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至13页。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易错点及考点】位置的相对性,即甲在乙的前面,乙就在甲的后面;左右位置弄反。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认识“上、下、前、后”;第2课时:认识“左、右”。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认识还不够成熟,学生还不能很准确表述方位,尤其对左右方位的判断就更困难一些。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和表达。因此,教材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现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这三组方位词具有相对性,即与“上”相对的是“下”,与“前”相对的是“后”与“左”相对的是“右”。

教材中“两个物体”一方面指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另一方面也指“平面图”上的两个物体。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感知到,在平面图上判断位置关系时,“平面图”必须是固定的,即图的摆放位置、方向都不能改变。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例如:A在B的前面,

也可以说B在A的后面;要么说“小汽车在大卡车的前面”,或者说“大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即只有一个“参照点”,或者说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这个参照点就是“观察者”或者是参与活动的“活动者”

三组位置关系中“上、下”的认识最简单,因为讨论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不涉及“相对性”问题,即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相反的方向是“上”。其次是“前、后”为了避免相对性问题,教材中规定以“活动者”为参照点,他“面”朝的方向就是“前”,相对的方向就是“后”。

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因为可以有多个参照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材中以“活动者”为参照点,并根据儿童认知左右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联系(课本中情境图)——感知身体的左右(课本中“做一做”第1题)——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课本中“做一做”第2题)。

在教学中,我们教会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这是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重要表现。使得学生不仅会按照“指令”摆放“物体”,同时也能够用比较规范、流利的语言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同时也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14页至33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基数含义)和第几个(序数含义);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的数进行分与合);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基数(几个)与序数(第几个)的区分;加减法的含义尤其是减法的含义;理解“0”的含义(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也表示起点),以及“0”的书写。

【易错点及考点】“>、<”易混淆;几和第几概念易混淆;

【课时安排】11课时。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及书写;第2课时:比大小;第3课时:复习;第四课时:第几;第5课时:分与合;第6课时:复习;第7课时:加法;第8课时:减法;第9课时:复习;第10课时:0的认识与书写;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二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的具体安排是:首先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学习0的认识和加减法,最后进行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本中第14~15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农家小院”,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首先是数数的教学:教材中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事物,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数,而且这些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让生活体验中的数学。认数

的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如看着1就知道表示有1个物体,在头脑中再现这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并能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3开始釆用几何图形,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一个基础。如3摆出一个三角形,4摆出一个四边形,5摆出一个五边形。这一内容应使学生了解个数是1,2,3,4,5的物体,都可以用数字1,2,3,4,5表示。

课本中第16页,通过计数器和点子图进行数的顺序的教学。①计数器是非常好的教具,很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在这,课本把5个计数器一同放上,排列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相邻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十分清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拨计数器的操作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顺序。)②点子图是在计数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得到的,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这,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课本中将1~5的认识集中起来编排,但集中教学1~5的写数,会有困难。写数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而且由于儿童的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学生身心发育有害。我们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使其符合实际情况。不必要一节课全用来写数,那样不仅很枯燥,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可以把写数的教学分散在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每节课中,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会用一段时间进行教学,我们可以每节课利用十分钟来练习写数就可以了,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比大小,第17页,课本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并且在这里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引出第一批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在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很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