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合集下载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被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过往的一些地震中,抗震设防差异显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伤亡损失。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标准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

一、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是指结合地震危险程度和建筑物的适应性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物理与机械性能及耐震需求,确定其抗震措施的设计方法。

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保护建筑物和居民免受地震影响。

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1. 地震危险程度分类原则:按照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烈度分区,对建筑物进行分级评估。

2. 建筑物适应性分类原则:依据建筑物的用途、重要性、工艺和特殊需求,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和评估。

3. 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原则:建筑物从地震波入手,按照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先后受力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评估。

二、地震危险程度分类标准地震危险程度是指一个地区受地震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地震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感地震、微震、轻微震和有感地震。

根据中国规定GB 18306-2015《规定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应地将地震危险度划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

地震危险度级别越高,地震动参数强度就越大,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就越高。

三、建筑物适应性分类标准建筑物适应性是指与建筑物所承载的荷载大小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的综合性能。

建筑物的适应性分类主要分为5类:聚居场所、公共场所、行政与民事场所、工业场所、专用场所。

根据不同场所的安全要求不同,追求抗震的基本要求,要求不同的地震烈度等级要求不同的设防要求。

四、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标准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分类标准是指建筑物在受地震作用时受力的机构类别和受力层级,如墙体、柱子、楼盖、楼板等受力结构。

设计时根据结构受力机构和层级不同,分别设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确保建筑物能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五、结语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时有较高的抗震能力,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不同方面和内容。

一、地震烈度分类标准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发生后对地表破坏状况的量化指标。

根据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地震烈度可以分为I至XII 级。

从I级到XII级,地震烈度逐渐增大,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逐渐增强。

二、建筑物抗震性能设计分类标准根据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力学性能,可以将抗震性能设计分为四个类别:设防烈度较低舒适性能、设防烈度一般基本性能、设防烈度较高基本性能、设防烈度较高非破坏性能。

各个类别对应的地震烈度等级不同,以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建筑物。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地表反应谱分类标准为了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结构响应情况,需要根据地震动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地表反应谱。

地表反应谱分为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强震动地表反应谱、中等震动地表反应谱、弱震动地表反应谱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地表反应谱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结构特性分类标准建筑结构的特性对其抗震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结构的类型、主要构件、刚度、周期等因素,可以将建筑结构分为刚性结构、柔性结构、普通结构、特殊结构等不同的分类。

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和安全系数也有所区别。

五、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类标准为了更好地衡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类标准。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重要性,可以将抗震设防性能目标分为安全性能目标、一般性能目标、功能性能目标等不同的类别。

每个类别有着不同的性能要求和评估标准。

六、结构抗震设计参数分类标准结构抗震设计参数是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性质,可以将结构抗震设计参数分类为水平抗震设计参数、垂直抗震设计参数、耐震性设计参数等。

各个参数在不同的抗震设计分类标准中有不同的取值范围和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 吴建霞
2010-6-8
1
第 一 章
2010-6-8 2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基本知识 1.2 地震的基本术语 1.3 地震动特性 1.4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3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22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3.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
2010-6-8
23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10-6-8
1.2.3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 一次地震 度.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
1. 2
震 基本
了解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概念, 了解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概念,
掌握地震波,地震波分类,震级, 掌握地震波,地震波分类,震级,地震 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 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
14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10-6-8
1. 2.1 震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震源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发生地震的地方
7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构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岩石断裂产生振动 回跳) (回跳) 岩石原始状态
2010-6-8

பைடு நூலகம்
受力后发生变形
8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 筑 构 抗 震 设 计
2010-6-8
9

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

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

2019上海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及答案:中国制造2025【热点背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题目预测】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领导人力推的高科技产品。

李克强总理访泰,签订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合作谅解备忘录》,重启中泰两国“高铁换大米合作”。

对“高铁换大米”合作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高铁换大米”本质为技术输出,通过输出高科技,提升民族品牌自信,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高铁换大米有利于平衡中泰贸易,这种农业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泰国跟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国都有自己的农业优势,通过农业合作,将各方优势输出,相互学习跟借鉴,达到双赢;另一方面,此种做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装备走出去,提升中国品牌自信。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在装备技术领域,此次将我国先进的装备技术输出体现了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成果,也是对我国产业的警醒,带动产业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更是希望世界看到我国制造业的成果,树立起品牌竞争优势。

这只是我国制造业成果输出的一小步,要想将来成为制造业强国,我们首先要继续加大高铁等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核心设备的研发,并对部分环节加以升级改造,其次中国高铁等相关制造企业也要加强在市场上的宣传,注重在设备维护、系统集成等细节性工作方面的提升;最后政府也要制定良好的产业政策、稳健的开放政策,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1.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1.2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项目1 建筑抗震设计与构造识图单元2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单元学习目标:熟悉建筑抗震设防依据,明确抗震设防目标及抗震设防标准;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熟悉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1 抗震设防依据一、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要设计的建筑物能抵抗多大的地震。

因此,采用概率方法预测某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烈度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为此,提出了基本烈度的概念,即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于1992年联合发布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

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可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及制订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之用。

二、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是一个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依据。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或采用与《抗震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的地震烈度。

对己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也可采用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规范》(CGB50011-2001)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河北省及周边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有:北京、唐山、廊坊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有:天津、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沧州、衡水、秦皇岛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有:承德、正定、鹿泉2.2 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一、抗震设防目标1.小震和大震从概率统计意义上说,小震应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因此,可将小震定义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时的地震,如图2.2所示。

当基准设计期为50年时,则50年多遇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这就是第一水准烈度。

各地的基本烈度(第二水准烈度),也就是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规定的烈度,它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大体为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筑工程的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了一个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

为了规范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在2016年颁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一、标准背景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严重地震事故,给我们的城市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因此,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推进抗震设防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我国制定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二、标准内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防分类等级:根据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将建筑工程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分类等级。

标准根据工程所在的地区地震烈度等级,分为一至六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六级为最低级别。

2. 抗震设防要求:标准明确了每个抗震设防分类等级所需要满足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抗震设计参数、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建筑工程从设计、施工到使用阶段都要按照相应等级的标准要求进行。

3. 相关技术指标:标准中还包括了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相关技术指标,如地震烈度参数、地震动参数和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标准的意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实施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具有重要意义: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标准的实施可以使建筑工程具备更好的抗震性能,从而在地震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地震安全建设: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推动和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地震安全建设,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安全水平。

3. 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要求更加统一和规范化,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 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可以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 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高于40米的钢筋混 凝土框架,高于60米的其他钢筋混凝土民用房屋和类似的工业 厂房,以及高层钢结构房屋),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 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 抗震验算。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值,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
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Hale Waihona Puke 值;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 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i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Hj ——分别为质点 i 、j 的计算高度;
改变了地基运动的频谱组成,使接近结构自振频率的分量获 得加强; 改变了地基振动加速度峰值,使其小于邻近自由场地的加速 度幅值; 由于地基的柔性,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 由于地基的柔性,有相当一部分振动能量将通过地基土的滞 回作用和波的辐射作用逸散至地基,使得结构振动衰减,地 基愈柔,衰减愈大;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的分类与抗震设防 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 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 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 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 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 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结构与抗震设施应能受
到的最大震动和变形,是基于地震活动性、场地类型、建筑物
结构类型及设计要求等多种因素考虑而而定义的。

它是地震和
建筑物安全稳定性质量指标之一。

抗震设防烈度是抗震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将决定建
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和抗震品质,正确的抗震设防烈度
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抗震类型和烈度等级。

其中,烈度主要是指地震的持续时间和幅度(峰值加速度
或正剪力),抗震类型则是指地震烈度能够被承受的变化标准,它主要取决于建筑物地震活动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的识别及计算,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震活动性
区及场地特性,根据建筑物设计要求,以及综合考虑建筑物的
结构特性、结构抗震性能,合理确定抗震设防烈度,使两者相
协调。

正确识别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安全性能提高的关键步骤,因此,应特别重视抗震设防烈度的识别及计算工作,加强对建筑
物抗震性能的评估,使建筑物满足设计要求,保护公众安全。

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类类别

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类类别

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类类别建筑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能力,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建筑抗震等级通常分为几类类别,包括抗震设防等级、抗震性能目标等级和抗震设计要求等级等。

抗震设防等级抗震设防等级是指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的建筑抗震等级。

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抗震设防等级分为七个等级,分别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戊类、己类和庚类。

其中甲类对地震烈度要求最高,庚类要求最低。

抗震性能目标等级抗震性能目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与损失程度与抗震设防等级对应的抗震要求。

抗震性能目标等级通常分为几类,包括安全性能目标、韧性性能目标和位移性能目标等。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选择适当的抗震性能目标等级能够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要求等级抗震设计要求等级是指根据抗震设防等级和抗震性能目标等级确定的具体抗震设计要求。

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抗震设计要求等级包括基本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增强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高性能抗震性能设计要求等级。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抗震等级要求,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类类别,包括抗震设防等级、抗震性能目标等级和抗震设计要求等级等。

这些等级的划分能够指导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工程实施,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行业人员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支持和保障。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等因素,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分类的标准。

2016年发布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一、地震烈度分类。

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物所处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分别为一至六度。

一度地震烈度最小,六度地震烈度最大。

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二、建筑物用途分类。

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设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将建筑物的用途分为住宅、商业、工业、公共建筑等,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

例如,住宅的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较高,而工业厂房的抗震设防等级相对较低。

三、结构形式分类。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

例如,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较好,抗震设防等级相对较高,而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较低。

四、抗震设防等级。

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物用途和结构形式的不同,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抗震设防等级要求最高,适用于地震烈度较大、建筑物用途为住宅、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的建筑物。

三级抗震设防等级要求最低,适用于地震烈度较小、建筑物用途为工业厂房、结构形式为其他形式的建筑物。

五、抗震设防措施。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一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需要采取较为严格的抗震设防措施,包括加固结构、采用抗震材料等。

而三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则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抗震设防措施,如加固关键部位、合理布置结构等。

六、总结。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16为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提供了明确的抗震设防要求,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建筑抗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建筑抗震等级怎么划分标准

建筑抗震等级划分标准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抗震等级划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结构体系、地基条件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介绍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内容。

1. 地震烈度建筑抗震等级首先要考虑的是地震烈度,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地震的危害程度也会有所差别。

常见的地震烈度分为I到VIII度,依次代表地震强度从弱到强的不同级别。

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将作为抗震设计的基础指标。

2. 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和地震活动性,地震设计规范会规定相应的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即以一定概率在一定时间内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最大加速度值。

根据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的大小,可以划分建筑的抗震等级。

3. 结构体系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因此也会在抗震等级划分中得到考虑。

4. 地基条件地基条件是指建筑物的基础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中也将考虑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基情况。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要素,建筑抗震等级可以分为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示值、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值等不同级别,以确保建筑物在遭受地震作用时能够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损害和风险。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涉及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加速度、结构体系、地基条件等多个方面因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的基本知识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1.4 场地土类别与液化
1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 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 Im表示。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 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 受 的 具 有 10% 超 越 概 率 的 地 震烈度。
罕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 计基准期(50年)内超越概率 为2%-3%的地震烈度。三种烈度的超越概率示意图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简称为:“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大多数结构) 小震下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大震不倒)
第二阶段(特殊结构)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构造措施
(大震不倒)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3
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三水准设防对建筑性能的要求
“小震不坏”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 状态要求以及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 形限值。
“中震可修”要求建筑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 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

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主要是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进行划分。

中国的国家标准将建筑分为以下四类抗震设防:
1.特殊设防类(甲类):这类建筑指的是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
生灾害的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物。

由于其破坏后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或财产损失,因此需要进行特殊设防。

例如,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县及县级市的二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
的乡镇主要医院住院部、医技楼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2.重点设防类(乙类):这类建筑指的是地震时不能中断或需要
尽快恢复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如果受到破坏,可能会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造成相当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它们的设防标准需要提高。

例如,消防车库及其值班用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筑(特别是承担研究、中试和存放剧毒的高危险传染病病毒任务的建筑),以及工矿企业的医疗建筑和抗震防灾指挥系统建筑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3.标准设防类(丙类):这类建筑指的是除甲类、乙类、丁类以
外的大量建筑,它们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设防。

4.适度设防类(丁类):这类建筑的应用人员稀少,震损不会造
成次生灾害。

在特定条件下,这类建筑可以适度降低要求进行设防。

例如,单层仓库,由于其存放价值低,人员活动少,且无次生灾害,因此属于这一类别。

总的来说,这四类抗震设防的划分是为了确保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根据其重要性和功能需求,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进行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一、按照建筑物用途分类。

1.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是指用于人居住的建筑,包括单体住宅、多层住宅、别墅等。

对于住宅建筑的抗震设防,主要考虑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结构稳定性,采取加固墙体、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

2. 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主要用于商业经营和办公,包括商场、写字楼、宾馆等。

对于商业建筑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建筑内部设施的稳固性和人员疏散通道的设置,采取加固柱子、设置避震支架等措施。

3.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主要用于生产制造,包括工厂、车间、仓库等。

对于工业建筑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生产设备的安全性,采取加固梁柱、设置减震装置等措施。

二、按照地震烈度分类。

1. 小震区。

小震区是指地震烈度较小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不超过6度。

在小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主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采取加固基础、设置减震支座等措施。

2. 中震区。

中震区是指地震烈度适中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在6-8度之间。

在中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地震烈度较大的影响,采取加固结构、设置减震墙体等措施。

3. 大震区。

大震区是指地震烈度较大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超过8度。

在大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地震烈度极大的影响,采取加固整体结构、设置减震层等措施。

三、按照建筑结构分类。

1. 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结构采用钢材构件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防中,主要考虑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采取加固连接点、设置减震梁等措施。

2. 混凝土结构建筑。

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结构采用混凝土构件的建筑,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2.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烈度就越高。
实际中,当距震中不是100km和采用非标准地震仪 实际中,当距震中不是100km和采用非标准地震仪 需按修正后的相应震级计算公式确定震级。 时,需按修正后的相应震级计算公式确定震级 。根 据我国现用仪器, 按下式计算: 据我国现用仪器,M 按下式计算:
一般地说, 小于2 级的地震, 人们感觉不到, 一般地说 , 小于 2 级的地震 , 人们感觉不到 , 只有 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叫做微震; 级地震, 仪器才能记录下来,叫做微震;2~4级地震,人就 感觉到了, 叫有感地震; 感觉到了 , 叫有感地震 ; 5 级以上地震就要引起不 同程度的破坏, 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同程度的破坏 , 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 7 级以上的地 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级以上的地震, 震 , 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 8 级以上的地震 , 称为特大地震。 称为特大地震。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 震源深度、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 、 震源深度 、 地震波传 递介质、 表土性质、 建筑物动力特性、 递介质 、 表土性质 、 建筑物动力特性 、 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 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在某一烈度区里 , 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 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烈度异常区”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 值得注意的是 , 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 两者的关系, 可用炸弹来比喻; 概念 , 两者的关系 , 可用炸弹来比喻 ; 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 比炸弹的装药量 , 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1.2 结构抗震知识

1.2 结构抗震知识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82.7%。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二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多遇地震下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抗震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 度的要求;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 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 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 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0.35
0.45
0.65
第二组
0.25
0.30
0.40
0.55
0.75
第三组
0.30
0.35
0.45
0.65
0.90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建筑分类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四个 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
建 筑
乙类
分 类
丙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 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 筑
8度
9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值/g 0.05 0.10(0.15) 0.20(0.30)
0.40
注: g为重力加速度。
规范规定: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影响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取相应于抗震设防烈 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规定的设计地震动 参数来表征。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 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的基本知识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1.3 抗震设防目标与两阶段设计方法 1.4 场地土类别与液化
1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地震动特性包括以下三个
1、地震动幅值特性 如加速度幅值
2、地震动频谱特性 如反应谱、功率谱
3、地震动持时特性
1.2
地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 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 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设计地震分为三组,第一组表示近震中距,而第二、三组 表示较远震中距的影响。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 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规范》规定的设计地震分组共 为三组,其特征周期(s)按下表确定:
设计地震
分组
Ⅰ0
场地类别
Ⅰ1



第一组
0.20
0.25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 抗震次要建筑
1.2
地震动特性、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分类
甲类
地 震
乙类
作 丙类
用 丁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甲 类
抗 震乙 措类 施丙
类 丁 类
当抗震设防烈度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 度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