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正面战场的几次重要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及其重要性,要正确评价正面战场。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设问,学生分组探讨互助学习,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出示图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新课导入】教师展示李宗仁的图片:教师:说起李宗仁,总让我想起台儿庄战役。

在这场重要战役中,伟大的中国人表现出了英勇的气概,他们浴血奋战,最终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不朽的神话。

今天我们就学习相关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总结战役的相应内容。

学生先自主阅读,,,同探讨并写出相关知识点。

教师针对以上内容设计以下讨论问题,并请学生代表回答。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结果:(1)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2)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说明了:(1)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抗战。

(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

(3)抗日战争只能是一场持久战。

通过学习以上三次战役,你能体会到中国官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哪些精神?可以投影助学资料:……城中残留官兵,均战至最后,以手榴弹自戕(qiang,无一被俘投降。

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战之基……——李宗仁(台儿庄战役)回忆录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教师讲解时要充分肯定正面战场的作用,但也要点到它的不足之处。

简单介绍一下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抗战,而脱离人民群众,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说的。

全面抗战路线:相比较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2.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2.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血战台儿庄》视频,这部影片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侵华日军企图打通京浦路,攻占战略重镇徐州。

著名爱国将领李宗仁沉着冷静地指挥爱国官兵在山西台儿庄浴血奋战,歼灭日寇一万余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一、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抗战教案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抗战教案部编版

第20课正面战场抗战
利用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
教学环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学生: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
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
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
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
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

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

教师:台儿庄战役的结果怎样?
B
.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英勇牺牲。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你知道右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材料展示: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

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2.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2.教师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提示:日本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线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台儿庄战役》4.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6.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案设计】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经过之前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但对总体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对于抽象的事物仍难以理解。

所以,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课堂中以自主合作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授课过程注重知识的回顾、联系,加深对内容的分析、归纳,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

3.教材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2.通过史料,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按照自学要求,勾画课本、巩固记忆,找出疑难,基本能讲述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故事。

实现目标1、2.的学习。

当堂训练1.2.3题检测目标1.2.学生能结合史料,通过组内合作,条理、清楚的分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实现目标2.3.当堂训练4.5.6题检测目标1.23.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保家卫国的情感。

实现目标3附:板书设计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台儿庄战役二、武汉会战三、第三次长沙会战【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2.日军为什么要进军台儿庄?
教师归纳:日军占领南京后,为了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日军分两路南下。一路为板垣第5师团,沿胶济路西进,进逼临沂;另一路为矶谷第10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扑滕县。两股日军企图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PPT7)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和指挥官。
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读史、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热血保卫大武汉
(一)战略地位
展示徐州会战后形势(PPT11)
问:徐州沦陷后,日军下一步目标是哪里?
问:观察地图,想想为什么日军要进攻武汉?
师:不仅因为武汉地理位置重要,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侵占当时的首都南京后,国民政府的机关单位西迁重庆,有一部分政府机关迁到了武汉,例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迁到了武昌阅马场省图的旧址,还有蒋介石在武汉的寓所就在武大的半山庐。此时的武汉俨然成为了当时的战时首都。
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笔记。
通过1分钟的微视频梳理前面一课的知识点,为台儿庄战役的讲解做背景铺垫。
用日军日记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台儿庄战役的兴趣。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纪录片视频、电影《血战台儿庄》剧照、弹孔墙(实物)等再现台儿庄战役,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惨烈,战场上军人的拼死搏杀,不畏牺牲的精神。
从单元体系上看,本课位于第六单元第三课,前承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与后面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并列关系,一起为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做了铺垫。本课是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三次比较突出的重要战役,分为三目。第一目:台儿庄战役。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一场胜仗。教材从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二目: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教材介绍了武汉会战的战前部署、典型战役以及其重要意义。第三目: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的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会战,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赛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赛课教学设计_0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教材版本: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材分析】从单元体系上看,本课位于第六单元第三课,前承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与后面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并列关系,一起为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做了铺垫。

本课是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三次比较突出的重要战役,分为三目。

第一目:台儿庄战役。

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一场胜仗。

教材从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第二目:保卫大武汉。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教材介绍了武汉会战的战前部署、典型战役以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目: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的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会战,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虽然对抗日战争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了解不多,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向学生介绍、列举正面抗战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涉及到学生家乡武汉的抗战历史,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乡土资源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并设计了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来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了解武汉的抗战历史。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地图、视频、图片、史料等,来了解台儿庄战役的基本史实;2、设计武汉保卫战战事报道的小组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了解武汉会战的基本史实,并通过对正面战场的数据分析和史料分析,让学生理解虽然武汉失守了,但是武汉会战也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3、观看《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微课,学习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要意义及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梳理正面战场22次会战,认识并理解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5、学习正面战场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感受中国军民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程教学设计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知道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旨在充分展现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争上的英勇抗争。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

经过初一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比较感兴趣。

他们已经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体现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值得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大胆地实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六、教学资源推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3)郭汝槐、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4)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5)马振犊:《血染辉煌——抗日正面战场写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徐勇:《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7)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薛岳、赵子立等:《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9)戚厚杰《湘江战火——长沙会战纪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七、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反映日军侵华战争暴行的一组照片和中国十四年抗战期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战役,揭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这些战役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但对于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役,以及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战役,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的基本情况,掌握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役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役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战役中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战役内容和精神。

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战役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视频:准备相关战役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用于课堂播放。

4.板书:设计战役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20正面战场的抗战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20正面战场的抗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十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军选择武汉及其附近地区作为进攻目标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武汉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武汉地理位置,得出武汉在全面抗战期间的重要战略地位,得出日军进攻武汉的原因。

2.展示地图请学生分析国民党军队抵御日军进攻武汉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1938年花园口决堤“以水代兵”事件加以介绍,请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并结合电影《一九四二》说明花园口决堤带来的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对江西万家岭大捷的情况进行着重讲授,其中对武汉会战范围涉及周边多个省份的史实加以介绍,对万家岭大捷消灭日军4个联队的光辉战绩进行讲授。

4.根据材料,分别引导论证武汉会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原因,并说明武汉会战使得日军消灭国军主力以结束战争的目的没有达成。

5.展示武汉会战后的中国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武汉、广州失陷后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并请学生思考进入相持阶段后对哪方更加有利。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对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前后三次企图攻占长沙的目的进行介绍,并结合图片,对第三次长沙会战这一重大胜利的史实进行具体讲授,使学生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失败的原因。

2.根据文字材料,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同一时期同盟国接连败退,此次战役引起巨大关注并产生积极影响,请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有何意义影响。

四、豫湘桂战役1.请学生在国民党角度思考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的进一步措施,从而引出日军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史实。

根据图片材料,介绍汪精卫叛国投敌与皖南事变的情况。

2.展示豫湘桂战役的形势变化图,请学生思考日军为何会进攻河南、湖南、广西地区,进一步思考豫湘桂战役会全线溃败的原因,并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对国民党统治的落后腐朽性产生进一步了解。

展示相关地图和图表,总结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致情况,请学生结合所学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正确评价,教师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说明,并进行总评,延伸介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史实,总结结束本课。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学案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学案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掌握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

2、能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

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本课重点1、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的经过和意义。

2、如何看待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新课导入台儿庄战役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

今天让我们进入新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起来看下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

四、自主学习台儿庄战役1.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2.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3.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的一场胜仗,振奋了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答案:1.徐州李宗仁2.台儿庄3.正面战场最大中国军民保卫大武汉1.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消灭日军9 000余人。

2.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3.武汉保卫战后期,日本乘广州之机,占领。

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中国军队在节节败退,、和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4. 、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阶段。

答案:1.武汉2.武汉迅速灭亡中国3.兵力空虚广州正面战场华北华中华南4.广州武汉相持第三次长沙会战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均未得逞。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单元前几课主要讲述了日本侵华的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本课则聚焦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学生对全民族抗战有更全面的认识。

2.教材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四次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通过对这些战役的讲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和巨大牺牲。

教材还提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突出了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的积极表现。

3.教材特点以战役为线索,突出了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抗战的过程。

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材中配有图片、史料等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掌握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和意义,认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史料分析正面战场抗战的成败得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正面战场的抗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役的地理位置和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其影响。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学习目标】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

2.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难点:武汉会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日军历年侵占中国领土图和1940年敌后战场形势图,请学生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军侵华路线是什么?全面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主要作战区域和形式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出正面战场的抗战。

自主学习本课利用表格形式,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表格如下:探究新知一、台儿庄战役1. 出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请学生回答台儿庄战役的时间、指挥者、结果、意义。

2.观看视频,请学生回答台儿庄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体现了中国军人的什么精神?台儿庄战役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言:台儿庄取得胜利之后,没有因此打消日军继续侵略中国的计划,日本开始疯狂进攻中国的中部核心地区——武汉。

二、武汉会战1.出示《武汉会战形势图》,学生回答武汉会战的时间、著名战役、结果。

2.展示三则材料,思考日军为什么发动武汉会战,其特点如何?影响又如何?教师引言:武汉会战后期,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日军又先后对长沙进行三次进攻,企图占领长沙。

均未得逞。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1.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原因、时间、采取的战略、展现了中国军民的哪些精神?2.为什么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教师引言: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使蒋介石在反法西斯同盟中抬起来头,也使中国在世界同盟中站住了脚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战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战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抗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

但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以及抗战英雄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够详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2.难点:抗战英雄的事迹及其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正面战场的抗战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习资料:关于抗战英雄的事迹及其精神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

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想一想,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是如何进行抗战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重点讲述抗战英雄的事迹。

同时,展示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场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抗战英雄的事迹,探讨他们所体现出的精神。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抗战英雄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重要战斗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采集、筛选、归纳资料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情感,懂得珍惜和平、推崇英雄。

二、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和战斗;2.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快速复习抗日战争的由来和进行了几年。

2. 学习与探究(35分钟)(1)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概念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正面战场,大致了解正面战场的定义、构成和作用。

(2)正面战场的抗战介绍正面战场的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让学生了解每一场战役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3)抗日战争的其他战役和战斗让学生查阅资料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其他战役和战斗,如百团大战、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等。

(4)抗日战争中的主力军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介绍国民政府主力军、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抗日军事力量的壮大过程。

3. 总结与归纳(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归纳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

4.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归纳一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抗日军事力量的发展情况的表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提问和评议以及课后作业的评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了解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还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感。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讲述十四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图文史料分析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八年级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在保护这种热情前提下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一直思考探究的问题。

学生虽然对本课知识储备比较丰富,但是知识不够严谨,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不全面。

学生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思维方式过于简单,欠缺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能力。

因此适当丰富材料,拓展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问题,同时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由浅入深,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在此过程中适时恰当引领其情感教育,在重大事件中看清人物的力量,感受人格的震撼与引领并自我激励。

【导入新课】学情分析教学过程重点难点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战》图片导入,解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壹正面战场战役贰正面战场的评价【壹】正面战场战役问题探究:自主阅读课本94100页大字部分,梳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战役(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时间、结果、意义等),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设计说明在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政策,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并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敌强我弱及国民党的消极、片面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接连失败,大片国土沦陷。

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

(历史解释)3.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武汉会战,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书目)《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讲述: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在那段充满血与火的日子里,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抗争精神。

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今天,让我们翻开这本抗日战争纪念册,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历史。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战役。

正面战场的形势如何?中国军队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设置问题,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台儿庄战役的影响。

2.简要概述武汉会战的基本情况。

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即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三次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时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本课重点介绍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大规模战役,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英勇抗日的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我国军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和重大战役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三次重大战役的基本情况。

2.难点: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战争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性。

2.案例教学法:以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为例,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3.视频资料: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相关战争片段。

4.图片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相关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 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正面战场抗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正面战场的抗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正面战场的抗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

2. 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2. 分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正面战场抗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正面战场抗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台儿庄战役介绍台儿庄战役的背景,包括日军的进攻路线、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等。

详细讲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如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分析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如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等。

武汉会战介绍武汉会战的背景,包括日军的战略意图、中国军队的准备情况等。

详细讲述武汉会战的经过,如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分析武汉会战的意义,如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涂文学 邓正兵主编《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8)唐惠虎等主编 吴明堂等修订《武汉抗战图志》
(9)湖北省博物馆编《四万万人民(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特展)》文物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版
(10)唐得阳 刘强伦著《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最记录》 团结出版社 2017年9月第1版
提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武汉?
(PPT20)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在武汉会战后期,广州沦陷,武汉已失去粤汉铁路上重要战略地位,为保存有生力量持久抗战,因此国民政府主动弃守武汉。
过渡:虽然武汉沦陷了,但是在武汉会战中日军的有生力量消耗明显,请数据分析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一下。
(四)武汉会战意义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在武汉会战后,日军再也无法组织30万人以上的大会战,而不得不做出军事战略调整。这说明武汉会战后日本不再有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一)第三次长沙会战战事报道·天炉大阵
2.数据分析组
依据《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基本情况一览表》,分析武汉会战的特点;观察在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保卫大武汉》
介绍背景音乐:在武汉保卫战期间,有一首抗战歌曲传遍武汉三镇,我们今天就在这首激昂的乐曲声中完成对武汉会战的报道吧。
教师补充:79年前,萨师俊发出了“人在舰在”的怒吼,多年以后中山舰被打捞出来,但萨师俊的遗体还沉睡在冰冷的江水中,如今是“舰在人不在”。
过渡: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PPT3),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PPT4),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1课我们再学习。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一副怎样的态势?我们来看一段微视频(PPT4标题“一寸山河一寸血”超链接打开播放微视频)
过渡:在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来势汹汹,一路攻城略地。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中国军人英勇奋战,顽强抵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军队英勇抵抗的经典战例——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
数据分析组学生汇报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大大减少。
三、喋血鏖战长沙城
过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然在继续,中日双方互有胜负,既有像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也有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造成的豫湘桂大溃败。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取得胜利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过渡:台儿庄战役虽取得了胜利,然而胜利却是短暂的。不久之后,日本大本营就下令日军,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徐州会战,在激战了一个多月后,徐州还是沦陷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反面、负面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和指挥官。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台儿庄战役
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师:正如毛泽东所说,“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敌人不能再进攻,敌我相持。”武汉会战就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中国抗战由初期的被动防御,转入到敌我相持阶段。(PPT21)
学生回答:武汉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探究,依据课文、导学案、补充学习资料,完成武汉保卫战的战事跟踪报道。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7月版
(4)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解放军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5)曹胜强等主编《台儿庄大战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6)胡小林 曹胜强主编《台儿庄血战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3月第1版
从单元体系上看,本课位于第六单元第三课,前承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与后面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并列关系,一起为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做了铺垫。本课是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三次比较突出的重要战役,分为三目。第一目:台儿庄战役。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的一场胜仗。教材从台儿庄战役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二目: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点。教材介绍了武汉会战的战前部署、典型战役以及其重要意义。第三目: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的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会战,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图史互证,培养学生读史、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热血保卫大武汉
(一)战略地位
展示徐州会战后形势(PPT11)
问:徐州沦陷后,日军下一步目标是哪里?
问:观察地图,想想为什么日军要进攻武汉?
师:不仅因为武汉地理位置重要,还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侵占当时的首都南京后,国民政府的机关单位西迁重庆,有一部分政府机关迁到了武汉,例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迁到了武昌阅马场省图的旧址,还有蒋介石在武汉的寓所就在武大的半山庐。此时的武汉俨然成为了当时的战时首都。
提问:那么武汉最终守住了没有呢?(PPT18)
师:(PPT19)1938年10月24日,为保存持久抗战的力量,蒋介石下令中国军队撤离武汉。第二天(10月25日),日军从岱家山进入武汉市区,武汉沦陷。这一次撤离不仅仅是军队、政府机关的撤离,还撤离了150多万市民和,100余万吨的战略物资,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力量。但是仍然有30、40万难民没来得及撤离,他们和满目苍夷的武汉在日军的铁蹄下,从1938年10月25日,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生活。
学生读“死”字旗上的内容。
通过“死”字旗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感受战争年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进入新课
一、浴血奋战台儿庄
(徐州会战之台教师解释正面战场含义
2.除了正面战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战场呢?(没反应就追问:与正面战场相对的是什么战场?)
师:有创意,有想法,但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对它有一个专业名称界定,叫做敌后战场,是在日本占领区(或者说沦陷区)开辟的战场。在敌后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共产党的军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八十多年前,一位热血青年即将奔赴战场,父亲送给他一份礼物——展示“死”字旗(PPT1),介绍“死”字旗的来历。
请学生读一读旗两边写的是什么?
普天之下,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儿子前去送死?然而大敌当前、国难当头之时,这位老父亲毅然决然书写“死字旗”送儿当兵。短短数字,抵得上雄文万丈。寥寥点墨,凝聚着父亲的心声。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无数热血儿女不畏牺牲,奔赴战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PPT2),一起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生死岁月。
(二)鲜血染红·台儿庄
中国军队奋力抵抗阻止日军的企图,双方在台儿庄展开了激烈地争夺。
播放视频:台儿庄战役(PPT8)
这场战役十分激烈,我们可以看课本96页的这张图片,是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后,在台儿庄火车站的留影。当时台儿庄火车站几乎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了这个站牌。今天的台儿庄小镇上还有几面墙壁上布满弹孔,向我们诉说着当年战况多么惨烈。有一部电影《血战台儿庄》还原当时战场的惨烈。
(一)大兵压境·台儿庄
战地记者范长江在台儿庄战场上发现一本日军日记,日记有一首打油诗:“四小时下天津,六小时占济南,小小台儿庄,谁知道竟至于这样困难!”(PPT5)
提问:
1.台儿庄在哪里?(PPT6)
教师归纳:台儿庄地处徐州东北,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过渡:1938年6月12日,日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三)战事报道
(PPT14)我们来有请同学们来担任战地小记者,根据课文和发下去的学习资料,来完成对武汉保卫战的战事跟踪报道。我们分两组来完成不同的小任务,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1.文字编辑组
收集武汉会战信息:时间、地点、双方兵力、重要战役、感动人物或事迹、会战结果……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战争史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本课的内容涉及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这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地图、文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日本和我方的战略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正面战场战争形势变化的原因。因此,在授课时尽量使用图片以及浅显易懂的文字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当时的战争实情,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本课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内容,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缅怀先烈的同时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3.观看《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微课,学习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重要意义及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4.梳理正面战场22次会战,认识并理解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地位和作用;
5.学习正面战场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感受中国军民不屈不挠、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材分析
文字编辑组学生分享展示:
小组1:时间、地点、双方兵力投入、介绍万家岭战役重创日军(PPT15)
小组2:中山舰喋血金口(PPT16)
小组3:“七七”百万大献金(PPT17)
数据分析组学生分享展示:
小组4:武汉会战特点是兵力投入最多、作战区域最广(战线最长)、牺牲最大(PPT18)
学生回答结果: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
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笔记。
通过1分钟的微视频梳理前面一课的知识点,为台儿庄战役的讲解做背景铺垫。
用日军日记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台儿庄战役的兴趣。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