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中的数学——徐长青“烙饼中的数学”教学实录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烙饼中的数学——徐长青“烙饼中的数学”教学实录与思考
有幸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期间聆听了
徐长青老师所教的《烙饼中的数学》一课受益匪浅。此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例题,题目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下面我就将徐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和我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同感受徐老
师幽默的教学风格、深邃的教学思想和睿智的教学技巧。
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师:上课了,我忘了发纸了,(举起一摞A4的纸),但每人只发这张纸的一半,你说怎么办?
生:裁!
师:我就听你的,开始裁!(师开始裁纸,一张一张的裁,裁到第四张)问:你们觉得我的
方法有问题吗?
生:一张一张裁太慢了,要很多张一起裁才快一点。(师按生所说裁纸)
师:真聪明,他的方法比我的好!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老师好!握个手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身边总有我们要学习的东西。那我要
发给很多孩子,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最快?
生:好几个人一起发!
师:好方法!我们要从整体考虑,想到多种方法,才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带着这样的想
法进入我们的课堂,好吗?
(思考:徐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起点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学习,他在课堂上的“示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仅说明了徐老师的谦虚和对学生的尊重,更体
现了徐老师智慧的教学艺术。而这样的“热身运动”从情感和方法上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师:你们知道刚才经历的活动和数学有关系吗?它和数学里的这个知识有关。(板书:统筹、优化)你知道这个方法谁研究的吗?(课件显示,出示华罗庚像,旁边是“统筹优化”方法的
第一步: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多种解决方案。)大家默读,五、四、三、二、一,谁愿意把
它陈述出来。(师点了一个女同学后,课件上显示的答案消失了,师又请了一个会说的女孩子。)
师:说的不错,我们来看一眼,是这样说的吗?(课件重新显示内容)五、四、三、二、一,谁再来陈述一下。(课件上内容再次消失,此时请的2名同学全部回答正确)
师:屏幕上没有了,他刚才是从哪儿说出的知识呢?
生:脑子里。
师:对了,他已经把刚才的东西记在了脑子里,所以,屏幕里没有字,他依然能够说出来。
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再次显示内容)
(思考:此环节是徐老师的用心安排。他觉得现在很多孩子审题能力差,是老师课堂上宠坏了,老师表扬多了站起来就能读题的同学,导致其它孩子纷纷效仿,看到题就读,不去思考
其中的意思。如果题目没了,学生就没印象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徐老师让学生多次
陈述就是锻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力,考查学生是否把题目的意思记在大脑里,而不是停留在
屏幕上。这个过程中徐老师又运用了自然惩罚法惩罚了儿童。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
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错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纠正错误。徐老师已经给予了全班学生默读题的时间,但有
些学生仍旧不能陈述出来,可老师没有一句批评,只是通过重复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不
认真审题就回答不出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也说明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出示例1,理解题意
(课件显示:妈妈在厨房里烙饼的画面,旁边说明: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
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是什么意思?
生:只能放二张。
生:不能放3张。
师:烙一张行吗?
生:不行。
师:它的意思是最多放2张,(板书:最多放2张)可以放一张,也可以放二张。如果你觉
得要更快,放几张合适,为什么呢?
生:同时放2张更快些。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帮他烙一下。我们先从2张开始。问题:烙两张饼,照这样的
条件,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生:6分。
生:3分。
生:12分。
师:先研究3分钟可能吗?它比6分钟还短呢!
生:烙一面饼就要3分钟,现在是烙2面饼,不可能3分钟。
师:那6分钟可以吗?6分钟比12分钟更短呢!
生:可以。
师:谁上来烙一烙。
(师请A生上台,A生过于紧张,语无伦次。随后师让A生邀请B生上台。)
师:把你的小手看成是2张饼,手心、手背分别代表饼的2个面,烙一面,就喊“嗞啦”一声,烙另一面,再喊“嗞啦”一声。老师的手当锅,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锅来啦!(师伸出手心)
B:饼来啦!“嗞啦”!(生把手心伸到老师的大手里。)
师:这是几分钟?
生:3分钟。
B:“嗞啦”!(把手背伸到老师的大手里。)
师:现在几分钟?
生:3分钟。
师:总共用了几分钟?
生:6分钟。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指着A)
(思考:教学时,老师始终以“统筹与优化”为主线,让孩子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方法来
探索烙2个饼需要的最短时间问题。孩子们参与实践探究,学习兴趣浓厚。而老师这些生动
形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模拟更让课堂妙趣横生,灵动十足。特别要提的是徐老师给予了A
生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不断鼓励引导他但效果甚微,最后请能干的B生帮忙解决问题后,老师却把掌声送给了A。这一环节让台下很多老师不解。这里不妨作个解释。徐老师认
为优等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表现和被表扬的机会,他们能经常听到肯定和赞美,有学习的优越感。但对于弱等生来说,课堂上表现和表扬的机会都较少,部分孩子心里自卑、上课不敢举手,觉得上课是好学生表现的地方。但徐老师却相反,不惜花时间给予A生众多机会,还给
予了他鼓励和肯定。他觉得优等生少一次表扬没关系,但弱等生却会增强学好数学的勇气和
信心。在育人的角度上,徐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师:有人说是12分钟,怎么烙的呢?
生:先烙一张饼6分钟,然后再烙另一张饼6分钟。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烙的?
生:两张两张烙的。
师:也可以说是同时烙。板书 2(代表2个饼)2(2面)同时(烙的方式) 6分钟(总共时间)
(思考:学生给予了烙2个饼所需要的3个答案:3分钟、6分钟、12分钟。徐老师没有直
接否认2个错误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你觉得可能吗?”让
孩子帮助孩子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的错误生成有时是课堂上很
好的学习资源,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研究它,分析它,会对学习内容
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提升,明晰收获
师:这节要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烙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