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历史发展概况

中国民航历史发展概况
中国民航是指中国航空运输的发展历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当时,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联营公司成立。
此后,中国民航经历了多次的改革、重组和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中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民航得以快速发展。
1950年代,中国民
航实现了国际民航运输的新突破。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中国民航改革开放,在国内外航线的开辟和航空器的引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
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航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80年代,中国民航实现了民航市场化运作,成立了多家民营航空公司。
此外,
中国民航加入国际民航组织,并通过了国际民航安全审核。
21世纪以来,中国民航继续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了航线的拓展、航空器
的升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等多项举措。
总体而言,中国民航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摸索到
今天的成熟发展,已成为国际民航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航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国内的民航体系。
当时,国内航空运输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军用飞机来运输乘客和货物。
为了发展民用航空,政府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即后来的中国民航局),开始推动民航的发展。
1955年,中国的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成立,开始开展国内航线的飞行运输服务。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飞机和技术,逐步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航空合作,与东欧、亚洲和非洲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议,扩大了国际航线的开通。
随着国内外的航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民航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壮大阶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航局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航空设备和技术。
同时,国内也加大了对民航的投资,新建了一系列机场,并开始推行航空市场化改革。
这一阶段,中国民航公司从一个仅在国内运营的航空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在国际航空舞台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开通了众多国际航线。
199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体制改革,将中国民航公司拆分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器,提升了航空安全和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民航也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组织和国际航空合作,提高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民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百”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航空运输周转量和旅客量突破1000亿吨公里和5亿人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民航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的航线网,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航发展史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民航发展史科普宣传介绍课件

民航的里程碑事件
● 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成功飞行,开启了航空时代的大门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开始用于军事用途 ● 1919年,第一条定期商业航线开通,标志着民航运输的开始 ● 1939年,波音307客机首飞,开启了喷气式客机的时代 ● 1958年,波音707客机首飞,开启了喷气式客机的大规模商业运营 ● 1970年,协和式超音速客机首飞,开启了超音速民航运输的时代 ● 1972年,空中客车A300客机首飞,开启了双通道宽体客机的时代 ● 2007年,空客A380客机首飞,开启了超大型客机的时代 ● 2015年,波音787客机首飞,开启了复合材料客机的时代 ●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民航业造成严重冲击,促使行业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
3 崛起,对传统航 空公司形成挑战
航空联盟成为市
4 场竞争的重要力 量,如星空联盟、 寰宇一家等
民航产业的发展趋势
1 绿色航空: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 2 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运营效率 3 航空旅游:开发新的旅游目的地,拓展航空市场 4 航空货运:发展航空货运,提高物流效率 5 区域航空:发展区域航空,提高区域经济活力 6 航空安全:加强航空安从 木质结构到金属结构, 再到复合材料结构, 提高了飞机的强度和
抗损能力
03
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从简单的仪表到复杂 的电子设备,提高了 飞行的智能化和安全
性
04
飞行操作规程的完善: 从简单的飞行规则到 复杂的飞行操作规程, 提高了飞行的规范性
和安全性
民航市场规模
01
全球市场规模: 超过万亿美元
飞机技术的进步
动力系统:从活塞 发动机到喷气发动 机,再到电动飞机
材料技术:从木质 结构到金属结构,
民航发展史

民航发展史一、引言民航,指的是民用航空运输,是指由民用航空公司经营的,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的航空运输服务。
民航的发展史,是一部与现代航空技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
本文将深入探讨民航发展的历程,包括早期的航空先驱、航空公司的兴起、技术的革新和全球民航业的发展。
二、早期航空先驱早期航空先驱是民航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勇敢的飞行家开始尝试人类的航空梦想。
著名的航空先驱包括莱特兄弟、桑德斯爵士和巴朗等人。
他们的实验和飞行探索为后来的民航发展奠定了基础。
莱特兄弟是航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们于1903年成功进行了首次有人驾驶的动力飞行。
这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创新,他们为后来的飞机设计和航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航空公司的兴起航空公司的兴起是民航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民航公司开始崛起。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航空运输服务,将世界连接起来。
著名的航空公司包括波音、空中客车、美国航空公司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
航空公司的兴起是与民航需求的增长密切相关的。
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和运输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飞机作为出行方式。
航空公司通过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票价吸引了更多的乘客,促进了航空业的快速发展。
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民航的快速发展。
从早期的螺旋桨飞机到现代的喷气式飞机,航空技术的进步使得飞行更加安全、快捷和舒适。
同时,导航、通信和飞行控制系统的发展也提高了航空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是民航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喷气式飞机的快速、高效以及较大的运力,使得远程航班成为可能。
这使得国际航线的发展成为了可能,为全球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全球民航业的发展全球民航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的本地航线到现在的全球航空网络,民航业已经成为现代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航空运输支撑着全球旅游业、国际贸易和人员交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航发展史汇总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历史

民航发展历史民航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民航产业的发展,民用航空运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交通方式。
本文将探讨民航发展的历史轨迹,并讨论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飞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飞机的诞生标志着民航的开端。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发动了飞机的首次试飞,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追求飞行梦想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飞机技术不断进步,飞行速度和航程也不断提高。
二、民航的起步和发展随着飞机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民航逐渐发展起来。
1914年,第一条民用航空线路在美国诞生,飞机被用于邮递服务。
20世纪20年代,民航开始提供乘客运输服务,航空公司相继成立。
这一时期,民航的运营范围仍然有限,但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民航在二战期间的发展二战期间,民航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飞机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战争结束后,各国纷纷将飞机技术和经验应用于民航业。
这一时期,航空公司不断涌现,航线网络不断扩展,民航开始成为国际交通的一部分。
四、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与民航的快速发展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飞行速度和航程,进一步推动了民航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飞机逐渐取代了螺旋桨飞机,使得长途航班成为可能。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民航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航空市场的竞争与开放20世纪70年代,航空市场逐渐走向竞争化和开放化。
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航线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航空旅行的便利。
此外,政府对航空业的管制也逐渐减少,航空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策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低成本航空的崛起与全球化21世纪初,低成本航空公司崛起成为民航业的新趋势。
低成本航空模式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航空旅行,低成本航空也成为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此外,全球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民航的发展,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与联盟不断增加,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和服务。
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民航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民航发展史》课件

民航法规的未来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安全与环保
随着公众对航空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未来的民航法规将更加注重安全与环保。各国政府将加强对航空活动的 监管,确保航空安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民航法规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协调。各国将加强在民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 定国际统一的民航法规和标准,以促进全球民航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经历了多次波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发
展壮大。
改革开放阶段(1978-至今)
03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航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
金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民航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现状
中国民航已经成为世界航空市场的重要力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队规模和最 先进的航空技术。
航空电子与航空电子综合系统技术的发展
仪表飞行规则(IFR)
早期飞机依靠机械仪表进行飞行操作,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逐 渐实现了仪表飞行规则。
自动控制系统
现代飞机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功能 ,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将飞机的各种电子系统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简化了 飞机操作和维护的复杂性。
05
民航法规发展史
国际民航法规的发展
国际民航法规的形成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需要制定统一的民航法规来规范各国的航空 活动。早期的国际民航法规主要涉及飞行规则、空中航行服务程序和空中交通管理等方面 。
国际民航组织的成立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国在民航领域的政策和标准,国际民航组织(ICAO)于1947年成立。 该组织致力于制定国际民航法规,推动全球航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的新时代的开始。
从此,中国民航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1949年至1955年,中国民航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民航运输。
1950年,中国民航成立了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开始了正式的民航运输。
1955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际航线的开通,首条国际航线是北京至莫斯科的航线。
196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和航线开通。
1961年,中国民航开通了首条跨越大西洋的航线,从北京飞往纽约。
1964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内航线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航班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197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机队的升级和技术的引进。
1972年,中国民航引进了第一架波音707客机,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喷气式客机的航空公司。
1978年,中国民航引进了第一架波音747客机,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超大型客机的航空公司。
198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和国际合作。
1985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内航线的竞争,实行了票价自由化。
1988年,中国民航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了购买30架波音737客机的合同,成为中国民航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购机合同。
199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全面的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中国民航开始了机场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机场的自动化管理。
1994年,中国民航开始了机队的全面升级,引进了一批新型客机和货机。
1997年,中国民航开始了国际航线的开放,实现了与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的合作。
200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了全球化战略和品牌建设。
2001年,中国民航成为了星空联盟的成员,实现了与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的深度合作。
2008年,中国民航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的航空保障工作,展示了中国民航的实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民航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从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民航运输,到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和航线开通,再到机队的升级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民航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地创新发展。
民航发展史期末总结

民航发展史期末总结一、引言民航发展史是世界各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回顾,记录了民用航空飞行技术的发展、航空公司的兴衰、机场和航空交通管理的变迁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民航发展史。
二、民航的起源和发展1. 早期的民航飞行民航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飞行技术的发展。
莱特兄弟的第一次动力飞行开启了飞行的时代,随后航空公司的成立陆续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航起初被用于军事目的,但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2. 民航的商业化发展20世纪20年代,民航开始转向商业化发展。
航空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提供航线服务,开展客运和货运业务。
美国的波音公司成为当时的主导力量,生产一系列的民用飞机。
这一时期,民航的飞行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涉及到航空导航、通信设备等方面的改进。
3. 民航的全球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航迎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期。
国际航线的开辟以及航空公司间的竞争激烈起来。
1958年的美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合并被视为民航全球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航线的不断扩展,民航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航空运输更加方便和快捷。
4. 科技创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民航产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航空飞行电子设备的应用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和效率,尤其是GPS导航系统、雷达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
燃油效率和环保性也成为航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关注的焦点。
三、全球民航业的现状和挑战1. 区域差异全球各地区的民航业发展差异较大。
美国和欧洲地区的民航业相对较为成熟和先进,而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民航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航空基础设施的不足、航空安全隐患和市场经营方式的不合理等。
2. 竞争与合作全球民航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低成本航空和高端航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时,部分航空公司也开始进行战略性合作,如航线共享、联合经营和星空联盟等。
3. 环境和能源问题民航业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成为航空业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发展史一、古代中国的民航发展1、起源: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火药,盛行使用“火药雷”,使得航空这一技术得到发展。
2、发展过程:自清朝开始,扬子江上的民用船只逐渐增多,使航行熟练化,早期主要运输都是运粮物资。
此外,清朝兴建了京杭大运河,大大提高了水路航运效率。
1910年,辛亥革命建立政府,正是迎来了现代民航的开端,当时配备有喷气式机和涡轮机的货机也起飞在中国的天空。
二、现代民航的发展1、民航的发展:1912年3月,中国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民航公司,中飞航空公司,开始尝试民用飞机服务;1925年,中国和日本合作在北京设立了中日宕国航空公司,从北京开始往返日本的航空运营,是中国现代民航发展的开始。
2、先进技术研发:1958年,中国研发出白鹰-3型旅行机,得以在国内及亚洲地区创办国内民航公司,直达上海、台北、檀香山等;1966年,研制出国产最先进的客机歼-7型。
3、航交捷运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民航发展,这促进了中国民航的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市场。
1994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航空好多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班从上海和北京飞往纽约、东京、伦敦等热门城市;2005年,中国与海外航空公司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合作,从而使中国加入世界大量航空。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航发展1、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民航正以一种新的方式穿越国家和地域,走向世界,连接山、海、陆、桥,形成了国际民用航空的网络,让世界越来越接近。
2、航空市场拓宽:新的航空市场也让Air China、Hainan Airlines等中国航空公司可以进入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中国航空公司可以跨越新大陆,把中国航空市场扩大到欧洲、美洲、亚太等国家。
3、新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之初,中国会重点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的民航发展。
比如UAV无人机等,不仅可用于监控航空交通,还可以用于航空安全管理、空中搜索和灾害救援等航空服务,同时也将大力发展民航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助力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是自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航空公司。
最初中国民航其实是客运航空公司。
中国民航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01第一阶段中国民航成立时(1949年)并没有买任何飞机,而是两个人“偷”来的,当时的中国民航只有30架飞机,运输周转只有157万公里,年客运量也少的可怜。
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刚刚建国。
图:1950年8月1日,潘国定驾驶的康维尔飞机执行天津-广州航线,成为新中国民航最早开辟的国内航线,史称“八一开航”。
0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8年到1987年。
在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以中国民航的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
1980年,中国民航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干线客机只有17架。
可以说,当时中国民航的客运能力主要在支线,通航之类的线路。
图:1980年,中国民航购买引进美国波音747SP宽体机,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使用宽体客机。
03第三阶段1987年到2002年。
1987年,中国政府要对航空公司进行改革,中国要对世界民航开始竞争。
1988年,中国民航正式宣布“解体”,分为六个航空公司,也就是六大航,分别为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西南航空、中国西北航空,以及中国北方航空,成立了六大骨干航空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成为了中国民航的“接班人”。
从国旗,到三字代码,都是中国民航的。
中国民航将大部分最大的飞机都分给了国航,国航也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载旗的航空公司。
图:一架载旗的国航客机六大航的的总部分别是分布在北京首都机场(PEK)的国航总部,上海虹桥机场(SHA)的东方航空总部,广州白云机场(CAN)的南航总部,成都双流机场(CTU)的西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西南分公司之名”),西安西关机场(SIA,现已迁到咸阳,缩写XIY)的中国西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之名)和沈阳桃仙机场(SHE)的中国北方航空总部(现已变为南航的分公司(南北是个什么奇怪组合)。
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建国后,中国民航逐渐开始起步。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非常薄弱,只有一些老旧的飞机和基础设施。
为了发展民航事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进苏联的飞机技术和设备,并在国内组建了中国民航局。
在这个阶段,民航发展主要以国内航线为主,为国内经济建设和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二、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航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民航市场逐渐开放,航空公司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迅速发展起来,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都得到了大幅扩展。
此时,中国民航已经能够运营大型喷气式飞机,如波音747和空客A32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三、中国民航的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中国民航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对民航业的支持和管理。
航空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也不断扩展。
同时,中国开始制造自己的大型客机,如C919和ARJ21。
这些举措使中国民航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航空公司也开始与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更多的航线选择和服务。
四、中国民航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航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亿吨公里,到2049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千亿吨公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民航需要进一步提高航空技术水平,加大对航空产业的投入,培养更多的航空人才。
同时,中国民航还需要加强与国际航空业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对航空出行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中国民航从最初的薄弱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
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1962年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
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
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
同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
下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后迁至西安)、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
(完整word版)民航发展史汇总,推荐文档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史

中国民航的发展史
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成立了中国首家航空公司——中华航空公司。
然而,中国民航真正快速发展起来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代初,中国民航开始恢复航线和运力,开通了北京至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航线。
随着国内航线的逐渐完善,1955年,中国民航开始开通国际航线,包括与苏联、朝鲜、越南等国家的航线。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民航逐步扩大了航线网和运力。
1964年,中国民航与波黑航空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开始经营国际航线。
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国际航空公司。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中国民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民航开始引进了更多的现代化飞机,并开通了更多的航线,包括国内和国际航线。
199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内部机构改革,成立了中国民航总局,负责协调、管理和监督民航业务。
此后,中国民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21世纪,中国民航在规模和实力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2010年,中国民航运输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2018年,中国民航运输量达到了4.3亿人次,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
中国民航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了中国民航的现代化建设和航空产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航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结民航发展历程

总结民航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发展初期民航,即民用航空,是指以民用飞机为主体,进行非军事航空活动的行业。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航空技术刚刚起步,民航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悄然兴起。
1. 早期尝试20世纪初,飞机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首次被用于军事目的。
战后,人们开始尝试将飞机用于民用领域。
1920年,第一次民用航空机载邮件飞行开始运营,人们可以通过航空运输来发送邮件。
2. 航空公司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成立航空公司,致力于提供民用航空运输服务。
美国的波音公司、荷兰的荷兰航空公司等都是当时的先驱者。
这些航空公司逐渐形成了一条全新的航空线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的交通方式。
二、航空技术的进步1. 客机和货机的发展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飞机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型飞机——喷气式飞机,相比传统螺旋桨飞机,它具有更高的速度和运载量,为航空运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后,客机和货机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2.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满足航空运输的需要,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建设起一系列的航空运输基础设施。
包括机场、航空交通管制系统、航空公司的航线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空运输提供了支持,促进了民航发展。
三、市场化与国际化发展1. 民航市场的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放开民航市场,允许私人资本进入。
这使得民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促进了航空运输的发展。
不仅如此,民航公司之间也开始合作,形成了一系列的航空联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给乘客。
2. 航空技术的创新21世纪以来,航空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大幅提升,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给民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航空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也推动了飞机性能的提升。
3. 全球航线网络的形成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全球航线网络不断拓展。
民航发展史

亨利•戈法德 (Henri Giffard 1825 – 1882)
将气球装上螺旋桨,用2.2kw蒸汽机驱动,在巴黎 上空以2.68m/s的速度作了首次飞行,这就是有动 力、可操纵气球——飞艇的诞生。
乔治•凯利 (Sir George Cayley 1773 - 1857)
乔治· 凯利
航空史 1958年以后:民航进入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1969年 B747 投入航线运营
超音速客机 Concorde首次飞行
A380
B787
航空大事记
1782年,法国Joseph Montgolfier制造出热气球 1783年6月4日, Montgolfier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公开飞行 (没有载人) 1891年,Otto Lilie司” (1930年8月1 日成立 )和原“中央航空公司”(1931年2月成立 )。 1949年11月9日起义,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一架飞抵 北京,11架飞抵天津)。 起义的12架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 在大陆的16架(C-46型14架、C-47型2架)飞机构成了 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群主体。 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 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 两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成 功的爱国主义革命斗争
皮尔庞特( Samuel Pierpont Langley 1834-1906)
1896年5月6日, 所发明的Aerodrome No.5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持续飞行。 首次飞行1000米,二次飞行700米, 速度40km/hr。
莱特兄弟(The Wright brothers )
1903 年12月17日在北卡罗兰娜州的 Kitty Hawk首次实现动力驱动、可 操纵、重于空气的飞行。 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

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史汇总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中国民航发展步入正轨,开始着手推进
国内民航事业,是中国民航发展的关键时期。
1948年,前苏联提供的第一架苏联制造的米格-15飞机,在北京停靠,开始中国民航跨越式发展。
1953年,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民航集团公司,即国家民航总局,领导全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1955年,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九大民航市场的国家。
很自豪的是,1956 年初,一架
国产战斗机飞机破英里6300英里的最高高度,创造了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传奇。
1964年,中国民航实现了垂直运营,航空公司成立,中国人乘坐华夏航空第一次实现外国旅行。
1970年代,中国民航发展持续而快,航空工业的可靠性和维护能力得到提高,中国也引进了一些进口飞机,增加飞行时间。
1986年,中国开始研制波音737飞机。
1997年,中国开始建造中国国产的客机,并于2005年投入使用。
此外,中国也大力
发展直升机业务,从商用到军用,从单发发动机到双发发动机。
2011年,中国还把未来航空游戏技术及空中服务技术纳入民航予以支持和发展。
2016年起,中国政府意识到民航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重新组建民航总局。
改革出台的新政将巩固了民航的市场结构,推进了航空市场运行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航空客货运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中国民航融入全球航空市场。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从无人机飞行到宇宙飞行,从国外旅行到极地探险,中国民航发
展不断壮大,已发展成全球最发达的民用航空业。
未来,中国民航会将全球化、智能化、
多样化发展相结合,构筑一体化的全球民航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 (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为了适应机型更新和发展国际通航需要,在此期间,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4.1966—1976年 (曲折前进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71年9月后,中国民航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上。
到1976年底,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已发展到8条,通航里程达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总数的41%;国内航线增加到123条。
1971年,中国民航从苏联购买了5架伊尔—62飞机,1973年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型飞机,此外,还从英国购买了三叉戟客机和从苏联购买了安—24型客机。
这样,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
中国民航企业从1975年开始扭亏为盈,1976年和1976年共获利近3500万元,从而扭转了长期亏损和依靠国家补贴的被动局面。
5.1977年至2001年 (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航事业加快了前进步伐,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走企业化的道路。
同年三月,民航局再次改为由国务院领导的直属局。
此后,中国民航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为改变独家经营的局面,以原有6个管理局为基础,分别组?建了6家国家骨干航空公司;积极支持各地、各部门创办航空公司;将机场和航务管理分开,机场成立独立的?.?企业单位;航务管理归属政府部门,受地区管理局领导。
民航总局作为国务院管理民航事业的部门,不再直接?经营航空业务,主要行使政府职能,进行行政管理。
1980年,中国民航购买了波音—747SP型宽体客机,标志飞机使用已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后,通过贷款、国际租赁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了一批波音和麦道多种型号的先进水平,使中国民航使用的运输飞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淘汰了一批老型号的飞机,加快了机型更新速度。
到1990年末,中国民航已拥有各型飞机421架,其中运输飞机206架,通用航空和教学校验飞机215架。
大、中型客机的引进,客观上要求民航机场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水平和配套设施。
民航机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
截至1990年底,有民航航班运营的机场总数达到110个,其中可起降波音—747型飞机的机场有7个。
八五”期间,中国民航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到1995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117万人,货邮运输量101万吨,五年年均增长率为%、%、和%。
航线总数达到?797条。
“八五”时期是我国民用飞机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1995年末,我国民用飞机总架数达到852架,其中运输飞机416架,通用航空和教学校验飞机436架,运输飞机商载总吨位7900吨,飞机座位数万个。
五年融资租赁飞机198架,利用外资72亿美元;使用车船飞机购置贷款亿元,购置飞机和特种车辆。
飞机维修也具备了对我国部分在用飞机、发动机的D级检修和大修的能力。
八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320亿元,新建、迁建机场19个,改扩建机场15个,同时,新开工了一些大型机场建设项目。
到1995年末,有航班运营的机场139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47飞机的14个,起降波音—737飞机的81个。
6.2002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航空运输实现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达到162亿吨公里、8425万人和19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均高于年初预期。
其中旅客运输量增长率是1996年以来最高的一年。
平均正班客座率、正班载运率为64%、%,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个百分点。
通用航空增长也在10%以上。
全行业效益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航空运输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全线飘红”,运输需求增长较多,此外新增生产能力投入使用也是增长加快的推动因素。
中国民航的增长与世界民航特别是欧美地区民航的增长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世界民航业由于受恐怖主义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回升乏力。
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初步统计,2002年全球航空公司客运量(收益客公里)增长约1%,欧洲航空公司运输量比上年有所下降,美国的航空公司运输量下降最多。
另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统计,2002年全球航空公司亏损将达到120亿美元,其中北美航空公司损失最重。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月3日,国务院颁发2002年6号文件,批准了《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深化民航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组运输航空公司,机场实行属地管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西藏地区内民用机场除外),改革空中交通管理体制,改组民航服务保障企业,改革民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航公安体制。
10月11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宣告成立,与民航总局脱钩,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民航重组六大集团成立”被中国产业报协会评选为2002年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之一。
12月28日,中国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成立,它是以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为基础,联合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金飞民航经济发展中心、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
这是继六大集团公司成立后,民航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取得的又一成果。
在8月份,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成立,前者是对原武汉航空公司改造而成立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原武航持股40%、上海均瑶集团18%、武汉高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后者是对四川航空公司改造而成立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9%(原川航持股40%、上海航空公司10%、山东航空公司10%、银杏公司1%)。
这两家公司的成立,是中央所属企业与地方所属企业实施联合、同时又有民营企业参与的重组案例。
此外,上海航空公司发行了A股,海口美兰机场境外发行了H股。
已拟定民航地区管理局机构改革方案,民航省(区、市)局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场管理体制具体改革方案,并进行试点工作。
?山东、湖南、青海三省民航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还拟定了民航机场公安改革方案和空中警察部队组建方案,拟定了民航科研体制改革方案,均已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审批。
空中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已在2001年基本完成,新的体制运行情况较好。
按照《民航体制改革方案》,民航体制改革之后,民航总局作为国务院主管全国民航事务的直属机构,不再代行对六大集团公司和下发机场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主要承担民用航空的安全管理、市场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宏观调控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职能。
根据这样的职能定位,民航总局积极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加强法规建设。
国务院在11月份公布了《国务院决定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其中包括民航总局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共64项。
全年民航总局共颁布民用航空规章10部,同时清理了现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对外开放步子加大。
6月21日,民航总局、外经贸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从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是在对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由民航总局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及其解释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制定的。
与原有的投资政策相比,《规定》扩大了外商投资范围,拓展了外商投资方式,放宽了外商投资比例,增加了外商管理权限。
全年有关部门审批外商投资民航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8000多万美元;同时批准国内民航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个。
中国与他国的民航双边关系继续发展,与冰岛和埃塞俄比亚草签了民用航空协定,与突尼斯和卢森堡正式签署民航协定;到年底,中国与他国民用航空协定总数达到89个。
中国民航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也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中国民航对内开放也实现了突破,上海均瑶集团参股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是民营资本首次进入运输航空公司。
基本建设进展良好。
宁波栎社机场航展区扩建工程和敦煌机场工程通过了验收并投入使用,哈尔滨太平机场飞行区应急改造工程、天津机场飞行区整修加固工程、京沪航路雷达管制工程、沪穗航路雷达管制工程、移动雷达工程、航行情报发布系统一期工程按计划竣工。
全球分销系统(GDS)工程完成了主体验收,西安咸阳机场航展区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
广州新白云机场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
一批新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科教工作继续进步。
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在保障航空安全中的应用,如在飞机上安装地形提示和警告系统(TAWS)和空中防撞系统,利用快速存取记录器(QAR)进行飞行品质监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