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中国悲剧问题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悲剧问题中国无悲剧之说。
本世纪初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人没有真正的悲剧开始,此后又有一大批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人都批评中国悲剧的不彻底性,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
由于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无悲剧说”广为流传。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简单化。
最早提中国没有悲剧的有影响的人要算王国维了,当初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都是乐天的,“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总之,都是喜剧性的。
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
可以说这是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了。
但是,我们注意到王国维对中国悲剧做这样的评判完全是根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来判定的,王氏与叔本华一样把艺术看作解脱人生永恒苦痛的避难所,认为真正的悲剧就应该是弃绝人生、放弃生命的,他的悲剧理论完全是叔本华理论的汉语版。
悲剧在这儿成了悲观的意思。
所以王国维说“故吾国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王国维把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悲剧看作是真正的悲剧,把符合叔本华的理论的悲剧看作是真正的悲剧,并由此作出结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种评判标准显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足以此为据的。
再来看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也纷纷声讨中国的悲剧。
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中说:“西人重视悲剧,而我国则竟尚喜剧。
如旧剧中述男女之情,大抵其先必受种种挫折,或男子远离,女子被难,一旦衣锦荣归,复相团聚,此等情节,千篇一律。
”1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501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中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只是一个美满的团圆。
”2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实在少真正悲剧,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论中国的悲剧意识

这些因素贯穿 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始 终 , 因而 , 中华 民族是 个并不 缺乏悲剧 意识 的 民族。从 “ 萧 萧兮 易水 寒 , 士 ~去 兮等对苦难现实的深刻体会和
文 学嚣 。文学谆嚣
论 中国 的悲剧意识
刘妍
( 迅美 术学 院学 生 处 , 宁 沈 阳 10 0 ) 鲁 辽 10 4
摘要 : 从上世纪 出王 国维提 出中国没有真正 的悲剧起 . 大批 学者相继批判 了中国悲剧 的 不彻 底性 “ 使 中国无 悲剧” 说在 之 学术 界 流 传 甚 广 。 本 文 将 从 何 为 悲 剧 ( 文 所 说 的 悲 剧 皆 指 关 本 学范畴的悲剧 ) 悲剧产 生的根 源, , 悲剧 具备 的要 素 , 别是 悲剧 特 意 识 等 方 面一 一 分 析 . 论证 中国从 古 至今 并 不 乏真 正 的 悲剧 。
一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1 74 l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2 1 (0 0 0 0 7 0 6 3— 1 1 2 1 )7— 00~ 1
2 0世纪初 , 国维在其《 王 红楼 梦评论》 中提出“ 始于悲者终于 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 于 困者终 于亨” 他认 为中 国的戏 曲 、 始 , 小 说等文学都是“ 而不是“ ” 能论得上真正的悲剧 的“ 国文 乐” 悲 , 吾 学中 , 其具厌世解脱 之精神 者 , 仅有 《 桃花 扇》 红楼 梦 》 ” 与《 耳 。 此 后 , 适 说 “ 国 文 学 最 缺 乏 的是 悲 剧 的 观 点 。无 论 是 小 说 . 胡 中 是 戏 剧 , 是 一 个 美 满 的 团 圆 ” 鲁 迅 认 为 中 国实 在 少 真 正 悲 剧 。 只 , 指出“ 凡是历史上不 团圆 的, 在小 说里统 统 给他 团圆 . 没有 报应 的, 给他报应 , 互相欺骗 ……这实在 是关于 国民性 的问题 ” 他们 . 都以叔本华 的悲 剧理论 为依 据 , 为 真正 的悲剧 就应该 是 悲观 认 的, 以悲开始 , 以悲收场 。而 中国 的文学 作 品中所 谓 的悲 剧却是 以悲开场 , 大 团圆”的乐结 束 . 以“ 这样 的结 局 不足 以称 得上 是 悲, 这也就是他们说 中国无 悲剧 的主要原 因。 何为真正的悲剧?悲剧产 生的要素 又有哪些 呢?尼采认 为 美 的外观是一种幻觉 , 日常生活 中的梦就是 “ 日神” 美 的幻 觉虽 . 不真实 , 但却 给生活在痛苦 中的人们所 需 , 日神精神 就是用美 的 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 目, 不放弃人生的乐趣 。酒神精神象征情 绪 的放纵 , 人们处于情绪的放纵状态时 , 是为 了追求一种解脱 , 是 种痛苦与狂欢的交织。真正 的悲剧是 日神与酒神两者 的结合 , 两者不可分 , 他认为悲剧是求 助 日神形式 而本质 体现酒神 艺术 , 是本体情绪的表露。如莎翁笔下著 名的悲剧 《 罗密欧与朱 丽叶》 与我国的《 梁祝》 有异 曲同工之妙 , 但在 《 罗密 欧与朱 丽叶》 的结 尾二人殉情后 , 有着深仇大恨 的双方家族 重归 于好 . 恰恰 是一个 圆满的结局 , 梁祝》中, 以梁 祝殉情 双双 化蝶做 为收尾 , 而《 仅 在 艺术成就与悲剧效果上却 是 以“ 团圆” 局 的《 密欧 与朱丽 大 结 罗 叶》 更胜一筹。因而 , 我们不难得 出结论 : 真正 的悲剧不是 悲观 、 不是眼泪和哭泣 , 不在于灾难 的多少 , 不在于结局是否圆满 , 而在 于人以弱小之力去抗争不可抗 争 的灾 难 . 数得 以获胜 , 往是 少 往 粉 身碎骨 , 但这 种抗 争本 身恰 恰是一 种不可 战胜的伟 大力量 . 这 也是悲剧 的精神之所在 。 真正 的悲剧 构成有要 素有 两个 : 一是悲剧性 的环境 , 是悲 一 剧 意识 , 即主人 公面对超过 自己外在强力时所表现 出来 的抗争精 神, 二者缺一不 可。悲剧意识不是指关于悲剧艺术的理论 意识 或 悲剧观念 , 而是指对 于人生 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 艺术观照和抗议 的心理能量 、 动力和意 向的总和 。它是一种心理 层次 , 是个人或 民族面对悲剧 性处境所 产生 的苦难意识 , 进行形 成抗争 , 是理想与现实不可避 免的悲剧性 冲突 . 自我救 赎 的心 是 理意向 。当然 , 这种抗争 , 这种 自我救赎也应该是惩恶扬善 、 张 伸 正义 、 积极 向上 的。 诚如尼采所 言 , 一个痛苦的世 界对 于悲剧是 完全必须 的。悲 剧 必 然 产 生 于 苦 难 的 现 实 社 会 : 争 、 戮 、 迫 、 会 更 迭 … … 战 杀 压 社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与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Ⅷ
2l No 2
Ap 0 2 r20
文章编 号 :0 1 3 3 2 0 12 0 5—0 1 0 —4 7 【0 2 0 —0 8 4
中 国 古 代 悲 剧 意 识 与 传 统 戏 剧 的 “ 团 圆" 局 大 结
赵 利 民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天津 3 0 7 ) 0 0 4
长期争论又悬而未决 的问题。基本观点有两种 : 第
一
候. 不知悲剧同惨剧是不同的 , 以致往往用得不当。 ” “ 悲剧必 是描 写心 灵 的 冲 突 , 有 悲 剧 的 发动 力 , 必 是 悲剧 ‘ 主人翁 ’ 心理冲突的一种力量。因为悲剧必有 ” 心灵 的 冲突 . 必是 自己 的 意 志 , 以 悲 剧 里 的 主 人 所 翁, 必定是位英雄 。“ 说到我国的悲剧 , 实在找不 出 来 。《 琵琶记》 并不是悲剧 , 他的主人翁并没有 自由 意志……《 桃花扇》 , 呢 也不是悲剧。《 西厢记》 自惊 梦之后 , 我就不承认是西厢 , 即就惊梦 以前而言, 也 够不 上说 是悲 剧 ”2 冰 心注 意 到 了 中西 悲 剧 的某 l。 J
收 稿 日期 :01 0 0 2 ( 1 3 2 作者苘 介 : 利民( 9 5 . 山东单县人 . 赵 16 一) 男,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 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 :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文艺理论
维普资讯
学 中 . 剧感 向来很 强 , 喜 而悲剧 感却 比较 薄弱 。冰心 曾指 出 :现在 的 人 . 用 悲剧 两个 字 。他 们用 的时 “ 常
分, 而是在正结构的悲 剧冲突基本结束后重新展开 的。如果不是这样 . 不能成为一 出真正 的悲剧” 就 ; “ 作为这种悲剧结构正结构的情节长度 , 必须是占据 了全部戏剧情节长度 的绝大部分 , 因而使正结构的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中国历史是世界最为悠久的历史之一,其间充满了无数的悲剧与磨难。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却不愿意看真正的悲剧,无法正视历史中的屈辱和痛苦。
这一现象背后暗示着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
一、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的事实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然而,这些历史故事大多充满了血泪和苦痛,被称为“悲剧”。
例如,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地区被各族入侵,民不聊生,直到北魏统一全国。
再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导致文化严重受损。
尽管随后汉朝有所弥补,却依然无法挽回先前的文化盛衰之势。
还有唐朝的安史之乱,宋辽金元的战争,等等,历史上的悲剧时刻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二、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的原因为什么中国人对于悲剧如此敏感,却不愿意正视历史上的悲剧?一方面,这与缺乏历史教育和历史文化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上的悲剧过于惨烈,让人不忍观看。
这些悲剧中,既包含了自然灾害、瘟疫等无法避免的因素,又有战争、饥荒、屠杀等道德层面的人祸。
出于对人性的恐惧和避让,很多人选择不去观察这一切。
三、面对悲剧,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中国社会在面对历史中的悲剧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缺乏历史记忆和文化,导致对历史的认知不够深入。
其次,一些人对于悲剧抱有极度消极的态度,对历史的负面情绪没有完全释放。
最后,某些人在批判历史的同时,也陷入情绪化的的误区,无法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历史中的悲剧。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不仅经历了封建皇朝的沧桑巨变,也面临着当下的种种挑战。
面对历史中的悲剧,我们需要深度反思,认真学习历史文化,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前进脉络,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和处理当下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从元代杂剧看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性

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的悲剧从元代戏剧的悲剧意义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性前言:长期以来,以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中国古代文学,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缺乏悲剧的。
许多的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例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一些明显具有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因为有一个所谓的“大团圆”的结局,而不被认为是悲剧的代表作品。
我们往往倾向与用西方的悲剧理论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意义,笔者认为这样是不恰当的,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文化、思想等角度来分析。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可以将这些作品归入悲剧之中。
分析中国古代的戏剧,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家在戏剧创造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
正文: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意义,首先要了解悲剧的起源以及中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因素的不同。
古希腊悲剧的诞生,最初萌芽于酒神祭祀。
公元前四五百年的希腊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有经典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创作了《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欧里皮得斯,代表作《美狄亚》。
这三位代表性人物的创作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
悲剧主题往往是建立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之中。
中国古典戏曲所蕴涵的悲剧性却刚好相反。
大多是社会悲剧,剧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
悲剧主题也往往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
并且人们往往认为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依旧光明。
所以中国人总是要一个心灵的安慰,给悲剧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悲剧带给人们的震撼。
但是,中国戏曲所蕴涵的悲剧性给人的是另一种启迪。
古希腊命运主题的悲剧有对人的否定对悲痛和苦难的演绎,而在中国的古代我们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
加上统治者的思想文化禁锢,高度集权的社会伦理的约束,戏剧表现的空间会很狭窄很多,戏剧所表现的也只能是一般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多是深刻而宏大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娱乐。
中国文学艺术悲剧的哲思

试论中国悲剧概念的确定

五、结语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悲剧概念的起源、演变历程、特点以及审美特征等方面的 论述,对中国悲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通过本次演示的论述,我们可以 看到中国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它 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题,还可以作为一种文 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手段,
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和研究 人员对中国悲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推动中国悲剧在当代社会的进 一步发展和传承。
参考内容
信托是一种常见的财产管理制度,它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这种制度下, 委托人将其财产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则负责管理和处分这些财产,以实现委 托人的意愿和目标。信托财产是信托制度的核心,其确定对于信托的有效性和 运作至关重要。
四、中国悲剧在当代的意义
中国悲剧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 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等问题,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观念。其次,中国悲剧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手段,向世界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最后,中国悲剧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 值和地位,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 价值的文学表达方式。
关键词:信托财产、委托人、受 托人、信托目标、信托制度
一、信托财产的范围
信托财产的范围通常包括现金、股票、债券、房地产等有形资产,也可以包括 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在确定信托财产的范围时,委托人和受托人 需要明确约定,并在信托协议中详细列明。此外,信托财产的范围也可以包括 一些特定的财产权益,如保险权益、矿业权益等。
二、中国悲剧概念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悲剧概念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以人物遭受磨难、悲惨死亡或 失败为结局的故事情节。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悲剧意识

曲同工。追求者与追求目标双方 自觉不 自觉的理性 压抑 , 使他们之间显出距离 , 其结果 , 就是追求不得 的悲剧意识。中国爱情悲剧中主人公往往用文化 的 理想来证明自己追求的合理性 , 以无边 的悲来证 明 自己心中的道德力量 , 从而也完全保全 了反对 自己 的范仲淹也曾流露出深沉厚重的乡愁 : 塞下秋来风景异, 阳雁去无 留意。四面 衡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 日孤城 闭。浊酒 杯 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5 4 期 (06年第 5 ) 20 期
—
湖北 民族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u e I s tt fr a o a t s o r a o b i n t u t n l e H l eoN i i i
一
直以来 , 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 中国人 的道
想的追求 目 , 标 同时遇 上 的又是不可 克服 的阻碍。
目标的理想化与阻碍的不可克服就决定了追求者的
德理想和人格追求, 而儒家理想 的核心就是对 “ 仁”
和君臣 , 也就是说要在家 、 国两个层次上达到一种文
化的理想状态。然而 , 这种理想状态并非前定 而需 追求, 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就正是在这种追求过程 中 产生的 , 追求而不得便是最大 的悲剧 。追求理想 的
家国之间的“ , 游”正处在家与国两边都未知的离的
状态, 这就必然要产生一系列悲剧模式 , 中最有代 其 是感受到舍去的痛苦 ; 越是用 “ ” 札 压抑 自己, 满含 表性的就是乡愁模式。中国人有各种各样 的原 因和 以各种各样 的方式远游。事游多为身不 泪水不让 自己的追求成功 , 心灵就越丰 富, 越强大, 理由远游 , 因己事 , 行役而离家远行 自不必提, 充满 了哭 悲剧意识也就越深厚。而伊人的退避也是爱情追求 由己, 乡愁绵延不断。就连屡打胜仗 , 威镇 不得的一个重要原 因。伊人面对追求 者的锲 而不 哭啼啼的悲调 。 被敌方称为“ 胸中 自有数万甲兵 ” 的一代名 臣 舍, 执礼 以自 , 重 这与追求者 的“ 发乎情, 止于礼” 异 边塞 ,
悲剧属于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

悲剧属于艺术现实生活中没有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悲剧意蕴包括两个层次。
悲剧意蕴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但中国悲剧艺术没有最终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成为“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它有一个嬗变过程。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与悲剧意识相对立的、根深蒂固的反悲剧意识。
它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意蕴;辨析;嬗变;缘由什么是悲剧、悲剧意蕴我们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悲剧?古希腊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对人生存的悲剧本质和抗争意义进行了前瞻性的阐释。
悲剧一词的使用分为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及戏尉分类中的术语,戏剧术语的悲剧指的是一个戏剧种类,是从戏剧冲突的性质、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和戏剧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来划分的。
作为戏剧的悲剧反映的是现实的悲剧,其核心是悲剧性,悲剧给人以怜悯感和崇高感,带来的理想的戏剧效果是对人精神的振奋和心灵的净化。
西方悲剧精神是指人在面临死亡、价值毁灭等悲惨的命运时的抗争与超越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要反映在西方悲剧中。
它的发展是与西方哲学思想史息息相关的,体现了西方哲学知识论传统对人认识能力的张扬;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实践论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对人的本质、自由发展的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这样的悲剧精神,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悲剧意识。
本文中的悲剧意识是指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人们对现实悲惨境遇的悲剧感受。
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主张“天人合一”,基本上不指向冲突、虚无,从而在根本上大大弱化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善与恶、灵与肉冲突的可能,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悲剧的类型主要是日常的、偶然性的悲剧,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悲惨命运为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意识在存在论上欠缺对冲突、对立的复杂性、多样性的认识及彻底的探索精神,在价值论层面缺少对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对完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是否有悲剧?

中国是否有悲剧?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争议较为激烈,在此,我想就自己的一些看法来进行阐述。
1.东西方对“悲剧”一词的定义不同<1>西方对“悲剧”的定义悲剧一词在西方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我国部分学者将之阐释为---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这种力量震撼人心。
所以,在这部分学者看来,《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只能算是“冤剧”,而不是悲剧。
并且,他们援引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所指出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将之作为自己的论断依据,以此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2>对“悲剧”定义的分析与质疑在这里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偶然事件?该如何理解这些学者们所说的“存在必然联系”?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去定义“偶然”一词的,难道说俄狄浦斯王的被遗弃、无意中的杀父娶母才叫偶然,而《窦娥冤》中遇见张驴儿父子,然后被逼迫,张老汉误喝毒汤就不是“偶然”?其次,上文所提及的“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国王相信预言后将俄狄浦斯抛弃,导致后面弑父娶母的悲惨结局,这两者存在这必然联系,我承认。
那么,与张驴儿父子的巧遇、给蔡婆送毒汤、张老汉误饮后中毒,这难道不是存在必然的联系么?再者,“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中婆媳之间的亲情、寡妇的坚贞、官员的清廉;《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朋友的情谊、程婴等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这些难道算不上是有价值的东西么?<3>“悲剧”的高度又有学者提出说,西方的悲剧都是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而中国的那些戏剧仅仅是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至多不过就是《赵氏孤儿》那样的家族争斗。
这点上我不同意,《窦娥冤》一剧中所蕴含的作者想表达的悲愤,对社会制度的腐朽、官场黑暗的愤懑与失望,何尝不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解读文本,是不是能上升一个高度呢?《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确是一部悲剧中的经典,那《俄狄浦斯王》呢?诚然,其中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弑父娶母”情结存在于全人类的潜意识中,但那又何尝不是他这个人自身的悲剧?我认为,要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称得上是悲剧,要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即作者所赋予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摘要:悲剧意蕴包括两个层次。
悲剧意蕴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但中国悲剧艺术没有最终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成为“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它有一个嬗变过程。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与悲剧意识相对立的、根深蒂固的反悲剧意识。
它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意蕴;辨析;嬗变;缘由一、什么是悲剧、悲剧意蕴我们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蕴[1],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悲剧?古希腊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对人生存的悲剧本质和抗争意义进行了前瞻性的阐释。
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命运是已经决定了的,命运支配一切,包括神,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但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引起了他们的怀疑,正直、坚强的英雄选择断然与命定的命运做勇敢地斗争,渴望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最终只是一场悲剧,但他们的抗争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原来我们是可以反抗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以为正确。
而终于有一天,欧里庇得斯开始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反抗决定自己的命运。
悲剧就是与强大的宿命抗争。
古希腊的悲剧震撼人心,长久地滋养着人类的创造力,就在于弱小无助的人一定要抗争那不可抗争的宿命的精神,人对死亡、苦难甚至看起来是真理的的抗争本性。
这就是古希腊悲剧的精神,真正的悲剧精神。
而我国传统悲剧理论起源很晚,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i]]476-477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ii]]朱光潜则认为:“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悲剧故事,这些故事或让人唏嘘不已,或让人深感悲凉。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悲剧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悲剧的历史中,感受那些曾经的悲伤与痛苦。
第一则悲剧故事是关于岳飞的。
岳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抗金名将,他在抵抗金军入侵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由于他的威望日益高涨,被当时的政权所忌惮,最终被冤枉为奸臣而被处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二则悲剧故事是关于秦桧的。
秦桧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权臣,他出于私心,投降金国,导致南宋政权的动荡和国家的沦陷。
他的投降行为让无数百姓蒙受了战乱之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三则悲剧故事是关于杨家将的。
杨家将是南宋时期的一支抗金义军,他们在与金军的战斗中英勇杀敌,但最终却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分崩离析,最终导致了南宋政权的覆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四则悲剧故事是关于岳阳楼的。
岳阳楼是一座位于洞庭湖畔的古楼,它曾经是岳飞的抗金据点,但在后来的战乱中被焚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五则悲剧故事是关于庐山的。
庐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但在文革时期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都在那段时期被毁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六则悲剧故事是关于白娘子的。
白娘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故事人物,她因为爱情而遭受了种种磨难,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七则悲剧故事是关于《红楼梦》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在作者曹雪芹去世后,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八则悲剧故事是关于林则徐的。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因为坚持禁烟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压和迫害,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第九则悲剧故事是关于《水浒传》的。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在作者施耐庵去世后,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为什么中国没有西方惊心动魄的悲剧

为什么中国没有西方惊心动魄的悲剧10戏美20100503115 江金梦中国的小说是哀怨的,是有很重的内心戏的,但西方的是情节的,这个看恐怖片也可以看出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
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
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中国没有很大的悲剧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相信喜从悲来,只要你经历过磨难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往往都是在苦难以后出现了升华。
就像梁祝一样最后双双变成蝴蝶双宿双飞了。
古人就是想教育后人只要你努力了就会有回报的。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它诞生于希腊,并经过许多代作家的辛勤努力,把它发展成为西方文学上的一个璀璨明珠。
而在中国有无悲剧,这是个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
在“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将一些描述人类无法摆脱的哀痛的作品统称为“哀曲”、“怨谱”和“苦戏”,内容上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悲剧性冲突,创作的中心目的是突出一种“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
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学不乏佳作妙品,但在整体上却不显得厚实博大,不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效果。
它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也不能与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深重苦难、中国人民的耻辱命运和一个世纪以来全人类的精神痛苦相称。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一百年来的文学史中,具有悲剧精神和悲剧人格的作家时有出现,但是这些悲剧人格都是深藏于文本背后,也就是躲在读者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咀嚼哀痛,体验自我,而没有化为悲剧人物在文本的空间倔强地自守艰难地开创。
有人将此现象总结为“不对位的人与‘人’”现象,也就是说,作为实践主体的作家的精神人格与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之间存在着一段巨大的距离。
用_活着_对抗_死亡_余华作品_活着_的另一种解读

用_活着_对抗_死亡_余华作品_活着_的另一种解读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9No.8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用“活着”对抗“死亡”———余华作品《活着》的另一种解读袁载莲《活着》描述了一连串的死亡,但作者的用意并不是对苦难的重复再现,并不是想向读者展示摘要余华的小说悲剧的意义,而是关注一个普通人在死亡面前如何坚韧地活下去。
关键词:苦难活着坚韧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对于余华的扛鼎之作《活着》,多数人认为它反映了一黑奴》,余华说:种消极的生存观念,面对人世之厄,主人公没有采取积极的“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抗争方式,而是一味地忍耐,淡化痛苦,甚至消解痛苦,在灾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难面前变得麻木不仁,作品表现出犬儒主义的倾向,对于读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者缺乏积极的影响。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持否定态度,恰好相《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篇反,笔者认为代表了余华思想探索阶段性成果的《活着》《活着》,在讲述了一个生长在中国最动乱时代的普通农民《老黑奴》以民歌平静地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悲惨遭遇中,向读者展示了人的苦难史,他一生的经历和老黑奴很相似。
的方式简单地概括一个普通老人充满劫难却又乐观的一生的不易以及活着的艰辛,面对人生的不幸,作者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活着”。
怎样“活着”?“忍受”!这里的“忍受”生,《活着》详尽地讲述了灾难是如何一次次降临而一个普通老人又是在灾难中一次次挺过来。
当然不是规劝人们在面临祸事时逃避灾难寻找一个理由麻痹地《活着》还以小说“活着”,用“活着”对抗“死活下去,而是在死亡面前坚韧地这种文本比诗歌较丰富的形式“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亡”的苦难”。
,“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一暴力与死亡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对于“死亡”,余华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做过描述,它往往。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梗概

中国十大悲剧故事梗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悲剧故事,这些故事或让人泪流满面,或让人心碎不已。
它们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磨难与挣扎,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悲剧故事。
1. 岳飞与南宋覆灭。
南宋时期,岳飞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他在对抗金国侵略时表现出色,但却遭到了当时朝廷的猜忌和排挤。
最终,岳飞被冤枉为奸臣,被害于靖康之变,南宋也因此覆灭,这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悲剧。
2. 秦桧背叛岳飞。
岳飞与秦桧原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但秦桧却在岳飞被囚禁之时倒戈一击,致使岳飞被害。
秦桧的背叛令人痛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
3. 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恩怨。
曹操与刘备原本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但最终却因为政治利益的分歧而走上了对立的道路。
这段恩怨不仅令两国百姓蒙受了战火之苦,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剧。
4. 杨贵妃的悲剧爱情。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备受传颂。
然而,最终却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迫自杀,这是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爱情故事。
5. 袁世凯篡位失败。
袁世凯原本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曾经有意成为中国的皇帝,但最终却因为国内外的反对而篡位失败,这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
6. 孙中山的逝世。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然而,他在中国革命尚未成功之际便逝世,这是一段令人惋惜的历史悲剧。
7. 章太炎的遭遇。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他却在革命失败后流亡海外,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悲剧。
8.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由于后来的政治斗争和封闭政策,这一壮举最终被终结,这是一段令人惋惜的历史悲剧。
9.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他的暴政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悲剧。
论中国戏剧中的悲剧

论中国戏剧中的悲剧作者:张静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01期摘要:提起悲剧。
首先让我们想到的会是古希腊的悲剧,剧中主人公的那种顽强的与命运抗争,与比自己强大的势力斗争,带给了人们难以述说的震撼感。
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悲剧,那它需要的就是强烈的震撼感和令人痛苦的结局,悲剧所要求的就是这些么?那么。
我们再回头翻看一下中国的戏剧,如果这就是悲剧,那么中国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呢?关键词:悲剧;中国戏剧悲剧,依据划分的范围,应该可以分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和戏剧意义上的悲剧,而本文要讨论的是戏剧意义的悲剧。
一、悲剧的内涵对于我们平常所讲的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应该指的是戏剧角度的悲剧。
最早对戏剧角度的悲剧作出较为完整地解释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在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作品《诗学》是这样说悲剧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他对悲剧情节的看法是:“如上所说,在最完美的悲剧里,情节不应该是简单直截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它所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哀怜和恐惧的——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3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不应该让一个好人由福转到祸。
也不应该让一个坏人由祸转到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裒冷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符合悲剧性质的,悲剧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
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从福落到祸,因为这样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却不能引起哀怜和和恐惧——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既不是衰怜;也不是可恐惧的。
剩下就只有这样一种中等人: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解释比较切中要害,因此,他的说法对于后世的创作影响是非常大的。
到了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他将辩证法运用到了对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现代文阅读

《我国古代是否有悲剧》1. 引言我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文体和主题。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关于悲剧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我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他们认为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人的乐观、豁达和奋斗精神。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我国古代文学中同样存在着悲剧元素,只是表现形式和内涵与西方悲剧有所不同。
那么,究竟我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阅读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2. 对我国古代悲剧概念的解读我们需要对悲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解读。
在西方文学中,悲剧通常指的是一种以悲剧性结局为特征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往往因命运的压迫或自身悲剧性的缺陷而走向毁灭。
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悲剧的概念可能并不仅限于这种传统定义,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审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元素。
3.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元素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具有悲剧色彩的故事和形象。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他们的命运多是充满坎坷和悲情的。
而在历史故事、传统戏剧以及诗词歌赋中,同样也有大量的悲剧元素存在。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命运、生死、爱情等永恒主题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悲剧元素。
4. 古代悲剧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在现代文学阅读的视角下,我们更加关注我国古代悲剧元素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我国古代悲剧元素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和运用。
很多现代作家通过对古代悲剧元素的重新演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5. 我国古代悲剧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我们需要对我国古代悲剧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我国古代悲剧元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生命智慧和精神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现代文阅读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现代文阅读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现代文阅读【导言】在现代文阅读中,有一个较为有趣且引人思考的话题就是有关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悲剧的问题。
悲剧作为一种古希腊戏剧形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的悲剧类型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评估和解析。
【目录】1. 中国古代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悲剧类型的问题1.1 定义悲剧的特征1.2 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1.3 考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悲剧元素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悲剧元素2.1 因果关系的揭示2.2 命运的妥协与抗争2.3 人性的矛盾和冲突3. 个人观点与总结3.1 对中国古代是否有悲剧的立场3.2 悲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3.3 对中国古代悲剧的期待【正文】1. 中国古代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悲剧类型的问题1.1 定义悲剧的特征悲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广泛定义为一种以悲伤、痛苦和命运抗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征。
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往往在命运的挑战下经历悲痛并不可逆转的结果,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1.2 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以道德、伦理、历史、人性等主题为核心,将人与天地、社会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
然而,与西方悲剧相比,中国古代文学中似乎没有明显的悲剧形式。
1.3 考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悲剧元素虽然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像古希腊那样明确的悲剧形式,但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些悲剧元素。
诗经中表达了对生死和命运的思考,红楼梦中通过家族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完全契合悲剧的特征,但在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揭示人类命运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2.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悲剧元素2.1 因果关系的揭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通过揭示因果关系来表达悲剧的元素。
在古代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中,牛郎和织女因为爱情而被天帝分离,揭示了人类欲望与命运的矛盾冲突,给人一种悲剧的触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要了解中过是否有正真意义上的悲剧就必须要了解悲剧的意。
1. 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 2.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
这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悲剧的解说。
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
而喜剧则是让丑恶不良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挣扎。
一些人喜爱喜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从心理上讲,这是一种对自己蒙蔽悲惨现实的自我安慰。
正因为这种安慰,人们会产生一种快感。
但是,一旦用来蒙蔽现实所用的手段失去作用,那么这种悲惨的现实便将展现在眼前。
曾经习惯于躲避这种不幸现实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躲避而放弃生活。
而悲剧的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
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喜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
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
我国有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这些方面。
1. 戏剧是主要的悲剧类型之一。
有些戏剧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还有在很多现代文学中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如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
因此,我认为中国是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
他的表现方式是与国外的不一样的,是不拘一格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