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性格_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答案一、名词解释1、答案: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2、答案: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摸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3、答案: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4、答案: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5、答案: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6、答案: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7、答案: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刨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8、答案: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9、答案: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答案: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1、答案: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例如,搞外交工作,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答辩、较强的记亿等能力;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际、宣传说服等能力。

12、答案: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在外界现实的作用下,通过个人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对现实产生了各种态度,构成态度系统,并决定着个体的行为表现,逐渐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问题探析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中分工明确,责任不同,对于个体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一、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现状第一,合作学习讨论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会耗费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

而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因为课程结构、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在合作小组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就导致合作学习讨论活动时间不足,无法凸显自身的价值与效能,整体来说收效甚微。

第二,无法凸显合作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多,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顾虑心理,缺乏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即便教师组织了小组活动,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沟通交流也不多。

这样就导致学生之间无法构建真正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第三,角色定位问题。

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其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而在整体上来说,在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活动多数都是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汇集问题,教师再解决问题。

这样教师主要的职能就是解决问题,但是无法深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念与要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对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了解重点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可以合理规避各种问题与不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意识,凸显合作教学的功能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积极的价值。

组织人格化

组织人格化

政治社会学期中提交组织的人格化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国际政治姓名:何宇尧学号:20091020075企业组织人格化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构成部分,而企业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之一,因此对企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组织。

现代企业理论视企业为经济组织,其本质是人的集合体,表现为企业内外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

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的运行载体及执行主体最终表现为组织成员,而个人是有人格特性的,因而企业也应该是有人格的,即人格化的企业。

当今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将社会学、心理学的概念和逻辑引入到分析中来,其企业理论是非人格化的。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其他非主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经济组织,经济学对人的假定不应局限于经济人的假设,还应当包括理性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的假设,解决个人效率与社会效率、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这样,企业的人格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众多有识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就企业人格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扼要介绍,并对我国在此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予以简单陈述,希望能小有裨益于读者。

①欲了解企业人格化,我们首先需要对人格和人格化有所意会。

所谓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

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

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和适应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等。

气质、性格也都属于人格的延伸。

②关于人格化,指一般标志和特征带有人的行为,使事物赋予人类或人的品质。

明白了人格和人格化的概念,企业的人格化就不难理解了。

企业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手段成为“人格化企业”的复杂过程就是企业的人格化。

而“人格化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

“人格化”的企业观认为,人各有其人格特质,由人组成的企业也就必然具有群体人格特质,因此,企业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支撑着企业的运转。

管理心理学形考一

管理心理学形考一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谈话法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使谈话有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多选)
A. 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 正确
B. 要投入充沛感情 不正确
C. 对谈话内容的记录应该系统、完整、详尽 正确
D. 事先拟好提纲 正确
反馈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不属于管理心理学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的是( )。(单选)
A. 韦伯
B. 泰勒
C. 梅奥
D. 法约尔 不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梅奥是行为科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是:梅奥
题目14
正确
获得0.50分中的0.5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单选)
A. 超Y理论
B. Z理论
C. Y理论
D. X理论 正确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X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中提出。认为人性天生厌恶并尽可能逃避工作,追求安全、安逸;胸无大志,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大都缺乏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缺乏理性,容易受环境影响。因而在管理中为了促使人们努力工作,应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指挥、控制、监督,强调纪律,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与绩效挂钩的报酬制度。
正确答案是:差异性
题目20
正确
获得0.50分中的0.5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属于“经济人”假设相应管理措施的是 ( )。(单选)
A. 对消极怠工者不能采取严厉惩罚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

组织行为学形考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互动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组织和管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人在组织中的行为。

1.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1.1. 个体行为与动机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

个体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体的价值观、个人目标和组织环境等。

了解个体的动机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员工。

1.2.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组织的文化对于塑造员工行为和组织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

1.3. 员工参与与沟通员工参与和沟通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关键概念。

当员工感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被尊重和听取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和积极参与组织的决策和活动。

有效的沟通也是组织内部协调和合作的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2.1.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调整工作环境和条件,观察员工工作表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员工的行为受到组织关注和关怀的影响,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效率。

2.2.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由维克托·弗姆提出的,旨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动机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行为和努力的期望,以及期望的结果对于个体的动机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期望和激励,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

2.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和观察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形成行为模式。

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正面榜样和改变员工的行为观察环境来促进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3. 应用于实际情境在组织行为学中,理论的应用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有许多组织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善员工的工作体验和组织绩效。

3.1. 员工参与与决策组织可以通过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决策,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不属于管理者的基本职责?A. 监督员工的工作性能B. 制定组织的长期战略C. 确保员工的福利待遇D. 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答案:C2. 以下哪个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B. 员工的薪酬福利C. 组织的战略规划D. 市场营销的策略答案:A3. 以下哪个不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A.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大五人格模型D. 认知负荷理论答案:D4. 哪个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A. 技术能力B. 人际交往能力C. 创造力D. 决策能力答案:B5. 下列哪项不是工作动机的内在因素?A. 成就感B. 薪水福利C. 责任感D. 成长机会答案:B二、问答题1. 简单描述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请解释一下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在行为上与自己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产生冲突时,就会感受到认知失调。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调整行为、改变信念或寻求新的信息来恢复一致性。

3. 什么是情绪劳动?答案:情绪劳动是指在工作中要求员工控制和表达特定情绪的过程。

例如,在客服工作中,员工需要保持友好和耐心的态度,即使面对挑衅或不满的客户。

4. 解释一下认知负荷理论。

答案: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个体在执行任务时,会面临有限的认知资源。

如果任务过于复杂或信息过载,个体的认知负荷会超出其容量,导致执行任务的效率和准确性下降。

管理者应该设计任务和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减轻认知负荷。

5. 个体差异对组织行为有何影响?答案: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特质、能力、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例如,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会影响其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个人工作能力自我总结「篇一」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我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本人是设计专业毕业生,熟练手绘,熟练cad,3dmax,vray,photoshop等设计软件,熟练办公软件。

懂画施工图,懂一定的对装饰材料和施工方法。

本人乐观开朗,积极好学,健谈,有自信,具有设计的创新思想;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细心,能够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并且能够很快融于集体。

我虽刚刚毕业,但我年轻,有朝气,有能力完成任何工作。

尽管我还缺乏一定的经验,但我会用时间和汗水去弥补。

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能吃苦耐劳,为人诚恳老实,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际,工作上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动手能力,集体观念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通过两年的社会生活,我成长了很多,我对我这两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思想方面,我追求上进,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我从事办公室文员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了办公室文员这一职位在企业运转过程起着衔接与协调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办公室文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要有甘当无名英雄的气概。

办事要公道;乐观向上,大方开朗,热情务实;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良好,待人诚恳;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遇事沉着冷静,理智稳重,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注重团队精神、爱好阅读,上网,打羽毛球,旅游。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

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组织行为学个性自我剖析组织行为学,也常被称为企业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是关于组织中个人行为、组织行为过程和组织行为结果的分析,涉及到员工如何组织上交流、协作、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的个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每个员工都具有独特的人格、兴趣、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下面,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中个性自我剖析进行探讨。

个性维度个性是指人类行为和感受的重要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维度。

多年来,研究者们在研究个性维度方面得出了很多结论,下面列举其中的几项:1.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一个人容易感到紧张、焦虑、敏感、多疑以及产生负面情绪状态。

神经质高的人通常更加敏感并容易产生压力。

2.外向性:外向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交性、活泼、冒险和情绪表现强烈等方面。

外向性强的人非常适合需要大量社交和协作的团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和博爱等方面,具有开放性的人通常更容易适应变化和毫无准备的情况。

4.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一个人的温和、敦厚、合作、细心和谦虚等方面,具有宜人性的人通常是非常好的团队合作者。

5.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一个人对责任的承担和执行能力。

具有尽责性的人通常非常守时、尽职尽责,并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以上这些个性维度,并不是指员工只各自占据一种特质,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维度。

因此,要想更全面地认识个体的个性表现,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因素。

个性与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个性常常被用来预测员工在某些工作表现中的差异。

例如,社交性高的员工更适合从事销售等需要大量处理客户的领域,而神经质高的员工则更适合从事需要高度精密度和耐心的工作,例如会计和数据分析师的工作。

因此,了解员工的个性维度,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匹配员工和任务,从而提高公司的工作绩效和效率。

此外,个性也被广泛运用在组织文化建设中。

公司建立有强烈企业文化的组织,通常会更容易吸引那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公司文化相符合的员工。

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及其形成

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及其形成

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及其形成【摘要】用于发掘人类优点的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重点从生活中坏的方面转移到美好的事物上,发掘能够促进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繁荣的因素。

积极组织行为学就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人为本的需要,能够提高成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有利于员工心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组织文化以人为本一、积极组织行为的作用1、积极组织行为是外部环境的需要(1)信息社会对组织行为有很大影响。

信息社会使得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人们的精力更多用来处理信息。

信息社会要求组织的价值观是社会满意度的最大化。

拥有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组织,其员工的行为更加积极,员工对组织有更大的忠诚。

信息社会使得组织环境信息分散、活动范围扩大,使得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组织要持续创新并形成创新传统和习惯,才能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

信息社会是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必须形成积极的组织行为。

(2)复杂环境促使积极组织行为的形成。

由于缺乏可以明显依赖的规律和准则,组织需要根据市场竞争情况,调整组织目标和基础结构,决定采取何种确定性行为,这样才有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

复杂系统组织能迅速在不同行为方式间转换,能够扰动其他系统产生协同现象而具有灵活性。

组织变革中,文化系统的变革是先导,组织重组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系统对组织系统扰动的有效性。

(3)组织文化对积极组织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体系渗透于组织各方面,通过形成成员的共同价值观而影响组织行为,形成组织惯例。

组织文化变革的核心就是共同价值观的变革,通过利用组织文化可对组织实现经济重组。

复杂环境下,组织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拥有文化塑造的动态机制,不断吸收有益成分,改革已有的文化模式,使组织文化与内部协调、和外部环境相适应。

(4)积极组织行为有利于员工利益。

积极组织行为是从个体、组织、社会三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健康的,只有组织健康,才能保证员工健康,保证组织可持续发展,促进组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

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队伍建设是每个组织必须要面对并重视的问题。

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被整改,以保障团队的积极性、创造力以及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1.人员流动率过高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流动性增加。

人员流动不仅浪费了培养的时间和资源,还增加了人员调整的成本,影响了工作效率。

同时,人员流动还会带来部门重新组织、重新调配人力资源等问题。

2.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在一个组织中,良好的沟通能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然而,许多组织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成员之间缺乏主动交流沟通,导致合作不力;沟通方式单一,导致效果无法真正发挥。

3.同质化严重在现代社会,同质化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寻找人力资源方面,许多企业往往仅看人的技术能力而忽略其个性、文化背景等。

这会导致企业队伍中缺乏多样性,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整改措施:1.制定稳定的激励政策制定稳定的激励政策是表明组织对人才的重视和维护组织稳定的必要行动。

通过给予成员更高的薪酬、更广的晋升空间、更好的发展机会等措施,能够提高队伍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归属感,从而降低人员流动率。

2.多元化沟通方式多元化沟通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内部的互动和协调。

可以使用面对面会议、线上聊天室、社交媒体等多种沟通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促进交流,帮助领导与成员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3.推崇多元文化在招募人力资源时,应该注重对候选人个性、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挖掘,以拥有多元化的团队。

这不仅能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团队的包容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总结:队伍建设是一个包含多方面问题的重要领域。

在解决存在的问题时,需要制定具体的反应措施。

实行稳定的激励政策、多元化沟通方式、推崇多元文化等措施能够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协作效率,并最终促进团队的成功。

西交20秋《职业生涯管理》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西交20秋《职业生涯管理》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单选题) 1: 所谓个人组织化是指()A: 个人进入组织B: 个人被组织完全同化C: 个人接受组织文化D: 评聘着接受雇佣并进入组织后,由一个自由人向组织人转化所经历的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确答案: D(单选题)2: 个性倾向性的定义( )A: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系统B: 个性倾向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C: 个性倾向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D: 个性倾向是人在不同成熟和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不同选择正确答案: C(单选题)3: 根据自己设定的长远的职业生涯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子目标,按子目标的落实思想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日程表,再分析实现的步骤、程序、检查办法等,通过实现小目标,最后实现长远目标的。

上面这段话是对()的解释A: 职业生涯规划B: 职业生涯管理C: 职业设计D: 职业发展目标正确答案: A(单选题)4: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职业生涯后期个人职业特征的是()A: 权力、责任和中心地位下降B: 进取心、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明显下降C: 优势尚存,仍可发挥余热和特有的作用D: 对家庭的依赖逐渐增强正确答案: D(单选题)5: 员工职业生涯的一般规律是( )A: 由通才变为专才B: 由管理工作变成技术工作C: 由关心家庭问题到关心工作D: 由垂直上升到水平飞行正确答案: D(单选题)6: 哪个选项不是职业的特征()。

A: 参与社会分工B: 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C: 社会分工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工种D: 职业身价主要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正确答案: C。

2023年度军队文职《管理学》题库(含答案)

2023年度军队文职《管理学》题库(含答案)

2023年度军队文职《管理学》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的原则。

A.行政公正B.司法监督C.自我约束D.纪律惩处2.组织变革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个体阻力的是()。

A.习惯B.对未知的恐惧C.工作收入D.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3.管理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对()的影响来实现的。

A.管理主体B.管理方法C.管理理念D.管理制度4.新公共管理的行政责任观强调(),而传统公共行政的责任观强调()。

A.人性技术B.经济伦理C.效果投入D.效率效益5.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的三维标准包括:组织性质、产品特征和:A.消费额度B.管理效率C.需求类型D.人员特点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与领导者水平无关B.经济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下属来说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法律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D.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7.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组织成员对改革没有把握,从而表现得左顾右盼,犹豫不决,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

A.保守性心理B.恐惧性心理C.求稳性心理D.习惯性心理8.党政公文的特点主要有权威性、()、时效性、工具性。

A.真实性B.规范性C.便捷性D.系统性9.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指导原则的文件称为()。

A.命令B.指示C.批复D.通知10.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是指:A.边缘性和中心性B.交叉性和交切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理论性和实践性11.行政伦理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始于:A.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B.政治与行政的二分”理论的提出C.20世纪70年代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12.公文签发之前,应该由发文机关的()进行审核。

防止团队同化的措施

防止团队同化的措施

防止团队同化的措施引言在组织中,团队同化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团队成员相互间的认同感过于强烈时,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彼此,无法独立思考和采取行动。

这种同化现象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阻碍个体的成长和团队的进步。

为了防止团队同化,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多样性、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

1. 多元化招聘多元化招聘是防止团队同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招聘过程中,组织应该注重招聘具有不同背景、经验和技能的人才。

通过招聘来自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和行业的人才,可以为团队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

这种多样性可以帮助团队克服同质化思维的困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和相互影响。

2. 建立多样性文化为了防止团队同化,组织需要建立一个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文化。

这意味着组织应该鼓励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流,并尊重个体的差异。

通过创建一个开放和尊重的环境,团队成员将感到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这样的文化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力,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

3. 提倡独立思考为了防止团队同化,组织需要鼓励团队成员独立思考和决策。

这可以通过鼓励个体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以及给予他们自主决策的机会来实现。

组织需要培养团队成员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减少团队成员对群体意见的依赖,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提供个人发展机会个人发展机会是防止团队同化的重要因素。

组织应该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这可以通过提供培训课程、工作坊和导师计划来实现。

通过这样的机会,团队成员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个人发展机会的提供有助于团队成员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 鼓励跨团队合作为了防止团队同化,组织可以鼓励跨团队合作。

这意味着组织可以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团队成员有机会与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享经验和知识。

2024年秋季《管理心理学》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秋季《管理心理学》全国自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秋季《管理心理学》全国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学者罗宾斯将团体区分为工作团体和______A.松散团体B.正式团体C.实际团队D.工作团队2、智力属于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液态能力D.晶态能力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______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4、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这是______A.社会助长效应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惰化现象5、成员对某一组织的高度认同、高度情感热爱与喜欢以及行为接纳与关爱相统一的态度称为A.忠诚B.组织承诺C.工作参与D.工作满意6、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A.一般知觉B.自我知觉C.角色知觉D.人际知觉7、人的行为所要达到的方向目标和预期结果,称为______A.动机B.目的C.任务D.动力8、肖尔和巴克斯戴尔根据组织责任与员工责任是否平衡划分心理契约的类型有______A.2种B.4种C.6种D.8种9、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A.团队配合B.人际关系C.组织结构D.管理理论10、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弱程度和工作效率之间是______A.U字形关系B.倒U字形关系C.M字形关系D.W字形关系11、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A.气质B.感觉C.情绪D.能力12、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这种心理现象称为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13、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取得最好的______A.结果和效率B.结果和利益C.利益和效益D.效率和效益14、“新官上任三把火”属于______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15、根据霍兰德的性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企业型性格适合从事的工作有______A.司机B.计算机操作工C.文秘D.律师16、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大师韦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集中表现该理论的著作是______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B.《新教理论和资本主义精神》C.《一般经济史》D.《社会学论文集》17、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______A.泰勒B.法约尔C.韦伯18、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1我善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踏实稳重,适应力快速。

在致力于专业学习的同时,我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通过锻炼,我具备了较强的分析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善于思考,工作认真负责,踏实稳重,适应力快速。

正处于人生精力充沛时期的我,渴望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希望加入贵公司。

我将会以高度的责任心,踏踏实实地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竭尽全力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用于承受压力,勇于创新;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纪律性强,工作积极配合;意志坚强,具有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

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2 在这四年间,本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力提高很快,已经能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胜任本职工作。

一是在教学基本功上了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参加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技术和基本功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二是在专业技术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本人先后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机所组织的“红旗linu”应用课程培训、省教育厅组织的“四新培训”等专业技术培训。

三是自学了有关专业技术、教科研等方面知识。

特别是积极钻研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心得,在本人所主要担任的电大教学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在每次的考试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本人运用自学的一些专业知识自主开发了一些应用软件,包括《中小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卫生院药库进销存》和《黄河娱乐城管理信息系统》等。

以“组内同质,组际差异”为突破口组建差异化学习小组

以“组内同质,组际差异”为突破口组建差异化学习小组

以“组内同质,组际差异”为突破口组建差异化学习小组作者:谢小立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7期将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的学生混编成“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学习小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

这种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存在着学习任务与过程同质化、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自主学习力缺失等不足。

以“组内同质,组际差异”作为突破口,组建差异化学习小组,可以起到同质谋学、异质促进的作用。

一、组内异质小组学习存在的不足(一)学习机会不均衡在合作、分享和互启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目的。

然而,“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如果组内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强势学生和学优生就可能把持与包办大部分动手和交流发言的机会,致使弱势学生因缺少独立思考和动手机会而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另外,同质化的学习任务,也容易出现优势学生“吃不饱”、弱势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成效评价不全面在组内异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习惯于把个别学生的出彩与成功当作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不足。

例如,在12个4人异质小组的学习中,每组因为1名学生的出色表现而完成了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往往会将这12名学生的“个体成功”等同于“小组成功”,进而泛化为课堂整体的成功,而将弱势学生排除在评判依据之外。

狭窄的评价视角,致使教师对课堂的主观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学生差异分化加剧在组内异质的小组学习中,教师更注重不同小组间学习力的平衡和任务推进,有些教师还会给各小组指定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汇报员等角色。

在较好地保证了组际学习进程一致的同时,也由于组内不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教师窄化的评价视角,使强势学生容易得到更多的机会与赞美,学习信心更足,而弱势学生因为观点得不到采纳,争取不到动手机会,养成懒动手、懒发言、懒思维的习惯。

最终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功能弱化,引发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

以上思考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组内同质、组际差异”学习小组设计上,期望立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通过提供差异化学习材料,构筑“组内同质合作学习—组际差异交流提升”的学习模式。

有效解决员工不和谐问题的方法 提高团队和谐性

有效解决员工不和谐问题的方法 提高团队和谐性

有效解决员工不和谐问题的方法提高团队和谐性在一个组织中,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个人差异、沟通不畅、竞争心理等原因,员工之间的不和谐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团队的和谐性,解决员工之间的不和谐问题,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解决员工不和谐问题的关键。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关切和困扰。

组织可以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一对一的沟通等方式,为员工提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同时,组织应鼓励员工之间的互相沟通,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员工之间的误解和猜疑可以得到解决,从而增进团队的和谐性。

其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提高团队和谐性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组织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而要实现团队合作,首先需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外,组织还可以通过设立团队目标、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和谐性。

再次,解决员工之间的不和谐问题需要注重个体差异的管理。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些差异可能会引发冲突和不和谐。

因此,组织应尊重和包容员工的个体差异,避免将员工同质化对待。

同时,组织还可以通过培训课程、沟通指导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情商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通过合理管理个体差异,组织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冲突,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此外,组织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竞争机制来解决员工之间的不和谐问题。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敌对心理和不和谐。

因此,组织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确保竞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组织还可以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协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共赢。

通过健康的竞争机制,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郭士伊席酉民摘要:传统意义上,组织作为个体的环境变量而独立存在,个体行为受到组织的影响。

但是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组织往往由于人,尤其是领导者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试图利用组织性格的概念为解释这种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即组织究竟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构成组织的人决定的。

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组织的行为,这包括组织的结构设计、战略选择和控制等。

关键词:组织性格;个体;组织;POF;长久以来,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关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绩效、创新、战略等)的作用[1],忽视了文化对组织内个体本身的影响,然而文化在影响组织行为的同时还塑造了同一组织内个体间的相似性,例如性格方面(同一组织内成员性格表现更多的相似性)[2]。

文化对个体性格的这种塑造作用导致了不同个体在同一组织内同质化1现象的产生,进而这种同质化又反过来对组织行为构成影响[3, 4]。

从这个意义上组织文化不仅仅对组织行为直接造成影响,而且还通过对组织成员同质化间接地对组织造成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组织性格”(organizational personality)的概念来探索组织中的这种“同质化”现象,以便进一步地探索文化、个体、组织之间的作用关系。

所谓组织性格(personality)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不同个体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是促使个体性格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2],组织中个体性格的相似和趋同构成了一个组织区别与另一个组织的独特性格。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仅影响组织成员自身,而且还影响组织的成员构成,并进而对组织的结构设计、战略选择、控制机制等行为造成影响。

例如人力资源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和组织的匹配程度(person-organization fit)程度,使得一些员工被吸引和保留在组织内,另一些员工却离开组织。

人员的这种流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性格。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
郭士伊;席酉民;郎淳刚
【期刊名称】《管理评论》
【年(卷),期】2008(20)1
【摘要】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强调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例如组织的结构设计、战略选择和控制等)的直接影响,但是现实中大量现象表明,在组织受到组织文化影响的同时,组织成员也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在同一组织内具有同质化的现象,并且个体在组织内的这种同质化进一步影响组织行为.由此,组织文化还通过对组织内个体的塑造而间接影响组织行为.本文通过组织性格的概念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组织中个体的这种同质化现象,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文化对组织行为间接作用关系提供一些基础.
【总页数】9页(P17-25)
【作者】郭士伊;席酉民;郎淳刚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学组织管理中个体作用的变化探析--基于组织理论的视角 [J], 王晶
2.基于复杂组织冲突中的性格管理 [J], 刘劲松;
3.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对个体行为的管理 [J], 乔小明
4.教师"读·思·行"校本研修中的个体与组织知识转化探析 [J], 李爱霞;李新翠
5.组织中个体主动性行为“利与弊” [J], 李玲玲;黄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领域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更关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绩效、创新、战略等)的直接作用[1],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对组织内个体的影响;然而在影响组织行为的同时,文化还塑造着同一组织内个体间的相似性,例如性格方面(同一组织内成员性格表现更多的相似性)[2]。

这体现了不同个体在同一组织内的同质化①现象,文化对个体的这种塑造反过来影响组织行为(例如沟通、合作行为)[3,4]。

由此,组织文化不仅直接影响组织行为,而且还通过改变成员个体间接地影响组织,本文试图通过“组织性格”(organizationalpersonality)的概念来探索组织中的这种“同质化”现象,以便进一步地探索文化、个体、组织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

个体性格与群体性格个体性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5,6],表征个体自身稳定、独特的心理特质(trait)和个体间的差异[7],反映个体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特征模式和心理机制[8]。

像个体一样,群体也有性格[9],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等分别代表具有不同群体性格的个体。

对群体性格的研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一些人类学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②的影响下,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性格问题。

起初的研究是从对文化的认识开始的,本尼迪科特(RuthBenedict)在其《文化模式》中认为:文化因素就像一套供人选择的项目,有些民族选择组织性格:个体在组织中的同质化现象郭士伊席酉民郎淳刚(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摘要: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强调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例如组织的结构设计、战略选择和控制等)的直接影响,但是现实中大量现象表明,在组织受到组织文化影响的同时,组织成员也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在同一组织内具有同质化的现象,并且个体在组织内的这种同质化进一步影响组织行为。

由此,组织文化还通过对组织内个体的塑造而间接影响组织行为。

本文通过组织性格的概念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组织中个体的这种同质化现象,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文化对组织行为间接作用关系提供一些基础。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性格;POF收稿日期:2006-08-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1061);国家优秀创新群体(70121001)。

作者简介:郭士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郎淳刚,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或者说相似化、相同化,是指在不同个体在共同的组织生活中,越来越具有相似的特征,例如价值观、情绪等。

②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经验(例如童年的经历,包括各种育儿方式、家庭幸福程度、童年的创伤等)对人格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理论主张被广泛地应用到心理治疗、犯罪学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人始终是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所以从其出生,他就开始受到这种文化在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学用语)或濡化(enculture)(文化人类学用语)的过程,文化正是通过这个过程从方方面面来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的。

组织理论17MANAGEMENTREVIEWVol.20No.1(2008)一些因素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另一些民族选择其他因素形成了别的面貌。

这种不同的文化面貌形成不同的群体性格,成为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10]。

卡丁纳(A.Kardiner)进一步提出群体性格是一个群体的“基本人格结构(Basicpersonalitystructure)”,是特定社会的成员因其共同的早期教育而具有的共同性格结构,表示群体中个体对影响他们的特定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就此来说,群体性格是一个群体为有效适应特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工具性的事物。

杜宝娅(CoraDubois)为了对这一概念进行定量研究,用“众数人格结构(modalpersonalitystructure)”取代了基本人格结构,认为现实中社会成员与基本人格结构的一致程度只能用统计学的众数(mode)来表示。

但一些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种性格特征或类型会在某一民族60%-70%的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11]”。

这促使群体性格研究从“单众数人格”理论转向“多众数人格”理论。

和个体性格不同,群体性格有跨层次的特征,在群体层次上,群体性格体现了群体间个体的差异性,但在群体内部,群体性格又体现了群体内个体的相似性[12,13]。

这说明:个体不仅在性格方面存在差异性,而且同一文化下的个体在性格方面又有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是群体性格的基础。

这同奥尔波特(Allport)的性格特质理论是一致的,奥尔波特认为性格可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性格特征,它是由共同生活经历塑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则是一个人所独有的心理体验部分,从根本上区别于他人;他认为心理学的性格研究更应该关注个人特质[14]。

组织性格组织性格是群体性格的特例,是指一个组织内不同个体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从组织成员的角度,组织性格体现了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2],以及这种经历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和塑造;从组织的层次来说,组织性格体现了不同的组织在成员性格特征方面的一个区别维度。

这一概念描述了组织中这样的一种现象:同一组织内的成员在性格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相比于不同组织间),不同组织内的成员在性格方面具有更多的差异性。

组织性格的形成依赖于不同个体在组织内的共同经历(sharedexperience),反映了组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Sheneider认为这是组织中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3],它通过吸引—选择―减少(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的过程实现。

包括:(1)组织是由不同性格的个体构成的,但是随着组织发展,这些不同个体的性格将逐渐同质化;(2)性格的同质化是通过吸引—选择―减少的过程来形成的;(3)组织创建者(founder)或高层领导(topmanagers)对组织这种共同的性格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4)组织中个体性格的同质化会影响组织的行为。

Sheneider等通过对美国142个组织的13000个管理者的经验研究证明这种现象在组织内普遍存在[4]。

Giberson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领导性格对组织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15]。

认识、情绪和行为是组织性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认识维度是指组织成员拥有的共同价值观(commonvalue)、故事(story)(例如组织内榜样的英雄事迹,组织的历史等)和语言(组织内的共同生活形成的各种术语,便利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情绪维度是指组织成员的在组织的共同经历中形成的评价准则,或者说对一些事物的态度,这些评价标准影响组织成员的情绪反应(例如迟到和早退的行为,一些组织内的员工会感到习以为常,另一些组织内的员工却感到惭愧和不安);行为维度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的共同经历中形成的一些习惯(habit)、惯例(routine)、规范(norms)和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16-19],它体现了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在时间上和彼此间的一种稳定性(stability)和规律性(regularity),前者指个体行为在时间上的可预测性,后者指不同个体的行为在相同情景下的可预测性和相似性。

性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目的是为了解释不同个体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如何组织[20],传统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考察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下表现的行为模式[14],特质理论③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不同个体的性格结构[21]的,例如“大五(BigFive)”结构中的性格特质被广泛用③Allport认为特质是综合的人格概念需要的测量单元,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

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stimuli)在机能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

组织理论18管理评论Vol.20No.1(2008)MANAGEMENTREVIEWVol.20No.1(2008)来描述团队和组织特征[22,23]。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特质及其结构的形成与特定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王登峰(2000)从中文和英文人格形容词入手,通过系统分析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不同的特质结构,表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独特性相似性[24-26]。

所以用特质理论研究组织性格需要注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组织性格的形成离不开组织文化的作用,但是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1、组织性格和组织文化的区别组织性格表征不同个体由于共同的经历和组织文化而在认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形成的相似部分,这些相似部分塑造了同一组织内不同个体的共有特征,它使得一个组织的个体区别于另一组织的个体。

同时如前所属,组织性格不仅仅体现为不同个体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这些共有部分,还体现了个体自身(在认识、情绪和行为方面)在时间维度上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就此而言,组织性格是始终嵌入(embedded)或具身(embodied)在个体身上的,具有人性(personal),或者它始终“内在于”个体而不能独立存在。

组织文化则与此不同,组织文化是生活在一定组织内人们的思想、信念和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

例如最早对文化进行科学定义的泰勒就认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7]。

相比于组织性格,组织文化更加非人化。

虽然文化传播和发展需要具体的人来实现,但是文化从本质上并不嵌入或具身在人身上,而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

另一方面从文化与个体的作用关系来说,组织性格通过社会化过程(见后面)内化于个体,构成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机制,并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认识、情绪和行为。

这种关系如图1中左半部分所示,其中每一个椭圆代表组织中的个体,这些个体在不同层面上的共同经历使得他们在性格上形成共同的组织性格,它包括1、2、3部分之和。

其中1是民族层面上的性格,即国民性(例如所谓的中国人、美国人、甚至南方人、北方人等等),一般来说,在特定国家的大多数国内企业,由于人员往往属于同一民族,所以在国民性上是相同的(例如中国人更崇尚人际关系的性格特质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内的体现),组织性格的这一部分是在个体进入组织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它对多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是指个体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组织性格部分,这是通过个体在组织内的社会化过程和组织认同实现的,组织性格的这一部分形成不同个体相对于其他组织成员而拥有的共同身份(例如微软员工对“微软人”身份的认同);3是指个体作为组织内某团队(或部门)的一员,与团队其他成员在性格方面形成的共同部分,它是在团队经历和团队小文化中形成的,组织性格这一部分的形成相对容易,也相对容易改变,但是这一部分对组织行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图中的4是指个体特有的性格特征,尽管特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是作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始终存在其自身所独有的特质以区别于其他个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