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
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袁书会;闫振华【期刊名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5【摘要】盛唐之后,韩愈大胆开拓,"以文为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通过对韩愈诗歌的具体分析,尝试探究其风格之来源及特点,对他的这种艺术风格进行总体把握,探析其在韩愈整体诗歌风格中的地位。
%After the prime of the Tang dynasty,Han Yu made a bold and daring move of"taking prose writing techniques into poem writing"forming his own distinctive poem style,which had great impact upon later generations.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Han Yu’s poems,this paper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is styl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gain an overall perspective of his artistic style and further interpret it in terms of its status in Han Yu’s overall poem writing styles.【总页数】5页(P92-96)【作者】袁书会;闫振华【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论韩愈“以文为诗”对后世“以文为词”之影响 [J], 陆有富2.韩愈"以文为诗"现象的文类学考察 [J], 曾蒙3.从文体交融视域看韩愈与宋诗的"以文为诗" [J], 张弘韬4.浅析《荐士》一诗“以文为诗”的特点--兼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历史影响 [J], 高建青;付文东5.论江西诗派对韩愈“以文为诗”的接受 [J], 温优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愈“以文为诗”现象的文类学考察
熟的生命历程。萌芽期,韩愈心中文类理想“文”高于“诗”所催生的“以文为诗”现象正是对“诗”“文”固有文类等
级的越级挑战;发展期,在“诗”“文”界限显现的情况下,后世读者和批评家才对韩诗做出“以文为诗”这一诗歌写
作技巧和风格特征的理论总结,并进一步促进“韩诗”文类走向独立;成熟期,“以文为诗”作为文类的命名和创新,
韩愈在世时,其诗歌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 韩愈去世之后,晚唐文人多提及韩愈的文,而对其诗 只字未提,如杜牧“只称其文,不称其诗”[1]303 。韩 诗遭到的冷遇,“大体上,在北宋中叶欧阳修主持文 坛以前”[1]304 ,此后韩诗便成了诗人眼中的焦点,有 对其推崇膜拜者,亦有对其批评诘难者。推崇者如 欧阳 修,其 云: “退 之 笔 力 无 施 不 可,而 常 以 诗 为 文 章末事……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
by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
ZENG Meng
( School of Liberal and Art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9,Jiangsu)
Abstract:From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 Essay-oriented Poetry" as the phenomenon of classic genre can be reviewed again and Han's poetry as a new genre,its life course that is sprouting period,developing period and maturing period respectively also can be revealed. In its sprouting period,the ideal hierarchies of literary genre in Han Yu's mind that " essay" overtops " poetry" drived Han Yu compose essay-oriented poetry. This composition action did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hierarchies between " essay" and " poetry" . In its developing period," essay-oriented poetry" as literary theory concerning writing skills and style had been summarized by later readers and critics only under condition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 poetry" and " essay" became unambiguous,by which Han' s poetry became independent. In its maturing period, the mature and classic process of Han's poetry were facilitated through the action of " Essay-oriented Poetry" as the name and innovation of literary genre. Key words:Han Yu;literary genre;Essay-oriented Poetry
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第一篇: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
这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
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
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一。
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
”《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
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
一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
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
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一,自成一格。
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
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
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
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
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
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
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
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
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
韩愈以文为诗,创造了韩孟诗派的故事
韩愈以文为诗,创造了韩孟诗派的故事
韩愈以文为诗,创造了韩孟诗派的故事
唐代人才辈出,韩愈是其中一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昌黎韩愈。
中唐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
韩愈写过不少现实意义较强的诗作,“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
韩愈以诗为文
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
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
韩诗的另一特别,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
独特的表现手法,既产生了许多佳作,也出现了一些败笔。
但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一扫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并驾齐驱的“韩孟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论韩愈“以文为诗”对后世“以文为词”之影响
论韩愈“以文为诗”对后世“以文为词”之影响陆有富【摘要】“Yi Wen Wei Shi”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troduce prose syn‐tax ,composition in poem ,w hich aims to combat the rule of the poem .Xin Qiji ,Chen Weisong put prose of the word rule syntax ,argumentative ,narrative into Ci -poem creations .So that not only enhanc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ci -poem ,but also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the ci -poem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
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维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
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韩愈;辛弃疾;陈维崧;以文为诗;以文为词【作者】陆有富【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8在文体破立之际汲取艺术滋养是传统文体演进的方式之一。
这样的承创虽不大为传统眼光所接受,但其破体之实践却给凝滞形式的文体带来了生气。
韩愈“以文为诗”之创作方法便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写作手段。
简述“以文为诗”形成及苏诗“尚理”
简述“以文为诗”形成及苏诗“尚理”通过阅读老师的文章,我认识到:“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以文为诗”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者,指借鉴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来写诗;广义者,泛指以“议论”、“才学”为诗及“尚理”等特点。
这个概念中的“诗”,严格来讲,指六朝至唐以来形成的诗,就本质而言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讲声律、对仗、对偶的近体诗。
近体诗,就其艺术形式的诸特点来说,是与“文”相对的。
它的产生是由《诗经》和楚辞两个源头发展而来,这两条线索发展至六朝,殊途同归,共同影响和孕育了近体诗的诞生。
所谓“文”,是指唐宋古文运动之“文”。
它是和“骈文”对立的概念,是散行单句,不拘骈偶,不讲对仗、对偶、音律等的文体。
它以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为旗帜,实际上是以便更好地抒情表意的形式自由的新兴文体。
“以文为诗”与时代的要求具有紧密的联系。
近体诗的发展在盛唐达到了颠峰,唐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经成为诗的典范,无论从格式、音律上,都严格遵循了“纯诗”的要求。
到了晚唐,在盛唐诗的辉煌的笼罩下,纯诗已经无法再出新异,加上社会动荡不安,越来越多文人的诗歌创作都开始倾向政治,并且提出了诗歌格式变化的要求。
于是,由韩愈、苏轼倡导的“古文运动”便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多为忧国忧民及仕官情结,一般的近体诗已经无法满足其抒发情感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形式更自由的新兴文体“文”便应运而生,它以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为旗帜,可以更好的抒情表意。
“以文为诗”还与宋代高度发展的散文艺术具有紧密的联系。
诗歌和散文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在不放弃诗歌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借鉴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来写诗,恰恰可以实现诗歌的革新。
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比诗歌更易于接近口语。
而对于诗歌自身特点━━诗歌“本色”的理解,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增扩诗歌的疆域,而不是缩小。
现代文I篇:韩愈“以文为诗”主题阅读与答案(2022河北名校联盟一模)
现代文I篇:韩愈“以文为诗”主题阅读与答案(2022河北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莫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满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
简述韩愈的文以明道
简述韩愈的文以明道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愈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提倡文以明道的观念,认为文学要以表达道德和教育人民为宗旨。
本文将从韩愈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他的文以明道理念,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韩愈的背景与时代背景1.韩愈的生平经历–出生于唐朝末年–曾任官员,并参与了“史家之续书”运动–后来被贬谪2.文化背景与社会氛围–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士人浪漫情怀–民变、政治动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文以明道的意义与内涵1.文以明道的基本含义–文学应以表达道德为主要目的–文学要承担教育人民的责任2.韩愈对文以明道的论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道”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批评唐代文人追求文学形式而忽略道义的问题–引领文学回归道德与伦理的本源文以明道理念在韩愈作品中的体现1.韩愈的散文作品–《师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质朴的教育方式–《进学解》:对士人应如何学习与教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2.韩愈的诗歌作品–《滕王阁序》:以赞颂滕王为主题,同时融入了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伤时》:对唐朝时局的批判,表达了对时代沉沦的忧虑和对道德重建的期盼韩愈文以明道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1.对后世文学家的启示–辨明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注重文学的道德功能–引导文学再度回归社会关怀和人伦意义2.对文学史的影响–文以明道理念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导结论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承载了一种对道德和伦理的追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中汲取智慧,用文化的力量来引导社会道德的建设,并探索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论述古代文论家韩愈的文学观和他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韩愈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论家,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贡献。
在他的文学观中,他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求作品对人民生活有所关怀,并提出“文以载道”的理念。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就,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韩愈的文学观出发,探讨他对诗歌创作的深远贡献。
一、韩愈的文学观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文学观为后人所重视与传承。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作品要对社会生活有所关怀,要有价值取向。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他认为作为文人,应该立足实际,以文学作品影响社会,使社会风气更加良好。
这种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起到了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二、韩愈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在诗歌创作方面,韩愈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愈提出了诗歌应该有“雅俗共赏”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该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要受到广大人民裙众的喜爱。
他倡导诗歌应该表现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情感,力图使诗歌从精英文学的象牙塔中走向民间,使诗歌成为广大人民裙众所共赏的文学形式。
这一观点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形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韩愈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他的《滕王阁序》中,他对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探讨。
他认为诗歌应该注重表现现实生活,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裙众。
他还提出了“以经传之,以史述之”的创作观点,认为诗作应该借鉴历史典籍和经典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观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诗歌的题材,使诗歌更加融入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韩愈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和文论家,他在文学观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为后世所铭记。
他倡导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诗歌创作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究
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究 王安石 的诗学道路重点研习借鉴了韩诗, 其势法度整严, 表现出“新宋诗”的独特 面目, 是宋诗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看看下面的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 究吧! 王安石与韩愈的诗探究 内容提要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上最有成就、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 思深气锐、戛戛独造;而韩愈诗是“王荆公”体的重要艺术渊源。
韩、王二 家诗艺术上息息相通的中心线索是“以文为诗”。
王安石的学韩不仅为自家诗的 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 而且对宋调面貌特质的彰显有相当影响, 最终助成了宋诗 的自成面目,对北宋一代诗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王安石 韩愈 宋诗 以文为诗 一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上最有成就、 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
严羽在 《沧浪诗话·诗 体》 中曾标举“王荆公体”, 历代学者多把荆公视为宋诗独特风貌形成过程中之 关键。
明代胡应麟这样评价王安石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六一虽洗削‘西昆’, 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
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
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 格调始一大变。
苏、黄继起,古法荡然。
”①欧阳修、梅尧臣对于宋诗有发轫之 功,但在他们手上尚未形成典型意义上的宋调。
王安石诗歌的独创新奇,让宋诗 在偏离以风神情韵为主的唐诗 道路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他的崛起才让宋诗大变唐人格调, 助成了宋诗的 自成面目,足见王诗于宋调形成中之转关作用。
历来论及王安石诗的艺术渊源,多标举唐代的杜甫 、韩愈与李商隐 三人。
王安石最心仪的唐代诗人是杜甫,他编选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四家诗,将杜甫置于首席,其《杜诗后集序》云:“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 氏作者。
”他不仅赞叹杜甫忧国爱民的仁者之心,还推许杜诗为“光掩前人,而 后来无继”的崇高艺术范式。
②从王安石本人的言论看,他极力推崇老杜,对李 商隐诗也表现出欣赏态度和浓厚兴趣; 但是却没有什么赞誉韩愈诗歌的评价。
一 方面,王诗面目较韩相去有间;另一方面,他又对韩愈学问人品多讥诋之词,给 人造成不喜退之的印象。
浅谈韩愈以文为诗
浅谈韩愈以文为诗作者:刘喻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韩愈,字退之,唐河内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后文赞其:“文起八代之衰”,称其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但就韩愈文章而言,以文为诗历来是学者争论之处。
贬之者认为,韩愈诗是押韵之文,于诗无所解。
褒之者推崇韩愈为大家,与李、杜可鼎足而三,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两派的分歧极大,他们批评韩诗有切中贬病的一面;赞扬韩诗,也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都把问题绝对化了。
为此,我们需要对什么是以文为诗及其出现背景等问题先做出了解。
【关键词】:以文为诗;出现原因;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倾向于轻浮靡丽的时期,尤其以齐、梁、陈三朝为盛,只讲文字之美,而内容空虚,思想庸俗,诗盛行宫体,文则堆砌骈语。
经过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盛唐的王维、孟郊、李白、杜甫,诗的风气总算纠正过来了,但文体却还以骈语为主,到韩愈出来,猛击攻击近体文的陈言滥调,主张写散文要学习“三代两汉之书”,要学习孟子、荀子、司马迁、扬雄的文章,除了自己以外,他的学生李翱、皇甫湜等人也跟着写作新散文。
他们的口号虽然是复古,其成就却是在继承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扫荡了六朝以来的浮靡骈丽的文风。
以文为诗实质上是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但却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尤其是以讨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诗的领域中,韩愈也是一位唐朝的大家,他的作诗,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文字要排除陈言滥调,排除隐晦诘曲。
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诗,不要无病呻吟。
这也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文心雕龙情采》)。
他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音统一起来。
散文里用的词藻,也可以用在诗里,又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的语法结构统一起来,诗的句法并不需要改变散文的句法。
论韩愈_以文为诗_的艺术表现
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艺术表现任正霞(遵义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遵义563002)[摘要]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
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
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艺术表现[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1)03-0042-03[收稿日期]2011-02-28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
“以文为诗”就是把文的诸多因素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韩愈以单、散、错综、参差的古文句法为诗,以精炼了的散文语言为诗,他企图以古文的美来接济、补充诗歌的美,这样一来,使其“既具诗之美复具文之流畅”。
[1]韩愈“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开拓创新;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议论、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一、诗歌题材的开拓创新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说:“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司空图的评价指出韩愈诗歌的纵横之势由气驱使而形成,同时司空图还指出韩愈诗歌对题材的开拓,这是“以文为诗”的具体体现。
“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韩愈几乎把天地万物都纳入诗歌中,而且不少是奇形怪状的东西。
我们知道,传统的古典诗歌是以言志抒情为主,文人诗的大致内容是咏物、怀古等题材。
“咏物”就是描摹景物,是《诗经·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且要不即不离,工细中须具缥缈之致。
然而在韩愈的创作实践中,诗歌不仅仅局限于咏物怀古,就正如他的散文创作一样,诗歌的用途得到空前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韩愈诗歌的应用遍及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上下级之间的应酬、朋友之间的交往、家人间琐事的交代、情感的交流等等都可以诉诸诗歌。
论韩愈的Word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摘要:韩愈是中唐时期,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大家。
他的“以文为诗”的诗歌艺术手法的形成原因有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时代追求以及诗歌自身的发展态势,而“以文为诗”的特点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也是极其鲜明的,“以文为诗”对宋代诗歌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特征及体现;影响韩愈是中唐时期一位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这样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对韩愈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崇高的评价,也为文学界所公认,韩愈无论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中,尤以“以文为诗”最为引人注目。
连史学家陈寅恪也不禁赞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1当然这种创作倾向正是韩愈作为一位古文大家而具有的独特成就。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文为诗”的形成原因、“以文为诗”在韩愈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以文为诗”的影响等角度角度来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
一、“以文为诗”的定义“以文为诗”是一种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始于古文大家韩愈。
但第一次提出“以文为诗”的却是宋代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
唐诸人不迨也。
”2“以文为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师道并没有明确地定义。
到了严羽,这一概念才得到最完整的概括。
《沧浪诗话》第五:“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公,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者到何在,其未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简析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成就
作者: 杨敏艳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37-13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以文为诗” 创作成就 韩愈 诗歌创作 创作思路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
摘要: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继承和发扬了李白、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业绩,勇于创造,大胆革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这也和他的"以文为诗"的创作思路息息相关,他"以文为诗"的创作思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无论是在思想性、。
论韩愈“以文为诗”(修改过的)
论韩愈“以文为诗”(修改过的)摘要韩愈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歌大家。
他的“以文为诗”的诗歌艺术手法主要受到了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的影响。
散文化的语言句式、辞赋体的文采气势以及古文章法般的行文布局都是他的诗歌能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突破,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转折点——宋代诗歌正是在韩愈的创作基础上开创一代新诗风的。
关键词:韩愈;唐代古文运动;以文为诗;古代文体交融IAbstractAfter Li bai, Du fu, Han yu's 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fter a landmark again on the poetry everybody. His "taking article as poem" artistic technique of poetry mainly affected by the tang dynasty famous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fluence. The prose language sentence and ci body GuWenZhang method of the momentum and literary style layout are his poetry in China's history of poetry t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eville. Because, this is not only his personal creation breakthrough, but also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in song dynasty han yu's poetry is -- the creation of a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poetry.Keywords: Hanyu;The tang dynasty's ancient prose movement ; taking article as poem; Ancient stylistic blendingII目录一、“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1二、“以文为诗”的艺术特征........................................... 3第一,以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赋为诗。
韩愈的《山石》是如何体现以文为诗的
全诗二十句,一韵到底。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 游山,在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 的所见所感。这是一首朴素简净的记游诗。开始 用二句叙述游山到寺,一路上都是坚硬的山石, 行走在若有若无的山路上,到寺时已是蝙蝠乱飞 的黄昏时候了。接着又用二句写寺内景物。走上 寺院里的客堂,坐在台阶上休息。由于连日雨水 饱足,院子里的芭蕉叶都舒展得很大,栀子花也 开得很丰肥。以下便写寺中和尚待客人的情况。 和尚和客人闲谈,讲起佛殿里有很好的壁画,说 着就取灯火照来给客人看,可是客人能见到的画 面不多,因为墙壁年代古远,画面大多剥落或黝 黑。于是和尚铺床拂席给客人供应晚饭。虽然饭 米粗糙,仍然可以解饥。
“以文为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 不用或少用形象思维,象散文一样直说的句 法较多。诗的装饰成分被剥落了,就直接呈 现了它的本质。本质是诗,它还是诗;本质 不是诗,它才是“押韵之文”。 《山石》是韩愈的著名作品,可以代表他的 七言古诗的风格,我们现在就选讲此诗。诗 题《山石》,是用全篇开始二字为题,並不 是赋咏山石。
在诗的领域中,韩愈也是一位唐诗的大家。他的作 诗,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文字要排除陈言滥 调,排除隐晦诘曲。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就 是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诗,不要无病呻吟。这也 就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 (见《文心雕龙· 情采》)。他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 语言统一起来,散文里用的词藻,也可以用在诗里。 又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的语法结构统一起来,诗 的句法並不需要改变散文的句法。这样,他的三百 八十首诗就呈现了一种新的面目:因为不避免散文 词语,他的诗里出现了许多人以为生涩、怪僻的词 语;因为引进了散文的句法、篇法,他的诗就象是 一篇押韵的散文。守旧的人不承认他的诗是诗,说 他是“以文为诗”,但无论如何他给唐诗开创了一 个新的流派。
韩愈《山石》是如何体现他以文为诗的特点的
作品鉴赏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 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 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 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 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 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 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 的。
特征二: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起承 转合的气脉,贯彻到诗歌创作中,把散文描绘事件、 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笔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 《山石》一诗中,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 顺序,从行至山寺、周围所见、夜看壁画、铺床 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 下山观感,娓娓道来,让人有如历其境的感觉。
诗的主要内容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游山,在山寺里住了 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表面是写山 路崎岖不平,实际也暗示了全诗的风格──荦确不平。从第 二句起,诗人就不写白昼而写黄昏,不写山鸟山花而写夜精 灵蝙蝠,以及若有若无的古壁佛画,阗寂无声的静夜,清凉 的月色等,从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深山古寺的幽静神秘。天 亮了,诗人在山中独自漫步,此时他是这深山老林中唯一的 人类,他得以尽情地享受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况味: 信步走去,连路不路的问题也不必考虑了,他四顾这山红涧 碧、松枥十围、水声激激、烟霞烂漫的景色,全然陶醉于远 离尘嚣的"自乐"之中。 最后,他还是想到了仕与隐这个永远令人困惑的问题。 此时的韩愈,进士及第已经快十年了,但连个正式的官职都 没有,给人家当了几年幕僚,很没意思。此时他辞了幕职, 途经洛阳,游山遣兴。自然和自由固然好,但求仕之心还是 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才有"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感叹和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探析摘要“以文为诗”是中唐以来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针对韩愈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本文对韩愈“以文为诗”形成的原因,从韩愈古文理论及创作、时代审美风尚、诗歌的自身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以文为诗”是中唐以来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针对韩愈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以文为诗”是诗歌变革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就是把散文的诸多因素纳入诗歌中,由此形成了既具诗之美、又具散文流畅之美的审美规范。
其实,从《诗三百》到唐代诗人的创作,诗歌中有散语的例子不计其数,尤其是陶渊明和杜甫的诗歌创作。
但为何直到中唐韩愈的时代才正式成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审美规范呢?这是因为韩愈第一次自觉地整体地对“以文为诗”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作。
本文将从以下三大方面分析探讨韩愈“以文为诗”形成的原因。
一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韩愈是一位兼擅古文诗歌的文人,苏轼赞誉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
而诗文兼擅则使韩愈能驾轻就熟地吸收古文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1 “养气”说所谓“养气”,就是指作家的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注重个人修养。
个人修养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因而“气”成为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专有《养气》篇。
韩愈才大气豪,以古文名家,攘斥佛老,独尊儒术。
他提出“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的养气论,也就是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写出有充实内容的文章。
韩愈指出当时的社会“气象日雕耗”、“众作等蝉噪”,背离儒道、气衰文弊。
他主张应以雄鹜之才“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创造出“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募”(《荐土》)的奇崛雄伟的艺术风格。
韩愈的为文以养气为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说,对诗歌创作有其深远的影响。
《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名篇就是韩诗充蕴着气势的代表,其手法主要是以为古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执法来经营诗歌。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将张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
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和古朴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
正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所云:“退之诗大概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
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
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
”2 “不平则鸣”说如果说“养气”说是侧重从外部世界来观察、反映社会人生,体现了韩昌黎“文以载道”的观点;那么,“不平则鸣”则侧重于从内心世界来折射出这个变态的社会人生,突破了“文以载道”的局限。
继“三百篇”之“怨”“刺”说、屈原之“发愤以抒情”说、司马迁之“发愤著书”说之后,韩愈从自身的坎坷遭遇、不得志的感受中提出了“不平则鸣”。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送孟东野序》)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才方可动人。
韩愈把“不平则鸣”这种理论在其创作实践中广为用之,上述《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便是借张署之口自鸣其不幸。
再有如《石鼓歌》,诗人在诗中有意以周宣中兴拟宪宗元和中兴,以其鸣国家之盛。
我们在读韩愈之文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磅礴壮阔的气势和愤懑不平的思绪交织在一起。
正是因为不平之气与浩然之气的完美结合,才使韩愈之文特色鲜明、成就卓越。
因而,韩愈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不平之气与浩然之气灌注于其诗歌创作之中,由此成就了其诗歌“若掀电挟雷,撑挟于天地之间”(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的态势。
这其中又以他的诗歌《调张籍》为代表:该诗展现的是一幅奇奇怪怪的画面,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瑰丽诡怪夸张的意境氛围,但其中流淌的始终是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的激越情怀。
使我们能真切体会到不平之气和浩然之气的水乳交融,以及流转跌宕、婀娜多姿的韵味。
二时代审美风尚1 文坛格局韩愈所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由鼎盛期转入内乱频发的中期,他经历过德宗年间的吐蕃侵扰、河北诸镇的反叛、泾原兵变;顺宗的永贞革新;宪宗时的刘辟、王承宗、吴元济、王廷凑等诸镇叛乱的许多重大事件。
但同时这也是唐王朝大历中兴梦浮现的时候,朝野均有一种变革的希望,思想的革新自然也引起了文学的变革。
明人许学夷曾说:“元和诸公所长,正在于变,或欲于元和诸公录其正而遗其变,此在选诗则可,辨体,终不识诸家面目矣。
”(《诗源辨体》卷二十四)元和文学革新思潮,在文学史上固有其渊源可寻,但至此而大显于时,成为“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捩点”,而韩愈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
韩愈当时所处的文坛趋势正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贾岛》中所说: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地咒骂世道人心”;元稹、张籍、王建等,正“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贾岛、姚合领着一群青年人“做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而卢全、刘叉则在“插科打诨”。
在这样一个情形下,兼具政治家与文学家二重身份的韩愈,只有“独尊儒术”为诗为文以救时弊。
他在实际的创作中,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对儒学加以新的诠释,从而为诗歌题材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
2 时代审美风尚及诗人个性气质韩愈生活的时代,时代审美风尚是科场选士尚奇、书法领域尚奇、人们的思想行为亦尚奇。
而在韩愈的个性气质上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天生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因爱好奇伟事物,所以他常探幽揽胜,并不断在其诗歌中表现出来,如其《古意》诗云:“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贞女峡》诗云:“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如此惊心动魄之景亦是韩愈在被贬阳山、作为羁旅谪客时的探险所得。
这些都证明了韩愈好奇的个性和勇于探险的精神。
因尚奇的个性,韩愈常把日常朋友之间的交往、家人间琐事的交代、情感的交流及长期被诗国忽视的情景,赋予诗化的表现,从而扩大了其诗歌的题材。
韩愈在诗歌中全力追求的就是:刻画难以刻画的形象,描摹难以描摹的意境。
其他诗人视为奇险的、笔迹罕至的,他都要加以挖掘、拓展,如此才见笔力的硬劲。
他在内容上追求奇崛突兀、狠重险硬的意境,以丑来求美;在形式上,以文为诗,突破因袭守旧、平俗软媚的诗风,讲求铺张扬厉、拗词硬语,以非诗来求至诗。
三诗歌的自身发展1 诗文同源在中国文学史的初期,诗和散文并无严格的区别。
《老子》、《庄子》等散文作品中,都具有诗的节奏和韵律;而《诗经》、《楚辞》等也都具有散文的因素。
在早期的诗歌中,整齐与不整齐、偶行与奇行、意象与议论等诸种艺术方式都可以并存。
就算格律化极盛的初盛唐时期,“四杰”的长篇歌行,也都借鉴了赋体的表现形式,如陈子昂的一部分“五古”,就带有浓重的玄言哲理成分。
甚至连登上盛唐抒情诗顶峰的李白,也写出过“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之类散文化的句子。
而“诗圣”杜甫,则在他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中感慨时事、穿插议论,从而形成了纵横驰骋、波澜壮阔的开放性结构体制。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历来诗歌的创作并不排斥散文的因素。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提出:“诗文一源。
”郭绍虞则指出:“诗文分途了,于是诗论和文论也就分了家,而分家的结果,就使得一般人的视野局限在文体方面,不容易看到文学的整体,再从文学整体上理解文学的本质。
这就是诗文之分的不良影响。
”因而,我们应从文学的整体上去看文学创作,单纯地仅从文体角度去关注一种变革是不科学的。
2 中唐诗史及韩愈诗歌的继承、创新与反拔王力先生谈及诗与散文的语法关系时说:“古诗的语法,本来和散文的语法大致相同;直至近体诗,才渐渐和散文岐异。
”近体诗的产生,标志着诗已从诗和散文的统一体中,完全净化为最纯粹的诗,因而成就了盛唐诗歌的辉煌。
纵观整个诗史,唐代前期可称为文人诗的规范时期,主要表现为由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融构而成的五、七言古律诗。
因此,唐代后期,面对声律风骨气韵兼备的盛唐诗歌,许多人都在试图探索诗坛的新出路。
“大历十才子”步盛唐余绪以求出路,他们对国家中兴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感到空虚渺茫。
面对特殊的时代,他们既不像杜甫那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十八使君》),也不能如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们有的人趋炎附势、委顺干禄;有的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已有”(皎然,《诗式》)。
总之,他们较少写到民生问题,很多诗歌反映出消沉、伤感、低迷的人生情调。
实践证明不但没有走通,反而束缚了诗笔,使得当时文坛被“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所笼罩。
固守传统是没有出路的,诗歌创作到了“处穷而必变”的境地了,只有不沿袭,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正如叶燮《原诗》所言:“必待有人焉,起而拨正之,则不得不改弦而更张之。
”韩愈感到了“天明独去无道路”(《山石》)的危机,从而“出入高下穷烟霏”,打破了现有的古典主义艺术典范,打破了讲究自然天成、注重意境神韵、以优美为基本范畴的古典诗歌艺术,开始了“以文为诗”的新探索。
其实,与近体诗并驾齐驱的古风的存在,就表现了近体诗的危机。
近体诗给诗人的束缚太紧,于是不得不用较自由的古体诗作为近体诗的补充。
一些天才横溢的诗人,常常要借助古风的形式来表达那些在近体诗里难以表达的思想情趣。
在李白“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节奏中,我们已然能感受到“以文为诗”的革新消息。
韩愈自觉地整体地对“以文为诗”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作,是在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创新与反拔中进行的。
我们分析韩愈诗歌的创作历程会发现,他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就是取法汉魏,追慕高古;注重比兴的运用,注重诗歌的反复回环、一唱三叹。
在自其主要精力用在古文创作和理论思考上后,对诗歌创作,韩愈“起而拨正之”的方法便是让诗歌与散文联姻。
诗与散文,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诗歌发展到盛唐登峰造极后,只有借鉴“格律的对立物”——散文,才能找到唐诗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