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精品课件
议题研析微课堂
【观点辨析】 有同学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未变,因此,我国新时代的 社会主要矛盾也未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议题研析微课堂
提示:我国现在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也未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我国 现阶段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议题研析微课堂
【情境在线】 请你说出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
议题研析微课堂
提示:
时间
历史事件
社会性质变化
1842年
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成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维·建模】
议题研析微课堂
议题研析微课堂
【解析】选D。本题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实行了公私合营。因此,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已不能继 续经营,但可以以入股的方式获得部分收益,D正确,A、 B错误;C中的“没收”说法错误。
议题研析微课堂
【素养·提能】 在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变成了合
议题研析微课堂
【思考小测】 请你填充下列历史事件中改造的对象: A.农业合作社(对农业改造)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改造) C.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议题研析微课堂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 的_主__导__性__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社__会__主__义__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背景我国领导的我国人民会议于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在此前,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疾苦深重。
新我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要求坚持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行党的基本路线,形成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政治秩序。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人民的主人翁作用,是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
再次,要看是否充分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还要看是否充分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否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我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准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取得了全社会的积极认同和支持。
5. 总结和回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取得的重要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1、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9%。
上述情况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2、1956年底,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 年增长128.3 %,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高30 %。
3、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4、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针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片面强调生产力,列宁则预言,在东方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这之前经过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政权。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化等大规模社会变革,推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
此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虽然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挫折,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讲义 高中统编版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鲜明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4、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国内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外条件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标志(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2、意义: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一)党的八大1、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前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取得成就工业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建设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和科技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三)探索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论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阶段。
这一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根本保证。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努力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受到了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中国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借鉴。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历史选择:在中国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与掠夺,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部分领土和经济权益,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摆脱这个局面,必须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中心、物质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历史选择。
2. 人民选择: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条件极其困苦,他们渴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幸福的社会。
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愿望,而且在若干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科技进步,推进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这是人民选择。
3. 革命斗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共产党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派,取得了全国政权。
共产党也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建设,如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打开了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之门。
所有这些都是革命斗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就是其中的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体现
经济领域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政治领域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4、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 会。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了 土地问题以后,国际上是中国同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 即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 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方面: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继建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 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 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轨道。 第三,引导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振兴。
在中国解放前,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人民处于极度贫困和苦难之中。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摆脱了外来势力的压迫,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并开始了自己的振兴之路。
2.建立了共同的财产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建立了以国家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这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平机会和福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3.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有机统一,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强调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得到了调和。
这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还将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保等工作。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优质课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优质课近代我国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变革,在国家独立和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力求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1.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领导的革命斗争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在我国的领导下,我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深刻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和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社会在政治上实现了稳定和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带来了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公平和正义,为我国社会创造了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公正的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带来了发展和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我国社会带来了公平和正义,为我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创造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珍视。
4. 总结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要求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二、学业质量标准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在实践中反思各领域既有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性条件,解放思想,评估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建国初期,面对恶劣的经济条件和国际形势,开创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经验,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把握社会主义制度。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六、教学过程导入:视频《社会主义好》诗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问:这首七律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计意图]通过诗朗诵,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对革命和建设道路既充满必胜的信心,但同时又面临艰辛探索的准备,为理解党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的恶劣条件,艰辛探索之路做出铺垫。
环节一: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得以确立?[活动1][材料展示]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23张PPT)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版)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课程内容要求 :
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本节课课程框架: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
中共八大
1.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和意义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和 意义
1.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
3.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新中国一 系列探索的历史意义
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 人民政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 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 要 根据求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中“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分别是什么?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有什么影响? ③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知识分析为什么我国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
1 电视剧:《开国》、《海棠依旧》 2 历史教材与本课相关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划分
过渡时期
1949-1956
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
土地改革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 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合作社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数量 上占多数的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与此相适应,新民主主义社 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 • 因此,这三种经济成分和三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 民主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 变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中国革命也应当由民主革命 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 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早在1948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 国共产党人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做 了前瞻性的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的就是同社 会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 确立
本章主要讲四个大问题
• • • •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体现经济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政治领域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阶级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人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标志是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阶级。
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制度基本被消灭。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足具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清除出中国,官僚资产阶级以消灭地主和富农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改造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领导阶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劳动者,知识界也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原因是因为邓小平认为当时的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站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大发达的中国就能搞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只是为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经过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
那么我们最后再来看一下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教学反思一、引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反思其中的教训,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反思性的探讨。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过程1. 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形成过程3. 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三、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的反思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分析2. 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3. 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挑战与困境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它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其中一些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和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五、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一段充满辛酸与奋斗的历史。
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思考,对我国人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以上指导,文章将综合相关材料进行撰写,以满足你的需求。
文章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详实,能够满足你对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的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我国社会面临着内外部压力,封建统治体制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成为当时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简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程
简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程摘要: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背景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成果四、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展望正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道路。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成功完成了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设和集体化农业改革等任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探索与发展之路。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逐步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举措,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活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成果举世公认。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
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使亿万人民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展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新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
知识归纳
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最深刻最伟 大的社会变 革
在艰辛探索 中前进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作用
1.新的历史课题 2.中共八大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4.历史意义
一、最 为广泛而深刻 的 社 会 变 革
3.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 主义社会。
专家点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探究与分享: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 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 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器、新式机床、 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建立起一大 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 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 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经济政治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一、最 为广泛而深刻 的 社 会 变 革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 革命
新民主主 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956 年底
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 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 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识记;易考选择题)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意义】2.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考点: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初步确立。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考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组长:杨明慧0940401116组员:谷雨桐0940401107胡明雅0940401108文银玲0940401113肖雪0940401114许文丹0940401115任务分配提纲:(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背景———————————————————谷雨桐、胡明雅2、当时社会状况:——————————————————文银玲(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世界历史意义———————————————————肖雪2、具体意义—————————————————————许文丹(三)总结、记录————————————————————杨明慧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背景:查找:谷雨桐、胡明雅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向前推进。
1953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两个决议要求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和逐步推广的方法,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作社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
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参加合作社已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农民待价惜售和私人粮商粮贩操纵粮食市场的局面。
在中国实行工业化,必须依靠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支持。
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
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初步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
互助合作、粮食征购,成为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大战略措施。
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通过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得到缓解,却不能根本改变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状况。
中央认为,现实的办法主要是合作化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1954年初,在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农村很快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1955年春达到67万个。
农业社大发展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工作粗糙,引起农民的不满。
中央决定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一次整顿。
整顿的方针是: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展,即“停、缩、发”。
经过初步整顿,当年夏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业社增产,说明这一年半时间农业社的发展和随后的整顿工作,基本上是健康的,初步奠定了农业合作化的基础。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私营工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逐步改造其生产关系和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样,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概括为“利用、限制、改造”。
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改造资本主义的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确定大大地促进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在1953年底以前,着重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和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1954年1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
此后,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主要是国家同资本家在企业外部的合作。
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在企业内部的合作,公方占有相当股权,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这两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利润都实行“四马分肥”,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部分,资方红利大体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
这就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当时私营企业大多设备陈旧,经营落后。
加上原料、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不少私营企业经营渐感困难,主动要求国家支持,实行公私合营。
这样,1954年到1955年扩展公私合营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企业合营后,由于国家派遣干部加强领导,投资进行新建、扩建,整顿经营管理,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使生产迅速发展,利润增加。
这些情况,使更多的资本家要求公私合营,形成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形势。
1954年12月,中央提出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造的方针。
各行业以大带小,以先进带落后,先对中小企业进行改组、合并,然后实行公私合营,把个别合营和按行业的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1955年11月,中央提出了大大加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
在各行业私营工商业者的要求下,政府采取一次批准、全面合营的办法,即先承认全行业公私合营,然后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利息,并实行企业改组、人事调整、生产安排等。
这种公私合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在实质上已没有多大差别。
2、当时社会状况:查找:文银铃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指导地位的确立,促使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间逐渐树立起来。
有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又有依据社会主义的原则进行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这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当然,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
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手工业,也采取类似的办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这些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注意对生产和流通的许多环节统筹安排,纠正了改造高潮之中出现的紊乱现象,从而避免了通常情况下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往往引起的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总体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以致在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局势而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今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世界历史意义:查找:肖雪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
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2、具体意义:查找:许文丹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总结总结:杨明慧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以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由21.3%上升到92.9%,这表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为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
•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地主和富农——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 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