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5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说教法
教法:实验法、讲练法 学法: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指导实践。
6
六、说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7
2.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展示情景,
看视频录象《费俊龙翻跟斗》。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有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如何计算? (3)什么叫超重现象及什么叫失重现象?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v a
减(2)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步骤。
A .确定对象,分析受力。 B .分析v与a的方向,选取加速度方向为正 方向。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牛顿第三定律 说明。
12
5.理论分析 .
(3)升降机里的物体向下减速运动 解:如图。选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物体重力 G=mg F v a 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 F=mg+ma>G F`=F>G G
19
应用练习,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1:如图:一架电梯匀减速向上运动, 请在图1中标出加速度方向。在选项中哪 个图正确表示了作用在电梯上的力的情 况?(F为钢索拉力,G为重力)
F v a 图1 A B G C G D
20
F
F
F
G
例2: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 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三、说目标 说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2)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 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 4 培养民族自豪感。
超重与失重 说课
新课
探究方案一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力的传感器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新课
探究方案二
引入
讲课环节采用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弾
簧
应用
称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点击播放 )
新课 引入
概念 建立
规律 探究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亲身体验
新课 引入
概 建立
学生实验1
规律 探究
学生实验2
应用 拓展
课堂 小结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新课引入 概念教学 规律探究 应用拓展 课堂小结
研究对象
匀加速上升运动研究与分析
物块
合力竖直向上
运动学分析 受力分析 得出结论
速度竖直向上,且不断增加
加速度也是竖直向上
T+ a
T>mg
T’>mg
mg
T=T’
物体匀加速上升运动,加速度竖直向上,出现超重现象。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生的知识结构:
1、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深入学习做了很好
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超重与失重物理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超重与失重说课演示文稿
2.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提出问题学 二、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 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 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 3、视重: F=m(g-a) 3. 课后作业的布置 三、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状态 称为完全失重。 4.以“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为题写 2.产生条件:a=g,方向向下 3、视重:F=0
加速上升 向上 电 梯 的 运 动 过 程 匀速上升 向上 减速上升 向上 加速下降 向下 匀速下降 向下
减速下降 向上
向上
FN >G
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 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 情况。 2、产生条件: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 3、视重:F=m(g+a)
二、失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 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称为失重现象。
完成表格:
运动过程 v 方向 a方向 FN 与 G的关系 物体状态
加速上升
电 梯 的 运 动 过 程
匀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匀速下降 减速下降
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s v 失重 a 减速上升
v
失重 a 加速下降
a 超重 加速上升 s
v
a 超重 减速下降
四、说教学流程
第四步:回到刚开始的 瓶子实验,能力迁移, 导出完全失重
•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 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 • 即F=O。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且大 小a=g • 演示:水瓶自由下落无水流出。
五、说评价与板书
评价设计 板书设计
一.超重 评价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沪科版必修一一、说教材《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本章前四节所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根据新课标、教育新理念及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二、说学情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但仍存在“超重、失重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本节课要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将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了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精神。
在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环节通过“神五”升空和体会超重和失重小实验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通过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情况下测力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质。
本环节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基础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环节三:深化提高分组讨论课本中“讨论与思考”,并介绍等效重力加速度。
本环节通过练习深化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入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环节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收获。
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下探讨:航天飞机中哪些实验仪器不可以使用?本环节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力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围绕超重和失重现象展开讨论。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乘坐电梯、过山车等。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一内容还与我国的航天事业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特点;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4.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产生的条件及特点;(2)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4)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实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原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上,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我会问:“大家有没有坐电梯时的超重或失重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亮点:与其他教师直接讲解不同,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内容,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学世界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和相关实物来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增加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坐过山车时我们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讲解: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3、实验展示:我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坐过山车时放置一个秤称重,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同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深化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4、问题讨论:我将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会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物理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作用与地位在物理课程中,《超重与失重》处于力学部分的末端,是对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它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宇航等课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的实际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等;(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如使用弹簧秤、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4)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电梯运动、过山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2)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问答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超重与失重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度等。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2、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3、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4、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我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引入超重失重图片,观看神州飞船的视频材料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通过超失重演示仪的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该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
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为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运用了实验演示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实验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提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演示实验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
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最后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这些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1、小组实验——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要求学生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使他们一起向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弹簧示数的变化。
超重和失重的优秀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和失重”在现代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这一部分内容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力和运动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等复杂概念打下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介绍在何种情况下物体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 原理探究:探讨物体在加速度作用下,视重与实重之间的关系。
3. 应用拓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小节1:教材地位及主要内容)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掌握判断物体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小节2: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难点是理解物体在加速度作用下视重与实重之间的关系。
1.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 难点:物体在加速度作用下的视重与实重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小节3:教学重难点)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突出我的教学亮点并与传统教法区别开来。
1. 启发法:- 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电梯上升和下降时有没有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 在讲解原理时,我会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视重变化?”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物理规律。
2. 问答法:-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超重和失重_说课稿
4.6 超重和失重大家好,我是xxx,来自***,我说课的题目《超重和失重》,选自粤教版必修一4.6节,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特点:1、内容较抽象,注重理论推导2、突出学生自主探究3、重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已学:牛顿三定律,受力分析,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认知特点:(1)、通过引导学生能使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2)、学生较难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3、难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四、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究2、讲授法:言语应形象生动富启发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建立物理模型思想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体验手掌托着书,手上下移动,体会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通过有趣实验,引入新课2、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播放动画观察:站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起过程中,体重计的读数有何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介绍视重和实重,此时可强调指出物体重力不变3、提出问题:物体重力不变,为什么体重计示数变化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弹簧秤下挂钩码,上下移动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展示实验记录表格来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步骤(2)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结合数据引导学生受力分析,学生得出结论5、学生分析数据后,老师通过动画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受力分析得出超重和失重的解析6、超重失重解析时注意结合例子讲解,超失重实质是:压力大于或小于重力超失重条件是:物体具有向上或向下加速度这是本节课重点,理论分析不难,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索小组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能较好理解7、知识运用:可让学生解析体重计上人下蹲和站起原理,进一步理解超失重原因8、完全失重现象①观察实验:弹簧秤挂着钩码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示数,引出完全失重概念②强调产生条件: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③学生分析:侧面打孔的饮料瓶做自由落体不滴水,巩固知识9、规律运用选取一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这是本节课难点,注重由受力分析结合牛顿定律进行突破,例题讲解结合动画进行分步分析突破难点10、小结和布置作业小结可理清本节思路,作业为课后练习第1和5题。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学生能通过观察电梯里台秤、体重计示数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二、评价任务(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学习评价量规,通过多种方式使学习评价量规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利用问题等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规,通过学生所给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后与量规中的等级标准对比,得出学生所处等级。
比如可列出以下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际情景,说出测量重力的原理2.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3.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用动力学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与实质4.查阅教材等资料,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学活动设计1.演示实验:在台秤上放一木箱,箱内顶部悬挂一系有重物弹簧的弹簧,教师让重物上下震动,学生观察台秤实数的变化,并设置问题:(1)你能猜出箱子的内部结构吗(2)台秤示数什么时候最大、最小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2.小组讨论:展示视频: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或向下蹲,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学生小组讨论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并设置问题;(1)测体重的原理是什么(2)下蹲过程中人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3)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对人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概念,认识其本质3.联系实际:学生思考,如果在电梯上测体重,体重计的示数将如何变化,人会处于什么状态,加深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生活中有关的超重失重问题,从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4.分组实验:扎有洞眼的塑料瓶装水,先静止后自由下落,观察水流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超重与失重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完全失重现象。
5.德育:图片展示: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水球实验;火箭发射过程,感悟超重与失重在科技中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该课是人教版全日制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下列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 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现象,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2、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为:1、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中来,并使他们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
四.教法分析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超重和失重》。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例,以及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向上或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讲解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小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超重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判断一个站在电梯里的乘客在电梯上升过程中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2)一个物体在电梯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是处于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状态?5. 板书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特点超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
失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六、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在电梯里上升过程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说明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在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没有重力作用在宇航员身上。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ppt课件
7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实验装置是:弹簧秤下挂两个钩码。 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或弹簧秤指针的位置, 比较重力和拉力的大小。
(1)当静止时,测出钩码重力大小。 (2)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刚开始瞬间。 (3)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刚开始瞬间。
六、说教学过程
1.先入为主,告知讲课过程。
观察录像→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理论分析 →应用实践
6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2.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看视频录象《费俊龙翻跟斗》。 思考:
(1)飞船中的费俊龙有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如何计算? (3)什么叫超重现象及什么叫失重现象?
四、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 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 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对这一点的理解 学生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 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 加速度是关键。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此,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 定量关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7 .总结提高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2)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
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 (3)牛顿运动定律问题处理的一般思路:
鲁科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导入环节1.1 引入话题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鲁科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说课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物体的重力,以及物体在不同环境中受到的重力变化。
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2 知识概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的内容是《超重与失重》,主要包括重力、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物体在空中的失重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所受重力的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物体的重力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吧!二、教学过程2.1 重力的引入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重力的基本概念。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使得物体朝向地面下落。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我们把一个物体从高处扔下时,它会怎么样呢?2.2 重力的公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物体所受的重力。
重力的公式为:F = m * g,其中 F 表示重力的大小,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重力加速度。
2.3 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在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9.8m/s²。
这意味着,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2.4 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当物体在高速运动时,会受到与重力相反的加速度,这会使得物体所受的有效重力减小,产生失重的感觉。
而当物体在加速运动时,会受到与重力相同的加速度,这会使得物体所受的有效重力增大,产生超重的感觉。
2.5 物体在空中的失重在空中,由于物体与地面的支持力减小,物体所受的有效重力也会减小,从而产生失重的感觉。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物体在不同高度的失重现象。
三、课堂实践3.1 实验环节为了更好地理解失重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个实验。
我将在教室中放置一个秤,让同学们按顺序站到秤上进行称重。
大家注意体验体重的变化,进而理解失重的概念。
3.2 分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超重和失重的优秀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的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必修 1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它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先通过实验引入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通过理论分析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的编排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往往只是感性认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科学的解释。
此外,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成熟,在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原因。
(3)掌握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1)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杨立君
一、说教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条目4:“……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对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
本节课要帮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超重失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利用生活现象,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对试验中的问题应或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说目标
考虑了上述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通过举生活中的事例已经课堂实验使学生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b、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结合我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对这一点的理解学生往往困难较大,所以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超重与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分析超重与失重,加速度是关键。
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初始状态才能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此,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的内容实际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应用归纳,所以本节教法以导引式教学法为主。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看”“问”“想”
“析”“用”最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依照以“力”为主线,以“加速度”为突破点,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手段,以“超重和失重”为归宿的思路进行教学,最终还是落实到力与运动的关系上。
即什么样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决定了物体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物体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反映了物体什么样的受力情况。
教学中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分别用于“想”、“析”、“用”三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约3分钟)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中国的追月计划人在太空(录象)
太空梭游戏太空人及游戏者的感觉体验
由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约2分钟)
演示实验一:(用具:天平、纸盒、重物、砝码、细线、砂子)
情景一:托盘天平左右平衡
情景二:用剪刀剪断悬挂物b的细绳,天平的平衡破坏
以此设“问”,激“想”,引出学生对超重失重更深层次的探究兴趣。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求现象本质,循序渐进,突破难点(约13分钟)
演示实验二:(用具:弹簧称、铁架台、钩码、滑轮)
静止:示数=G
向上加速:示数>G
向下加速:示数<G
自由落体:示数=0
抓住“力”这一主线,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的突破。
即(1)强调视重,定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揭示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而是压力或拉力的变化。
4、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承上启下,突出重点(约12分钟)
提出问题:就演示实验二讨论,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会出现超重或失重?静止?匀速?(上、下)加速?(上、下)减速?(上、下)
从分析比较到概括归纳,依然抓住力这一主线,以加速度为突破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最终归属到超重、失重上,反映的依然是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突出教学重点。
向上加速
向下减速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状态
向上减速
向下加速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状态
5、联系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推向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巩固本节的知识(约12分钟)
(1)课件演示人在电梯中上下的过程,就上面的六种运动状态分析超重、失重,进行定性讨论、定量计算;
(2)让某学生在体重计上迅速下蹲、快速起立,观察指针变化,进行分析释;
(3)对演示实验一的分析解释。
以质疑、析疑的方式,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让学生感受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乐趣与喜悦。
6、小结本节知识要点,布置作业(约3分钟)
一通过小结,整理思路,突出重点;二通过布置的研究性问题,将课堂上激活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课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业: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5号”的发射及回收过程中是否存在超重与失重?如果有?是有“超重”还是“失重”?超重与失重对人的心理及生理有没有影响?能不能克服?)
六、板书设计:1、超重:视重>重力
定义:2、失重:视重<重力
超3、完全失重:视重=0
重
与实质:1、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失2、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的改变
重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
产生条件: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