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之辩_莱辛_拉奥孔_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为美而美——莱辛《拉奥孔》读后感

为美而美——莱辛《拉奥孔》读后感

为美而美——莱辛《拉奥孔》读后感法学院国际经济法1304班20130803156赵聪美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奇怪的概念。

人们在吵闹叫嚣的社会里辛辛苦苦地、尽心竭力地追求着美。

浮躁的社会让美的概念也变得心浮气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标榜以过度表现的形式作为内心美学体系的外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夸张、用力被称作艺术的张力和强烈,各种过度夸张华丽的造型出现在秀场,作为流行趋势被时尚爱好者追捧;各种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艺术作品堂而皇之地被供奉为新艺术的先锋,而无数新锐艺术家更是致力于追求外化形式的夸张表现而显得十分用力过猛却没有足以相匹的内涵。

甚至于文学创作也被熏染得以无限度放大故作呻吟的苦痛和悲伤为风气受到无数自以为是的文艺爱好者的追捧,创作者们更是享受这种追捧而继续把发丝一样细小的情绪无限度放大,以文艺先驱自居而沾沾自喜。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美学观念实在是有失偏颇的。

读过拉奥孔后,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莱辛的功力之深。

因为如果对于初读者来说,光是为了通透他信手拈来的一个个经典,所涉及到要参考的资料就已经远远超过这本书本身之浩瀚了。

作为在艺术史和文艺理论课堂上一定会被老师们极力推荐的作品,莱辛这本拉奥孔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建树和作为新古典主义教科书一样的存在也是大众化读者没法想象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能够完全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给不同时代不同是空的人以不同的灵魂启迪。

那么拉奥孔给现代的读者带来的,除了犀利的表述,神秘生涩的经典和艺术理念,在我看来最为有益的应当是对艺术的界定和对审美观的重建。

看到了这样的观点:”莱辛将拉奥孔和维吉尔的《伊尼特》之较作为画和诗的比较是有失偏僻的,因为拉奥孔是雕像群而不是画。

“请原谅我看到这句话之后忍不住笑出了声。

读拉奥孔我认为有一点是一定要清晰的,就是莱辛在书中所作比较的其实不只是诗和画这两种形式,而是由文字表达和由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表达这两种方式,正如莱辛在前言中提及的:”我还得提醒读者,我用‘画’这个词来指一般的造形艺术,我也无须否认,我用“诗”这个词也多少考虑到其它艺术,只要它们的摹仿是承续性的。

诗画之辩——莱辛《拉奥孔》的启示

诗画之辩——莱辛《拉奥孔》的启示

诗画之辩——莱辛《拉奥孔》的启示
王晓亮
【期刊名称】《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

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

通过阅读学习,笔者认为,《拉奥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创作上、作品上、接受上还是批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今天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王晓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诗画界限”说的矛盾性——从莱辛市民剧谈《拉奥孔》诗画观的局限 [J], 王

2.浅析莱辛《拉奥孔》中的诗画美学及其与王维的诗画美学异同 [J], 廖传丽
3."诗画一律"与"诗画异质"——从莱辛的《拉奥孔》看中西诗画观差异 [J], 徐玫
4.莱辛《拉奥孔》诗画之界的深度耕犁 [J], 乔钰茗
5.莱辛《拉奥孔》诗画之界的深度耕犁 [J], 乔钰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画之辨——浅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诗画之辨——浅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诗画之辨——浅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摘要】莱辛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766 年出版的《拉奥孔》之中。

他从拉奥孔这座雕像群所表现出的感情与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伊尼特》中所描绘的拉奥孔的形象谈起,具体探讨了造型艺术和诗的界限及联系。

本文从莱辛美学思想、意义与局限性三方面,试探析《拉奥孔》中莱辛的美学观。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诗与画一、莱辛《拉奥孔》美学思想体现(一)诗与画的区别1、媒介、对象与接受方式不同《拉奥孔》又称为“论画与诗的界限”,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是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指出诗与画都是“自然的模仿”,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媒介不同。

诗是以在时间中先后连续的语言这种“人为的符号”为媒介;而绘画等造型艺术则是以在空间中并列的线条和颜色等“自然的符号”为媒介。

其次是对象不同。

诗表现动态的美,画则表现静态的美。

诗表现部分或全体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而绘画等造型艺术表现部分或全体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

再次是接受方式不同。

诗是通过耳朵接受语言、声音来捕捉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而绘画等造型艺术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空间中以色彩、形体传达美感的静止的物体。

总的来说,莱辛所指出的诗与画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区别。

“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2、“美”与“真”的艺术理想不同莱辛通过对维吉尔在《伊尼特》中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在阐明诗画界限及其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诗与画不同的美学原则。

诗的最高原则是“真”,其目的在于真实地描写自然和社会现实。

诗作为时间艺术,它是动态地展示生活。

而不是静态地描写生活;它塑造的形象是诉诸人的想象,而不是诉诸人的视觉。

诗人反应的生活具有无限广阔的领域,它的任务便是给人以真实感,突出鲜活的人物个性,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

画的最高原则是“美”,因此造型艺术家们就需要塑造美的形象和美的表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

她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的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

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

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他认为诗人追求动态美,是因为动作包含的动机,愈错综复杂,愈互相冲突,也就愈完善,静穆是一种忍耐克制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在封建专制压迫下,不应提倡以静穆精神来克制忍受生活的痛苦,不怨不,荀安偷活,诗应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真实的表情,这是莱辛民主革命精神和侧重实践行动的人生观在艺术上的反映。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语言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混淆二者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其次,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认为诗与雕塑艺术也明显不同。

指出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了绘画,雕塑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读《拉奥孔》关于诗和画的看法

读《拉奥孔》关于诗和画的看法

读《拉奥孔》关于诗和画的看法作者:张劲彪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5期希腊诗人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

”莱辛在《拉奥孔》中偏向于诗能更好的去表达人们内心的那种追求、意境与向往。

书中,莱辛以大量的笔墨去刻画原藏于罗马皇帝提图斯皇宫里的群雕——拉奥孔与罗马史诗中的物象作比较。

开篇,作者便提出了他的第一个疑问——为何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中却哀号?在这一疑问下莱辛说出了这其中的奥秘。

雕像在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中”去凝视世间的一切。

拉奥孔表现的是激情前的那一时刻,添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丑,要不多不少的正好在恰到好处上。

他需要在痛苦中去表现美去避免丑,他要将美的事物表现给人看,将丑藏在自己的衣裙之下。

这就是为什么在拉奥孔的雕像中,被蛇缠绕的三人表现是的是如此的安静沉稳,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到号哭就要张开大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1]因为在诗人的描写中,诗人们可以尽可能的去放任思想,他们描写的越是奇幻越是精彩也就越能去引起人们的想象。

画呈现出的是一个具体的物象,一眼望去就可以将他攫取干净,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你都能捕捉到。

但是在诗中,寥寥数语就可以让你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哇!因此在画中的描绘是激情顶点的前一秒钟。

这样的雕塑乃至画作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在诗中却完全不需要受到此限制,诗人们可以尽用华丽的辞藻来描写来称赞只为了让人们去想象。

《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写道“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确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由情的。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2]这就是诗的好处,正在于有口不能言全在于自我的想象中间。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作者:于海峰车京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9期【摘要】《拉奥孔》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辩论诗与画的美学名著,作者莱辛是促进日耳曼启蒙运动的前驱者,其思想更是对后世西方美学与文艺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书以古希腊群雕拉奥孔与维吉尔的史诗拉奥孔被咬死的片段为例,从各个方向准确辨别诗与画的界限。

莱辛的诗画观以诗画异质为主,但也辨别地论证了诗画同质,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单纯追求诗画同一的学者们。

本文从真与美不同追求、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媒介的不同、视觉听觉的不同感知、动态与静态呈现效果的不同四方面分别进行剖析,比较诗与画本质的区别,以此探寻莱辛的诗画观。

【关键词】拉奥孔;美学;雕塑;诗画观【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引言莱辛是德国非常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奠基人。

拉奥孔缘起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最后特洛伊木马计的部分,书中进行比较的是取自于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拉奥孔被咬死的片段,以及古希腊后期三位雕塑家根据同一题材运用大理石共同雕刻而成的一组群雕。

莱辛以二者作为比较,系统讨论诗画异质与同一性。

《拉奥孔》一书被称为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发展的纪念碑,全书以随笔的形式进行记录,所以,此书条理并非十分清晰,但这依然无法动摇此书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地位。

一、莱辛的诗画异质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提到:“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

”我们从《拉奥孔》得知莱辛是以论证罗马诗人维吉尔以及古希腊雕塑家共同的选题“拉奥孔”为例来讨论诗与画的关系,进而论证当时德国文学走势。

“在莱辛同时期思想家认同诗画一致观,而莱辛认为那些人将人引入歧途,没有真正意识到诗与画的区别,而莱辛提出诗画异质观就是‘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

’(一)真与美的不同追求《拉奥孔》开篇就在讨论“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莱辛解释为,雕像拉奥孔如同诗那般描绘之后而张开大嘴,整体造型并不充满美感,会给人一种不愉悦的情绪出现,所以拉奥孔在雕像中就不在哀号。

诗画之辨_浅析莱辛的_拉奥孔_

诗画之辨_浅析莱辛的_拉奥孔_

2009年1月第28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09Vo.l 28No .1收稿日期:2008-11-20作者简介:赵旻(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诗画之辨)))浅析莱辛的5拉奥孔6赵 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25)摘 要: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5拉奥孔6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

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0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

通过对莱辛的5拉奥孔6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关键词:5拉奥孔6;诗与画;时空辩证观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1-0124-02诗与画大约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产生而又流传久远的艺术,关于诗画关系的探索也由来已久。

然而把诗画关系作为专题来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理论学说的,首先当数德国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莱辛。

他在其著名美学论著5拉奥孔6中所探索的基本问题,就是诗与画的界限。

一、莱辛5拉奥孔6的成因当时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的高潮,德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法国和英国,不但经济落后,而且政治上四分五裂,所以德国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的政治统一。

而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还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条件,于是莱辛等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上。

莱辛明确地意识到正在形成中的德国民族文学决不能步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后尘,而只有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文学才是当时德国所需要的。

所以,在他看来,理想的德国民族文学应该是能够反映现实人生的、富有激情的、富于行动的、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文学。

由此,莱辛创作并发表了著名的5拉奥孔6。

浅析《拉奥孔》的美学启示

浅析《拉奥孔》的美学启示

浅析《拉奥孔》的美学启示摘要:《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座纪念碑,也是十七八世纪启蒙运动中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它的主题是划定诗(代表一般文学)和画(代表一般造型艺术)的界限,找出一切艺术的共同规律以及各门艺术的特殊规律,开创了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在启蒙时期的德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方法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美学启示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在一篇关于莱辛文集俄文本的评论指出:“莱辛通过《拉奥孔》而创造了新的诗论,把生活带进诗之中,并且粉碎了以前在一切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死气沉沉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以思想的异常鲜明性和力量,以无可反驳的逻辑的说服力证明了诗与其他一切艺术不相同,特别是与绘画不同…,自从《拉奥孔》出现以来,被公认为诗的本质内容的是变动不居的生活,而不是死板板的形式。

”在很早以前,希腊诗人西摩尼斯所说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已替诗画一致奠定了基础。

接着拉丁诗人贺拉斯在《诗艺》里提出“画如此,诗亦然”,在后来长时期里成为文艺理论家们一句习用的口头禅。

在十七八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下诗画一致说几乎变成一种天经地义。

这样的论调容易把艺术家们引入在诗里追求描绘,在画里制造寓言,力求把诗变成一种说话的图画,同时也把画变成一种哑口的诗的迷途。

在莱辛看来,混淆诗与画的界限将会导致诗与画迷失各自的本性。

莱辛之所以反对把诗画相同说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是因为无论是在诗中追求画景式的描写,还是在画中追求韵律式的笔法,都会导致艺术脱离现实矛盾和现实生活,莱辛公开宣称,他创作《拉奥孔》的“目的就在于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把德国的文艺创作从封建宫廷趣味下解放出来。

在《拉奥孔》中,莱辛进行了两条路线的批判与斗争,一是反对与封建制度仍有密切联系的法国新古典主义以及它的信徒高特舍特的斗争,它批判必斯彭斯和克路斯伯爵等人为新古典主义辩护的诗画一致说。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

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第一篇: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诗与画的界限——读《拉奥孔》有感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美学著作主要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汉堡剧评》等。

她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拉奥孔》中对画与诗的界限及两者和美的关系的论述上,表现在《汉堡剧评》中市民剧的创立上,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

首先,莱辛从三个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是摹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此,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

二是摹仿的对象不同,画以空间中的颜色形体的符号,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诗运用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

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因而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

画表现静态的美,诗表现动态的美。

静态美包括人体美和精神美,动态美包括思想感情与故事情节,他认为诗人追求动态美,是因为动作包含的动机,愈错综复杂,愈互相冲突,也就愈完善,静穆是一种忍耐克制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在封建专制压迫下,不应提倡以静穆精神来克制忍受生活的痛苦,不怨不,荀安偷活,诗应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真实的表情,这是莱辛民主革命精神和侧重实践行动的人生观在艺术上的反映。

三是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以形体,色彩引起欣赏者的美感,诗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声音,语言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莱辛认为诗与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摹仿的艺术,但由于摹仿的媒介,对象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成为各具特征的艺术,混淆二者界限,也就否定了他们的特殊性。

其次,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认为诗与雕塑艺术也明显不同。

指出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因为绘画和雕塑作为空间艺术,它只宜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或某一瞬间的表情,擅长表现静态事物,这就决定了它应着力描写的是事物的形态美或美的表情,因此美便成了绘画,雕塑创作的最高美学原则。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首先是关于人性的探讨。

在《拉奥孔》这首史诗中,莱辛把人性刻画得十分生动。

从人类祖先的原始世界到现代的人类社会,莱辛通过一系列的史诗场景将人性的演变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此过程中,他将人性划分为了两个阶段:自然状态和文明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更加贴近大自然,与之对话并和谐共处。

在文明状态下,人类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获得了文化的经验,但也进一步与自然脱离。

这种划分在《拉奥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史诗中人类的历程既是生命的成长与壮大,又是文明的抉择与前进。

这种对人性的辩证描绘,使史诗有了更加生动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其次,是关于神性的探讨。

这首诗歌将神性界定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和交流。

莱辛通过给神添加人类化的人格,使得神的形象更加接近于人类,也就更加有了亲切感。

在史诗中,神性的存在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感应之中才能得以体现,因为人类的存在与进化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神性是自然法则不可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关系的表达更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神性的和谐共存。

它告诉人们,人类与神灵之间并不是纯粹的支配和交易关系,而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它一直存在于自然进化中。

最后,是关于自然的探讨。

在这首史诗中,自然被赋予了强烈的人格特征。

它被刻画成了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生命体,并被莱辛赋予了拥有自由意志的能力。

在史诗中,自然既有残酷与恶劣的一面,也有育育只生的柔和一面。

它像一个主宰着人类命运的戏剧,激发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洞察和理解。

这些本质的特征使自然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也使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与守护获得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综合来看,《拉奥孔》一首诗歌通过将人性、神性与自然三者融为一体的探索,勾画出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自然界。

史诗并不是一种狭窄的美学艺术,它表现出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和文化的追求。

而正是在这样的探究与反思中,艺术才得以展现出它更深刻的意义。

诗与画的界限:从莱辛的《拉奥孔》谈起

诗与画的界限:从莱辛的《拉奥孔》谈起

诗与画的界限:从莱辛的《拉奥孔》谈起作者:葛程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摘要: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通过比较分析雕塑与史诗中的拉奥孔形象,提出诗属于时间艺术、画属于空间艺术的观点,并用“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化美为媚”等具有辩证色彩的美学观点阐述诗与画的关系,有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静穆”思想。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之辨;诗画异质;辩证时空观以诗为代表的文学和以画为代表的造型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直是中外文艺评论家们热衷探讨的话题。

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画异质”,提出“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化美为媚”等著名论点,逐渐成为西方文艺家对诗画界限的共识。

一诗画之辨自古有之。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认为,诗与画都是对事情状况的描绘,因此“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普鲁塔克:1980:56);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与造型艺术的差异,认为诗是人“用声音来摹仿” 事物的产物,而绘画和雕塑则是“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亚里士多德,1962:4)的形象;以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描摹对象的古典主义一直秉持“诗画同质”观点,主张两种艺术形式都应表现克制忍耐之美,后来以斯彭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者则将“诗画同质”变成了艺术创作必须恪守的规则;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论述诗画关系时认为“视觉比其他感官优越”(达芬奇,1986:25),能使眼睛获得视觉满意的绘画艺术比为耳朵服务的诗歌更高级;法国启蒙先驱狄德罗则因为“画家只能画一瞬间的景象;他不能同时画两个时刻的景象,也不能画两个动作”(狄德罗,1986:405)而持有“诗画异质”的观点。

资本主义在德国发展缓慢,启蒙运动领袖主张通过改造文学以统一民族文化,从而促进资产阶级运动进程。

德国文坛先后出现用法国新古典主义、中世纪德国民间文学和荷马史诗引导德意志文学创作的主张。

与此同时,希腊古典文艺生动自然的气息也逐渐取代法国新古典主义继承的拉丁传统,成为资产阶级崇奉的对象。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莱辛是德国文学和艺术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和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拉奥孔》被认为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诗歌。

在这部诗歌中,莱辛融合了文学和绘画艺术,运用形象鲜明的诗句和神秘的意象,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迷幻色彩的虚幻世界,引领人们进入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追寻真理的境界。

从画面上看,《拉奥孔》共有五个部分,具体为:前言、第一幅画、第二幅画、第三幅画和尾声。

前言和尾声并不具备画面效果,它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引出和总结整个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而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画则各自代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思想境界。

第一幅画主要描述了诗人拉奥孔在一座古老墓穴中发生的奇特经历。

在这幅画面中,莱辛通过对墓穴形象的描绘和对光影的深入探索,打造出富有神秘感和宗教色彩的氛围,表达了人类对宇宙与生命等大问题的思考和追寻。

第二幅画则主要描绘了拉奥孔探索远古世界时,遇见了一位神秘的女子。

在这个画面中,莱辛通过运用染色技巧和各种颜色的变化,表现出新旧时代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人类在探索过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第三幅画则是描绘了拉奥孔将自己躯体献祭给事实真理的场面。

在这个画面中,莱辛将色彩和线条技巧运用得更加精妙,隐喻着人类对于理性和真理的崇尚和敬畏,展现了人类在追寻真理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

总的来说,莱辛的《拉奥孔》是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一部经典诗画作品。

他通过对形象和意象的探索,成功地刻画出人类在面对宇宙生命等大问题时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表达了人类对于真理和理性的追求和崇尚,既有超越自我的浪漫色彩,又有拒绝相信虚幻的理性因素,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

简述莱辛对画与诗的界限辨析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诗与画的界限是什么?谢谢提问!我是静树读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好像没有特定的界限。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来自内心的感慨,画意来自眼睛的审美,情和意皆来自作者与读者(观者)的心灵共鸣。

就像木心先生的诗:“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同样,你写了,人家就理解了;你画了,人家就明白了。

读诗时,头脑里会自动描绘一幅画,看画时,可能眼前又会浮现一首诗。

诗是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又是从诗中延伸出来的美。

如果画是一棵安静的树,那么诗就是树顶上灵动的鸟儿。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以心灵为底色,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怀。

无论以诗之名,还是以画之名,都是向美而生的作品。

诗画不分家,灵感主宰着它们的命运,就像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画的画配上诗感觉才更绝妙,画有画的清新,诗有诗的内涵,风采相应,灵魂共荣。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是艺术的规律,是“摹仿自然”的结果,非常赞同这个说法。

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诗通过语言和声音表达出来,画通过色彩和线条呈现。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让人受到启迪和启发,于无形与有形间,赋予了神韵,相互突破了恒定的边界,彼此有着互补的作用、殊途同归的效果。

诗书画,意境相融相通,各有其美。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谢邀。

打油诗和诗的界限在哪里?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就是诗,可是你如果改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婆娘。

它就成了打油诗。

那么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里?首先我们确定一点,打油诗也是诗。

那么我们要如何区别打油诗呢?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区别诗和打油诗的界限在哪?是有界限的,但是这个界限相当的模糊。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莱辛是17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画作具有相互照应、互为补充的特点,而他的诗画观则是由他的生命境遇、审美经验、艺术理念等多方面因素共
同塑造而成的。

《拉奥孔》是莱辛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农民瑞斯特朗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
展现了生命的苦难、人类的平等和宇宙的神秘,同时诗中也闪现出了莱辛的某些审美情趣
和表现手法。

通过对《拉奥孔》的诗画观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莱辛的文艺创作思路和风
格特点。

首先,莱辛在《拉奥孔》中强调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他通过对瑞斯特朗的描写,反
映出贫苦农民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人性的善良、坚强和爱,这
些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反映,同时也凸显了艺术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莱辛的诗画观中还强调了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他追求温婉、柔和、清新的情感
表达方式,自然而不做作,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和安心感,这种情感表达与他诗画创作中清
新明亮的风格一致,体现了他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与统一。

最后,莱辛的诗画观还体现出他对自然的赞美与抒发。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领悟,展现了自然
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种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抒发,可以在莱辛的创作中得到体现,
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莱辛的诗画观是一种将艺术与现实、情感与形式、自然与人文联系起来的
审美视角,体现了诗人与画家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理解与感悟。

这种独特的诗画观使得
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价值,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莱辛(Gustave Le Bo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知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评论家和作家。

他提出的一些理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同时他的文学作品《拉奥孔》也备受好评,被视为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同时也独具一格的诗画观,为许多读者所推崇。

《拉奥孔》讲述了一个土耳其人拉奥孔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683年,当时土耳其统治下的维也纳被克里木军团攻陷。

为了抵御入侵,奥地利军队与各国联军勇敢地抵御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小说中,拉奥孔是土耳其兵营中的一名传达官,他为了传递重要的军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虽然他从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他对美的追求却成为了他的一种特质。

这也是小说中所表现的一种诗画观。

莱辛在小说中通过对拉奥孔的塑造,深刻地描绘了诗画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画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体验,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在小说中,拉奥孔是一个敏感而温和的人,他善于欣赏美,同时也深受美的影响。

他通过欣赏美,激发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

除了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来表现诗画观外,莱辛还深刻地描绘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诗画的影响。

在小说中,莱辛通过对奥地利与土耳其文化差异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对于诗画观的影响。

尽管土耳其文化也强调美的价值,但莱辛认为,西方文化对于美与艺术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和细腻。

因此,西方文化对拉奥孔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敏感和追求美的品质。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拉奥孔》是德国著名诗人莱辛的一部史诗作品,描绘了古代英雄拉奥孔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壮丽的叙事和独特的诗画观而广受赞誉。

以下是对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的浅谈。

莱辛在《拉奥孔》中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诗画观。

莱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比如湖泊的明镜般的水面、山峰的壮丽景色等。

他还通过诗中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敬爱之情。

这种独特的诗画观展示了莱辛对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相互融合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

莱辛在《拉奥孔》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通过对人物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寄托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莱辛用“金色的头发”来形容主人公拉奥孔的英俊风姿,用“影子”来象征主人公的形象。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朴素的美。

《拉奥孔》还展示了莱辛对英雄主义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史诗中,莱辛描绘了主人公拉奥孔勇敢无畏、机智过人的形象。

拉奥孔在战斗中始终保持崇高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表现出了古代英雄的标志。

莱辛通过拉奥孔的形象,强调了英雄品质对于塑造人格和影响历史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对人性的一种理解和追求。

莱辛在《拉奥孔》中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拉奥孔的个人经历和命运,表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智慧。

莱辛认为,只要人类坚守真理和信仰,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并迎接未来的希望。

他用拉奥孔的故事告诉人们,在动乱和黑暗的时代里,人类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应坚定信心,勇敢前行。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拉奥孔》是法国诗人莱辛的一首长诗,以描绘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拉奥孔的故事为主线,同时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呈现了莱辛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主张。

莱辛在《拉奥孔》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用色彩鲜明的词句描述了诗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以诗画结合的方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他的描写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通过文字的运用,将画面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够看到画面中的动态。

莱辛对于画面的描写非常细腻和生动,他运用了形象化和夸张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鲜活。

在描写拉奥孔一战赢得凯旋的场景时,他用词生动地描绘了冒烟的战场,奋力杀敌的英勇士兵,以及欢呼的人群。

通过这种方式,莱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的威猛和壮丽的景象。

莱辛还通过对画面中细节的描写,塑造了各个人物形象的个性和特点。

在描写拉奥孔的妻子伊菲洛剃去自己的头发以换取丈夫的胜利时,他描述了她的委婉和无私,以及她眼中的坚定和忧愁。

这种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伊菲洛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除了对画面的描写,莱辛还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在描写洛利库斯的延寿船上,他描绘了海水的颜色和阳光的光芒,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宁静和温暖的氛围。

而在描写战争和杀戮的场景时,他使用了黑暗和血红色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悲剧。

这种运用色彩的手法使得诗中的画面更加丰富和层次感更强。

莱辛的《拉奥孔》以其独特的诗画观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思考。

他通过对画面的描写和色彩的运用,使诗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同时抒发了他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思考和担忧。

这首诗既是一幅艺术的画卷,又是对现实的审视和思考,展现了莱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心灵的深度。

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

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

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观,探讨其对于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和区分。

莱辛的这部作品在文艺理论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我们理解诗歌与绘画的本质和特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莱辛的生平及其文艺理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文章将重点解读《拉奥孔》中莱辛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包括他对诗歌和绘画各自特性的分析,以及两者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手法和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进一步探讨莱辛诗画观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分析其对后世文艺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影响。

通过对莱辛《拉奥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力和审美体验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也希望通过对莱辛诗画观的解读,为当代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莱辛的诗画观概述莱辛,作为18世纪德国的重要文艺理论家,他的《拉奥孔》一书在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莱辛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尤其是他对于诗画界限的划分以及对两者各自特性的强调,成为了后世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莱辛认为,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他指出,诗歌是一种时间艺术,通过语言的流动和节奏的变换,在读者的想象中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和情节。

而绘画则是一种空间艺术,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视觉元素,在平面上呈现出静态的、凝固的美。

这种差异决定了诗与画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效果。

莱辛进一步指出,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认为,诗歌可以通过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作为17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约翰·克里斯托夫·莱辛(Johann Christoph Leibniz)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

他的《拉奥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最具有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

这部诗歌作品以其富有想象力和独特的意象使人耳目一新。

在这篇文章中,将浅谈莱辛《拉奥孔》的诗画观,探索其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意蕴。

《拉奥孔》以宏大的叙事气魄和精湛的诗学技巧刻画了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和对情感的深刻描绘,莱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奇幻的雅典古国。

在这个幻想世界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超凡脱俗。

莱辛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感的表达,将其作品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使读者能够在其中体味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的力量。

在这个幻想世界里,莱辛将情感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拉奥孔》中,莱辛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

他通过对细节的精湛描绘和对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美感。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川的雄浑,河流的奔腾,星空的璀璨,仿佛一幅幅华丽的画面在我们眼前展开。

他将诗歌比作一幅画,将自己比作一位画家,通过对诗歌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绚丽和艺术的魅力。

在他的诗歌中,诗与画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莱辛在《拉奥孔》中运用了丰富的宇宙观念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他对诗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对宇宙和自然的描绘,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歌的广阔和意蕴。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宇宙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他将诗歌比作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象,将自己比作一位超然的哲人,在诗歌中探寻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

浅谈莱辛《拉奥孔》诗画观莱辛(Jakob Michael Reinhold Lenz)是18世纪德国文学史上备受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拉奥孔》(Anmerkungen übers Theater)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拉奥孔》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念成为文学史上的亮点,对于探讨艺术和文学的关系、诗歌与绘画的互动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诗画的互动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不仅探讨了诗歌和绘画的相互关系,还探讨了诗歌和音乐、诗歌和戏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分析诗歌和绘画在描绘对象、表现手法、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共通之处,指出两者在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上存在的相似性,以及它们在艺术发展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的关系。

莱辛认为诗歌和绘画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但在表现世界、抒发情感和传达思想等方面又有着共通的艺术追求。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在《拉奥孔》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同时也对于后世对于诗歌和绘画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诗画的发展趋势。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诗画的发展脉络,还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诗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认为,诗画作为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必将呈现出新的面貌,其表现形式、审美功能和社会价值将获得深刻的提升。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的发展趋势,并不仅仅是对于当时艺术形式的一种预测和展望,更是为后世有关诗画创作和审美实践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促进诗画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

在《拉奥孔》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诗画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思维和艺术理解的范式。

他通过对于诗画的互动关系、审美功能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开辟了诗画研究的新领域,为后世对于诗画的创作和鉴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拉奥孔》的诗画观念不仅对于德国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于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精神和审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奥孔》的写作背景是在德国文艺界普遍信奉
28
*收稿日期: 2007-05-10
作者简介:王晓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古典艺术思想。的“诗画如一”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德国文艺理论
家文克尔曼正是抱着这种诗画一致说的代表。“有一
点似乎无可否认,绘画可以和诗有同样广阔的界限,
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因此,绘画也能摹仿动
作,但只能通过物体,用暗示的方式去摹仿动作。另
一方面,动作并非独立的存在,须依存于人或物,
……所以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只能通过动作,用暗
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2](p246-247)莱辛并未因为诗画
各有表现的长处和短处而把他们规定于一点,而是全
都有大量的想象空间可以长期玩味。而诗格中虽然把
拉奥孔受难时的痛苦哀号不遗余力的表现出来,但在
前文读者已经了解到拉奥孔是位明智的爱国志士和慈
祥的父亲,这种先入为主会使人忽略他在遭受痛苦时
表现出的有违美的规律的哀号,而专注于他的痛苦和
对他的同情。莱辛指出,诗和画虽然表现不同却起到
了相同的艺术效果“谁不会宁愿承认:艺术家不让拉
第16卷第3期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6 No. 3
2007年9月 Journal ofLincangTeachers'College Sep. 2007
诗画之辩
———莱辛《拉奥孔》的启示*
是特洛伊国日神庙的司祭,在特洛伊人把木马搬入城
时,他曾极力劝阻。他的举动激怒了偏爱希腊人的海
神,海神于是派两条大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绞
死。雕像拉奥孔所选用的就是这个题材。
因为这个题材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他的史诗中也曾
用过。莱辛通过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雕塑和史诗中
不同的艺术处理,论证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各自不
王晓亮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
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通过阅读学习,
笔者认为,《拉奥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创作上、作品上、接受上还是批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
上河图》及许多壁画都是如此,要是把莱辛的理论置
于中国画之上就不那么准确了。但是关于选取最有欣
赏价值的画面这一点却是广泛适用的创作规律。
3.绘画表现物体美,诗就效果表现美。在书中
莱辛由诗画刻画统一题材的不同之处出发,探讨了诗
画的不同特征,但并未仅限于此,他还从根本原则中
去探求了这种差别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为:“既然绘
同的本质规律。他认为,任何艺术都应该“模仿自
然”,画作为空间艺术适合表现在空间中并列的“物
体”,诗作为时间艺术,宜于表现时间承继的“动
作”,即画(造型艺术)更适合表现美尤其是物体
美,而诗(语言艺术)更适合表现动作的连贯和美的
效果。关于他对诗画分别的描述,朱光潜先生在其
《西方美学史》中归结为三点:一是媒介不同,即画
学,但其志趣却在文学和哲学上。1748年11月,他
到了柏林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职业作家。车尔尼
雪夫斯基称莱辛为“德国新文学之父”。他最重要的
文艺论著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拉奥孔是
1506年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它是据希腊传说
而雕刻出来的。刻画了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
子被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场景。根据古希腊的传
学),综合艺术(如戏剧曲艺和电影)等。诚然各类
艺术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可以在实
用和审美方面给人们带来满足。但由于使用媒介、表
现形式、传播途径、受众人群等诸多不同,必然有着
差异和自身特点。简单的例子:绘画强调光影、色
彩、线条、比例、质感等因素,音乐强调节奏、音
色、旋律、情绪等条件,那么一位画家怎么可能将音
式,有其各自特点。《拉奥孔》的突出贡献在于它不
是一味继承前人的口吻去说什么诗画一致,而是突出
的分。因此,它是客观的、唯物的,是符合现实主义
的。总的来说,人类的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如建
筑艺术、工艺美术),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书法),语言艺术(文
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带着希腊美人海伦
王后私奔回国,希腊人组织联军远征攻打特洛伊,打
了九年不下。第十年,希腊将领奥地苏斯想出一个诡
计,将精兵藏在一匹大木马腹内,放在特洛伊城门
外。特洛伊人以为希腊远征军知难而退,遗下木马,
于是将其移入城内欢庆。夜间伏兵从木马中跳出将城
门打开,希腊军一拥而入,把特洛伊城攻下。拉奥孔
把文艺看作模仿自然的行为,而自然有动态与静态之
分;所用媒介不同,诗只宜于写动态而画只宜于写静
态。模仿自然就要服从自然规律,诗与画的界限就是
一条自然规律。“所以就总的精神来说,《拉奥孔》
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主义的。”[1](p306)
二、《拉奥孔》中的几个重要的美学思想
1.画宜于表现美,而不表现丑。《拉奥孔》第一
莱辛通过对诗、画的取材准则、表现手法和创作
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不仅阐释了诗画的界限,也公正
客观的指出两者在表现上的优劣得所和相互联系,并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西方美学尤其是诗画理论
的贡献是巨大的。
通过对《拉奥孔》的学习,笔者还得出以下几点
体会:
首先,从创作上看,不同的艺术门类的表现形
中的颜色和线条是在空间并列铺在一个平面上的,诗
的语言各部分按先后时间顺序沿一条直线发展;二是
表现题材的偏长,画适写物体,诗适写动作;三是感
官接受特点不同,画由眼睛感受适合表现静止的物
体,诗通过耳朵接受,适合动作的叙述。“其实这三
个分别根本只是一个分别,即德国美学家一般所说的
‘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分别。”[1](p303)
但是又要靠联想把感知的语言在思维上组织成画面,
这样以来,读者发挥的空间就可以弥补自然中不宜靠
造型艺术表现的真实。这是诗在表现上的长处。
2.造型艺术表现一个画面,诗作表现持续的动
作。诗画不仅在表现美丑方面有所差别,而且所表现
的画面特点也不尽相同。诗画都是要摹拟自然、表现
真实的,而自然和真实又是千变万化的,可是画与造
型艺术品能表现的只有一个画面而已,但又不能简单
的随意选取一个镜头进行描绘,而是要使作品产生让
人长期玩索多方面获得美感的效果。莱辛说到“既然
在永远变化的自然中,艺术家只能选用某一顷刻,特
别是画家还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运用这一顷刻。既然艺
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
事,还要让人玩索,而且长期的反复玩索。那么,我
面的指出,物体和动作的不可分割性使诗画在表现上
可以能动的采用暗示的方法和效果表现的侧面描写来
表现。既要摹拟自然又要表现美,有时用效果来说明
表现事物的美比直接描绘更加高明,文中以荷马对海
伦美的侧面描写作为例证。这一点同我国古代的《陌
上桑》描写各种人对罗敷美的痴迷来表现其美是一个
道理,可见规律性的方法是相通的。
乐创作的规律生搬硬套到绘画上来呢?各类艺术在长
期的创作实践和社会批评之下已经形成了自身一些形
式上的规律,虽说这些有时成为约束某种艺术门类的
限制,但也是这些艺术得以存在的载体。如诗歌中的
地方,在今天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莱辛;《拉奥孔》;艺术表现
一、《拉奥孔》概述
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文中对诗画特征的描述和两者区别的分析成为西方美
学史上诗画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理论意义和美学
价值十分丰富。
莱辛于1729年1月22日生于卡门茨一个牧师家
庭。1746年9月入莱比锡大学,先读神学,后改医
章,作者使用的标题就是“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
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作者由文克尔曼对拉奥孔
雕像并不如诗上描写的那样表现哀号的解释出发,表
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文克尔曼认为不表
现哀号的表情是符合人们赏美习惯的这种说法表示赞
同,另一方面又尖锐的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号喊是
身体痛苦的自然表情,荷马所写的负伤的战士往往是
中第二章的题目。文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列举古希
腊人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即“美是
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因而他得出结论“凡是为造
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
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须服从
美。”[2](p236)而表情上的一些激动、痛苦的表现,会使
原型丑陋的歪曲,所以不适合表现在造型艺术里。他
说的很明白“这并不因为哀号就显示出心灵不高贵,
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3](p238)既然
艺术家有表现美避免丑的金科玉律,那么为什么诗人
不受其约束呢?莱辛敏锐的指出,诗是语言艺术,人
在欣赏它同造型艺术时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诗
人往往把这种手段完全抛开,因为他深信他所写的主
在号喊中倒在地上的。女爱神维纳斯只擦破了一点皮
也大声叫起来,这不是显示这位欢乐女神的娇弱,而
是让遭受痛苦的自然(本性)有发泄的权利
……”[2](p234))莱辛将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的摹拟,而哀
号既然是人的自然情欲的反映,那就没有什么理由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