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教学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教材分析《嫦娥》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
《嫦娥》这首古诗是诗人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内涵丰富,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学情分析这是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诗歌内涵丰富,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这首诗是以神话故事作为背景,所以要合理引进相关资料,与信息技术更自然、有效地结合,丰富教育资源,便课堂教学更生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2、过程与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诵读传情,强化感受:古诗文是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音律美的范文,所以最好最简捷的做法就是诵读传情,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古诗文教学,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读中熏—感中读—读中感—感中悟”的方式引导学生诵读,使之学生已完全进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真正实现与同学、教师、文本自由充分的对话。
2、启发想象,借象悟情: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
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凝练含蓄,意趣无穷。
教学《嫦娥》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
作业3: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作业3: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教学课例研究作业课题研修人小小马任教学科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名称: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三个知识点。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三个部分,其中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实现的。
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后面的(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光合作用部分共有五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
重点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2.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技能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实验(含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3.利用精心设计的光合作用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能力;4.利用巧妙设计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学习这节的内容还是比较困难的、之前的学习也没有更深层次的去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都比较费劲。
但是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分析和推理能力而且学习本节之前也学习了细胞的呼吸。
所以,也是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利用板书和现代媒体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
教学实践课例研究(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计《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雨,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伞、洒、洒落”等10个生字,会写“阴、晴、阴天”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感悟,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 教学难点:(1)学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秋天的美丽。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认识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描绘秋天的雨的细腻情感。
(2)教师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秋天的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5.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丽。
6. 布置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作业《燕子》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利用PPT课件,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会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景,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在朗读中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体验情感生活,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三年级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燕子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第一篇,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写春天里的燕子的外形特点,在空中、湖面飞翔,在天线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几分生机。在充满生机勃勃的春天里,燕子呓呢,小草发芽,桃花盛开,泉水丁冬流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前提示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美和大自然景物的美。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意识。
(3)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作业《爬山虎的脚》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爬山虎的脚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在笔记本电脑上显示,分组上来观看。)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3:课例研究报告
一、作业题目
完成一份《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仅关注用什么培养人,更关注怎样培养人,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不应该只在课程内容层面,更要涉及教与学的方法革新。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请您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在教学策略与设计上如何培训学生的核心素质,怎么样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二、作业要求
1参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要针对拟研究的突出教学问题,设计具体、可行的课题教学规划;字数不少于300字;
3.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建议先在文档编辑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案例设计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作业《落花生》
(1)这些词语你是如何理解的?师相机指导。
(2)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几个词语都可以。
注: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师给方法:近义词互换、造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身边事情联系着理解。
【训练学生初步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继续尝试,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五年级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落花生》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写的一篇精读叙事散文,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它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2、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通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让学生对花生品格进行学习,所以教这篇课文,我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通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
习作三★一、教材分析:《习作三》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举例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新的发现。
第二部分为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
第三部分为习作要点提示及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要求:1、读懂例文《红豆,黄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习作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把事情写得具体,有重点,同时言之有序。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课前,老师布置给了同学们两个题目,有收获了吗?2、板书:生活中的新发现,让我们大家畅所欲言。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1、分组交流调查所得。
教师巡视指导,还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同学们的收获很丰富,自读习作的第一部分。
4、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亲扫现呢,举例说说。
5、学生自由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的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刚才说的风霜雨雪雷电等;也有关于新事物的;还有的是关于人的,说得都很好,说明你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6、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事与同桌交流。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1、这儿有位同学也有个新发现,他写了下来,我们来读一读。
2、自读例文,读后思考:a、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b、有什么新发现?3、指名回答,补充。
4、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
5、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的?6、引导归纳写法:a、按事情发顺序写;b、一步一步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
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1、齐读第三部分,这部分要求我们写什么呢?2、明确写作注意点:a、写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b、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c、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3、先想想写什么,指名试说自己想写的事,师生共同评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
2、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草丛,去树林,去池塘,去田野,寻找“发现”。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评议。
先指名一、两名学生交流,教师相对进行评价。再指名一、两名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二)、范文引路,学会“发现”
三)、走进生活,寻找“发现”
(四)、各抒己见,细说“发现”
(五)、起草成段,描写“发现”
(六)、师生评价,修改“发现”
(七)、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第一课时
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
集体备课个案
教案编号:组长审核:审核时间年月日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时间
课题
习作3
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3
教
学
目
标
1、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
2、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认识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3、同桌再次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修改。
1、学生练习写稿,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
2、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习作,看看是否写明白。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语文
教学课例名称:
8三顾茅庐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
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
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
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
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
敬敬、等
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看样子,课文大家都已经预习好了,能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吗?
二、交流预习效果,提炼学习提纲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师生归纳,整合板书学习提纲:
2、学习提纲:
1)读会生字词。
2)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标出自然段序号,给课文分段。
4)思考:
a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结合原文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5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习作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
2.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
3.学会有序、有重点地将发现的过程写具体。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有序、有重点地将自己的发现写具体。
【学习准备】1.教师准备:PPT。
2.学生准备:课前两个星期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课,激发表达愿望。
师:同学们,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壶盖在跳动,发明了蒸汽机。
有多少发现,就会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观看一些图片,了解生活中的发现。
小结:是的,留心处处皆学问,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个有心人,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
(板书:有心——有发现 )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要想办法集中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有意通过具体可见的例子,将“发现” 这个词的含义形象地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降低了后面教学的难度,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二、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筛选写作题材。
师:两周前,老师要求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写成观察日记。
有些同学挺细心的,把他们的发现拍成了图片发在了微信圈,请大家看一看。
这节课,我发现还有些同学带来了实物,请你们向大家展示展示。
这些发现有些新奇有趣,有些温馨动人。
鲁老师相信咱们班其他同学的新发现一定也不赖。
下面请拿出你的观察日记,挑选一篇或一段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与同桌一起分享。
关注学生的日记内容,指导选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长处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宗旨。
)小结:没想到小小的观察日记,带给了大家这么多的新发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2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3:《生活中的新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明白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了解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根据习作要求,写好一件自己生活中新发现的事。
教学重点:学生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祖国语言把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的一件发现的事真实地、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学生能有顺序、有重点地把自己发现的一件事具体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1、学生在家事先拿红豆和黄豆做一个试验。
2、要求学生用心体会,用心观察寻找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分析:一、直接导入,学习习作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作课。
板书课题。
二、读懂例文,归纳写法。
1、同学们昨天回去大家都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了实践作业《红豆和黄豆》,并且把实验的过程也传到了班级的群里,每个人呀都有了很多收获。
今天咱们班的张天昊和杨尚综同学还特意把自己做实验的过程录了下来,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张天昊和杨尚综同学的视频,相机采访他们。
(总结出哪个方法更好,是怎么想出来的办法——观察动脑)师:正像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发现了万有吸引力;瓦特发现壶盖在跳动发明了蒸汽机。
有多少发现,就会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3、有一个叫严晓敏的同学也用了类似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她是怎样向大家描述这个过程的呢?出示例文,指名读范文。
4、小组讨论汇报:(1)奶奶要“我”做什么事?(2)开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3)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师引导:为什么要把黄豆和红豆分开?文章哪几节写了这些问题?这是事情的起因。
“我是怎样分豆子的?”这是事情的经过。
我们写生活中的新发现也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通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认识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认识了人民币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基础。教材从超市购物这个生活情境入手,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来认、读、写小数。接着教材又创设学生量身高的活动来体会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具体含义。教学时,利用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将用米作单位用一位小数表示几分米,迁移到用米作单位,用两位小数表示几厘米,形成会学的能力。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有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更具体更生动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分用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复习一下分数的有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教材情境图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思考: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导入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感受到小数的存在。
(4)填一填,试一试。
米=()米=()分米; 米=()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分米=()米=()米
(5)填一填:
3厘米=()米;31厘米=()米;0.45米=()厘米。
2.以元为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1)你能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1角=()元=()元;5分=()角=()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 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 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 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 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 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 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 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 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养培冃的途径和方法,疋核心素养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课题研修人
赵品辉
任教学科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由学生熟悉的游 乐场情境提供同数连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让 学生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第 二,沟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说明乘法算式 各大部分的名称。重点:初步认识乘法。难点:理解乘法的 含义。
2、乘法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 太难,教学中应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在实际 生活中运用数学。
3、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具 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 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体现乘法的意义,增强学
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
问题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过山车里的人数:一共有7个2, 列式计算为2+2+2+2+2+2+2=14(人)。
观察发现:上面的三个加法算式中加数分别相同, 这样 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15,像这样5个3连加,我们就可以 写成3X5=15。这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X”,叫作乘号,读作“乘”。3X5=15读作“3乘5等于15”。
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 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
四、教学过程
1初步认识乘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1。
问题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飞机里的人数:一共有5个3,列 式计算为3+3+3+3+3=15(人)。
问题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小火车里的人数:一共有4个6, 列式计算为6+6+6+6=24(人)。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冋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
乘法算式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符号“X”,会读、写
二、教学目标
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在摆一摆、说一 说的活动中学会乘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
法的兴趣。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
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能比 较熟练地口算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就比较容易。
2.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的情感与态度,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样才 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
用乘法计算。
2.初步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
问题:一共有几个小熊气球呢?
⑴加法算式:5+5+5=15(个)。
(2)乘法算式:5X3=15(个)或3X5=15(个)。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课例研究综述
1.教学的各个层次要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 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切实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明确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教师设计“游乐场”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 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多维、主体、开放 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