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temp(答案)师范大学333预测卷(一)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333预测卷(一)参考思路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5题,30分)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3.七艺
“七艺”包含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天文。

“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

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

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4.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

(2)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教育者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的人。

(3)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5.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
规定与要求,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反映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和教育方针,其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体的、特殊的。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具有导向、指导、激励等功能。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题,60分)
1.“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1)循序渐进;①读书要讲究顺序,不能颠倒;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③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切忌函圈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虚心涵咏;虚心,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4)切记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①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②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这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

“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评价:
优点: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应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局限: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不仅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对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也有消极作用。

因此,我们在肯定朱熹
读书法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不足及其消极影响。

2.班级授课制
第一,班级授课制的定义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担任
第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1)场所固定。

各班的教室相对固定,学生的座次相对固定。

(2)学生固定。

学生是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3)教师固定。

学校按照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

(4)时间固定学年、学期和学日课业的始末时间相同,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表。

(5)内容固定。

向全班学生传授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排定课表进度也是统一的,采取多学科并进,交错授课
第三,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
(1)形成了严格的教学制度。

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每班固定人数为建制;实行学年、学期、学周制度;制定招生、考试、升留级、毕业制度;建立作息制度和课堂常规等。

它使教学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达到一定质量。

(2)以课为单位科学地组织教学,有利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

以45分钟左右为一节课,以周课表方式,分年级、分班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活动。

每节课必须完成一定质量的知识技能教学,上完一节课,休息10分钟,再进行下一节课,劳逸结合。

这样使一个班乃至全校的各科教学都能按周课表、作息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能精力旺盛地学习。

(3)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在教学中加强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和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来弥补其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

(4)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班级上课使一个班的学生,长期在一起学习、交往、生活,形成了互爱、互尊、互助、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过着既丰富多彩又制度化的班组生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班级上课也能使他们更好地个性化,这一点被人们忽视。

学生只有在班级的学习与交往中,才能使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充分的历练与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由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扩大教育对象,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6)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

局限:
(1)不利于因材施教。

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结果。

(3)不利于容纳与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所以灵活性有限。

(4)实践性不强。

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有“回归自然”、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因此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另一方面,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回归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总之,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回归自然”、遵从天性,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二)自然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按照他的论述,“自然人”有以下主要特征。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绝对的统一体”),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回归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3.自然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

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

自食其力便无须仰赖他人为生,这是独立自由的可靠保证。

(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儿童有他自己的地位,不要把他们看作小绅士、小大人,不要把他们
看作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

2.给儿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就是所谓“消极教育”。

3.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行为的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才被激发起来的,各种需要之间又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

按需要性质由低到高可分为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维持生存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受保护与免遭威胁、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的需要;
(4)尊重需要——希望被人认可、关爱、赞许等维护个人自尊心的需要;
(5)认识和理解的需要——探索、摆弄、试验、阅读、询问等,个体对不理解的东西寻求理解的需要,学习动机正来源于这种需要;(6)审美需要——欣赏、享受美好事物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的至高人生境界的需要,即个人理想全部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把七个层次的需要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序列,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要的追求。

较低的四层需要称为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是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缺失而导致的,是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但一旦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或减弱。

较高的三个层次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非生存所必需,也非人人都具有,但对于人们适应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评价
(1)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方面,基本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基本需要若未得到满足,成长需要就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成长需要对基本需要起引导作用,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其他各层次需要都有潜在的影响力。

(2)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家长和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只有在各种缺失性需要都获得满足后,才会不断成长,达到
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最主要的缺失性需要往往是爱和自尊,只有民主、公正、理解、爱护、尊重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创造的欲望。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2题,共60分)
1.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建立学习动机的过程,是学习动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误、低级到正确、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1)成就动机的培养
科尔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成就动机的训练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

(2)成败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本假设是,只有学生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才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归因训练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如下的帮助培养学生: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②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成功的道理。

③教学生学会如何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引起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我们要做好三方面:直接经验训练;间接经验训练;说服教育。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成为学习活动直接、有效的推动力量。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个从静到动的过程。

(1)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且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内在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总成正比关系,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尽量使
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困难的课题时,则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氛围。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与反馈。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定是必要的,关键采取什么方式评定,通过评定等级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大小。

实验证明,评定等级加上适当的评语,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

但不可滥用外部奖励,否则会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6)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研究表明现实中有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三种课堂目标结构,它们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2.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1)该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也合乎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学校即社会
(1)杜威“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民主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引导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并重视民主方法。

(2)“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
(3)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

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加民主、更完善、更美好。

3.教育即生长
(1)“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象,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2)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杜威虽然尊重儿童但反对放纵。

4.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

经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

(2)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

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3)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

(4)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

这也是教育无目的、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的思想基础。

二、论教育的目的
1.教育无目的(即"教育即生长”)
(1)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的内在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2)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

而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

(3)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教育是社会改良和进步的基本方法。

在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统一的。

教育要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民主理想和民主生活能力的人,要培养具有科学思想和精神,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人,要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人,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人。

三、论课程与教材
1.“做中学"
(1)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教材的统治地位。

(2)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包括园艺、烹饪、印刷、纺织、油漆、
绘画、唱歌等形式。

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3)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强调使儿童最终获得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2.“教材心理化”
(1)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

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2)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但如何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是一个难题,杜威一直没有解决好。

四、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1.反省思维
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这
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杜威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
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
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

因此,反省思维是一种解决经验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2.五步教学法
杜威根据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提出了五步教学法:①创设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⑤验证这个假设。

评价: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

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传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

五、论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民主品格
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和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的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

2.道德教育的性质
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

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

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3.道德教育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