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血液循环

重点提示

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40题,心脏的泵血功能13道,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11道,血管生理5道,心血管活动的调节8道,器官循环3道。此部分题量较大,每年4~5道。

本单元非常重要,须全面、熟练掌握。特别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肌电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可和专业综合内容联系起来复习。

考点串讲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外语学习网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1.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2.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大,心动周期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问相对延长,故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脏泵血过程(以心室为例)

(1)心房收缩期:使心室继续充盈。

(2)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上升速度最快(2003、2006)。

(3)快速射血期:室内压最高。

(4)减慢射血期:室内压低于主动脉压。

(5)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心室内压最低(2007)。

(6)快速充盈期:心室容积快速增大(2007),室内压小于房内压。

(7)减慢充盈期:室内压开始上升。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心力贮备。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为60~80ml。

2.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x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2000、2001、2005),为5~6l。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为55%~65%。

4.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排血量(2004、2005)。正常3.0~3.5/(min·m2)。

5.每搏作功和每分作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作功(搏功)。每搏做功=(射血期左心室内压一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搏出量。

每分作功(分功)指心室每分钟做的功。每分作功=每搏作功×心率。

6.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4.5~5l,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l,即心力贮备为20~30l。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后负荷增高时,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1)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2)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力衰竭等降低心肌收缩力。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1)心率在40~l80/min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

(2)心率超过l80/min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反比。

(3)心率低于40/min时,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一)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工作细胞

(1)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细胞,为快反应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①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②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至嫂卫,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2007)。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 -k+泵的转运。

2.自律细胞(构成特殊传导系统)

(1)特点:具存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除结区),但无收缩性。

(2)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特点:自律细胞无静息期,复极到3期末后开始自动去极化,3期末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见表15-3.

表15-2 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跨膜电位的区别

静息电位/最大阈电位0期去极0期结束时去极幅度4期膜电位膜电位分期

舒张电位值化速度膜电位值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值-70mv 迅速+30mv 大稳定0、1、2、3、4

-90mv (反极化) (120mv) 共5个时期

窦房结最大舒张电位-40mv 缓慢0mv(不出小(70mv)不稳定,0、3、4共

-72 mv 现反极化) 可自动去极化3期,无平台期

(二)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

兴奋性

(1)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2001),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2006),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2002、2005、2008)。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阂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另外,血钾浓度也是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之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搏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这称为代偿间隙。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p波——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

ors——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

t波——两心室复极化。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st段——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

三、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1.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通常用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

2.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血流充盈。

(2)基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