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合集下载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B13汉语言文学一班李瑶134109050052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在中国文论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意”和“象”最初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哲学思辨的关系。

“象”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南朝的刘勰最早把美学概念的“意象”提了出来,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意中之象”的生成。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命题。

作为现代派的诗人卞之琳,其诗歌深受中国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花间词派和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魏尔伦等象征派等的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韵。

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但相比较而言,卞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受艾略特、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影响,显现出浓厚的“欧化”及“古化”倾向,因此而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之新,在于诗歌语言、形式、技巧所具备的现代特征,在于从构建意境到提炼意象地转变。

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都离不来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孙玉石先生说,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而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形成是意象性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代表之一的卞之琳诗歌朦胧多义,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意象的选取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意象的运用也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对卞之琳诗歌的详细阅读与统计下,其诗歌意象分类众多,有黄昏、寒夜、荒街、梦、泪、桥……等庞大而丰富的意象群。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昏、夕阳、荒街、古城。

“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而且不会自动生成需要诗人自主摄取物象来寄托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和物象、意象摄取跟他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

1934年叶公超嘱托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文中提出:“是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真是受艾略特的影响,卞之琳诗歌几乎不关于“我”的直接抒写,他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情,克制、冷却自我感情,将诗情与诗思最大限度的沉淀,查阅诗人的性格和生平,在自序里他写道:“我写诗,而且一直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故意做“冷血动物”,对自己这个时期的情绪做“冷淡深挚”的描述。

黄昏意象

黄昏意象

黄昏意象倘若在众多的自然意象中,拈取一个最古老、最经常、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意象,则要算黄昏意象了。

《诗经》中《君子于役》一篇,为千古黄昏吟咏之祖,韵味优美至极。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暮色苍茫之中,思妇的那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

这是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

黄昏时分,为一天时间中最具安宁平和之家庭悥味的时刻,人的生物节律、情感节律、心理节律,同大自然的生命节律一道,同趋于平和与安顿,于是生命安顿之向往,不复来自思妇之思念中,于是思妇之思念,便成为整个犬地生命之一种回声无垠的恆久呼唤!由此,可以深切体味所有的自然风景中,夕阳西下的风景,何以成为最能触引人们愁怀一个情感源泉。

黄昏,是一种心境,简淡、空灵、清寂。

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等待苍茫四起的暮色,那份深沉和淡泊,而使那一长串人生之旅有了意义的那刻时光。

坐在黄昏的暮色里,那实在是生命本身美好的赐予。

那晚霞归去的从容和安逸,若游若定的飘忽,和冉冉上升的如歌似水的暮霭,一同消融在天地混沌一片的静穆中。

暮霭中雾气在缓缓飘拂,天色因昏暗而愈加深沉和凝重,天地一片苍茫。

几只老鸦驮着夕阳渐渐远去。

我独自走在旷野上,田野在暮色中是黑色的,像在昏然沉睡,只有田垄阴处还积有一层雪,几棵未割倒的枯禾,在寒风中瑟瑟作响。

旷野上一行行的树,拉着长长的剪影,有一种独撑黄昏的气势。

远山衔着一轮夕阳,浑圆硕大,浓烈透明,像一团火,微微颤动,给天边涂上一抹金黄。

这是旷野上唯一的亮色,显示出独有的淡然而壮丽的色彩和单纯而恢弘的气韵。

暮色渐浓,一种垂暮、苍凉的氛围笼罩着我。

一阵寒风袭过,轻轻撩起我的思绪。

黃昏是光明的尾声,黑暗的前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给人的常常是愁绪、失落、惆怅、惶恐和悲凉。

古人就常常借此抒发悲情愁绪。

感叹夕阳从辉煌坠入没落,从巅峰滑入低谷,从喧哗沉入静寂。

黄昏也常常与叶枯花谢,星陨月残,古寺晚钟,春江逝水,美女色衰,老骥伏枥,英雄迟暮,让人感伤让人扼腕。

古诗文描写黄昏的意境

古诗文描写黄昏的意境

古诗文描写黄昏的意境:一抹夕阳,千种愁绪黄昏,介于白昼与黑夜之间,是光与影的交替,是喧嚣与静谧的过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对这短暂而美丽的时刻情有独钟,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他们笔下的黄昏,或壮阔悲凉,或宁静祥和,或凄美缠绵,或孤寂冷清,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意境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诗文中对黄昏意境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其丰富的内涵。

一、落日余晖:壮阔与悲凉黄昏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落日余晖。

诗人们常常借用落日西沉的景象来表达壮阔、悲凉的情感。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便将黄昏的壮阔与送别之情完美融合。

落日缓缓沉入江面,孤帆远去,天际只剩下一片碧蓝,这种景象既壮阔,又令人感到无限的悲凉和离愁别绪。

杜甫的诗歌中,也多次出现黄昏落日的景象,并常常与国家命运、个人遭遇联系起来。

例如《登高》中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落日西沉的景象象征着国家衰败、个人命运的无奈,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落日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它承载着诗人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

王维的诗歌则常常将落日余晖与山水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例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鸟语夕阳斜”,夕阳斜照下的空山,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也显得格外悠扬。

但这宁静之中,也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二、暮色苍茫:宁静与祥和除了壮阔的落日,黄昏的暮色苍茫也常常出现在诗词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陶渊明的诗歌中,便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

例如《饮酒》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村庄隐约可见的景象,充满了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

这种宁静祥和的意境,与陶渊明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相契合。

孟浩然的诗歌也常常展现出黄昏的宁静之美。

例如《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人将停泊在烟雾缭绕的江渚上的小舟,与日暮时分产生的愁绪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摘要:屈原在《楚辞》中进行了大量的黄昏意象描写。

这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与驾驭。

另一方面,诗人以黄昏为喻,展示了国式的衰微与政局的飘摇,抒发了自己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愤慨。

关键词:留恋;失落;农耕文明;太阳崇拜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是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的融合,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楚辞》中充斥着大量的黄昏意象,既表明了自然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慨叹和思考。

一、《楚辞》中的黄昏意象文人多以“夕”、“暮”等词来描写黄昏。

“夕”与“朝”相对应,一个意味着开始,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生机盎然;一个意味着结束,代表着哀颓与伤感。

黄昏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最为敏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天中重要的一个过渡点,往往会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感慨与哀思。

1.自然时间与人生时间黄昏,是下午离去,晚上到来的过渡时刻,是光明与黑暗的过渡时期,也是劳作与休息的中间时段。

黄昏的短暂使其充满了神秘与朦胧,具有悲壮与哀愁之美。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象征形式哲学》中认为:“正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东方与西方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空间的原始感情,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原动力,由此派生出生命与死亡的对立,这成为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也是生存与死亡的分界线。

“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 黄昏是一天结束之时,也象征着人迟暮之时,衰老到来的同时会伴随着寂寞与死亡。

屈原在《楚辞》中抒发了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这也是对黑暗与死亡的憎恶与厌弃、对光明和生命的不舍与执着。

但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因此诗人内心充满着个体梦想破灭、期待无望的悲愤和痛苦。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最后两个字是黄昏的诗句

最后两个字是黄昏的诗句

最后两个字是黄昏的诗句摘要:一、前言二、黄昏诗句概述1.黄昏的意象2.黄昏诗句的类型三、著名黄昏诗句欣赏1.李清照的《如梦令》2.白居易的《暮归》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四、黄昏诗句在文学中的意义1.黄昏诗句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2.黄昏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结语正文:一、前言黄昏,是日夜交替的时刻,也是一天中充满诗意的时刻。

在这个时刻,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便用诗句来描绘这一时刻的美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黄昏诗句。

本文将对此进行概述和欣赏。

二、黄昏诗句概述1.黄昏的意象黄昏时刻,太阳即将落山,天空逐渐暗淡。

这一时刻的光线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柔和与温暖,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此外,黄昏时刻的景色还包括晚霞、归鸟、炊烟等元素,这些元素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诗意。

2.黄昏诗句的类型黄昏诗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描绘黄昏美景、借黄昏抒发情感、以黄昏为背景叙事等。

这些诗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黄昏时刻的美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互交织,令人陶醉。

三、著名黄昏诗句欣赏1.李清照的《如梦令》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这样一句:“人比黄花瘦,黄昏独自愁。

”这里,黄昏作为背景,与诗人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产生的孤独与忧愁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深厚的思念之情。

2.白居易的《暮归》白居易的《暮归》中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诗以黄昏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诗人在赞美黄昏美景的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哲理。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以黄昏时分的灯火作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寻找意中人的心情。

在诗人的想象中,意中人就在那灯火阑珊之处,这一意境深远而美丽。

四、黄昏诗句在文学中的意义1.黄昏诗句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黄昏时刻,是一天中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象征着时间的流转。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伤时感物”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感受。

文人墨客赋予日常生活中所触及到的生生万物以情感,使原本呆滞、无华的事物得以彰显其生命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都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黄昏作为光明与黑暗的交界点,它不再仅仅是表示一个时刻,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产生“昏”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氐省。

“氐”字基地的意思,引申为地平线,两者联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下沉,天色愈黑。

《说文》中解释,“昏,日冥也”,指的是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在古代,“婚姻”的“婚”,本字为“黄昏”的“昏”。

《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昏与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与我国古代“抢婚”风俗有关,黄昏时分天色昏暗,易于行事,书中均有记载,如“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周易·屯卦》),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与大盗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昏”。

《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明显地反映了古人在黄昏举行婚礼。

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

追溯黄昏意向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击壤歌》),黄昏时分,牛羊归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安静恬谧。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创造了永恒的黄昏意象。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浅谈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

浅谈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

“ 黄 昏鼓角 是边 州 , 三十 年前 上此 楼 。 今 日 山川 对垂 涸 ,
伤心不独为悲秋 。 ” ( 李益《 上汝州城楼》 ) 这里的“ 黄 昏” 在诗
人 的笔 下是何 等 的悲 凉 , 那惆 怅的 意境 , 感伤 的格 调反 衬 出 诗人 在 国土 沦陷 后的 悲痛 情绪 。
“ 夕阳 无限 好 , 只 是近 黄 昏。 ” ( 李商 隐《 登乐 游原 》 ) 则 流
小令 不仅 写 出了游 子 背井离 乡 的漂泊 之苫 ,而 且 透露 了作
沉, 忧 国思 乡 ; 或 欢快 明 朗 , 吟咏 生 活 ; 或 意境 开 阔 , 推 人 向
上 … …
例如 :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 晏殊《 浣溪沙》 ) 是对美好景
物 睛事 的流连 , 对时 光流 逝的怅 惘 , 以及对 美好 事 物重 现 的 微茫 的 希 望。 这是 即景 兴感 , 但 所 感者 实际上 已不 限于 眼前
语文 ・ 科研 视窗
甘肃民勤县 南湖乡希望学校 ( 7 3 3 3 0 0 ) 黄志惠
古诗 词中 描绘黄 昏景象 的诗 句几 乎俯 拾 皆是 ,但 由于 诗 人 所 处 的情 景 、 经 历 和 感受 不 同 , 以及 各 自思 想 、 气 质 和 创作 风格 的迥 异 , 因 而同是 “ 黄 昏” 景象 , 在 诗人 笔下 却 有不
的情 事 , 而 是扩 展 到整 个 人生 , 其 中 不仅 有 感性 活 动 , 而 且
者怀 才不 遇 的悲 凉情 怀 , 而“ 夕阳 西 下 ” 更 增添 了一 层怆 神
寒骨 的迷 离孤 立之 意 。 赏吟 完一 曲《 秋思 》 , 让 人心 中 隐隐 作
痛, 悲 泪欲 出啊 !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黄昏”意象群浅析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黄昏”意象群浅析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36期教育教学6“黄昏”意象多以“日暮”“暝色”“日没”“落日余晖”“夕阳残照”“暮色茫茫”等词和词组的形式出现在古诗词中,具有无穷的韵味。

“黄昏”本是时间名词,是一天中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夜晚的交接,是提示自然万物作息的时间标识。

但在古诗词中,“黄昏”往往与其他自然景物以及纷繁人事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带有浓郁伤悼气氛的情感映射。

因其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游子仕宦关于家国兴替的历史怅惘、多舛生命的突围嬗变、孤独求索的异域乡愁、身体和灵魂的倦怠安栖等无限感慨和情思皆可在黄昏里定格。

“黄昏”在古诗词中不再只是一个时间名词,其跨越广阔的时空,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特定情感和生命感悟的文化密码。

钱钟书先生曾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指出:“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人的情绪最为复杂,变化十分微妙,把控管理不易,准确表达更是难上加难,而要通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去和诗歌的创作者进行对话,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沟通交流并与之共情,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事。

诗歌的表达离不开意象群的建构,每首诗基本都是由几个意象组合起来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绪,而解读诗歌意象则是阅读品鉴者接近创作真相的必经之道,因此要想读懂诗歌,完成隔空对话,解读意象非常必要。

在当下的初中和高中阶段,课内精选加课外拓展古诗词不下百篇,传统文化内容的权重比例较过去更大。

借助意象研读古诗词,了解并弘扬古代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经过研读可以发现,中学阶段所选古诗词中“黄昏”意象较为突出,其中多与“归”的主题相关,从遵从生命属性的身体“归宿”,到跨越时空距离的“思归”“怅归”,再到突围人事困境回归个体生命意识的“怀归”,都往往借助“黄昏”意象群进行表达。

“黄昏”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3页word文档

“黄昏”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3页word文档

“黄昏”在古典诗歌中的寓意黄昏,从空间视觉上看,夕阳西坠,暮霭渐起,景物色彩呈冷色低调,造成一种模糊感;从时间意义上说,黄昏是昼夜交替的特定时段,人们的生活活动由此渐渐走向憩息和静止。

因此,黄昏极易触动文人骚客的悲怨孤苦的内在情感。

那么,“黄昏”,在古典诗歌中有哪些寓意呢?一、黄昏蕴含着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晚唐诗人马戴的《落日怅望》诗云:“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诗意是说,诗人在黄昏日落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他久客异乡,乡关之思早深积在胸中。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辉返照秋山,似野火燃烧,它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客中久滞,渐老年华,益添愁思,故在诗尾说:“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西落的夕阳象征着苍老的人生,蕴含着无尽的伤感。

夕阳短暂的辉煌不仅掩盖不住沉沉暮霭,反而加深了人们无力挽回韶光的落寞和惆怅。

二、黄昏显示出思乡怀家的孤苦愁怨请看唐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首先借神话传说,吊古伤今,抒发仙去楼空、世事苍茫之感;其次写了黄鹤楼历史的悠久,表露出旅游他乡的漂泊之情;第三写他俯视所见,凸显空间的辽阔;最后写在暮色苍茫之中,诗人望着烟雾笼罩的江面,看不到家乡,思乡愁绪不禁涌上心头,颠沛之中的旅人有家难回,只能黯然神伤,只好把思乡怀家的缕缕哀伤和不尽悲愁,寄托给苍茫的黄昏。

三、黄昏流露出感伤的心情意绪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下片这样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前三句承上而来,仰望则见长天过雁,俯视则见满地残花,触目尽凄凉,人花俱憔悴。

物我观照,无法相对慰藉,徒然相对黯然。

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群 (3)

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群 (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2008年4月24日内容提要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

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关键词黄昏情结伤时感物意象群生命意识“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

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

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

”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是会意字。

从日,从氐省。

“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

”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1]“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

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

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

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

“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

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与两性情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与两性情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与两性情感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阴阳之交,暮色苍茫,喧嚣之后,归于静寂。

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时刻,必然会引发古代文人们的诸多情感联想和感慨:羁旅之愁、迟暮叹老、相思闺怨、壮志难酬,进而引发人生短暂、美好转瞬等等的感叹。

这里,我们就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生活处境和审美心理特质等方面进行赏析。

迟暮叹老两性皆同审美情感是一切艺术的内在生命。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交替时刻,白日隐去,黑夜来临,意味着一天的结束。

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时光的易逝、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

面对黄昏,男女诗人们都会对个体生命意义进行思索,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

受儒家文化影响,古代男性文人大都有急切的功名之心,通常把建功立业当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然而功名何其难取,命运多舛,大多数人历尽艰辛却抱复成虚,于是行走在他乡旅途上的游子们面对夕阳晚景常常会感叹时日匆匆,晨光难再,功名末就,如西山日薄,去日无多。

屈原就在诗中抓取黄昏意象表达“美人迟暮”之苦,政治失意之悲。

晏殊在《浣溪沙》中从心底涌出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眼前景是夕阳两下,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时光流逝的迷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黄昏日落时时提醒着人们美景不常而生年有限,人的无限留恋凄婉正缘此境此意象在欢愉中悟悲哀。

”与此间时,黄昏日暮在中国人心中,的是一种美与爱的失落同美和爱的执着相互交织、互补乃至矛盾的微妙整合。

对美的不舍与无奈、对未来生命的不确定是女性共有的心理特质,而女性敏感细腻的心理对细小事物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自己给予了更多怜爱,都有助于在夕阳美景即将逝去时对青春易逝、生命虚无之顿感表现得悠扬婉转、丝丝入扣,甚至为许多男性所不及。

怕时光匆匆,怕红颜衰老是任何女人都难以摆脱的心灵魔咒。

屈原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叹在先,故千百年来女性们都在不断地哀叹和感伤。

人老珠黄的李清照犹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与情思的具体表现。

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

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

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

《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女子在太阳即将下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屈原《九歌·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

“迷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

”(《九章·怀沙》)日暮象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昏成为一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

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趣味练习
1.下面是有关落日的古诗积累,请按正确的搭配连线。
①白日依山尽,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大漠孤烟直,黄河入海流。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长河落日圆。
2.在“以情观物”的诗人眼里,黄昏的丰富意蕴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三种。你还能举出黄昏的别的象征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时忧国。黄昏之际,诗人很容易联想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并由此产生迟暮叹老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喟叹。如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闲适恬淡。当诗人的理想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时,温馨和谐的黄昏就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如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的真意,不正在这山花人鸟的和谐境界中吗?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5年第44期
古诗词的长河中,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晖”“夕阳”“斜照”“残阳”“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更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诗人对离别故乡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苍凉冷落的黄昏中。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在游子思乡的同时,独守空闺的思妇也开始“暝色起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

古诗词中的“黄昏”意境古中描绘黄昏景象的几乎俯拾皆是,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情景﹑经历和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思想﹑气质和创作风格的迥异,因而同是“黄昏”景象,在诗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格调﹑意境和主题。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

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

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

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

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

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

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

“黄昏”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化

“黄昏”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化
里,以红色为主的紫绿橙黄瞬息万变的色彩格外引人注
目:“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 吟》)、“清江晚渡落花风,千古夕阳红”(仲殊《南徐
好》),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庄严、吉庆、热烈的意味, 而夕阳的残红象征着燃烧欲尽的生命,显示着苍茫悲壮 的生命韵律。
2、黄昏美的意味层 ——静谧温馨的生命体验
的努力。屈原感慨着“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陆机咏叹着“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长歌行》),一代枭雄曹操也发出:“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的浩叹!诗人
们希冀超越时空延伸生命,夕阳越是迫近,愈是奋起抗 争,表现出慷慨悲歌积极用事的进取精神。 但另一方面,黄昏意象最多的还是虚无缥缈的生命体验。 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现实不再有意义。李商隐 “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槿花》)、陶渊明“老少 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神释》)便是这样,无论贤愚、
如唐代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 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虽是个人经历,
但传达却是日暮途远寻求倦懒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心象。
二、夕阳如画:黄昏意象的空间意义
黄昏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
清代王士祯记:“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 孤三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人告 米尽,不恤也。”(《渔洋诗话》)精神境界的愉悦欢欣淡
中国文学时时流露出来的青春易去、人生迁逝的 感伤和暝色起愁、日暮途远的嗟叹以及古典意象里的 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的美学情境,无不涂 抹着夕阳的残红,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
经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黄昏落日已不是纯粹的 自然现象了,而是一种凝聚着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和民 族情结的象征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晚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
• 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 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 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 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 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 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 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 他们较常写到的。
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 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 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 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 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 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
• 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 • ——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 谁念西风独自凉? •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
•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
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 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 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 一个临界点。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 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千百 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 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 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 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 • 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 “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在 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 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 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 了的审美对象。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李商隐《天涯》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杨柳一丝丝。 ——韦庄《江外思乡》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遵 Nhomakorabea时以叹逝
• •
瞻万物而思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夫风雨晦暝,独处无 聊,此时最易怀人。”就人体的生物机能来说,外界物 候时间引起的阴暗、湿度等温度变化,的确可以敏感地 影响到人的情绪。 • 《黄帝内经》:“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 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而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 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地、人、物无不染上一 层迷蒙的色彩,于是不免触景生情,心生感慨。 • 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一天之后荷锄而归, 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是,当辛勤劳作的人们“日入” 而不得“息”时,就只能望黄昏天地而兴叹,对亲人欢 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
1、即景咏怀 一说起黄昏,就会让人想起落日。夕阳可以说是黄昏的一 个标志性景物,正是有了夕阳朦胧光线的笼罩,黄昏时大地上 的自然万物才会激起诗人不同凡响的情感波动。面对迷茫的黄 昏晚景,诗人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他们有时通 过对夕阳晚景的吟咏,表达出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 •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偷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由日暮黄昏时一些令人悲切的景物抒发谪居中的寂寞 情感。
• 2、相思怨别 怀人: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王 风·君子于役》是中国诗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日 暮怀人之作: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 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通过描写鸡栖于埘、 羊牛归来的画面,点明已是黄昏,从而刻画出 思妇盼夫夫不至的真挚感情。

• 曹植《赠白马王彪》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木,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悲凉的秋风、寒蝉的鸣叫、萧条的原野、西下的 夕阳„„这一系列秋天日暮的自然意象使诗人不由得 想起刚刚死去的兄弟,生离死别的哀痛加深了,再加 上归鸟、孤兽的视觉意象就将诗人自身政治迫害下交 游无助孤立无援的困窘处境剖白。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诗人一方面为黄昏的夕阳美景陶醉不已, 另一方面目送夕阳,有感于寂寞黄昏天地万物 的凄清冷淡,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而记 下了古代文人亘古不变的心声。 • 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诗人的孤独感与他 们在政治上的不得意是分不开的。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目标,儒 家“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 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 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 付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 虚度光阴,抱负成空。于是落拓失意的游子便 借由吟诗作对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感伤,而静 谧的黄昏景物就是他们寂寞孤独的最佳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