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

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篇篇一:社会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0xx年X月X日至X日,我参加了20xx年社区工作者培训班,虽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课程内容相当丰富,有社会工作实务原则的介绍,社会工作和社区互助的关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还有分组案例讨论分析,十分切合社区工作实际。

培训中,每位老师带来的专业报告都十分精彩。

老师们生动的讲解,举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具体事件,加以理论的运用,把我认为很繁琐的问题变得有条有理,使我收获颇多。

在所有课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上海大学社工系范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社区工作实务原则专题报告,范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他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实例,他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让我们得到很多启发。

通过他的讲座,是我们了解到面对不同的人群要用不同的策略,要了解不同行为表现人群背后的心理因素,要善于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居民,耐心倾听居民的诉说,让居民把情绪发泄出来,把不满诉说出来,从细微中洞察信息和居民诉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居民服务。

分组案例讨论和集中点评,让我们分享到社区同仁的社会工作经验交流和与老师共同解析案例,学会面对出现矛盾和问题,如何着手进行处理解决,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包含了在社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们学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工,不仅要有一颗服务居民的心,还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要熟练掌握与社区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及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新时期的社工,我们更应该以创新的理念在社区这个基层岗位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脚踏实地,勇挑重担,努力提高服务居民的本领和水平,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多办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李莉张璐瑶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

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

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

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

中外建设

中外建设

中外建设史补充资料名词解释◆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提出的。

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开始的标志是意大利人F.T.Marinetti于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

A.Sant.Elia是未来主义建筑家的代表。

他认为:高度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未来的城市职能是以高层建筑组成,而这种新的城市景观不必与旧的城市形式相统一。

巨大的反差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因此历史和传统对未来城市的发展都毫无借鉴作用。

未来主义者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形式和风格。

◆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新城市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地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空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的模式。

◆邻里单位: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象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T.Garnier)1901年提出;他认为:如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依据城市本质要求而严格地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会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称实际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带形城市:1822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带形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拼贴城市:罗威·科勒,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参考17世纪的罗马,采用多元内容的拼合方式,构成城市的丰富内涵;城市结构的矛盾统一组合。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本章主要想讲以下几个问题: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

2)新中国建立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采取了苏联模式,1956年苏共20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过程中也注意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从而从新审视苏联模式,以便以苏联为鉴戒,少走弯路。

3)新中国在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1955年底,毛泽东率先在中共党内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十大关系可以分三个方面:——经济方面:1)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方面: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2)党和非党的关系;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4)是非关系;——中外关系方面: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原则和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有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萌芽。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中外社会建设理论比较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与西方比较
社会建设内涵的深化 ——社区建设的类比
如同“社区建设”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就是“建设社区”,“社会建设”也就是“建设社会”。 什么是“社会”?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的“社会”是指整个社会中的一个领域或一部分,相对于政治领域(国家)和经济领域(市场)等而言,确指“公民(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它的本质是由公民(citizen)组成的体系,实际上是社区共同体的扩展。
社会建设内容的明确化
2007年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2
政府—社会伙伴关系 ——政府的开放和自信心态 ——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资助服务的多种方式) 合理把握、共同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关切不同;建设性批评;各有优势和专长,协作共进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3
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标准 政府对社会组织规管的原则 社会组织自身运作发展的原则 专业人员的根本伦理准则
社会组织发展(间接服务)
不断推进机构组成人员的本地化,支持协助“中心”成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为当地服务。
发挥核心作用,牵头成立了绵竹市第一家正式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
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1
寓管理于服务 ——坚定不移朝“服务型政府”转型 ——确保社会组织的服务定位 ——坚持并保障专业精神 ——全社会倡导形成公益意识 普遍利他主义 服务为荣的文化 广泛平等的参与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最新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中外民主法制建设

8. (2021·合肥模拟)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 了1787年宪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这些说明 ( B ) A.新政权才需要法制建设 B.民主需要以法制作保障 C.三国法制建设十分完善 D.法制建设必定带来民主
9. (2021·合肥模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
件是 ( C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开国大典
3. (2021·安徽模拟)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表决通过。而在 66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也同样意义非凡。以上法律 均体现的原则有( A ) A.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和人民主权原则 C.三权分立和法律至上原则 D.议会至上和自由主义原则
4. (2021·安庆质检)如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B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5.(2021·安徽模拟)这是世界司法史上的一项奇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为 坐在雅典法庭中的基本都是些业余法官,大多数是庄稼汉、手工匠人、水手等体 力劳动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公民都十分精通法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 D.公民司法意识淡薄
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议会君主立宪制1776英国国家文献内容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确立了的原则确立美国为国家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的计划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过来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三权分立联邦制资产阶级黑人奴隶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文献内容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规定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神圣不可侵犯这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拿破仑法典统治时期颁布维护了的成果后来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宣布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使俄国走上了道路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私有财产等级拿破仑法国大革命农奴资本主义开放性设问1常考设问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八大会场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艰难中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落实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整风运动①指导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背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造成思想混
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探索中重创 文化大革命——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化大革命”
(二)过程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1967初 二月抗争
林彪反革命集 中共九大 团武装政变
毛泽东 逝世
1969.4
1971.9
1972
周恩来批判极 左思潮,各项 工作出现转机
1975
1976.9 1976.10
艰难中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素养落实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的探索:八字方针、七千人会议、四个现代化
(三)政策调整 恢复发展
八届九中全会会场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 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八字方针提出(1961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 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程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
标准
目标
了解20世纪50至 70年代中国探索社
1、时空观念:通过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道路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社会 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执着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历史背景:
国有经济:(占10%-20%) (2)经济成分: 合作经济: 私有制经济:民资,小农。(占71.7%)
新中国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经济对私 有制经济的引导出现了困难。(上海为例)
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估 计国民经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至少15年的时间。
(1919-1949)
新中国成立
(1949)
社会主义革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建立
(1956)
社会主义建设
(1956—)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一、人民民主主义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国民经济恢复:2、总路线的提出: 3、总路线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评价
1、对农、手工业的改造 2、对工商业的改造 3、对改造的评价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二)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思想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权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
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例:
① 在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要 调整三者的关系。 ② 在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积极发展和 支持内地工业,使布局平衡。
③ 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加强国防,更要加 强经济建设。 ④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
提纲:
第五讲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

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逐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中外执政党建设比较

中外执政党建设比较
第七讲 中外执政党建设比较
2010.10.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已突破固有的“单元”或 轨迹。许多在封闭视角下观察到的“特色”, 一旦放入国际体系演进的大潮中,则会变得生 动和逻辑清晰……
主要内容
一、政党政治及分类 二、当今国外执政党建设的走势 三、政党执政典型案例、模式解读:瑞 典模式、新加坡模式 四、反腐败:中共面临的严峻考验
不能贪
不敢贪
四、反腐败:中共面临的严峻考验
抗日战争胜利前 的1945年7月,毛泽 东和著名民主人士黄 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 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 意义的谈话,讨论的 主题是:中共一旦掌 权,能否跳出政权兴 亡周期率?
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
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 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 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 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 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 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 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 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 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 致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 补救。”
议会道路、阶级合作、政治妥协。

民之家”。对于党的现实活动而言,人民的概念将大大有利于阶 级的概念,因为国家好比一个家庭,人人都希望这个家庭的基础 是一致和团结的,而不是对立和分化的。

哈普森民主:社会民主党的第三位主席埃兰德(1951-1957年任
首相):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取得各大利益集团的谅解与合作。1949年 成立“星期四俱乐部”,它是政府与企业界人士就重大的经济政策 问题定期会晤的协商机构。1955年,埃兰德定期邀请企业界人士 和工会人士以及所谓社会各大利益集团领导人到他的乡间别墅“哈 普森”来,在政府的非正式主持下,共商国是,因此有“哈普森民 主”之称。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1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1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电气082 李岳龙2008081049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

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

在报告的其他部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等表述也贯穿着关注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民生的关切,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_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_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

科学发展观与新发展主义:中外新发展理论比较俞国斌[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成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主义是西方学界在反思传统的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批判二战后西方盛行的发展主义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比较这两种新的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新发展主义 比较[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6)062014420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在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成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主义是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学界在反思传统的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批判二战后西方盛行的发展主义主流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第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新发展主义力主第三世界各国摆脱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一条尊重各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第三世界国家实际的“另类”发展路径。

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主义提出的中外两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国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目的、实质和历史定位,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全面理解。

首先,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科学思考,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观的全面超越。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谁得到了发展?关于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这些质疑,始终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

这些质疑通常出现在产生发展危机的历史时刻,提醒人们从不良发展的后果中重新审视发展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新发展主义新思潮率先对传统发展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从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从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从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比较:一、首先是两种制度的性质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

这一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其声称是“主权在民”的民主国家,不论采取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掌权,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它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政党制度、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实质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

二、其次代议制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

西方国家的议员通常来源于三种途径---选举,任命和特殊身份者可获得议员资格。

虽然包含有民主,平等的选举理念,其实选出的议员多数是有产者,或者是有产阶级的代理人和辩护士。

从表面上看,议员都是由选民选举的,似乎是民主的,但实际上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一种金钱和权力的交易。

选举中,受到资产阶级政党的控制和操作,受到资产、教育和文化的限制,受到民族歧视的影响,哗众取宠,贿选横行,特别是高额的竞选费用,一般选民很难当选,是少数人的民主和天堂,劳动人民是被排斥在外的。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代表机关的组成人员则都是根据人民意志选举出来的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

三、此外政党制度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它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我国革命和实践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才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

在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议员的选举,议会以及政府的组成、活动都受政党操纵。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关于社会建设的争论1、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2、社会建设分广义、中义和狭义3、社会建设是社会学理论4、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5、社会建设是社会事业建设6、社会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7、社会建设是调整优化社会结构8、社会建设是社会重建二、社会建设的正式提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小康社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两个新概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突出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单设一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修定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变为四位一体。

三、社会建设的意义、特征、功能(一)社会建设的意义:规范性分析:社会发展自身正当性要求、市场崇拜失灵、政府崇拜失效;实证性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单位制解体、街居制困境、流动人口问题、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群体事件凸显等(二)社会建设的特征1、社会性2、实践性3、时代性(三)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1、解决社会矛盾2、实现社会公正四、社会建设的历史考察1、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社会建设即“教国民行民权”2、1934年孙本文《社会学原理》最后一章《社会建设与社会指导》:“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建设,谓之社会建设。

”3、1930年后,梁漱溟为代表的学者“乡村建设运动”4、延安时期,中共实行的社会教育运动5、建国后,毛泽东、邓小平等五、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1、改善民生事业;2、壮大社会组织;3、调整社会结构;4、完善社会保障;5、夯实社区建设;6、改革社会体制:社会运行体制、社会组织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管理体制。

医疗,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这一宏伟任务中的一个方面。

“我国经济改革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成果非常突出。

但单靠经济建设无法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建设去解决。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说。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

比较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教训,有哪些体会和感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单一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还在支持和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通过字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我有以下四点体会和感悟:一是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这个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莫定了政前提和制度基础,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经过曲折探素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符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适、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不走封僵化的老路,否则中国必穷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否则中国必乱,道路要靠制度来菩实和保障。

中国待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

二是要强化历史拍当尽职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课复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直面社会矛盾新要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亦子之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内涵要求,团结市领人民有效应对里大拥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发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面对矛盾敢于迎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切实墙强实干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三是要坚持调查研完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找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不断加和改进调查研究,要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扬“四下基层“泥腿子精神,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引究,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失重大决策部的贯彻执行,围绕巩固拓展脱热攻坚成果和多村振有效衔接,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央出问题,深入研究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使调查研究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为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服务。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的中外比较研究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重视并努力搞好社区建设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社区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出现。

本文简述了中外社区建设的历程,然后在源流、背景、内容、推动方式、社区组织、群众参与、宗教影响、学者的作用和大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外社区建设的异同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

社区建设在国外(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又提出了“社区发展计划”,可见社区建设在全世界范围的受关注和受重视程度。

社区建设发展到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执行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划。

在我们中国,社区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严格地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左右的历史。

比较中外社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及其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对于改进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区建设,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一)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的缘起西方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当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给西方带来社会变迁的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初是建立在社区复兴、社区重建的理念基础之上的。

在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的同质程度比较高,价值观基本相同,关系比较密切。

他们毗邻相居,守望相助,邻里、乡亲情感较深,心理认同感较强。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区的上述功能却大大弱化。

与此同时,城市里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人们认为传统社区衰落并消亡了。

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复兴社区、重建社区的口号。

(二)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历程西方城市的社区建设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外思想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

他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不同与共产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之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样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意识形态的主流,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过“改革和创新,不仅要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经验,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优势。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是大海,海纳百川,不会枯竭。

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心得体会(2)

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心得体会(2)

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心得体会(2)社区工作者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第一,群众基础。

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工作脱离群众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就无从谈社区工作,就无法容入社区,更没有归属感。

做任何工作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

社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

强化思想先行、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

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我们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中追求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工作者要立足于”便民、安民、乐民、亲民、育民、助民”实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社区是政府面向群众的窗口,所以无论是接个电话还是迎来送往,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影响到整个社区的形象。

第五,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