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含答案)1.细胞膜(又叫质膜)可以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功能特性)。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少量糖类。

3.目前公认的细胞膜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或覆盖、或镶嵌或贯穿于脂双层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均可运动,从而决定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结构特点)。

4.细胞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如与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免疫等关系密切;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5.细菌、真菌及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侧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则分别由不同物质组成。

对应学生用书P21细胞膜有选择透性1.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完成实验表格)目的要求观察种子中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材料处理将玉米籽粒浸泡一定时间步骤一组用沸水煮熟一组未煮过沿胚的中线纵剖,用稀释的红墨水染色用水冲洗籽粒至冲洗液无色为止现象胚细胞着色深胚细胞着色浅结论活细胞对外界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而已经死亡的细胞对外界物质的吸收失去了选择性2.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细胞膜(又叫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细胞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某些物质分子能透过质膜,也有些物质分子不可透过质膜,因此,质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

1.实验室中用红墨水染色的方法就能知道种子的死活,你能解释它的原理吗?提示:种子活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活种子不会被染色,而死种子细胞的细胞膜失去这个功能而被染成红色。

2.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有什么意义?提示:保证有用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物质排出细胞,有利于细胞完成生命活动。

3.用一定量的糖和醋腌制大蒜,可得到美味的糖醋蒜,你知道腌制原理?提示:腌制大蒜过程中细胞死亡,细胞膜变成全透性膜,糖醋进入细胞。

4.莲藕“出淤泥而不染”事例说明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特性?这种功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提示:选择透性;主要体现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有害废物的排出,防止病菌、病毒的侵入等方面。

高三生物——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高三生物——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高三生物——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实验解读 1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1)实验原理: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允许水分子自由进出,不允许大分子的红墨水进入细胞。

(2)实验过程
分组⎩⎪⎨⎪⎧
实验组:2粒未煮过的玉米籽粒对照组:2粒煮过的玉米籽粒 ↓
染色: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以淹没种子为宜)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2 min ↓
冲洗: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

观察:玉米籽粒中胚的颜色
(3)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煮过的玉米籽粒胚细胞着色深,没煮过的玉米籽粒胚细胞着色浅或不着色。

②结论: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透性。

2.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显微镜的使用
(2)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的比较 项目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班级:教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范文(通用6篇)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计划1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

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

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

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

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

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

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一、提示与思考活细胞的质膜具有选择性吸收能力,而死细胞的质膜则丧失了这种能力,染料(如:红墨水)能进入死细胞而将死细胞染色(如:红色)。

玉米成熟的种子中有胚和胚乳,胚细胞具有生命活性,胚乳细胞已经凋亡。

二、实验与分析 【器具与材料】1.你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择需要的器具和试剂。

实验器具与试剂 需要的请打√ 实验器具、试剂 需要的请打√ 红墨水 刀片 培养皿 镊子 烧杯 清水 酒精灯【步骤与操作】【记录与处理】 1.记录观察结果取四粒已经泡胀的籽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min 后,冷却,作为 的实验材料分别取 和 的玉米籽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以淹没种子为宜)。

2min 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 胚的中线思考:浸泡的目的是什么?观察籽粒中胚和胚乳的取玉米籽粒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课前准备好)注意:切割玉米时注意安全。

1. 用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作对比,并比较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说明什么问题?2.试分析为什么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中胚乳的染色都较深?三、自我检测1.苋菜叶片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

将苋菜叶片放到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若进行加热处理,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

其原因是()A.细胞壁在加热后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加热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加热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液泡膜和细胞膜2.任何系统都有边界,边界对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3.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确定播种时的用种量及播种后的出苗率,播种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是指在最适宜条件下,在规定天数内,发芽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百分数。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5篇)人的视觉和听觉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设计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高中生物必修)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一、设计理念: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其中科学探究是核心。

新课标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把它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过程,要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动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严密的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讨”理解渗透的原理及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分析与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分析与推理。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教学难点:分析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1、本节课由简单的实验现象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作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2、在分析萝卜条失水、吸水之前先分析渗透作用原理,由渗透作用原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推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的。

3、整个探究过程是严格按照实验中观察现象(萝卜条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变化)——做出假设(可能吸水或失水)——实验验证推理分析(渗透实验)——结论(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条件)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024年优秀有关高中生物教案

2024年优秀有关高中生物教案

2024年优秀有关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具体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基质的作用、细胞核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2. 了解细胞质基质的作用,认识细胞器的基本功能。

3. 掌握细胞核的结构,理解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基质的作用、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方式、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新课导入:讲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基质的作用,细胞核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a. 细胞膜: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物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b. 细胞质基质:讲解细胞质基质的作用,介绍细胞器的基本功能。

c. 细胞核:阐述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针对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细胞核的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 板书内容:a. 细胞膜:物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被动运输)b. 细胞质基质:作用、细胞器功能c. 细胞核:结构、遗传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出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方式,并举例说明。

b. 简述细胞质基质的作用及细胞器的基本功能。

c. 阐述细胞核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细胞核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接着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如何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使学生形成对内环境的初步认识;然后深人分析细胞外液成分并说明其理化性质,以加深学生对内环境的微观认识;最后说明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加深学生对内环境媒介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的编写思路,不仅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也符合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内环境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知道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细胞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生命的系统观和稳态与平衡观,并以此指导分析生命现象。

基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的理解,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2.科学思维:本节教材的科学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问题探讨”“思考•讨论”以及相关习题中。

通过比较草履虫与血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的实例体现了比较、分类、分析等思维方法。

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等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等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

此外,还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组成及其作用。

(2)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掌握基因与遗传规律。

(3)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4)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5)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基本的细胞组成;2. 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3.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异同点;4. 理解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意义;5.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 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3. 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意义:变异的原因和类型,变异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掌握;2. 细胞分裂过程和意义的理解;3. 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如下:1. 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点讲解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 展示细胞分裂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4. 深入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通过讲解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分裂对细胞增殖和遗传传递的重要意义;5. 探究遗传变异的机制和意义: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探索遗传变异的机制和对物种进化的意义;6. 小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学生的研究评价。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和意义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遗传变异机制和意义的理解程度;4. 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浙科版)

教材分析(浙科版)

浙科版教材------教材分析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其价值是为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健康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生物学课程在普及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一些前沿知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中的一些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

高中生物教学在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同学普及基础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顾及到那些准备步入工作岗位的高中同学,使他们在进入生物学相关的行业工作时具有基本生物科学素养,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下面先进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分子与细胞》部分第二部分细胞的结构的课标分析:《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它模块的基础。

在细胞的结构部分中知识内容方面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细胞的结构及一些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在实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在探究性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有学习压力。

2、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科版教材内容的设计更注重科学知识方面的普及。

3、浙科版教材每章首页不但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解析本章标题还在首页的下方列出了本章的学习要求。

如:第二章细胞的结构本章学习要求:1.简述细胞学说及细胞的一般特点。

2.描述细胞膜的结构及特性。

3.描述细胞器的特点及结构。

4.简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5.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6.说出原核细胞的特点。

在我看来首页的“本章学习要求”有两个用处:1)在学习每一章之前老师可以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认识程度。

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 必修1

高中生物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 必修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课标解读1.渗透作用的条件及原理简单了解即可。

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和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可结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分析理解。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知道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和含义。

●教学地位本节课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实验,学好本节知识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题中,重在考查实验材料的选取及结果分析等。

●教法指导1.教材P60“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的实验现象难以解释,进行演示实验时可强调漏斗内为蔗糖溶液,烧杯内为清水,引导学生思考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与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的数量比,较继而展示动画课件中直观显示的量的变化,由学生归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合图4-1的生活实例,总结发生渗透作用(或扩散)满足的条件。

完成【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的4T(1)的表格填充。

2.教材P61~63探究实验可分组于实验室完成。

特别是对于洋葱的选择即紫色的或无色的;选其根尖分生区细胞还是成熟区细胞等应给与点拨。

教材P62的表格及下面的4个小问题由学生思考解决。

指导学生对【课堂互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部分的例2进行分析并完成【课后知能检测】1、6、7小题。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1.凉拌西红柿时,常常要放一些糖,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或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动画展示渗透作用装置及实验动态过程,同时设问:“装置中漏斗液面何为升高?把纱布代替玻璃纸还会出现如此现象吗?为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自主导学:①阅读教材P60~63有关知识,勾画概念“原生质层”,填充“【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及思考交流1”;②阅读教材P63~64完成“【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及思考交流2”。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重点:
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学难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引导,以草履虫为例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参与各种器官的组成,最终得出“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也靠所有细胞共建。”
1min
小结
本节课重要概念小结
10min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任务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和问题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绘制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归纳概括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交换路径,内环境也是外环境和细胞之间的中转和缓冲。
分析细胞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需要生活在水环境中,并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 min
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认识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观察血液高速离心后的结果,初步认识血浆。
15min
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认识内环境
任务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物质?
2. 通过绘制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阐明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内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绘制简图表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模仿并运用绘制关系图的方法直观表现生物知识。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一、学习任务分析:本实验节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学说和细胞的大小、种类、数目,对细胞具有一定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本节实验课的学习为本节课细胞膜基本结构做了铺垫,在教材内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较强,具备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是较弱,平时都是过多的注重理论的学习,实验操作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中胚的特点;2、教学难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种子中胚的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切玉米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地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2)观察种子种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五、教学过程1、材料用具:玉米籽粒、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2、方法步骤:(1)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度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4粒已经泡胀的籽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分钟后,冷却后,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的玉米籽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以淹没种子为宜)。

2min 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知道冲洗液无色为止。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5)讨论:①用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做对比,并比较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②为什么胚的着色情况不同?未煮的玉米胚煮过的玉米胚红墨水浸泡结果说明了:。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下学期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生物选择性必修一下学期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生物环境以人生物圈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科学方法练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练习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然观科学世界观,树立振兴中华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让他们有社会决策意识,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情,有积极生活态度健康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生物环境人生物圈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是生物遗传变异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生物环境关系以人生物圈谐发展。

教学难点是生物遗传变异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实验探究活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年级有学生约人,其中文科班两班,理科班一班,相比之下文科班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爱好偏低,生物基础把握普遍较差,理科虽然学习爱好更好一点,但是基础依然比较差。

每周课时只有三节,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方法措施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出切合教学实际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一个健全心理一个稳定思想状态,为搞好学习提供保障。

3、认真分析每个学生详细情况,制定学生小档案,详细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

4、认真备课制作课件,真正做到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堂。

5、认真设置作业,时批改反馈。

6、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会考主要测试考生在中学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把握程度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清楚地认识某个知识其他知识之间区别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知识条件步骤,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认真研究考纲考题,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测试,时做好反馈。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学生版)-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学生版)-高中生物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一)
题组 C 培优拔尖练
15.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保证了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C.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D.动物细胞放在清水环境中会吸水胀破,这说明细胞膜不能控制水的进出
【归纳总结】细胞膜的三大功能
考点 02 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及细胞膜的成分
【典型例题】
科学家将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
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血影”的主要成分是( )
A.脂质、蛋白质 B.血红蛋白、水 【归纳总结】细胞膜成分的探索过程
↓ 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分层提分
题组 A 基础过关练
1.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元素是( )
A.C、H、O、N C.C、H、O、N、P 2.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 )
B.C、H、O D.C、H、P
A.脂质和磷脂
B.脂质和磷酸
C.蛋白质和磷脂
D.蛋白质和磷酸
3.下图是细胞质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质膜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6.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先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再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 C.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分析说明: (1)这一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特点,下列实例能够反映生物膜这一特点的是__________。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③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过程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2)若想要证明低温会使膜的流动性降低,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增加对照实验(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 (3)科学家将人体皮肤细胞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单分子层面积为 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 积约为__________S/2(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4)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 脂类分子有 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变小,而膜的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上述实验现 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 A.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 B.构成质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5)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细胞膜有 __________的功能。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是因为两种膜上_____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种子中胚的染色特点
2.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从而对细胞膜的性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
活细胞的质膜具有选择性吸收能力,而死细胞的质膜则丧失了这种能力,染料(红墨水)能进入死细胞将死细胞染色。

玉米成熟的种子中有胚,胚细胞具有生命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
难点:细胞膜的通透性
四、实验材料与用具
玉米籽粒,红墨水
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杯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细胞有三个结构,分别是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由内及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细胞的外部结构——细胞膜。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先来回顾一下这块方面的知识。

实验演示:
看来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玉米籽粒的结构,那我们现在就来做这个实验。

(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我们可以发现,煮过的玉米胚变成了红色,而未煮过的玉米胚则还是无色。

六、实验讨论
用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作对比,并比较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玉米煮熟后胚细胞失去活性,无法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吸收,而生玉米胚细胞保持活性,能有效地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