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比较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CPA第三大常见肿瘤为表皮样囊肿,它起源 于神经管闭合时正常的上皮细胞,其大小往 往随着肿瘤内衬鳞状上皮脱落所产生的角蛋 白和胆固醇结晶的增多而增大。匍匐样生长, “见缝就钻”为特征性表现,对邻近结构无 推压现象。
精选ppt
15
T1WI上略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上略低于 脑脊液信号,内部信号通常不均匀,信号强 度取决于角蛋白和胆固醇含量的多少;增强 扫描无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前者指肿瘤起源于听神 经的管内段,伴有内听道的扩大;后者指肿瘤起源于听 神经的管外段,主要在桥小脑角池生长,可不伴有内听 道扩大。
精选ppt
11
听神经瘤可以双侧发病,叫做神经纤维瘤病 Ⅱ型,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常伴发脑膜瘤、 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其他神经系统 肿瘤。
精选ppt
14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的帽状细胞,多见于中 年女性,是CPA第二大好发肿瘤,大部分位 于颞骨岩部后面近内听道口。脑膜瘤血供丰 富,以宽基底与岩骨呈钝角相连。MRI表现 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变化较大,周 围可伴水肿,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如果肿 瘤细胞浸润邻近硬脑膜,可使其增厚,强化 可出现脑膜尾征
Ⅷ 左侧听力严重下降,AC<BC,右侧听力正 常,AC>BC,weber试验居中。
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运动系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感觉系统:肢体痛温觉、触觉正常。深感觉 正常。
精选ppt
6
反射:腹壁反射对称引出,四肢腱反射正常, 双侧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
共济运动:Romberg征阴性,左侧指鼻实验 阳性,轮替实验阳性,跟膝径实验阳性。右 侧肢体正常。
病理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Babinski征 阴性,Chaddock阴性。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年杠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车9一忌弟76期综上所述,疼痛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术前除对预想到的术后疼痛给以必要的处理外,创造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精神的支持,鼓励其进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也12673很重要.术后不只是伤口痛,强迫体位,肢体的制动,留置胃管或尿管,腹胀与尿闭等也能引起疼痛.故应采取协助病人改变体位,防止机械性压迫和肌紧张等措施以减轻疼痛.<’<’<’<’<’(<<’<’(<<<<’<<<’<<’<’’r<<’’(< ;<’<’●r<<’【..<<<’<<<<<<<’<<<’<<<<<<<<<< ;<’<’(<<<’(<<<’’●r<<..I检查诊断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653100)陶培忠马丽岚陈学坤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常见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月至2003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CT,MRI综合诊断的250例小脑常见肿瘤.全部病例都做增强扫描检查,本组病例均做迭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76例在术前经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得到明确诊断,有特征性表现147例.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及CT表现有助于小脑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小脑肿瘤迭加扫描cT诊断AbstraetObjective:ToinvestigateCTtIlefeaturesbecommoncerebellartumors.MaterialsandMetIlods: 25OC88~8becommoncerebeUaxtumors,whichwereprovenbyclinical,pathology,CTscanandMRI.Inallcas~safterplainenhanced$4311/1.Re. suhs:plainandenhancedCTscanningwereperformedin76c8seswitIldiagnoseddefinitelybeforeoperati on.145c88e8weretIlefeatures.KeywordsSerebellumtumorStackSCanCTDiagnosis小脑的CT解剖简介:小脑位于后颅窝,前面为脑干的背面,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其间有小脑幕相隔,下部中间凹陷容纳延髓.小脑中间部变细称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下面近枕骨大孔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髓质内埋藏着许多灰质核团,最大的为齿状核.小脑肿瘤的发生率与年龄有显着的差异,据有关文献报导儿童脑肿瘤发生于小脑的约占65%左右,最常见的包括星形细胞瘤,成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细胞瘤.成人最常见的是转移性肿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成人小脑星形细胞瘤和成髓母细胞瘤少见.1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至2003年7月250例,其中男152例,女98例,年龄3~78岁,病灶286个,右侧小脑半球126个病灶,左侧小脑半球116个病灶,在中线38病灶.肿瘤合并出血8例.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stelon螺旋CT机,做轴位横断,冠状位薄层扫描(2-5mm),螺距1.0,大部分病例加扫2~3mm薄层或迭加(smek),全部病例都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250~300mA,增强剂采用非离子性(碘帕醇和碘海醇),经外周静脉(肘静脉)注射,剂量2~3ml/kg体重.采用迭加扫描能消除颅底诸骨产生的许多伪影,使小脑解剖结构显示的更为清,同时在横断位上做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如果病变部位在上述检查方法难于确定时,加做MRI检查,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加上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成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所在的部位及病变内部结构和周围的关系,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2结果2.1髓母细胞瘤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12岁,左侧6例,右侧8例,小脑蚓部2例,其中13例四脑室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病灶呈稍高密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楚清,3例有囊变,2例有小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均匀性强化,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2.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15岁,右侧小脑半球12例,左侧小脑半球14例,小脑蚓部1例,四脑室1例.病灶呈小斑片状或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中18例有囊变,囊壁较厚,呈结节状突入囊内,增强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2.3室管膜瘤8例,男6例,女2例,在四脑室内呈小结节状稍高密度影,四脑室被充填变形,增强后有轻度或中度强化, 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呈对称性轻度或中度扩大.2.4转移瘤169例,病灶205个,发病年龄在45—76岁,大多数病灶分布小脑边缘区,单发或多发,其中145例同时有两侧大脑半球的多发转性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结节状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另外24例均有原发性肺癌病史.2.5血管母细胞瘤21例,男8例,女13例,右侧小脑半球9 例,左侧小脑半球12例,其中呈低密度囊变l8例,囊壁较薄,3例呈实性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囊壁及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表现.2.6第四脑室肿瘤8例,脉络膜乳头状瘤6例,室管膜瘤1 例,转移瘤1例.图3,4小脑转移性肿瘤,伴左侧顶枕叶均有转移性病灶.3讨论儿童小脑常见肿瘤3.1髓母细胞瘤本病发生在12岁以下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1/3以上,占据儿童小脑肿瘤的第二位,主要起源12674于第四脑室前髓帆的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故肿瘤多发生在小脑蚓部,易压迫第四脑室,恶性程度比较高,有1/3以上的病例向脑干蔓延,有2/3左右的病例可出现蛛网膜下种植, 因此应进行脑脊液细胞检查.cT平扫在小脑蚓部为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少数可出现坏死囊变, 出血或钙化,呈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影.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后病变境界更为清楚,病变前缘有时可见受压向前移位变形的四脑室.呈一新月状类似脑脊液密度影,并出现三脑室以上脑积水.由于本病可随脑脊液种植转移至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 有时增强后转移病灶可以强化.本病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3.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好,相当于星形细胞瘤I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在95%以上.多发生于(4—15岁)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50%以上,据文献报导高峰发病年龄为出生至9岁,20岁以下的青少年也比较多见,肿瘤发生在小脑半球的占2/3以上,也可发生在小脑蚓部,甚至四脑室内及桥脑.70%的儿童星形细胞瘤有囊变,10~15%为实性,15%为混合性.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小斑块状或类圆形稍低或等密度病变,大多数为单房的低密度囊性占位性病变,少数病例有小点片状钙化.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无强化.囊变的病例,囊壁一般较厚,有轻度强化或壁结节强化是其特征.病变周围水肿不明显.3.3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底的室管膜细胞,可经Lusehka孔进入桥小脑角池,也可经Magendia孔进入小脑延髓池,还可经枕骨大孔进入颈髓,约一半的病例可直接侵入小脑半球,占小脑肿瘤的第三位.CT平扫描在四脑室内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小点片状高密度钙化影或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病变境界不清,本病发生钙化率较高.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由于肿瘤发生于四脑室内,四脑室以上脑积水发生率较高出现较早是其特点,本病易沿脑脊液循环向周围蔓延.成人小脑肿瘤常见肿瘤3.4转移性脑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小脑肿瘤,年龄比较大,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如肺癌和乳腺癌,还有黑色素瘤,甲状腺癌和肾癌也是小脑转移性肿瘤的原发性肿瘤.小脑转移性肿瘤多为单发,但同时伴有大脑的转移病灶出现,转移性脑瘤多发在小脑皮髓质交界区.CT表现为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单发多见,偶有多发,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有占位效应.增强后扫描病变明显强化,有坏死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强化.3.5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均发生于成人,本病90%发生小脑半球,在病理上和CT诊断上均分为:(1) 囊变型,据文献报到占60—90%.典型的CT表现为小脑半球内的薄壁囊性占位性病灶,边缘清楚,囊内密度偏低,但高于脑嵴液,囊壁有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不强化,有时可见供血血管与壁结节相连.(2)实变型,比较少见,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病变中心坏死可呈环形高密度强化.囊变型和实变型均有灶周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3.6第四脑室肿瘤成人第四脑室肿瘤包括转移瘤,血管中年|l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年9月忌弟76期瘤,脑膜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以脉络膜丛乳头状瘤比较多见,约40—50%起源于侧脑室,40%起源于第四室,10%起源于第三脑室,4鉴别诊断4.1颅内肿瘤囊变型血管母细胞瘤,成人多发于小脑半球,薄壁大囊小结节,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无强化.应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囊壁较厚,有轻度强化.发生在四脑室的室管膜细胞瘤,发病年龄1—20岁,以可发生坏死囊变突入小脑,应注意病变的部位及四脑室的位置,是诊室管膜细胞瘤的重要依据.脑脓肿多有发热病史,增强后病变周围呈环形月晕样高密度强化. 脑梗发病年龄偏大,有心血管疾病者,病变呈片状低密度影, 无强化及占位表现.4.2脑外肿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发病年龄20—40岁.部位:通常以中线结构附近的脑池为多,如桥小脑角区, 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等.平扫病变一般呈低密度,大多数低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负值.甚至接近脂肪密度,囊壁一般较薄,有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钙化,增强后病变囊壁及囊内容物均不强化.表皮样囊肿应与蛛网膜囊肿鉴别,蛛网膜囊肿类似脑液密度,病变区颅板受压变薄,蛛网膜囊肿总是为球形或椭圆形,而不规则的形态,则提示为表皮样囊肿.畸胎瘤多发于儿童,有其特征性表现,脂肪,骨骼,钙化.发生在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突入小脑应与鉴别,脑膜瘤延岩锥生长,基部较宽长,强化明显是其特点,肿瘤已可破坏内听道或长入内听道,使其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是由内听道长出,基部类似蒂状较窄突入小脑是其特点,增强后扫描病变仍明显强化.5总结5.1临床表现对于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鉴别诊断却无明显特征性,只有转移瘤,结合临床查找原发病灶显得十分重要.5.2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和各种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组织学在小脑肿瘤定性诊断中有很大的帮助.5.3CT与MRI的检查是小脑肿瘤的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的两种重要检查手段,MR/具有多平面直接成像的优势,尤其是矢状位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全貌,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文明,张克随,程耀蔡,等.后颅窝肿瘤的CrI’诊断和鉴别(附153例分析).实用l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1:2032.关长群,周丽娟,杨本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J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杂志,2003;1:513.朱杰明,郑英明,林丽萍,等.儿童后颅窝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附例42分析).1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1234.任建新,郭兴林.小脑肿瘤误诊小脑出血.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3:4745.徐庆云.小脑肿瘤的cT与MRI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 2:916.徐燕,湛长江,刘伟平,等.关于髓母细胞瘤典型cT表现的初探?放射学实践,1997;1:1。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显微解剖图解护理课件
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显微解剖结构
脑桥小脑三角区位于脑桥与小 脑之间,是脑干与小脑的交汇 区域。
脑桥小脑三角区内含有大量的 神经核团和传导束,是控制躯 体运动和感觉的重要区域。
脑桥小脑三角区的血管主要来 自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 应该区域的血液。
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血管分布
鞍区的血管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这些血管在鞍区内分支供应该区域。
指导患者正确摆放体位, 保持静止不动。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 如对造影剂过敏,应提 前告知医生。
检查后的护理与观察
01
02
03
04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01
02
监测生命体征
协助手术操作
03 用药护理
手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病情观察
疼痛护理
康复指导
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与选择
核磁共振成像(MRI)
用于观察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结构细节,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较 好。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用于观察颅骨、脑室等结构,对出血和骨折的显示效果较好。
脑桥小脑三角区的血管主要来自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这些血管在三角区内分支 供应该区域。
鞍区和脑桥小脑三角区的血管分布较为复杂,且存在大量的吻合支,以保证该区域 的血液供应。
鞍区常见疾病及护理
01
垂体瘤02颅咽管瘤03鞍区脑膜瘤
脑桥小脑三角区常见疾病及护理
听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鞘瘤 脑桥小脑角脑膜瘤
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生理功能
鞍区的生理功能
脑桥小脑三角区的生理功能
鞍区的显微解剖结构
鞍区位于颅底中部,由蝶骨体、 颞骨岩部和枕骨基底部围成。
鞍区内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 等重要血管通过,还有视神经、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等脑神经穿
桥小脑角占位
病灶呈圆形,大多数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周围 无水肿带,但可见肿瘤血管呈线性或蛇形的无 信号区。囊性或实质性病灶并发出血时,较新 鲜者,T1WI、T2WI均为高信号,若出血为陈 旧性时,T1WI、T2WI均为低信号。
• 典型的血管母细胞瘤可见:增强后扫描壁 结节明显强化,典型呈“大囊小结节”以 及灶周或肿块内可见粗大的蛇形血管引入。
•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多为 分叶,少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 病灶周围可见钙化,常呈片、条状或点状。 瘤周多无水肿。增强后扫描可见多数囊壁 和囊内容物均不强化,少数囊壁轻度强化。
六、海绵状血管瘤
•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位于 脑实质内或硬脑膜外。桥小脑角区海绵状 血管瘤比较少见,多呈类圆形,可分叶, 边界清晰,多见出血,占位效应明显,瘤 周无水肿,邻近颅骨可发生破坏。
6.潜在并发症(2012-05-30) :脑疝、癫痫、
脑脊液漏。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 变化,GCS评分,并及时记录。 (2)严密观察头痛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3)遵医嘱给予脱水药物。 (4)给予舒适安静的修养环境,减少噪音和刺激。 (5)遵医嘱给予抗癫痫的药物,并观察药物效果。
五、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珍珠瘤是颅内最 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 瘤的1.0%~2.9%,好发于青壮年人,以桥 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约占桥脑小脑角区肿 瘤的5.0%。
• 该肿瘤是神经管闭合期,外胚层细胞移行 异常所致,其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肪、胆固 醇等。该肿瘤呈囊性,形态多呈分叶状或 不规则状,常沿蛛网膜下腔蔓延,可包饶 血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周围常无 明显水肿,占位效应轻微。
• MRI显示脑膜瘤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 号,T2WI信号变化大。T1WI像上多伴有流 空信号,可有钙化,具有在梯度回波相上 随着回波时间延长瘤体信号衰减、增强后 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 肿瘤细胞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 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鉴别诊断除上述特 征外,还有脑膜瘤亦是不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磁共振成像(3)脑部常见肿瘤2015
儿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
多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颅咽管瘤
磁共振成像诊断 (MRI) 《3》
脑部常见肿瘤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磁共振室
注:浏览时使用放映模式播放
(2015版)
杨景震
内
容
一、脑肿瘤MR成像意义与特点 二、脑肿瘤MR成像常用的检查方法 三、常见脑肿瘤的MR诊断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瘤 颅咽管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脑肿瘤在MR上的 共同特点:
肿瘤组织含水多于正常的组织——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
包膜完整,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MR表现
特定部位:桥小脑角区 肿瘤:T1WI低、T2高信号可伴囊变等;听神经增粗 肿瘤周围:多无水肿 占位效应:小脑、脑干
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女,55岁,右 侧听神经瘤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微小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该病例:河北医大刘怀军教授的资料
脑肿瘤MR成像检查的意义
明确肿瘤部位、数目、大小、比邻及伴随的病理异常 肿瘤血供是否丰富 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 体部肿瘤有无脑或脑膜转移 肿瘤生长速度的复查评价 肿瘤手术后有无残留或复发 治疗效果的评价
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脑肿瘤MR成像检查方法
肿瘤内部及瘤周: 不同的病理变化
鞍区常见肿瘤诊断ppt课件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 • 无强化
脑膜瘤
• 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 • 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膜瘤少见 • 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 “脑膜尾征” • 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 多为囊性或囊实性,囊壁光滑,厚薄不均
• 实性部分和囊壁钙化多见 • 囊液因成分不同在CT和MRI上表现为不同密度/信号 • 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R
•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高峰年龄10~12Y • 男性是女性两倍(但仅限于松果体) • 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表现,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 • 实验室检查可有AFP和(或)HCG升高
RATHKE 囊肿
• 起源于RATHKE囊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30~40岁出现症状 • 多位于鞍内,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 • 囊壁薄、均匀、光滑,无强化; • 囊液因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变化不一
颅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S
• 鞍区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呈双峰:5~14Y,50~70Y; • 临床症状多为压迫症状
脊索瘤 CHORDOMAS
• 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 • 高峰年龄40~60Y
• 好发于骶尾部、蝶枕联合区
• CT:等、稍低密度 • MRI:信号不均,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不规则低信号区, 及低信号分隔
• 中等到显著“蜂房样”强化,持续缓慢强化
• 骨质破坏
转移瘤 METASTASIS
• 鞍区解剖 • 诊断思路 • 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增强的幅度为40~50HU或更多。脑膜瘤如果有比较广阔的基 底或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常规横断面CT扫描不易发现, 而冠状位CT扫描有助于发现这种类型的病变。
脑膜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 变,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很少发生囊性变。 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切。60%的脑膜瘤有瘤周水 肿,因此,即便肿瘤是等密度,因有瘤周水肿,也容易在CT 上显示。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 断征象。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 增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
影像初步诊断:左侧额叶大脑镰旁脑膜瘤,伴大脑镰下疝。 手术发现:肿瘤深埋于脑内,表面仅见小块脑组织,约8 ×7×6cm大小,脑表面硬膜广泛粘连。 手术证实: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是典型的 脑外肿瘤。 好发部位的顺序是:大脑镰,大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 三叉神经池,小脑幕,桥小脑角,斜坡,枕大孔,少数可发生于 侧脑室或第三脑室脉络丛的间质。
多见成人,半数位于额叶,膨胀性生长为主,钙化发生率高。
右侧额叶与顶叶交界 处类圆形低密度影, 其内有不规则钙化。
T1WI:大部分低 信号。
T2WI:大部分高 信号,钙化部分 为低信号。
钙化在T1、T2均 为低信号。
室管膜瘤
多见小儿及青少年,70%来自四脑室,可种植转移, 常位于脑室周围及脑实质内,实性或囊性。
Ⅳ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略高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占位及脑 水肿更为明显。+C:较Ⅱ、Ⅲ级更为明显,形态 不规则。
MRI:占位水肿更明显。
级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MRI:T1、T2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为钙化所至。 CT表现:高密度混杂肿块、边清、囊变区呈低密度;钙化常见;水肿、占位效应清;不典型病例皮质内低密 度。+C:不或轻、中度强化。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T1+C
病灶明显强化(瘤内血栓未强化), 边界清楚,与右侧颈内动脉海绵段分界不清。 垂体大小、形态未见异常。
治疗: •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动脉瘤孤立术、 动脉瘤包裹术、血管内介入治疗
•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治疗:防止再出血、降 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脑室引流、腰椎穿 刺或腰大池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
• 病理: 呈球形生长,有包膜,与脑组织边界清楚,
可见出血或钙化,血运丰富,以广基底与 硬脑膜相连。
• 临床: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约为男 性2倍。主要为压迫症状。
• 好发部位依次为:矢状窦旁、大脑镰、脑 凸面、溴沟、鞍结节等。
• MRI首选,CT补充(是否钙化、有无出血、 颅骨有无累及等)。
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鉴别要点
垂体大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动脉瘤
部位
鞍内为主
鞍上为主
鞍内或鞍旁
鞍内或鞍旁
形态
束腰征
椭圆形
规则
圆形,光滑
垂体
消失
存在
存在
存在
密度/信号
不均匀
钙化
少见
邻近骨质 强化
案底骨质吸收或 破坏
明显,多数实质 均匀强化
不均匀,多为 囊实性
多见,壳样或 斑点样
部分出现受压 吸收改变
明显,边缘或 实质强化
• 密度/信号均匀,有包膜,可有斑点状钙化; 增强均匀 、显著强化,脑膜尾征。
CT平扫
482933 女 61岁 反复头晕3年余 鞍上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高密度灶,CT值约47HU, 边界清楚,其内见一小点片状钙化灶;继发鞍上池受压伴变性。
T1
T2
鞍区占位肿块,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
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显微解剖图解
功能上的联系
鞍区的垂体腺分泌多种激素,对全身多个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与脑桥小脑三角区的神经功能相互影响 。
脑桥小脑三角区是小脑与脑干之间的过渡区域,参与多种神经活动,如平衡、协调和运动控制等,与鞍 区的内分泌功能相互协调。
鞍区和脑桥小脑三角区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
临床应用上的联系
鞍区的结构组成
蝶鞍
鞍区的中心部分,呈马鞍形,由颅骨中的蝶 骨构成。
垂体窝
蝶鞍内的一个凹陷,容纳脑下垂体。
鞍膈
蝶鞍上方的一层薄膜,将鞍区与大脑的第三 脑室分隔开。
视神经管
连接眼球和大脑的通道,穿过鞍区。
鞍区的功能和作用
垂体分泌功能
脑下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 ,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 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生长发育和代谢调 节具有重要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01
02
03
在鞍区肿瘤手术中,需要特别注 意保护视神经、视交叉和垂体等 重要结构,以免影响患者的视觉 和内分泌功能。
在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中,需要 谨慎处理与之毗邻的鞍区结构, 以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影 响患者的运动、感觉和平衡等功 能。
鞍区和脑桥小脑三角区在临床上 的联系表现在手术操作中的相互 影响和保护,要求医生具备高超 的显微解剖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
促进医学教育和研究
解剖图解是医学研究能力。
PART 02
鞍区解剖图解
REPORTING
鞍区的定义和位置
定义
鞍区是指颅底的蝶鞍及其周围区 域,是颅骨的一个凹陷部分。
位置
鞍区位于颅底中部,大致呈圆形 或扁平状,其位置与大脑的第三 脑室和间脑相毗邻。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颅脑常见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
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占位效应显著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可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
状强化,在环壁上可见
瘤节,若沿胼胝体向对
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右额叶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精选ppt
22
MR表现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信号不均匀,多见 囊变、坏死、出血,呈 混杂信号
病灶边缘不规则,边界 不清,可跨胼胝体向对 侧扩散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理 局部肿瘤的扩延
.4 癌 Carcinoma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4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经 脑(脊)膜肿瘤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瘤 鞍区肿瘤
病 局部肿瘤的扩延 理 分 转移性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类 未分类肿瘤
精选ppt
11
中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枢 颅神经和脊髓神经肿瘤 神 脑(脊)膜肿瘤
.1 拉克氏囊肿 Rathke cleft cyst .2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3 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4 第三脑室胶样囊肿Collid cyst of
经 系
淋巴瘤和造血细胞肿瘤
the third ventricle .5 肠生性囊肿 Enterogenous cyst
统 生殖细胞肿瘤 肿 囊肿和肿瘤样病变
.6 神经胶质囊肿 Neuroglial cyst .7 粒细胞瘤 (迷离瘤, 垂体后叶细胞 瘤) Granular cell tumor (Choristoma,
.2 浆细胞型 Protoplasmic
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
丨译文丨桥小脑脚区的15种肿瘤【影像学院140】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翻译:张隐笛1.前庭神经鞘瘤前庭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
它起自第八对脑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及蜗神经)的施万细胞,尤其是前庭部。
囊变及坏死的存在有利于前庭神经鞘瘤的诊断。
病例1 横断位T1增强示左侧内听道内见一强化肿块,T1WI呈等信号病例2 囊性神经鞘瘤左侧桥小脑角区见一肿块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示病灶延伸至左侧内听道内并呈环形强化2.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双侧前庭神经鞘瘤是神经纤维瘤病II型的病征。
横断位T1WI示双侧桥小脑角区肿块延伸至双侧内听道内,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可见于I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双侧肿块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示肿块强化3.软骨肉瘤横断位FLAIR示斜坡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等信号肿块灶,T2WI 呈高信号,增强呈斑片状强化,软骨肉瘤强化较脊索瘤明显4.内淋巴囊瘤颞骨岩部内淋巴囊瘤是非常罕见的神经外胚层肿瘤,肿瘤内可有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胆固醇结晶及散在炎性巨细胞。
这些侵袭性的乳头状肿瘤实际上是颞骨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瘤,其具有的腺体功能提示它们起源于内淋巴囊。
大部分内淋巴囊瘤是偶发的。
VHL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内淋巴囊瘤的几率更大。
横断位T1WI示左侧桥小脑角区不规则形高信号肿块,T2WI呈高信号并可见肿块位于第七及第八对脑神经后方,增强肿块见强化,DWI未见确切弥散受限5.面神经鞘瘤面神经鞘瘤发生于沿面神经走行的任何节段,但其最常累及膝状神经节并沿此向近端及远端延伸。
面神经鞘瘤通过岩骨可累及中后颅窝,它通常是穿过岩骨中部,而三叉神经鞘瘤通常穿过岩尖部附近。
冠状位T1W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混杂信号肿块,T2WI呈分叶状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多分叶状,其内见囊变区6.三叉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发生在第五对脑神经走行区域内。
肿瘤沿神经走行经环池入Meckel腔及海绵窦。
脑肿瘤的分类
脑肿瘤的分类脑位于颅内,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80-90%。
椎管内肿瘤占10-20%,原发颅内肿瘤来源于脑、脑膜、脑神经、血管、胚胎残余、垂体等;继发者,有转移瘤和侵入瘤。
脑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
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
由于各种肿瘤的组织发生与病理特征不同,其良性与恶性以及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
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
血运转移者,原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
肿瘤直接侵入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病因但与颅脑损伤、射线、化学物质、病毒侵入等因素诱发颅内癌基因生长有关。
病理:颅内原发肿瘤虽然多数为良性,但由于发生部位关系,后果常比较严重。
同时,在病理组织学上良性与恶性肿瘤的界限常不清楚,造成良恶混合而难以区分。
如某些分化很好的肿瘤可没有包膜;许多浸润肿瘤可以生长缓慢。
在组织学上近似良性;瘤细胞大多数以膨胀与浸润两种方式生长。
原发性肿瘤常单个生长,而转移性肿瘤常为多发,可同时或先向后从多处生长,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
大脑半球发生肿瘤的机会最多,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等。
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最多见的是各种胶质瘤,约占1/3或1/2以上。
(如星型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和少枝胶质母细胞瘤。
)其次为脑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觉障碍、三联征: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变均为单发,体积常较大,直径可达5cm以上;
病变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少出血和钙化
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具有特征性,信号多均匀,少数信号不均匀;
非常显著强化,明显高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
血栓性海绵窦炎
病变侧海绵窦扩大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不清。
鞍区肿瘤
成人,男:女=1:1
<10mm泌乳期女性多见
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垂体大腺瘤
>10mm侵犯周围结构,坏死、囊变和出血,“束腰征”、“雪人征”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囊变、坏死(T1WI略高于脑脊液,T2WI高信号)出血(T1WI高信号)
不均匀强化
鞍区感染性病变
病变
特点
平扫特点
强化特点
鞍区结核
多发生在脑底部脑膜,结核瘤为结核菌在脑部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T1WI呈高信号,T2WI病变呈更高信号。
异常强化
垂体脓肿
少见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病变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环形强化。鞍区脑膜可增厚强化。
桥小脑角区肿瘤
肿瘤
特点
与脑脊液一样均匀的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可不强化
皮样囊肿
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部位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脑内
信号多为囊液信号。但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可不均匀。可有脂肪信号。
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嗜酸性肉芽肿
组织细胞增生症,
主要以骨损害为主,偶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垂体柄受压移位。
也可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轻度或明显强化
鞍区血管病变
病变
特点
平扫特点
强化特点
动脉瘤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1.无血栓动脉瘤T1WIT2WI无信号或低信号。2.较大动脉瘤血流快的呈留空信号,慢的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病变呈高信号。3.动脉瘤内血栓为混杂信号。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明显均匀强化
脊索瘤
主要位于斜坡、鞍旁;
发病年龄分布广泛,男性多于女性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部分呈混杂信号,多数病灶内部结构不均匀
不均匀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颗粒状”强化较特征;多数病灶伴有骨质破坏。
软骨肉瘤
发病年龄广男:女=1.8∶1局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斑点状、点状、环形钙化
平扫信号
强化特点
听神经瘤
好发于中年人男:女=1.4:1
不均匀(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脑膜瘤
多见于成年人,男:女=1:2
T1WI信号基本上是略低或等信号(多),T2WI为等、略高及高混杂信号。
明显强化(鼠尾状强化—硬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
好发于青壮年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或上皮样囊肿
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颅咽管瘤
儿童多见,成人也可,20岁以前大约50%,囊性或部分囊性病灶与实质性病灶混杂,常有钙化。
T1WI可高等低信号与成分含量有关)T2WI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
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部分表现为分房状或网絮状强化,其次为边缘环状或均匀强化,也可不强化。
脑膜瘤
多见于成年人,男:女=1:2
T1WI低信号
T2WI等或高信号
均匀显著强化
转移瘤
血行转移或颅内脑脊液的种植转移
有骨质破坏,较大的肿瘤可有出血、坏死。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亦可不均匀信号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多有受侵而增厚,强化呈线状、小结节或斑片状。
室管膜瘤
发病高峰1~5岁
T1WI低或等信号
T2WI高信号
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含透明软骨)
10秒钟内出现强化
鞍区瘤样病变
病变
特点
平扫特点
强化特点
Ratheke囊肿
来源于胚胎时Rathke囊的遗留
信号多样,大部分病例信号均匀,T1WI可表现为低、等或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少数呈低信号或等信号
边缘增强或环形增强。
蛛网膜囊肿
鞍上池内含脑脊液的扁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的囊。少数可占据鞍内,囊肿有一定膨胀性,但占位效应相对较轻
T1WI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为与脑脊液相似的高信号
无强化并有见缝就钻,沿蛛网膜下腔及颅底扩展的特点。
三叉神经鞘瘤
男:女=2:4发病年龄轻
(实性时T1WI为等或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性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实性时均匀强化囊性时结节样或环状强化
髓母细胞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75%在15岁以内4-8岁高峰期男:女=2~3:1
T1WI信号基本上是略低或等信号(多),T2WI为等、略高及高混杂信号。
明显强化(鼠尾状强化—硬膜尾征)
生殖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发病高峰为12~14岁,男女发病2. 24∶1
T1WI是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
明显强化
错构瘤
并非真正的肿瘤,性早熟,痴笑样癫痫,行为异常
T1WI均匀性等信号
T2WI等信号、稍高信号和高信号
一般不强化
畸胎瘤
成人女性多见AFP和HCG轻度升高
混杂信号T1WI、T2WI脂肪组织为高信号
不均匀强化
转移瘤
血行转移或颅内脑脊液的种植转移
有骨质破坏,较大的肿瘤可有出血、坏死。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亦可不均匀信号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多有受侵而增厚,强化呈线状、小结节或斑片状。
淋巴瘤
病变可位于鞍内和/鞍上,可并有淋巴瘤性软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