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浅谈大众文化PPT课件

浅谈大众文化PPT课件
16
• 因此,大众文化对我们大学生这个庞大的 群体息息相关,所以如何把握大众文化在 生活中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第一,政府 要进行宏观的管理,要对未来大众文化的 发展进行详细的规划;第二,精英文化的 介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唱响主 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7
如何管理文化
• 第一,政府要进行宏观的管理,要对未来 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规划;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 由于电影电视剧、广播、流行小说、流行 出版物、广告等等,往往被大学生不假思 索地大量消费。而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具 有跳跃性的特点,声音和画面经常随意切 换,大众文化“使得他们的思维也变得零 散、游移、思考力日见萎缩,难以进行艰 苦的思想劳动,创造力也逐渐丧失”。可 见,大众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6
• 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7
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 自我肯定、坚信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逻辑。就消费而言,大学生开始学习用自 己的眼球去品味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 或者自己进行“创意的搭配”。如在穿着 打扮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 审美情趣来选择,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标新 立异,与众不同。大学生通过对大众文化 的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独立个性并把它看作 生活质量的标志。
• 大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 其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影视文化、报 刊杂志等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 特点,负载着很多新的知识和现代观念, 总之,大众文化的高信息量可以提高大学 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拓 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10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大众文化视角下艺术审美教育

大众文化视角下艺术审美教育

大众文化视角下艺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审美发展,而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依靠审美教育来实现。

席勒曾说:“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

”①这句话既透露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艺术充当审美教育手段的重大意义。

在这个感性缺失,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净化作为审美客体的当代艺术。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弊端与审美主体感性的缺失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虚空。

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都变的模式化、符号化,发达的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把人塑造成“单向度”的人。

人在大工业社会中似乎也成了批量复制下的“产品”,冰冷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成分。

在机械复制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情感却愈加衰颓。

蔡元培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情感缺失危机,他早在一次与《时代画报》记者的谈话中就谈到:“根本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变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

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②情感的缺失会使整个社会麻木不仁,审美教育承担着塑造感性的人的重任。

席勒说过:“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

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

”③这后一种教育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使人们摆脱了片面的理性化,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

当我们建立了足够坚强的理性壁垒之后,不要忘记打造同样重要的感性家园。

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是,本来大工业社会就已造成了人们情感的缺失,偏偏又遭遇到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要完成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更显困难重重。

大众文化美学课件

大众文化美学课件

的越来越浓厚。 例如绘画不一定被作为艺术品欣赏,而是被 作为调节环境的物品,使人获得安逸享受的 条件。
大众文化的特征
5、大众文化及文学艺术的传播手段发生变化。
人们认同包装、宣传、更为认同流行文化的 价值。
大众文化的特征
6、大众文化具有最为广泛的娱乐意义。它的
审美是融于游戏之中 它具有广泛的受众,是集体娱乐消闲的重要 方式; 它迎合受众的感性的需要;大量刺激本能欲 望的文学、影视、网络文化艺术出现,成为 文化市场的主流。
2.美食
美食
蛋糕
咖啡—中国人在喝什么?
符号消费
想象消费
时尚消费
情调消费
住—建筑
以大众文化消费组织起来的城市空间
195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红色”为 主体,逐步构成了十分强烈的红色政治格调。 “文革”时期,城市以革命的名义进行规划组织。 建筑装饰,商业场所,城市道路的命名都直接地以 红色政治标志。 1980年代之前,许多大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作为城市 进步的标识,这是经济实力的指标。 1980年代之后,商业经济逐渐将工业经济挤出城市, 占据了城市的中心地位。而工业经济,尤其是那些 高污染,高能耗,密集型的工业企业被挤到了边缘, 甚至不得不撤离城市。
三、大众文化美学的意义
1、文化权威和文化下移
超女 文化批评
2、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扩展
私人空间的被压缩和被剥夺,带来的是社会审美的 统一性和单一性,整个社会表现出了这种单一体验 的狂热性和被操控性。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被集中在 广场上,由统一的权威操控,体验着狂热的崇拜或 强烈的仇恨。 现代物质条件和现代技术为体验空间的扩张创造了 条件,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可以有多元的 空间体验,人们可以通过技术超越控制,超越精神 的束缚,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09PPT课件

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09PPT课件

1、自然事物 本身的属性。
2、自然在人类 生活中的
折射和寓意。
3、自然物相对 主体观照的心灵 情感来体现的。
自 然 本 身 的 美
花 鸟 的 美
人在其中 的自然美
心灵折射 的自然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 ② 自然既是物质生活的对象,又是精神生活的对 象、审美对象;如:生活生存的来源、精神领域的 审美对象→中国美学中的“境界、意境”等。
狩猎民族的 生存方式 决定他们的
生存的 状况。
他们意识到了动物的繁衍 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生存 下去的命运,在精神上就期盼
动物的繁殖快而多。
临水而居的民族 的生存所在蛙、鱼
第九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第一节:自然美
❖ 1、关于自然美的说法 ❖ ① 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
身固有的属性;如:山水花鸟的美; ❖ ② 自然美被当作人和人的生活暗示,在人看
来才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 ❖ ③ 自然本身不可能有美,自然美只是属于心
灵的那种美的反映; 黑格尔的观点。
自然美的存在 方式和内容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的丰富。
他们意识到生存的保障在于 水中鱼、蛙的繁殖快而多。
形成了一种精神的期盼。
农耕民族的生存方式 依赖畜力
他们意识到与他们朝夕相处 的牲畜的强壮是他们生存好
坏的直接的因素,期盼 动物繁殖多。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引言当代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文化涵盖了电影、音乐、时尚、艺术等多个领域,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也进一步刺激着快速变化的时尚潮流。

在这样一个多元又繁杂的时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审美辨识,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保持内心独立的审美立场,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以及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大众文化指的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态和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碎片化、泛化、商业化和娱乐化。

大众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等不断刷新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1.2 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局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不可否认地,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审美选择,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事物。

然而,大众文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大众文化存在着商业化的倾向,过于注重市场需求,导致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深度受到限制。

其次,在大众文化中,浅尝辄止和过度消费也常常成为人们的审美取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学会审美辨识,以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2.1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品味正在形成。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立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和修养,使他们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2.2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策略2.2.1 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艺术展览、演出和讲座,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和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哈贝马斯 Habermas 192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 当代性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恩格斯
马克思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
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心灵与形式》(1911) 《审美特性》(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 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卢卡契 Georg Lukacs 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 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 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 在着了。”
——马克思:《资本论》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文明】教学课件文化与大众文化

【文明】教学课件文化与大众文化

【关键字】文明教学课件:文化与大众文化教学目的: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的变迁,以及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教学过程和内容:先讲什么是文化?其次,介绍文化概念的变迁。

最后讨论群众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就想我问你,美是什么一样?但是无论文化的概念是如何不确定,但是没有人会排除文化对于人类和个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提出要“文化立国”、“文化立市”都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像苏州这样的一切城市,大家都认为比较有文化,但是对于淮阴这样一个城市,许多人不愿意去,因为觉得它没有文化。

一个日本学者就说,中国现在经济虽然有了很大起色,但是文化却衰落了,因为以前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心文化,辐射其它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这些地方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没有了自己的特征。

像衣俊卿在《文化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举手投足都包含了文化内涵,但是让你说说文化,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尽管很困难,可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来。

譬如你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差异感。

还有你从儿童到成年,经常经历文化危机意识,青年时代的文化观念必然和成年的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巨大的文化冲突,人们就会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或断裂,如五四运动、文艺复兴这样一些运动,有些人甚至会为某种殉道,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大学者王国维都是这样,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某一种文化,具体地说,这两个人都是为了儒家文化的衰落而自杀。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却是一个难题,古今中外,人们对文化下了无数个定义,多达161种。

在中国,文化这个词语在汉朝时就有了:“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文化主要是和武力相对,在我们国家,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文化主要是和没有文化关联,文化更多地是指一种诗歌、绘画之类的东西一样,所以农民往往被认为缺乏文化。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加强文化交流
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来校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 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组织读书会和文化沙龙
鼓励学生参与读书会和文化沙龙等社团活动,与同学们分享阅读心 得和艺术观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
01
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对策一:强调审美教育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增强艺术鉴赏课程
通过开设艺术史、艺术鉴赏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 点和价值,提高对艺术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结合专业课程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 能提升审美素养。
举办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艺术展览、讲座等,让学生有机会 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增强对艺术的热爱和应用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社 会现实和公共利益,培养他们的社 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个人发 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
01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 径和方法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审美教育课程
1 2 3
建立完善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将审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系统的教学 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全面了解艺术、美学和 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审美辨识能力
鼓励大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和鉴别 ,提高他们对美与丑、优与劣的辨识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策二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01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增加对审美素养的考核,包括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态度、文化素养等方面。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02
通过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艺术活动和学习中,

大众文化导论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

大众文化导论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简称CML)曾提出考察媒介素养的 五个核心概念:
第一,所以媒介都来自构建,有构建原则 或非透明性原则。
第二,媒介讯息由拥有自身规则的创造 性语言建构,有编码与规约原则。
第三,不同的人对同一媒介讯息可有不 同体验,有受众解码原则;
二、大众文化界说
大众文化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所以造成了 其至今无定论。现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 一种大众文化观是以“mass culture”去表 述大众文化。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默、阿道 尔诺正是如此。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条 件下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对社会群体具有 强大控制力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 的过滤。”文化工业正在把处于社会中的 个人塑造成无个性的群体的一分子。
大众传播的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经典定义是: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 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 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向为数众 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
符号的内容。 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以中国印刷媒介的发展对中国大众文化的 推动为例。
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五、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是指大众文化文 本中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彼此难以分辨 的情行。主要有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化。大众文化文本要 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 需要遵循或至少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常常 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地 渗透进自身躯体中,以便获取来自高雅文 化经典的权威性。
在通常的大众文化过程中,大众文化制作 方往往代表文化创造、商业资本及社会强 势群体等的控制力量,处在强势与主动地 位;而国民则是由分散的年龄、性别、阶 层等多种群体构成,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 儿童尚缺乏基本的认知与鉴别能力,他们 容易在不期而至的时尚潮流中随波逐流, 被置于被动与弱势地位。

【学习课件】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学习课件】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文学作品 构成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接受论
完整版ppt
5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完整版ppt
6
二、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 一种意识形态 ➢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完整版ppt
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 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完整版ppt
8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完整版ppt
9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完整版ppt
17
“物感”说
➢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第一编 导论
完整版ppt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完整版ppt
2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完整版ppt
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
真善美与丑

人类认识 系统


2
第一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 一、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看法 • 1、真善美揭示人们对事物规律、功利、情感方
面的不同认识 ; • 真→对事物、社会的规律的认识,→自然 科
学、社会科学; • 善→对事物、人伦理道德的认识→ 伦理 • 学; • 美→对事物、人感性、情感的认识→美学。
24
艺术丑的内容
• ③ 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如:京剧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④ 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如:假山怪石,指山石的错综复杂打破了
庭院中平板单调的气氛,给人一种变化的 审美感受。
25
丑角
26
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怪石
人造假山
28
人造 自然
3

对事物、社会的规律的认识
自然、社会 科学

对事物、人伦理道德的认识
伦理学

对事物、人感性、情感的认识
美学、 艺术学
4
2、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看法
真善美 的关系
认为美的本质 在于纯形式 ←
美与真善无关 ← 康德
认为美的本质 在于内容、 品质 ←
美与真善统一 ←
孔子、孟子、 布瓦洛
认为美的本质 在与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
宝 玉 眼 中 的 黛 玉
机 器 运 行 的 动 力源自10巴 黎 圣 母 院 . 扎 西 莫 多
11
达 利 的 绘 画















13
第二节:美与丑
• 1、什么是丑? 丑是相对美而存在的,从外形上来说不完 善的、主体感知上的不完善的都称之为丑 的。 在艺术中,丑不仅指形式上的杂多或片面, 也是指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如:脏 乱的街道、房屋等;色情女郎等。
14
黑暗、脏乱的贫民居住区
人 生 与 信 念 的 毁 灭
16
2、丑的特征
• ① 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 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如:《雷雨》中的周 朴园、《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等他们通过语言 艺术或者舞台艺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即是丑的。
• ②丑不等于恶,因为丑是恶表现的一个侧面,前 者仅仅从形象上来把握事物;长相的丑是属于人 的生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如: 《巴黎圣母院》中扎西莫多、《老妓》中的形象。
• 美与真善的区别
①善潜伏在美的形象之内
善更多的注重事物、人物的内容, 它引起地是人们的道德的认同, 而美更多的在于形象引起的情 感的愉悦;如:张海迪的故事。
②真并不就是美的
美并不就客观规律本身,需要通 过人的主观的认识,也即审美 的,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 定;如:抽象派艺术、毕加索 的绘画等。
8
20
人 造 美 女
21
深 圳 的 变 迁
22
4、艺术丑
• ① 定义: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 丑和艺术美是相对应的,是对艺术家创造 性劳动的否定。
• ②衡量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 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 对象,艺术家反映美的事物,由于自己主 观条件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成为美的,也 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
23
艺术丑的内容
• ① 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如: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中内容的空乏、或者技巧处理 失当造成的丑陋;
• ②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艺术 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 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如: 罗丹《老妓》、委拉斯开兹《教皇英诺森十世 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演员饰演的反面 角色等。
、规律性

理性认识


7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
• 美与真善的联系
①美以善为前提
善指人的道德行为及以外的许多 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指符 合人的目的性 ;如:焦大眼中 的林妹妹是不美的。
②美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 展规律,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艺术创 造要合规律性;如:永动机的 发明不可能。
17
罗 丹 雕 塑
老妓
思想者
3、美与丑的关系
• ① 美与丑相互依存 达·芬奇:美和丑是相对照而显著的; 雨 果:丑就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德苏瓦尔: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 光辉;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表现在:东施效颦、衬托、 《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艺术表现方法等等。
19
• ② 美丑的转化 丑到美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是一种社会、 人为因素促成的。如:当下流行的人造美 女、以前的一片荒山现今变成花的海洋;
← 美与真善有 区别和联系
← 狄德罗
5
艺 术 作
创作的视角出发 →
遵循事物的规律 →
考虑事物的 功用性
、效用性



广义的善






作品呈现

出来的
感性的形象

美感
6
从 艺
从欣赏的视角 出发 →
思索作品背后 的故事或效用性


作品的引起的美感
伦理、道德层面











可能进一步探索 作品背后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