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围术期特点及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为此,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输血指征是血液保护的重要内容。
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
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血液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同时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
进行简易床旁
Hct测定。
此外,还应开展自身储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
中控制性低血压和术中血液回收。
总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临床用血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降低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同时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骨科手术围术期特点及血液保护
• 253例THA手术采用术前贮血和(或)术中自体血回收 其中:PAD81(32%) , IOR24(9%) ,联合148(59%) • 平均失血量:单纯THA组为1673ml 、翻修组2039ml • 未输血率:单纯THA组75%、翻修术组61%。 • 未输血率:PAD组49%,IOR组42%,联合组95% • 结论:联合采用术前贮血和术中自体血回收的方法,对避免THA手术的异体 输血是有效的 • *东京医科大学资料:1990年PAD 40%,94年开始AT, 2000年100%自体输 血(85%为联合法)
• 结论: OrthoPAT可有效回收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80%),并有效清除 废物。 800-1000 mL x h(-1)的处理能力可能对矫形手术是足够的。 Munoz Gomez M, 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 2005 JunJul;52(6):321-7
• 398例全髋与全膝置换术围术期采用OrthoPAT作自体血回收
• 病人分5组:单髋(131例)、单髋翻修(38例)、单膝(179例)、单膝翻修(26 例)、双膝(24例)
• 与对照组相比减少异体输血2 - 2.7倍。
• Clark CR J Arthroplasty. 2006 Jan;21(1):23-35.
• 147例髋关节修复术,术中采用cell saver 或OrthoPAT行自体血回 收
• 术前Hct 35.6%,7d 32.4%。 J Spinal Disord 1998,11(6):532
3)骨科创伤手术
创伤是常见的骨科急诊手术
• 回顾性分析118例脊柱创伤病人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的效果。53例回 收血、65例不回收作为对照。 • 结果: 回收组减少47%异体血量 (743:1403ml) 回收组减少45%用血病例 (45% : 82% ) 但术后引流量回收组多 (465 : 301ml )
围术期血液管理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血液管理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 和配合度。
04
围术期血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解 决方案
血液短缺问题
血液短缺是围术期血液管理面临的重 要挑战之一。由于献血量不足、季节 性需求波动以及医疗紧急情况等因素 ,医院经常面临血源紧张的局面。
为解决血液短缺问题,医院可以采取 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献血宣传和激励 、优化库存管理、推行自体输血和血 液保护技术等。
围术期血液管理
目 录
• 围术期血液管理概述 • 围术期血液管理的核心概念 • 围术期血液管理流程 • 围术期血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围术期血液管理案例研究
01
围术期血液管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血液状 态,减少失血、提高血液利用效率,以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输血需求的管理过 程。
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如控制性降压、血液回收等 ,减少术中失血和输血需求。
监测与评估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失血量、血红蛋白水 平等指标,及时调整血液管理方案。
术后血液管理
监测与评估
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患者 的恢复情况。
及时处理并发症
如发现患者出现贫血、凝血障碍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输 血、使用止血药物等。
采用止血带、止血药等措 施有效控制出血。
自体输血
术前自体储血
患者在手术前进行自体储 血,储存自身血液以备手 术时使用。
术中自体血回收
将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 ,经过处理后再次输给患 者。
术后自体血回输
将手术后剩余的血液回输 给患者,减少异体输血的 需求。
血液回收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一.定义①围手术期:从患者和医生决定手术治疗之日始到术后28天(基本康复)止的一段时间。
②患者血液管理: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二.总体原则①以患者为中心:应始终以促进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为原则。
②预防为主:防治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核心是预防异体输血。
③多学科协作: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适时全面评估患者及其血液功能状态、识别输血的危险因素、防治术前贫血、积极应用减少手术失血和自体输血技术、严格遵守异体输血适应证的规定,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获得良好结局至关重要。
④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三.目的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手术患者输血风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五.措施(1)手术前评估和贫血管理①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和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筛查等),准确评估患者贫血状态、止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是否需要输血等。
②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输血和不良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查明贫血原因并有效治疗。
对择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应在术前采取非输血措施纠正贫血。
对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在病情允许时宜积极治疗贫血。
③对术前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其他可能影响止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出血风险和药物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案。
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根据病情和止凝血功能状态决定是否停药或采用替代治疗方案。
对急诊手术和限期手术患者,应全面权衡手术出血风险与紧急逆转药物作用后的风险,并采取相应对策。
④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查明出血原因并制订相应的防治预案。
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
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液管理涉及面较广,下面分别就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部分方面进行经验分享。
一、术前评估首先进行术前评估,对于术前贫血的病人,为改善术前血色素水平,减少围术期输血率。
北京协和医院目前使用的方案主要为:EPO10 000U qd入院后结合铁剂200mg连用3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期间需要规律复查血色素,当Hb大于150g/L时,停用EPO,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评估术前凝血功能主要分为高凝与低凝状态。
对于股骨颈骨折等术前高凝状态的病人,北京协和医院常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血栓,4000Uqd用至术前12~24小时。
而对于严重的血友病病人,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是通过预实验评估病人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的代谢率情况,进而调控凝血因子的输注,各个阶段的凝血因子调控目标为:手术当天控制凝血因子活性在100%,术后第一天不低于90%,第二到三天不低于80%,第三天后不低于60%。
二、自体血回输术前自体血储存(PAD)要求术前Hb>110g/L(Hct>0.33),其对于稀有血型配血困难或输异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Hb<100g/L,或怀疑血液细菌感染,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为禁忌。
对于有严重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病人应慎用。
目前认为进行PAD时需注意以下三点:①采血量低于总循环血量的12%;②每次采血量不超过400ml;③采血间隔时间应大于3天,并在术前3天停止采血。
对于符合条件的病人,于术前3天进行自体血采血,必要时在采血前后进行血液动员(方案如前所述)。
术中自体血回输对于术前估计失血量>1000ml,闭合性大出血及稀有血型的病人尤其重要,但也需注意不能收集被细菌或癌细胞污染的血液,或血液暴露的时间超过6小时,镰刀形红细胞病人也不适宜进行。
因此,针对围术期的备血与输血问题,北京协和医院的选择是:评估后,条件允许时首选术前自体血储存;若不能满足PAD的条件,其次选择术中自体血回输,最后选择异体血备血回输。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围术期的血液保护策略
副标题
前言
▪ 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极大地增加了术后感 染及死亡的风险。因此,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尤为 重要。
观点
(1)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贫血发生率比以往想象中的高,要引戒烟的重要性。 (3)骨科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微创操作,尽可能减少出血。 (4)目前对于术前及术中自体血技术采用普遍偏低,要提高其推广应用。 (5)老年患者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尤显重要。
术中管理策略
术中管理策略
(3)控制性降压 ▪ 控制性降压是指为减少手术出血或防止高血压危象,给手术操作
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保障患者安全,术中应用降压药物 和技术人为地降低患者血压,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程度和持 续时间的技术。
术中管理策略
术中管理策略
(4)止血药物及抗纤溶药物的应用 ▪ 手术创伤导致纤溶亢进,抗纤溶药主要包括抑肽酶、6-氨基己酸
▪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 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 安全性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术前术后优化造血、术中减少出血、 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及合理异体输血。
术前管理策略
(1)术前宣教 ▪ 除常规手术宣教内容外,针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要强调术前戒
术后管理策略
(1)减少术后出血。 (2)给予营养支持。 (3)补充铁剂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 (4)患者贫血耐受性管理及异体输血。
总结
▪ 总之,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围术期全程血液管理方案,可以 有效减少血液丢失,降低围术期输血率,从而避免输血相关不良 反应的发生,实现患者快速康复的最终目标。
术前管理策略
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术中出血控制方法
局部止血
使用吸收性血栓素等方法在 手术区域进行局部止血。
输血代替
在大量出血时,及时输注血 液制品以维持患者的血流动 力学稳定。
止血药物
使用止血药物如TXA控制手 术中的出血。
术后输血的判断标准
1
根据患者术后血液丢失量、贫血程度和临床症状等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2
血红蛋白水平
参考血红蛋白水平来决定输血的合适时机和血液制品的选择。
1 感染
阐述关节置换手术后常见的感染风险,以及 应对感染的有效对策。
2 血栓形成
说明血栓形成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并介绍预 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3 修复困难
指出术后若出现关节修复困难时的处理方法 和康复指导。
4 疼痛控制
介绍减轻术后疼痛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舒 适度。
总结与建议
总结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重要性,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3
术后并发症
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抗凝治疗的应用
抗凝药物选择
介绍适用于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 抗凝药物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抗凝治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化抗凝处方
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 理的抗凝处方,以确保患者的安 全与康复。
影响康复的并发症与对策
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为何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如此重要?
详细讲解关节置换手术血液管理的重要性和其对手术成功的影响。
常用的术前评估指标
1 血液检查
了解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等。
2 全身状况评估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及手术风险等因素。
3 血型和交叉配血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 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下降30~46 g/L ,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 )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 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1)Hb>100g/L,不必输血;(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3)失血量>50%血容量时,则输代血浆l/3,全血2/3;(三)、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2023
术前血液管理
二、出血评估和监测
2.持续监测:推荐对不需要立即控制出血和未确定出血来源的患者持续进行监测 (1C级)。监测指标包括影像学检查 、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及碱缺失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推荐使用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来检查躯 干创伤、特别是骨盆创伤患者的出血情况(1C级)。常规 X线片检查可根据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对出血情况进行粗略估 计。推荐将血红蛋白作为出血情况的重要评估指标(1B级)。推荐将重复检测血红蛋白作为出血变化的评估指标(1B 级)。
术前血液管理
四、其他注意事项
与急诊患者不同,择期手术患者牗如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脊柱骨折患者、四肢骨折患者牘可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血液 管理方式更为精细化。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心、肺、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 筛查等),准确评估患者贫血状态、止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是否需要输血等。 1.贫血诊断标准和分型:按照 WHO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男性 <130g/L、女性 <120g/L,或者红细胞压积男性 <39 %、女性 <36%可诊断贫血。根据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将贫血分为 3型: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2.术前贫血的筛查:血红蛋白 <130g/L患者需进行铁检查(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C-反应蛋白),根据检查结果将患 者分为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性贫血伴铁缺乏、慢性炎症性贫血3类。若检查结果正常,需进一步检查维生素B12和叶酸,以 明确贫血类型。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然而,在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恢复良好,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下文将探讨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手术过程中,因为患者身体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易导致血液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感染等问题。
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能够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通过预防措施、血液监测和干预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1. 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前评估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手术前,医疗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存在贫血、凝血功能异常或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纠正贫血、调整凝血功能。
2. 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手术期间,血液保护的目标是保持患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凝结状态。
医疗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输液和药物应用,维持血容量和血液循环稳定。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手术、失血过多,还可以考虑使用输血和凝血因子等措施。
3. 术后血液保护和恢复术后,医疗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血液恢复。
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早期活动和必要药物支持,促进患者的血细胞生成和伤口愈合。
同时,加强术后感染预防,减少感染引起的血液系统并发症。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为有效实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需制定和完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流程。
2. 培训医疗人员: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
出血量与手术
3 类型、手术时 间、手术难度 等因素有关
出血量越少,
4 说明血液保 护效果越好
输血率
1
输血率是指在 脊柱手术过程 中,患者接受 输血的比例。
2
输血率是评估 血液保护策略 效果的重要指 标之一。
3
4
输血率越低, 说明血液保护 策略越有效, 患者风险越低。
评估输血率时, 需要考虑患者 的年龄、手术 类型、手术时 间等因素。
02 评估患者脊柱疾病类型、 程度、手术方式、手术风 险等
03 评估患者血液指标,如血 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 小板计数等
04 评估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 病等,以及这些疾病对围 术期血液保护的影响
术中操作
控制出血:采用微创手术技术, 减少出血量
自体血回输:将手术中流失的血 液收集、处理后回输到患者体内
03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风险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
04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风险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出血风险
老年患者血管 弹性降低,出Biblioteka 血风险增加 1老年患者术后 4
并发症多,出 血风险增加
老年患者凝血
2
功能下降,出 血风险增加
3 老年患者手术
时间长,出血 风险增加
血液稀释: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 减少出血风险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血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和出血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 率、呼吸等指标
预防深静脉血栓:采取预防措施,如穿戴 压力袜、使用抗凝血药物等
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鼓励早期活动:在医生指导下,鼓励患者 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康复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为了节约血液资源,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液保护,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术前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和进行贫血治疗;术中控制性低血压,自身输血,减少患者出血风险;术后进行监护,减少出血,控制凝血功能异常状态。
一、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查找贫血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可以进行铁剂治疗,EPO治疗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二、术中减少出血,开展微创手术,严格止血,控制性降压技术,管理凝血及增加贫血耐受。
术中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血液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这是最为经济而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三)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四)术后管理:送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减少实验室检查,可以静注铁剂、VB12、叶酸、重组EPO等改善贫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1. 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供应和安全使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档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2.1 血液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旨在减少手术期间患者出血量、减少输血需求,保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 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前贫血率:通过术前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积极干预纠正贫血,如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素等。
•增加术前输血的指征:对于严重贫血或有术中出血风险的患者,可在手术前输注红细胞悬浮液以提高术中和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
•术中血液保护:采取合理的手术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和器械控制术中出血。
•术后血液恢复:应用合适的补液方案和补充合适的红细胞悬浮液,促进患者血液恢复和术后康复。
3.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3.1 手术用血的必要性评估在手术用血前,需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 -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
-对手术过程出血风险的评估:包括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
3.2 术前备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手术的特点,可以在手术前进行术前备血,以保证术中术后血液供应的安全和合理。
3.3 术中用血管理•合理的用血指征:在术中如确实需要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输血的指标与用血的量。
•用血的安全性保障:选择安全的血液制品,并对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
•用血的质量管理:对所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有效追溯,防止交叉感染和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
3.4 术后用血管理•术后出血处理:对于术后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评估出血的原因和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贫血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应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及时进行适当的红细胞悬浮液补充。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下降30~46 g/L,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 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4
12
• 55例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采用后固定融合术
• 术前PAD 2U,术中自体血回收,术后引流>300ml则采用术后血液回 收
• 术中采用低血压麻醉和精细手术为减少术中失血
• 平均失血量每例为1055ml。手术平均融合11个节段,每节失血约91ml
• 每例回收平均391ml,压积46%。12例手术后平均回收300ml。无1例 输异体血
2020/11/4
5
• 回收血禁忌症: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怀疑血液被细菌、 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怀疑血液含有癌细胞,血液严重溶血。
• 凝血功能减退 :自体血为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极少, 故自体血回输在1500~2000ml 以上,需要适当补充冻干血浆。
• 回收血并发症: 血红蛋白血症,系游离血红蛋白清洗不够所致, 对 少尿患者有害。
2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
• 骨科手术中矫形大手术、脊柱固定术、创伤骨科手术均是自 体血回收的重点
• 据统计欧洲自体血液回输每年有约300 000例; 骨科手术占 60% (约175 000例) ,心血管占30%、其他占10%。
2020/11/4
3
术中自体血回收的各类骨科手术
脊柱手术 胸、 腰椎减压椎间融合术 特发性脊柱侧弯术
自身输血
术前自体血贮存、 术中及术后自体血回收、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020/11/4
1
术前贮存式自身输血
•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 期间输用
• 血红蛋白>110g/L • 手术前3-7天采血 • 每次≯500ml(或自身容量的10%) • 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2020/11/4
• 骨科手术常有骨碎片,并时有多量骨水泥,需冲冼后再回收 • 抗凝剂相对不足时,可形成纤维凝块,需适当加量,一旦形成可
在回输时通过40um滤器或白细胞过滤器将其大部清除
• 骨科手术常有骨碎片,并时有多量骨水泥,需冲冼后再回收
• 抗凝剂相对不足时,可形成纤维凝块,需适当加量,一旦形成可 在回输时通过40um滤器或白细胞过滤器将其大部清除
• 术前Hct 35.6%,7d 32.4%。
2020/11/4
13
J Spinal Disord 1998,11(6):532
3)骨科创伤手术
创伤是常见的骨科急诊手术
2020/11/4
14
• 回顾性分析118例脊柱创伤病人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的效果。53例回 收血、65例不回收作为对照。
• 结果: 回收组减少47%异体血量 (743:1403ml) 回收组减少45%用血病例 (45% : 82% ) 但术后引流量回收组多 (465 : 301ml )
上肢手术 肱骨切复内固定术 肱骨人工关节置换术
下肢手术 股骨截骨矫形内固定术 股骨干内固定术
髋关节手术 髋臼切复内固定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全髋置换术 全髋翻修术
膝关节手术 双膝置换术
2020/11/4
4
骨科手术失血特点
• 骨科手术的失血呈间断性,但有时又失血较快,血球损坏大, 需较多清洗液
• 部分病例回收血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可将不急用的洗涤红细胞 在输血袋内存放10~20min,脂肪滴可在上面形成脂肪层而被 弃除
• 结果:A组回收血 880 +/- 216 mL 、
•
A组输异体血175 +/- 202 mL, B组输异体血908 +/- 244 mL
• 费用: A组995 +/- 447 euro, B组1220 +/- 269
• 结论:Sa选vv择ido性u 腰C ,椎Trபைடு நூலகம்融ns合fu术s M,ed术. 中200自9体Au血g;回19收(4)可:2有02效-6 地减少异体血输注, 并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
2020/11/4
8
• Bridgens JP,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2):270-5
• 126例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96例未行自体血回收作为对 照
• 222例根据手术类型再分组:股骨头组(A组),髋臼组(B组),股骨头加髋臼 修复组(c组)
• 结果: c组术中全血丢失明显高于A组和B组。A组与B组失血量相似。 术中平均血液回收量,分别为A组356ml,B组374ml,和C组519ml。 回归分析显示C组与B组纯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p = 0.0001及 p = 0.002,而A组无差异。
高氯性酸中毒,大量生理盐水清洗所致,需纠正,也可用平衡盐液代 替。
2020/11/4
6
1) 大关节翻修术
伴随的大失血及其补偿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病人自体血液的应用是现代手术麻醉期最有效和安全的 方法。 回收血液的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 方法联合应用。
2020/11/4
7
• 47例髋关节翻修术,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与未用组比较 • 结果:回收组异体血用量为2U,对照组为6U(p=0.0006),平均减少4U • 两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 • 结论: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显著减少异体血的应用。
• 结论:术中自体血回收显著减少髋臼和髋臼加股骨头修复术围术期的
2020/失11/4血,是一种保存血容量的有效方法。
9
2) 脊柱手术
胸、腰椎减压椎间融合术,特发性脊柱侧弯术等,术中失血多,是术 中血液回收的指征。
2020/11/4
10
• 7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 38例采用一种或多种血液保护手段;32例不用作为对照。
2020/11/4
15
围术期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 胸、腰椎创伤、Hct<35%、创伤严重度>20 术中血液回收更适用于上述三种患者。
• 异体输血的标准:Hct<25%; 年龄>50、脊髓损伤及冠心病患者<30%。 PT降低30%,输血浆
对脊柱创伤病人,与其他选择性骨科手术不同,术中自体血回收是仅有 的一种有效血液保护方法。
• 研究组仅2例输异体血,而对照组均输异体血。
Verma RR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6 Sep;88(9):1187-91
2020/11/4
11
• 评价术中自体血回收对成人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效果
• 50例后路腰椎融合术病人分为二组:术中自体血回收组(A,n=25), 不回收组(B,n=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