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完成140~160题作业;⏹二次课堂测验;⏹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每周一次集中答疑。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发现严重抄袭等情况,将取消该项成绩。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8学时)⏹知识要点:平衡、刚体和力的概念,静力学基本原理,非自由体,约束,约束的基本类型等概念,约束反力。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

《理论⼒学》课程教学⼤纲72《理论⼒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名称:理论⼒学课程英⽂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代码:070101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0课程学分:4授课对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本科学⽣前导课程:⾼等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为⼯程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之⼀。

理论⼒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的⼒学素质,⽽且可以加强学⽣的⼯程概念。

这对于他们向其他学科或其他⼯程领域扩展是很有利的。

是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和设计以及⼯程设计规范的基础。

通过理论⼒学的学习可以使学⽣了解刚体的特性及其研究⽅法;了解理论⼒学基本理论以及在⼯程实际中的应⽤;了解理论⼒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教学基本要求绪论0.1理论⼒学的研究对象0.2理论⼒学的发展简史0.3理论⼒学的内容和研究⽅法0.4理论⼒学的应⽤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1.了解理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了解理论⼒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理论⼒学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

重点与难点:1.理论⼒学的内容和研究⽅法。

第⼀部分静⼒学第1章静⼒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分析1.1静⼒学公理1.2约束和约束⼒1.3物体的受⼒分析和受⼒图基本要求:1.深⼊地理解⼒、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深⼊理解⼒的基本性质。

2.明确基本约束的特征,正确地对物体系统进⾏受⼒分析。

重点与难点:1.约束和物体系的受⼒分析。

2.物体系统的受⼒分析和受⼒图。

第2章平⾯汇交⼒系与平⾯⼒偶系2.1平⾯汇交⼒系合成与平衡⼏何法2.2平⾯汇交⼒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2.2平⾯⼒对点之矩概念及计算2.3平⾯⼒偶基本要求:1.清晰的理解汇交⼒系和⼒偶系的合成。

2.熟练解汇交⼒系的平衡问题。

3.清晰的理解⼒对点的矩,并能熟练的计算。

4.深⼊理解⼒偶和⼒偶矩的概念。

明确⼒偶的性质和⼒偶的等效条件。

重点与难点:1.汇交⼒系的平衡⽅程。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课程英文译名: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参考学时:72学时参考学分:4.0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知道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了解力学的发展概况。

(二)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知道静力学的研究对象,知道平衡、刚体、力、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的概念;2. 理解静力学公理;3. 了解自由体和非自由体,约束和约束的基本类型;4. 掌握约束反力的画法,并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正确地画出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知道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平衡的几何条件;2.会分析力在轴上的投影,力沿坐标轴的分解;3.理解合力投影定理,力对点之矩,力偶和力偶矩,平面力偶的性质;4.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四)平面任意力系1.了解刚体上力线的平移,平面任意力系向其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理解合力矩定理;3.会分析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4.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计算主矢与主矩,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物体和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

掌握求简单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五)空间力系1.了解力对轴的矩,力对点的矩矢及其矢积表示式,力对轴的矩与对该轴上任意一点的矩之间的关系,力对轴之矩的解析表达式,力对点之矩矢及其矢积表示,力偶矩矢,空间力偶的性质;2.会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3.知道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和平衡条件,会求解简单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72 时学分:4 分课程类型:必修适用专业:物理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理论力学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物理学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高等数学为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的阐述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一,对宏观机械运动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起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二,能较深刻的分析力学教材,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三,认识教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讲授与习题的比例为3:1,具体情况如下。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篇牛顿力学主要包括:质点力学、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非惯性系力学等;第二篇分析力学主要包括:虚功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原理等。

理论力学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程。

与普通物理力学相比,它在理论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较大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理论物理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及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并较好理解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三、课程内容绪论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运用方法第一章质点力学基本要求:(1).空间和时间,力和质量,惯性参照系是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

它是理论力学的起点。

同时介绍现代科学的观点。

(2).重点:1.平面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加速度分量式的推导和应用,也是本章的难点。

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要多举几种不同类型(F=F(r,v,t))例题,学会以高等数学为工具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求数学表达式分析其中的物理意义,从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明确质点的约束运动在加约束反力后,可按自由质点处理 4.由于质点的三个基本定律及守恒律在力学多半阐述过,要在原有基础上概括提高,对于一些问题要能正确判断一个力为保守力,并能求出相应的势能曲线。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码:0540254 学时:72 实验实践学时:0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理论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内容由静力学、动力学和分析力学三部分组成。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系统力学模型(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静力学引论、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引论、点的一般运动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复合运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定点转动与刚体一般运动简介、动力学引论、质点在惯性与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动力学、质点系动量定理、质点动量矩定理、质点系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分析力学基本概念等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达到下列要求:1. 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能对简单物体(质点、质点系、刚体、刚体系)进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以及建立平衡方程与动力学方程,对于简单的方程能够求解。

3. 基本具备从力学现象和实际工程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包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与结业标准1、学时分配2、本课程结业标准为:课程考核总成绩为60分。

四、教学内容要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引论【教学内容要点】静力学模型概述;工程常见约束与约束力;受力分析初步;结论与讨论。

【教学要求】(1)理解静力学模型;(2)理解约束与约束力;(3)掌握工程问题中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教学内容要点】力矩概念的扩展和延伸;等效力系定理;力偶及其性质;力系的简化;结论与讨论。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220131 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数:72学时学分:4.5学分适用专业: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既抽象又紧密结合实际,研究的问题涉及面广,而且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是由纯数理学科过渡到专业学科过程中的与工程技术有关的力学课程。

理论力学属于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工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问题的简化,并能应用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便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为一系列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按本大纲学完全部内容后,应对所规定的全部基本内容有系统的理解,掌握理论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达到下列要求:(1) 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出理论力学模型。

(2) 能根据计算简图,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正确地画出所取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3) 能运用物体系平衡条件求解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包括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

特别是平面力系部分要求熟练掌握。

(4) 能用合适的方法描绘点的运动,熟练地求解物体上某点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5) 能正确地求解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熟练地运用动力学三大定理求解物体系动力学问题。

三、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数学,包线性代数和解析几何知识,故适宜在第三学期开设。

它是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一系列课程的基础。

四、新大纲改革说明新大纲主要是为了适应我校实行学分制的要求而修订,重点加强基础部分知识的讲授,与旧大纲相比压缩了授课时数,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大纲一、理论教学部分各章节要点、难点及授课时数绪论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作用;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力学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理论力学内容的各个部分;理论力学的学习方法和课程学习的要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第二章 质点系力学 (10 学时)
(一) 课程内容 2-1. 质点系
质点系的内力和外力 质心 2-2.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 质心运动定理 动量守恒定理 2-3. 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对固定中心的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 2-4.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柯尼希定理 对质心的动能定理 2-5. 两体问题 2-6. 质心坐标系与实验室坐标系 2-7. 变质量物体的运动 变质量物体的运动方程 火箭 2-8. 维里定理 明确本章是以讨论质点系运动的总趋向以及其特征为中心的,理解质点系的质心运动定理与动 量定理在本质上是同一定理的两种不同形式. 本章重点是掌握质点系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三个定理的内容及三个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应用, 熟练运用质心运动定理、柯尼希定理。
-2-
第三章 刚体力学 (16 学时)
3-1. 刚体运动的分析 描述刚体位置的独立变量 刚体运动的分类
3-2. 角速度矢量 有限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无限小转动 角速度矢量
3-3. 欧勒角 欧勒角 欧勒运动学方程
3-4. 刚体运动方程与平衡方程 力系的简化 刚体运动微分方程 刚体平衡方程
3-5. 转动惯量 刚体的角动量 刚体的转动动能 转动惯量 惯量张量和惯量椭球 惯量主轴及其求法
4-2. 空间转动参照系 4-3. 非惯性系动力学(二)
平面转动参照系 空间转动参照系 相对平衡 4-4.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影响
惯性离心力 科里奥利惯性力 4-5. 佛科摆
本章重点是搞清绝对运动、相对运动与牵连运动的关系,尤其是其加速度的关系,搞清科氏加 速度出现的原因及其实质;确切掌握惯性力的概念,特别是其所反映的物理意义;掌握转动参照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代码:070101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0课程学分:4授课对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本科学生前导课程:高等数学二、教学目的理论力学为工程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理论力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概念。

这对于他们向其他学科或其他工程领域扩展是很有利的。

是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和设计以及工程设计规范的基础。

通过理论力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刚体的特性及其研究方法;了解理论力学基本理论以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了解理论力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教学基本要求绪论0.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0.2理论力学的发展简史0.3理论力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0.4理论力学的应用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1.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了解理论力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理论力学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1.理论力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静力学第1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1静力学公理1.2约束和约束力1.3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基本要求:1.深入地理解力、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深入理解力的基本性质。

2.明确基本约束的特征,正确地对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

重点与难点:1.约束和物体系的受力分析。

2.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2.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几何法2.2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2.2平面力对点之矩概念及计算2.3平面力偶基本要求:1.清晰的理解汇交力系和力偶系的合成。

2.熟练解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

3.清晰的理解力对点的矩,并能熟练的计算。

4.深入理解力偶和力偶矩的概念。

明确力偶的性质和力偶的等效条件。

重点与难点:1.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2.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3.1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1.力的平移定理2.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与主矩3.力系的简化结果及结果分析3.2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3.3物体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问题1.静定和静不定的概念2.物体系统的平衡3.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和应用3.4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基本要求:1.掌握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方法。

会应用解析法求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熟知任意力系简化的结果。

2.深入理解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方程。

3.掌握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特别要能熟练地计算平面任意力系作用下物件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4.平行力系中心和重心。

重点与难点:1.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方程。

2.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平行力系中心和重心。

第5章摩擦5.1滑动摩擦5.2摩擦角和自锁现象5.3考虑摩擦力时物体的平衡问题5.4滚动摩阻的概念基本要求:1.在清晰理解滑动摩擦定律的基础上区分滑动摩擦力与极限滑动摩擦力。

2.应用解析法熟练地计算考虑摩擦力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3.理解摩擦角的概念和自锁现象,能用摩擦角解物体的平衡问题。

4.理解滚动摩阻定律。

会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阻同时存在的平衡问题。

重点与难点:1.有摩擦时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计算。

2.滚阻和滑动摩擦并存物体和物系的平衡问题计算。

第二部分运动学第6章点的运动学6.1矢量法6.2直角坐标法6.3自然法基本要求: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考坐标系。

2.会求点的运动方程:自然法、直角坐标法、矢量法。

会计算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及其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3.会计算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重点与难点:1. 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建立点的运动方程、求轨迹、速度和加速度。

第7章刚体的简单运动7.1 刚体的平行移动7.2刚体绕定轴的转动7.3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7.4轮系的传动比7.5以矢量表示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基本要求:1.熟悉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及其特征;熟悉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2.掌握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会求轮系的传动比。

3.熟悉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矢量表示,以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重点与难点:1.刚体的平动、定轴转动及其特征。

2.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8章点的合成运动8.1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8.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8.3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三种运动、三种速度和三种加速度的定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对具体问题能恰当地选择动点、动系和定系,进行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并能正确计算科氏加速度的大小和确定它的方向。

3.会推导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度合成定理,弄懂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并能熟练地应用上述三个定理。

重点与难点:1.相对运动、绝对运动和牵连运动中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是平动和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第9章刚体的平面运动9.1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和运动分解9.2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9.3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9.4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9.5运动学综合应用举例基本要求:1.明确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掌握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能够正确地判断机构中作平面运动的刚体。

2.能熟练地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定理求平面图形上任一点的速度。

3.会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上任一点的加速度。

重点与难点:1.速度合成的基点法,速度投影定理,速度瞬心法的应用。

2.加速度合成的基点法的应用。

第三部分动力学第10章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10.1动力学的基本定律10.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基本要求:1.对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动力学基本定律要在物理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实质。

2.深刻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正确地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掌握第一类基本问题的解法。

3.掌握动力学第二类基本问题的解法,特别是当作用力分别为恒力、时间的函数和速度的函数时,质点作直线运动微分方程的积分求解方法。

对初始条件的力学意义及其在确定质点运动中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1.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第一类基本问题的求解。

2.第二类基本问题的求解。

第11章动量定理11.1动量与冲量11.2动量定理11.3质心运动定理基本要求:1.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力的冲量、质心等概念有清晰的理解,能熟练地计算质点系的动量。

2.能熟练地应用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求解动力学问题。

重点与难点: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的应用。

第12章动量矩定理12.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12.2动量矩定理12.3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12.4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12.5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12.6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基本要求:1.对动量矩和转动惯量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能熟练地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和绕定轴转动刚体的转动惯量。

2.熟练地应用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和刚体绕定轴转动微分方程求解动力学问题。

3.会应用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动力学问题。

重点与难点: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计算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的应用3.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的应用第13章动能定理13.1力的功13.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13.3动能定理13.4功率.功率方程.机械效率13.5势力场.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13.6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基本要求:1.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要有清晰的理解。

能熟练地计算重力、弹性力和力矩的功。

2.能熟练地计算平动刚体、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重力和弹性力的势能。

3.熟知何种约束反力的功为零,何种内力的功之和为零。

4.能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动力学问题。

5.能熟练地应用动力学基本定理解动力学的综合问题。

重点与难点:1.质点系的动能,平动、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计算。

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的应用。

3.功率方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4章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14.1惯性力.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14.2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14.3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14.4绕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动约束力基本要求:1.对惯性力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掌握质点系惯性力简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的惯性力主矢和主矩。

3.能熟练地应用达朗伯原理求解力学问题。

4.会求定轴转动刚体对轴承的附加动压力。

重点与难点:1.质点、质点系的达朗伯原理的应用,平动、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2.转动刚体对轴承的附加动压力的计算。

第15章虚位移原理15.1约束. 虚位移. 虚功15.2虚位移原理基本要求:1.对约束方程、理想约束和虚位移有清晰的概念,并会计算虚位移。

2.能正确地运用虚位移原理求解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3.对广义坐标、自由度、广义力和广义坐标形式的虚位移原理有初步的理解,并会计算广义力。

重点与难点:1.运用虚位移原理求解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卓球主编《理论力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第六版(I)、(II)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 月参考书:[1] Jerry H. Ginsberg, Joseph Genin “Statics and Dynamic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Sons[2] Andrew Pytel, Jaan Kiusalaas “Engineering Mechanics – STATICS” 2ndEdition 1999 McGraw-Hill[3] Andrew Pytel, Jaan Kiusalaas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AS”2ndEdition 1999 McGraw-Hill[4]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理论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2月[5] 洪嘉振杨长俊《理论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6] Ferdinand P. Beer, E. Russel Johnston Jr. “Vector Mechanics forEngineers Statics (IE)” 3rd Edition 1999 McGraw-Hill[7] Ferdinand P. Beer, E. Russel Johnston Jr. “Vector Mechanics forEngineers Dynamics (IE)” 3rd Edition 1999 McGraw-Hill[8] 范钦珊主编《理论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算,理论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