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归纳(史上最全最细)

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长江流 域(暴 水文
雨和洪涝 灾害)洞 庭湖平原 、鄱阳湖 平原和长 江三角洲 尤为频繁
洪涝
洪灾:东多西少(东部受 夏季风影响大),平原多 高原山地少(平原泄洪不 畅)。从地形区上看:大 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关 中地区,云贵高原。内 涝: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的地区,华北平原最典型 台风风暴潮:东南沿海地 区(夏秋7-10月,8、9月 最集中);温带风暴潮: 北方沿海地区(春秋季 节) 全国(春夏) 江淮地区(春末夏初6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7月) 华北地区(春季3--6月) 华北地区(夏季7--8月) 除西藏、云南、台湾和海 南省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冬半年9-次年5月,春秋 最严重,表现在对农作物 的危害)从寒潮出现次数 看:东北>华北>西北和 长江流域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高压脊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反 气旋控制) 炎热少雨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夏季风未到,降水少;③农 业灌溉需水量大 ①夏季风到的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②地势低 平,排水不畅 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南下过程中,受东西走向的天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山 地阻挡,北侧令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地理位置差别和地 形影响形成冷空气通道,长驱南下,可影响到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寒潮南侵到我国的的三 条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P50图2.36;导 学P25表)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人为原因: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热带和副热带暖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条 件:广阔的暖洋面提供丰富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 层结)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有 渐发性和持久性 洪涝灾害 降温、大风、雨雪、低 温冻害、沙尘暴。南北 方表现不同:北方--大 风、降温、霜冻、暴风 雪;南方--降温、冻害 、雨雪等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知识点讲解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2点)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由什么决定的?(3点)①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②致灾因子、③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3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4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哪些地域差异?(3方面)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哪些(4点)?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

1)气象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热带气旋(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霜冻,暴风雪。

2)水文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洪涝,风暴潮。

海水入侵,海浪。

3)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地震,滑坡,泥石流。

(雪崩)4)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病害,虫害,鼠害。

(赤潮)2热带气旋(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2)影响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3点)3)台风组成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

3干旱1)概念: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4寒潮1)概念: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

短期内气温骤减,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2)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5地震1)概念:岩层突然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提纲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也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特殊性: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与()的数量、()遭受破坏的程度(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会诱发其他自然灾害,最终形成灾害链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1)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1)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知识点归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详解

自然灾害知识要点总结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形成条件:①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4.自然灾害的影响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人员伤亡(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精神伤害)5.资源损失的灾情特点:滞后性和隐蔽性,广泛性和长远性。

6.各种资源恢复情况: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7.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害强度大,危害就大;经济水平高,危害大;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大;反之则小。

8.全球主要的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沙尘暴,暴雨),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水入侵,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1.分布: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沿海。

多发生在西北太平洋。

2.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有广阔的暖洋面,有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就无法形成热带气旋)3.发生时间:多发生在夏秋季节(7-11月)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

5.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6.台风眼风力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做下沉运动,水汽难以达到饱和,故天气晴朗。

7.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不利影响:①威胁航海安全,造成海难;②摧毁庄稼;③破坏各种建筑设施;④通电、交通等中断;⑥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⑦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
地震: 台湾、华北、西北、西南
滑坡、泥石流: 西南
低温冷害: 东北
台风: 东南沿海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人员伤亡(成灾人口)损失大:
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江西
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
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恢复过程缓慢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
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等震线: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地面上的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级:(里克特-“里氏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中释放的能量多少)。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微震 3-5级:有感地震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三、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
1.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 2.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
3.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生理伤害(伤残、死亡) 心理伤害(恐慌、忧愁、痛苦)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合表
台风/飓风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强烈热带气旋
①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海水倒灌和海堤决口,形成洪涝。②诱发山区泥石流和滑坡。③毁坏港口、船舶和城镇。④破坏建筑物,经济损失重大。⑤造成人员伤亡,诱发瘟疫。
①加强监测预报,完善应急机制。
②建设沿海防护林。③加固沿海堤坝,建设高标准海塘。④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⑤及时疏散转移危险地区人员。⑥船只及时回港避风。
①加强预报预警,完善应急机制。②向耕地中适当浇水(降低温度下降幅度和速度,并通过蒸发的水汽增强大气逆辐射)③稻草或麦秆覆盖农田,人造烟雾等。
注意:寒潮对农作物春季和秋季危害最大,因为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
【有利影响】①冻杀害虫,减少病虫害。②暴雪增加土壤水分,缓解春旱,使土壤有较好墒情③暴雪保持地温。
①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质量和抗震能力。⑤城市交通建设避开危险断层。
【室内自救措施】①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②楼房内选择卫生间、厨房、墙角、桌下躲避。③关闭煤气和电源。④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⑤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理镇定。
【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雨季未来,降水少。③工农业用水量大。
【江淮地区伏旱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①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②人畜饮水困难,工农业用水短缺。③时尚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④引发社会问题。⑤引发土地退化和森林火灾。
①加强监测预报,完善抗旱信息系统。②兴修水利设施。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④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⑤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⑥选育耐旱品种。⑦治理水污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X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防抗灾能力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放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危害程度高;反之,那么危害程度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一、自然灾害的类型:二、地质灾害:1.地震:(1)主要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者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或位于地壳断层处;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造成地震。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自然因素:震级的大小,震源的深浅,距震中的远近,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人为因素: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救、互救能力,国家的救援程度,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震意识,防灾减灾工程。

(3)防御措施:⏹建立地震灾情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提高人们防震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国家及时救援。

2.滑坡、泥石流灾害:(1)产生原因:⏹地形:分布在山区,地势陡峻。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夏季多暴雨。

⏹植被破坏严重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2)泥石流:(3)滑坡:(4)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5)防御方面:⏹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人们防灾意识。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3.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说明: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制作: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三、气象灾害:1.干旱:(1)产生原因: ⏹ 华北的春旱: 自然原因:雨季未到,降水量少;春季气温回升,多大风,蒸发量大;人文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人均地表径流少。

⏹ 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时间长,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台风到达的次数少,或者比较弱。

⏹ 西南地区的干旱: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少雨;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地形崎岖,地表水停留时间短;人为原因: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意识不强。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整理
重金属、无机盐,连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湖,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提高 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繁盛,使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4)咸潮
①分布特征: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成因:
自然——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地势低平,河网纵横,天文大潮影响。
态工程建设。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2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3.生物灾害:病害(禽流感)、虫害(蝗灾)、鼠害、草害、森林火灾、物种减少、物


和恢复矿区植 加强水资源管

被。
理,节约用水。
非 ①加强对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
工 采取预防措施;③建立健全各种灾害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④加强防灾、
程 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及减灾意识

浙音附中.地理组.选修整理 .第 1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整理
开荒;②围湖造田; 工农业生产用水 资源的不合理
③水利失修 量大;③水资源污 利用
染和浪费
人口城市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意识差,抗灾能力差。
①缓解旱
影 利 情;②缓解
塑造地表景观

高温

①次生灾害;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基本知识基本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主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造成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造成危害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造成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水文灾害灾情严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

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四.防灾与减灾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2(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目的 途径措减灾规划防灾法律 减灾管理 减灾教育减少灾害发生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蝗灾:1.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2.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3.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水华和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①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影响因素气候条件:降水多,干湿季分明,多暴雨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地貌条件: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垦、开矿导致植物破坏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防御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植树造林,建设护坡工程,大型工程建设注意保护植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形成原因灾害特点时空分布对人类的影响主要防御措施台风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加强预报,及早防护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冬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其余地区均受影响强烈降温造成冻害预报及时,及早防护大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的北方和西部最为严重粮食减产,人畜缺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洪涝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和公共设施等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五、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