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论语 _ 何捷: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总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各各单单元元习习作作教教学学简简介介
第一单元习作教学内容为《我的乐园》。

本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为“让学生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重点在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在习作教材页面中,设计了几组关于“乐园”的内容提示,例如:班级图书角、自家院子、学校篮球场、村边小河的草地、爷爷的菜地等,这些都是不同地域学生最为常见与熟知的生活场景,隐喻本次习作中的“乐园”。

诚然,这样的简单例举是无法穷尽的,也无法照顾到各类不同的学情。

因此编者特别将其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意在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以几个典型的“乐园”为例,激活存留的记忆,引导学生自主选材。

同时,配合着文字描述,编者还设计了一幅表格,让学生按项目填写。

例如: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呢?你在那儿干什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你有什么感受?表格的第一栏为范例,第二栏为学生填写,一一对应,完成过程性指导。

思维导图以及表格的配合使用,让整个写作的构思与起草过程变得轻松且完整,还产生三个作用:
第一,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提示。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激活回忆,借助填写表格,完善表达逻辑。

整个思维集中瞄准可供写作的生活场景,切中对过程的细节回忆中,写作的内容经由这样的提示,得以精准确定。

第二,提供发散式的构思框架。

倘若直接以文字描述的方式提出写作指令,学生则可能过于简单、草率的确立一个写作内容,写作的思路可能就变得陈旧且僵化了。

他们很自然地会选择“写过的”“好写的”来重复写一次。

如今通过导图,实现多向式的回忆,让学生在确立写作素材时能再次选择。

这样的设计,更有助于让材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力地体现主题中的“ 乐”。

第三,序列化的表达逻辑给予,不论是需要填写的表格,还是教材中编撰的提示语,都提示学生要理出思维的序列,表达要注重逻辑。

例如:你喜欢的地方是什么?在这里做了什么?有哪些快乐?有何种体会?教材中的提示语就是一种表达的逻辑序列;表格的设计与提示语相匹配,也有助于学生完成有序表达。

第一单元的习作,编排得很用心,充分体现了降低难度的设计诚意。

提供的思维导图,充分帮助学生进行构思;借助表格填写的具体操作,增加了写作过程的体验感。

这些都注定了写作成功的感受会更加得到保障,写作带来喜悦感会更为充分。

第二单元习作内容为《我的奇思妙想》。

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展开奇思妙想,写写自己想要发明的东西。

”教材依然通过例举的方式,针对写作内容予以提示。

而本单元的特色在于:除了以文字表述写作提示外,还展示了一幅“ 写作结构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绘制自己的写作结构图。

这一结构图实现了写作教学的可视化,在教学中产生重要的辅助价值,必须得以重视。

建议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可以依照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会学生看懂“会飞的木屋”写作结构图例。

只有学生真正看懂了才能够自行绘制。

相对于第一单元提供的“静态的思维导图”而言,第二单元有了改变与提升,提供的是“动态的思维导图”,而且图中信息也从“写作内容”升级为“写作结构”。

这一跨越,需要教师悉心指导,看懂为止。

第二步,要求学生模仿绘制,进行实践操作。

请注意,例图并非单一方向发展,而是分层分类的:第一层为描绘“样子”,这是对木屋进行的表层描述;第二层为表述“ 功能”,这是对木屋的神奇,进行深入内部的展示。

内外结合,才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表述清楚。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绘制结构图的同时,学生已然对文章的布局有了先验,这将有益于即将展开的写作实践。

第三步,绘制后结合结构图,图文对照进行口头表述,介绍清楚“我的奇思妙想”。

第四步,将口语表达的内容转化成文字,完成习作。

有了结构图的绘制作为写作的“前奏”,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回应以文字,就是思维的文字再现。

这也使得本单元习作具有了超越获取写作结果的更高价值——提供了一种展示思维的通用模板。

即从“想法”到“图示”,借助“图示”进行“口语表达”,最后由口语转为“文字”。

而文字回转过来,又是对最初想法的印证和校验。

这一思维演变的路线,应该予以固化、完善、迁移。

第四单元习作为《我的动物朋友》。

这一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短小的片段作为样例,作了三处批注,其实是给出了三个向度的提示:第一个样例,提示要“ 强调动物的特质”。

例如,小羊的左眼圈是黑色的,这就是小羊最为典型的特征;第二个样例,提示介绍动物要“讲清楚”,强调的是将特点表述清楚,让读者明白;第三个样例,
提示要“ 有趣”,有趣才能有吸引力,才能达到“ 收养” 的目的。

写作要打动读者,需要引发共鸣,有趣,最容易引发小读者的情感共鸣,让其在阅读后和作者一起产生“喜爱之情”。

从三个样例中,教师应提取写好“动物朋友”的通用启示。

第一条启示:既然是朋友,就要有朋友的样子。

写动物,如同写人,要把动物人类的朋友,当作人来写;第二条启示:既然是朋友,就要相互喜欢,不要一味写动物,还要注重写“我”。

融入“我”与动物朋友的特殊经历,特别交往,与众不同的情感寄托等。

有了“我”的存在就有了互动,友情就在交际交往中加深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不断强调两个写作要点:“写得像人一样”“注重有我的存在”。

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教学内容为半命题作文《游》。

本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为“按游览的
顺序写景物”。

教材中提供了一幅情境对话图,图中三个同学在一起交流旅行的经验。

编者借助泡泡提示语,展示了对话内容,传递出写好此文的三方面信息:第一,游览时的线路是可以选择的。

线路的选择,就决定了写作的顺序,这无疑是重要的提示,因其切中此次写作的目标;第二,游览地点的可以选择的。

“ 游览地” 就是写作内容,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旅行经历和喜好自由选择的。

第三,可以着力写印象深刻的地方。

旅行中所见甚多,景点也繁杂,写游记,并非写流水账,不需要“ 事无巨细,一一记录”。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突出写好让“ 我” 印象深刻的景物。

这样一来,在这条线索所串联的“珍珠项链”上,就有了一颗值得细细观赏的“明珠”。

教材还编撰了三条具体的要求,可以作为教学设计时的基本:其一为“可以先画出游览线路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这一要求的落实,可以借助本单元中的课文的学习经验。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就有“线段式流程图填写”这一课后练习。

在课后的“初试身手”部分,还带有“植物园的参观线路图”的练说设计。

可见,单元的教学为写作提供了经验与方法的储备,此时的画图练习,属于前验学习的自然迁移,建议让学生自行完成。

其二为“将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

”特点就是写作重点。

如何突出特点呢?依然从本单元的习作例文中去学习。

例如《七月的天山》一文,在介绍天山不同季节的特点上,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范例。

教材中的批注也做了最为及时和适切的提示。

写作时,可以适当回顾此文,巩固学得的具体方法,让这一任务顺利完成。

其三为“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无疑,本单元习作例文中的《颐和园》又提供了最及时的帮助。

例文中的过渡语句很自然,也很直白与浅显,是学生自学的最好范例。

此时正可以让学生借鉴,用在自己写到不同景物的承接之时。

本单元属于统编教材特殊的“习作单元”,写作教学要借用单元中课文以及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时“得法”,在写作实践中“用法”,在整个单元的读写统整式学习中,实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


第六单元习作为半命题作文《我学会了_____ 》。

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
过程写清楚”。

习作教材页面绘制六幅生活场景图,没有配合文字说明,较之前的设计是有所改变的——之前更多直接呈现文字,勾连回忆;这一次让学生读图,引发记忆。

读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喜爱的方式。

这一设计,并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反而增加了作前准备的兴趣。

我们要特别关注教材中列出的写作步骤,根据步骤的指引,逐步写出,达成“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目标。

第一条提示语为“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这是第一处指导语,也是最重要的写作要求。

这里的“一步步”就是提示学生在叙述事件时,不要囫囵吞枣,不要“一句话讲完一件事”,要分步叙述,做到顺序清晰,条理明确。

“ 一句话写完一件事”,是中年级学生写事时的通病。

教学时,可以借助课文为例,模仿文中片段写法,学习如何“一步步写”。

例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如何掩护李大叔躲藏,如何与敌人斗智,都描写得非常清晰,有条理,是适合学习“一步步”的范本。

第二条提示语为“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结合此条,教师要让学生瞄准“学会”这一重要过程中必经的困难,教会学生“写事件不能平均用力”的技巧。

在习作中主动去呈现困难,并将克服困难的过程突出表现出来,让文章有看点,让事件有学习有亮点。

第三条提示语为“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这就是让学生在写作时不要顾此失彼,要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我的观察等,融入文章之间,不要只顾着一味叙述,那样会显得生硬枯燥,融入我的情感与体验之后,叙事也变得温情,学习也变得更有魅力。

“有趣”“有情”才能够引起学生读者的共鸣。

可见,教材编撰时为教师执教做了充分的考虑,跟着三条提示指导四年级写作,尤为合适,也容易抵达目标。

第七单元习作为《我的“ 自画像”》。

此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 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本单元编撰的阅读课文,已经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去体现人物不同的特点。

阅读教学
二二..整整体体教教学学策策略略构构想想
为习作教学做了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阅读与写作合并,实现“单元统整”,这一教学理念在本单元的教 学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会,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次习作教学,教材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写作全过程中,有着精准而清晰的指向性,大家知道我要做什么, 我该如何去做, 要达到何种目标。

写的时候心里明白, 写出来的文章就更加有价值。

首先,教材给出了明确的读者指向——一个新来的班主任;其次,教材给出了明确的任务指向—— 让新来的班主任了解自己; 第三, 教材给出了明确写作内容指向—— 介绍自己的爱好、特长、性格、外貌特征等, 同时还要求用事例来说明。

可见, 这一幅“ 自画像” 是经由三重目标交叉定位的 ——读者意识、任务抵达、内容设定。

在三重目标的指向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盲目,能做到 有的放矢。

提醒教师在指导时,更应特别注重提示学生做到心中有读者,不要“对着空气写”;记住自 己为什么写,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写完时即目标达成日;写的时候,提示学生借助写作,再 次认识自己,如:照照镜子,梳理回忆等,通过写作,再次好好了解一个“看似熟悉的自我”。

本次习作, 是较为典型的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交往功能性写作, 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自我的认知。

文题中的“画像”一词很有意思,值得关注。

“画像”大致分为工笔细描与挥洒写意两种。

作为四年 级学生来说, 我们更加倾向于挥笔写意, 不刻意在文字的精致化上作要求。

我们鼓励学生学会用单元学习中掌握的方法,配合观察,用自己的话来展示人物特点,做到真正的“自画像”。

在学法、用法 这一教学点上,力主“回顾并借助课文”来实现。

例如回顾《黄继光》一课,可以让学生体验“如何借 助他人之眼, 看到许多感人的细节”, 第三人称介绍人物的方式可以采用; 回顾《“ 诺曼底” 号遇难记》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其中的语言的描写, 通过语言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 在《古文二则》中, 则让学生更多去感受典型事例的选择, 让学生在选取事例配合介绍人物特点时, 能更多一份思考,更冷静选择。

第八单元习作为《故事新编》。

本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为“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本单元习作的 母本是经典的《龟兔赛跑》故事。

按照教材的提示,本次的构思与写作是一种“逆袭式”全新思路。

先 确定与众不同的结局;再根据这一结局倒推出应有的情节;最后实现情节与结局的完美匹配。

教材中给学生很明晰的构思路径,让学生在写作时能较为集中地参与对故事情节的描述,集中于故事中精彩语言的表述, 争取让读者喜欢自己新编的故事。

在最后一次的习作教学中, 通过表达练习, 新编故事, 还意指重温经典。

经典, 正是假期中阅读的首选, 从写到读的延展, 也在这匠心独运的设计中透露。

因此, 在编撰的提示语中, 特别说明允许学生另选熟悉的故事, 诸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狐狸与乌鸦》等,都是童年的经典。

写作,成为对经典的致敬。

故事为原文,需要阅读;新编靠写作,需要创新。

读写结合,读写统整的教学意念,也在《新编 故事》这一案教学中再次得以体现。

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七个单元的习作,在教学时需注重三方面策略的运用: 其一:
“我”的主动介入。

纵观七次习作要求, 几乎都在文题中直接出现“ 我”。

例如《我的“ 自画像”》《我学会了 _______ 》 《我的动物朋友》《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 其中, 第五单元的游记写作, 文题为《游 _____》, 实则也要求以“ 我” 的游览经历为蓝本。

第八单元的《故事新编》, 显而易见, 是每一个“我”在编写属于“我”的新故事。

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以“我”为中心,正式去写“我”,真诚与人分享“我”。

这样有助于实现《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中对习作提出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的要求。

信心,源于对自我的关注与认可。

教师在执教时,要能让学生从写作视角上明确“我”是写作
主体,让整个写作过程中凸显“我”的特质,写出真“我”的风采。

可以预计,这样的习作实践,很容易让学生重新发现自我,觉察“我”的存在,以及“我”对写作产生的不容替代的价值,能帮助确立可贵的写作的主体意识。

例如:我的观察结果,我的内心感受,我的真切体验,我的评价意见,我的参与过程等,都成为了可写、好写、必写的素材,写作的成功体验也在此得以保障。

同时,学生经由写作,将“我”植入文中,文章就成为“我”与周围的人与环境的“中介”,成为交际交往的凭证。

这一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确立以下三点意思,让“我”的光芒得到绽放:
第一个意识:立本,自由书写自我。

我来写,写自我,这是儿童写作的立本之道。

“ 本” 就是自己,就是强烈的存在感。

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特质,发掘自己身边的素材,书写自己的一切真实,在写作全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

儿童写作的“求真”的本质,也在这一阶段的写作训练中得到夯实。

第二个意识:立德,确保书写真实。

童年是纯真的,童言是纯美的,“真实”,就是这个阶段写作的立德之道。

因为“ 我” 的充分融入,让“ 真实” 具备了确保的前提,但依然需要教师在执教时时刻关注。

不能因噎废食,不要急于求成,为求得“美”而放弃“真”。

请牢记:真实是文章的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也是通过习作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依托路径。

第三个意识:立人,欣赏个性真我。

每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展示的,都应是最具个性的真我,教学就是要让这样的个性之光焕发耀眼光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中对习作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可见,个性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是儿童习作的立人之道。

通过一次又一次针对于“我”的表达,儿童在习作中梳理思路,整理思想,重新发现一个独具特色的真实。

我的表达方式,我的思想情感,我对文章的构思运作,以及我的风格等,都在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中得以强化,逐渐在每一篇儿童作文中树立起人的真切形象。

其二:同伴的实时关注。

在七次习作教学中,基本都倡导写后有周围人的关注。

其中,第七单元《我的“自画像”》要求写后让家人进行欣赏、评价,引发的是家人的关注。

此外,其他的习作之后,皆要求同伴互相交流、关注。

特别是在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中,还要求张贴在班上,在较长的时间里,实现同伴相互阅读与分享。

这是显而易见的一种“互评”理念,指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中对习作提出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的这一具体要求。

互评,让文章拥有了除教师外更加真实、贴切、水平相当的读者,让文章能够在人群中流通,这就实现了写作的升级——成为儿童与周围人交际交往的平台。

教师必须认识到,此举不仅强调了中年级习作中“评改”的基本模式,更重要的是培植一种读者意识,同时也让整个写作的流程更加完整。

从事先的“ 预写构思”,到文章的“ 起草”,再到“ 修改与校正”,最后到“发表”,整个过程有作者的参与,有读者的关注,写成的文章也有了传播意义与价值。

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增值。

因此,教师要注重合理、多样地组织互评,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仅仅以“开始交流吧”一句简单的指令对付过去。

真正地去组织交流,应确定三个话题:“谁和谁换”,“交换之后做什么”,“换回之后怎么办”。

学生在互评中也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

其三:对构思的高度重视。

写作缺乏构思,总是徜徉在陈旧而舒适的经验区里,写老话,写熟悉的话,写了和没写一个样。

纵观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七次习作教材编撰,编者匠心独具,采用了多种方式,搭建了多种支架,促进学生构思,辅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不断地向陌生区域前进——借助思维,写出全新的文章。

在教材中可见的支架很活泼,例如:思维导图,表格,例文示范,以及一些图例的直接呈现与绘制等。

教材设计时,充分注重支架的搭建,教学时,教师更应该用足、用好这些支架,促进学生真正去构思,去运作,去经营,以思维的力量确保写作的品质。

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抵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习作要求中提出的“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
内容。

” 要求中提及的“ 印象”“ 感动”“ 新趣体验” 等,都在每一个作者的心中,但要表达、表现,就靠运思。

思维是语言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是语言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写作,瞄准了构思,指向思维,就等于拥有了核动力。

统编四下的习作教学,对思维极其关注,教师在具体执行时可以注重以下四个操作要领,让思维为核的习作教学更具实效:
第一要领:过程的可视化。

教学不能以“布置任务”代替,而应让学生明明白白知道一篇文章是怎么写成的,让学生清清楚楚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到文字的转变,其中到底经历了哪些过程,教材中的例文,表格,绘制结构图表等,这些让思维清晰可见的“样子”,要更多让学生观看,体察。

“可视化”是写作构思的有效保障。

第二要领:创生的操作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学生的习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各种的创意在文字中的呈现,都可以提供可借鉴的模板,都可以给予可建构的框架。

即便是写想象作文,也可以通过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明白这些想象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同时,建构的过程模型,还可鼓励学生在同类或相关习作练习中复制。

例如,会写《我的“自画像”》,也可以以此蓝本,学习写《爸爸的“漫画像”》《老师的“群生像”》等。

写作的过程是可以操练的。

这样一来,每一次习作实践之后,学生都能得到方法,方法还能拓展应用在其他的练习之中,方法可复制,教学可不断增值。

第三要领:结果的可预约。

基于前两条要领的落实,文章能够写成什么样,结果是可以预约的,精彩是可以预测的。

教学注重了全程陪伴,重视了支架的搭建,就能解决过往习作教学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无助状态,最大限度地去除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依赖,对习作优等生的仰仗,让每个学生都能迈向习作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向着预约的精彩努力前行,精心构思,努力创意,合理布局,规范表达。

学生不再随意写,凭感觉写,靠经验写,在陈旧的舒适区里写,每一次的写都是向着发展之路的不断推进。

第四要领:读与写的联姻。

写作教学不要脱离阅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习作教学,更要依托教材,从读学写,因读会写,在“写”的实践中,实现与“读”的联姻。

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也不要只顾着“ 读”,还要兼顾着“ 写”,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探秘作者的写作运思,去学得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时运用这些所学。

特别是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整个单元的阅读材料的编撰,都是为了写,是典型的“为写而读”,这更是实现二者联姻的最佳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