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的德性与学校德育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来调节人与其他存在物(包括人或非人)之间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德育:以培育德性为目的,突出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品德或道德人格。

现代德育以道德价值(主要关乎伤害、福祉、公正、权利等)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旨趣。

在实践中,这种反德育的社会活动有着几种突出表现:

(一)强制灌输式德育

(二)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德育

(三)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

(四)价值相对主义德育

德育价值得以重现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的道德危机促成社会反思,要求“寻回”德育的价值

(二)对科技与工商业进步的认识的加深

(三)全球化和世界日趋多元化、多极化的要求

(四)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

(五)终生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

第二章个体品德发展与学校德育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者整合的统一体,具有社会性、复合性、自主性等特点。

品德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影响品德发展的诸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活动因素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创立的。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一步完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着眼点:在他看来,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及其实践意义的认识,集中表现在

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道德判断上

3.目的:道德判断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社会判断、规范判断,是道德情感、道德行

为的前提,品德发展的根本就在于个体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4.基本思想:道德判断最基本或最核心的结构就是公正原则的结构。这样品德培养

就不能以传递特定的具体道德规则为目标,而应将发展以公正为核心的人类普遍的基

本道德价值作为目标。

5.内容: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发展沿着水平和垂直两个序列发展。水平序列

的发展是从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至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

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根据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的判断,科尔伯格把儿

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6.方法: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研究品德发展问题。

道德图示:指在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加工的道德原型(或心像、脚本等)。

社会学习论:以行为研究为主线探讨品德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

品德发展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预防及矫正提供帮助。代表人物:班杜拉

从品德及其发展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实施小学德育应当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并重

(二)密切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三)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

(四)重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个体差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因材施教

第三章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育目的观:两种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

就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鉴于德育目标主要关涉态度、情感、价值观,大体上

属于教育目标中的情感领域,这里有必要对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层次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接受(注意)

第二,反应

第三,价值评价

第四,组织

第五,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

(一)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

(二)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集体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环境教育

(六)民主、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七)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八)人道主义的启蒙教育

(九)品格教育

(十)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第四章学校德育手段和方法

教育手段:人们把教育者借以表达教育要求或意向、传授或呈现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如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与氛围、纪律和规律、奖励和惩罚等,称为教育手段。

论述:结合小学生特点如何运用说服法?

答:1.说服法:是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学习者的思想意识的方法。

2.主要策略有:运用思想理论或生活道理说服,运用事实材料说服,运用榜样典范说服等。要说服学生,必须做到以理服人。

3.运用说服法的关键:第一,既要实事求是的说理,以确凿的证据、理性的思辨、可理解和可接受的语言来陈述道理,又要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观摩等形式帮助学习者认识生活事实、感受和体悟道德价值。第二,必须在道理、事实、榜样之中借助真

情实感来打动他们,由此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之心悦诚服。第三,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与可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要将说理与行为指导结合起来。

4.在小学阶段运用的说服法:中、低年级以事实、榜样为主,中、高年级则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在实际中,如何选择和运用说服法,主要视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目标或问题、具体的教育情境而定。

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1.实际锻炼法 2.行为训练法 3.社会学习法

第五章学校德育的整体构想与实践模式

学校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

德育模式: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或观念指导下,对品德培养过程及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所进行的框架构想和方案设计。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推理能力。

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

小学德育模式构建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2.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

3.注重主体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第六章德育课程与教学

德育课程: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以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首要目标的专门课程,即道德课程。

德育课程分三类: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德育隐性课程。

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如思想品德、社会、公民等。

德育隐性课:是教育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加以呈现,对学习者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