
1、景、物:景物特点 2、情:作者内在情感 3.意:文章主旨
第17页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 请任选两处, 简明分析其 在文章结构中作用。(4分)
(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参试考题答分案析】二考十察四名桥句明结月构夜作,用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结 构【上高总考结考第点一】段鉴,赏旨文在学和作北品地形风象光、进语行言对和比表。示技巧 烟【花易三错月提下醒扬】州注:意是题作目者“谋结篇构布”局一着词眼。点。,在结构上收 束【全备文考,提引醒起】下结文构,作有用贯要穿注全意文本作身用在。文中位置,与题 秋目尽、江开南头草、木上凋文:、在下结文构、上结承尾上、启主下题,作旨用在。引注出意下回文答对 扬结州构三时月术时语节: 总景结色、描起写领。、承上启下、揭示中心、照应、 南铺朝垫四、百伏八笔十、寺悬,念多、少突楼转台等烟。雨中: 在结构上照应全文, 旨在凝聚全文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①对当前语段内容作用②对全文内容作用③增长权 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效而 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 增强文章传奇性、事物神秘性,
丰富(充实)文章内容; ②引用诗词: 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景
物,可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含故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 使文章更含有说服力。
第19页
14
客气是一个诚意, 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 不然就 减少了诚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的阅读目的。
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的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作者选择的景物,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
写景状物——抒情(主旨)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
表现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其它的景物——揭示主旨。
主要景物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
三、抓词句1、抓体现内容情感的句子,初读时就勾画中心句、题旨句、概括句、议论句、抒情句;注意文章各段间关系,总分取总,并列合并,层进取后,因果取果: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就可见出作者情感。
2.抓概括景物特点的词。
首先通过仔细审题明确问题的指向;其次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段,即答案所在区域;然后筛选相应信息,整合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注意作答时尽可能使用文中词句。
四、析手法熟悉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等等。
答题时对号入座,并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答题。
五、品语言把握常见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来作分析和思考。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训练一:巷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①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
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②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懒洋洋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③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
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她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
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④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⑤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
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只在你到巷里踯躅⑥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少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
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工作太劳累了?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
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
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晚视,恶意的斜视,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反身回避了。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⑦,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注释】①湫(jiǎo)隘:低湿狭小。
②趿(tā):趿拉,穿鞋只套着脚的前半部分。
③市廛(chán):集市。
④踅(xué):折回,旋转。
⑤天籁(lài):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⑥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⑦钲镗:钲(zhēng),古时的一种用铜做的打击乐器。
镗(tāng),拟声词,钟鼓或敲锣的声音。
1.第②段描写了上海的小巷中“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联系下文看,在内容和行文上有什么作用?(4分)答:2、第③自然段中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⑤自然段中却说“墙门口显出一个人影”,从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3.第④段中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 第③自然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 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肝。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
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皆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
作者的爱憎直书纸上。
5.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参考答案:1、“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是上海小巷慵懒、疲沓特征的标志性景象。
内容上与江南小巷构成鲜明的对比,以反衬江南小巷的悠娴贞静。
评分标准:内容上、结构上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不矛盾。
无人和有人都是根据文章需要而定的。
第③自然段为了表现“巷”的“幽静”“悄悄的”“寂寂的”,就不必有人出现。
第⑤自然段说明“巷”里没有“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便显现出一个“娇羞”的姑娘,用来对比,表现“巷”超凡脱俗的圣洁,是“爱宁静淡泊”的人的好去处。
3、用典,以刘禹锡诗中表现出来的昔盛今衰之意来衬托小巷里的家庭也有兴衰史。
使用“现代”一词说明巷内的小家庭虽历经兴衰,但给人以美感,置身巷中,使人忘忧,净化一切。
评分标准:用典不一定要说出来,但要写出“乌衣巷”及“现代”这两个词所具有的意义,意思正确即可。
4、C、E(4分)5、四个“爱”引导的这一组排比句,将不同嗜好者的不同品味表现得鲜明、有层次,从而将小巷的魅力表现到极致。
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富于感染力。
(4分)阅读训练二: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阴暗灰尘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他重逢。
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他说:你好,西藏!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
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广袤的天空下,任何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
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
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意思生命的痕迹。
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
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独自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污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
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