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合集下载

1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1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反应 刺激(stimulus) • 能引起机体或其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称为刺激 • 引起反应的刺激必须具备3个条件 •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和阈下刺激 刺激的持续时间恒定和足够时,能引起组织发生 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该刺激称 阈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称阈下刺激。阈值的 大小能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局 部 电 流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膜 的极化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去极化, 反之称超极化
细胞膜先发生去极化,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 值恢复称复极化
• 动作电位Biblioteka 大多数哺乳动物肌细胞和神经细胞RP为-70~-90mV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可以总和,即几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应可以 叠加
兴奋的引起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和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细胞的兴奋可由两种方式引起 • 给予一个阈刺激,使静息电位降低到阈电位,从而爆 发动作电位 • 给予多个阈下刺激,使局部反应发生总和,从而使静 息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导致动作电位的爆发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生物学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习题及答案

生物学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习题及答案

生物学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习题及答案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另一种是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大都在-10~-100mV之间。

习题: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由K+外流所致,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B.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C.各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是不相同的D.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电位差E.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答案:E静息电位主要由K+平衡电位引起。

正常时细胞内的K- 浓度高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

在安静状态下,虽然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都很小,但相比之下,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于是细胞内的K+在浓度差的驱使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

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所以随着带正电荷的K+外流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但是,K+的外流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因为最先流出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的继续外流,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阻止K+外流的力量(膜两侧的电位差)也不断加大。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而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平衡电位。

除K+平衡电位外,静息时细胞膜对Na+也有极小的通透性,由于Na+顺浓度差内流,因而可部分抵消由K+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这就是为什么静息电位的实测值略小于由Nernst 公式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的道理。

此外,钠泵活动所形成的Na+、K+不对等转运也可加大膜内负电位。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更趋向于Ek),反之,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则静息电位减小(更趋向于ENa)。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精选文档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精选文档
最好的专业文档,免费在线浏览,下载后可 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 100~150ms Ik电流。即K+外流。
4期(静息期) 电位稳定于RP水平。 Na+-K+泵活动 并有Ca++-Na+交换。
(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
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备用
3、钠通道的状态 激活
失活
(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自律细胞 rhythmic cell: 例如 P细胞 浦氏cell
2、根据生物电活动尤其AP的0期除极 速度不同 快反应细胞 例如:心室肌细胞 慢反应细胞 例如:窦房结细胞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心 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1)工作细胞 的静息电位和动 作电位及成因
Resting potential 静息电位 -90mv 主要是K+外流
心肌的生物电象及节 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vity)
心肌细胞分类 1、根据组织学及功能不同
工作细胞 working cell: 例如 心室肌cell 心房肌cell
Action potential 动作电位 1. 除极过程:0期 -90→+20~30mv 1~2ms Na+ 内流
钠通道为快通道,其阻断剂河豚毒 开放 失活均快,阈电位-70~-55mv 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电位
2.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20→0mv10ms 0期和1期合称锋电 spike potential Ito 电流,即K+外流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依0期去极速度及其形成机制分类:
1.快反应细胞: 由Na+通道(快通道)开放 导致0期快速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肯 野细胞; 2.慢反应细胞: 由Ca2+通道(慢通道)开放
导致0期缓慢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综合分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心室肌细胞、心房肌 细胞 2.快反应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2)生理因素:
1)AP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正相关):
如快反应C比慢反应C的传导速度快;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正相关).
3.心脏各部兴奋传播的速度: (快慢不一)
心房肌细胞: 0.3m/s
心房内由心房肌组成的
“优势传导通路”(结间束) : 1m/s 房室结(房室交界): 浦肯野系统: 心室肌细胞: 0.02 0.05m/s(最慢) 1.5 4m/s (最快) 0.5m/s
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外)。
(一)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主要特点:
——4期自动除极。
1.窦房结细胞的AP及其形成机制
(慢反应自律细胞)
0
*0期除极慢(7ms);
0 3
-20
-40 -60 4
*AP幅值小(70mV)
*复极简单(无1.2期) *4期有自动除极.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快反应细胞及快反应动作电位
★ Ca2+通道: 激活、失活都慢、再复活所
需的时间长——慢(钙)通道 *慢反应细胞及慢反应动作电位 *阻断剂: Mn2+、维拉帕米(verapamil)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一)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第三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PPT课件

第三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PPT课件

接头前膜
(Ach,量子释放)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终板膜)
(Ach受体)
神经冲动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N2受体结合 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肌膜
动作电位
(三)EPP的特征:
超极化: RP↑
5.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条件:
① [Na+]i < [Na+]O ≈ 1∶10; ②膜在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 上升支
mV
受刺激时,膜内的钠通 30
道被激活而开放,膜内
去极化到阈电位,Na+
0
顺浓度差大量内流。
• 下降支
钠通道失活关闭, Na+ 内流停止,钾通道被激 活而开放,产生K+的快 速外流。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电变化---动作电位)。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 能力。
(二)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刺激的作用时间 阈时间: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兴奋所需 的最短时间
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到达K+平衡电位
钠通道失活; 钾通道开放,K+外流
Na+-K+泵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目标:
1.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2.熟悉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概念。 3.了解肌丝滑行的过程和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nerve-muscle junction)

膜电位2

膜电位2
①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 ②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otential AP) 1.定义: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 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膜电位发生的一次 快速的倒转和复原。
动作电位的图形
相关定义
• 反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 步变为正值。 • 超射: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RP方向恢 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K+]i>[K+]o≈30∶1(膜内高K+)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 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对K+的通透性较高)
Nernst公式
膜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 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 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 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 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3.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 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证明:
a.枪乌鲗巨大神经轴突的RP测量值与 Nernst公式的计算值基本符合;
b.改变[K+]O/[K+]i→ RP相应改变。
细胞外K+浓度对蛙缝匠肌静息电位的影响
钠泵的生电作用: 对RP的贡献并不很大
3.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3.结论: (1)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 是K+外流形成的。 (2)AP=Na+的平衡电位。
AP上升支 AP下降支
AP产生机制
后电位
负后电位: 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Cell-2)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Cell-2)

• 某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 某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F)=Em-Ex
内负外正
原理三: 原理三:
2、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对K+ 一不均 、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对 的通透性大。 的通透性大。 二选择 3、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 三是 外钾 、 外流, 不能随K 外流,形成与K 不能随 +外流,形成与 +隔膜相 内蛋白。 内蛋白。 吸的极化状态; 吸的极化状态; 4、其数值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其数值相当于 的平衡电位。 5、 Na+泵: 外流 +和漏入的 +可 、 外流K 和漏入的Na 激活钠泵, 激活钠泵,生电作用
细胞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bioelectricity
细胞生物电的测量
•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在静息状态下 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 ): (即细胞未受刺激的情况下 ,细胞膜内外两侧 即细胞未受刺激的情况下), 即细胞未受刺激的情况下 的电位差。 的电位差。
• Em:膜电位 Ex:某离子的平衡电位 膜电位 如:RP=-70mV, ENa=+60mV, EK=-90mV FK+ =-70-(-90)=+20(mV) FNa+=-70-(+60)=-130(mV) 外向F 外向 内向F 内向 外向电流 内向电流
静息电位条件下, 静息电位条件下,Na+受到很大的内向驱动力 锋电位时, 锋电位时,K+受到很强的外向驱动力
膜电容: 膜电容:细胞膜脂质双层类似于一个平板电 容器,相对地视作绝缘体, 容器,相对地视作绝缘体,因此细胞膜具有 显著的电容特性。 显著的电容特性。
•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 离子通道开放 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时,就相当于在电容 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时,就相当于在电容 器上充电或放电而产生的电位差 而产生的电位差, 器上充电或放电而产生的电位差,称为跨 膜电位。 膜电位或简称为膜电位 膜电位或简称为膜电位。包括细胞安静时 存在的静息电位和受刺激后出现的动作电 位 • 膜电阻:通常用它的倒数膜电导G来表示。 膜电阻:通常用它的倒数膜电导 来表示 来表示。 对带电离子而言, 对带电离子而言,膜电导就是膜对离子的 通透性。 通透性。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精)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精)

*意义:
(1)(生理意义)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而能保持
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以实现心脏 的泵血功能。 (2)导致期前收缩后发生代偿间隙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细胞能自动地、按一定节 律发生兴奋的能力。(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细胞: 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外)。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综合分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心室肌细胞、心房肌 细胞
2.快反应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3.慢反应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房结
区细胞、结希区细胞; 4.慢反应细胞非自律细胞: 结区细胞。
跨膜离子流及其对膜电位的作用 (1)内向电流: 正离子内流或负离子外
流,使膜除极化 (2)外向电流: 正离子外流或负离子内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 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 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自律细胞)
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 机械特性 收缩性(工作细胞)
心肌细胞的类型:
*依工作性质及有无自律性分类: 1.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有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2.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特点2: 在心室内浦肯野系统传导速度快,可几
乎同时(0.03s内)到达心室内壁各处.
*生理意义: 使心室肌能同步收缩 (功能合 胞体), 产生较大力量.
四、体表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ECG)
(一)体表心电图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如果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
一 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 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记录到的图 形。 意义: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 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注意: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1)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1)
组成,一条粗肌丝有200-300各肌凝蛋白 组成。
肌凝蛋白 杆状部:均朝M线方向集合成束, 形成粗肌丝主干 。
球状膨大部:裸露在粗肌丝主干的
表面,成横桥,每一横
桥均有一细肌丝对应。
横桥cross bridge 2个主要特征: ❖ 可与细肌丝上肌纤蛋白action可逆性结合,同
时横桥向M线扭动,使细向粗方向滑动,肌小 节长度减小,肌肉收缩,反之横桥与肌纤蛋白 分离,肌小节恢复长度,肌肉舒张。
不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 膜内外K浓度比约 301 (动力)
• 安静时K通道开放 ( 通透性)
=
浓度差(动力)
K+ 外流 →
电位差(阻力)
• 膜内带负电的蛋白 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不 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 的极化状态。
K+ 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
据 Nernst公式: Ek=RT/ZF×㏑[k+]o/[k+]i(mv) Ek=60 log [k+]o/[k+]i (mv) R:通用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Z:离子价 F:法拉第常数
肌肉松弛剂:与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乙酰胆 碱受体,阻断传递,肌肉失去收缩能力,如美 洲箭毒。
有机磷,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 碱在接头处大量聚集。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 化学性兴奋传递 ❖ 单向传递 ❖ 时间延搁 ❖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影响
4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 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myosin(肌球蛋白)
3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 接头前膜:失去髓鞘的轴突末梢的膜。 接头后膜:(终板膜) 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

第一节、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第一节、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 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钠离子,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
扩散的方式,造成钠离子迅速内流,从而导致了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
由于膜外的钠离子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所以当膜电位减少到0时, 仍然继续造成内移转为正电位,直到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离子的继
主讲人:小文老师 微信公众号:兽医全科 微博账号:兽医全科 知乎账号:兽医全科
第一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以及产生机制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概念:
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的概念 :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呈现出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细胞 膜原来的极化状态迅速消失,并继而发生倒转和复原等一系列电位变化, 称为动作电位。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 奋:细 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例如:神经细胞-反射、肌肉细胞—收缩、某些腺细胞—分泌)
1、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时的一个短暂时期内,细胞的兴奋性下 降至零,对任何新的刺激都不发生反应。此期内无论第二次刺激强度多大,都 不能使它再次兴奋,又称为乏兴奋期。 2、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后出现。此期内,细胞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是低 于正常水平,第二个刺激有可能引起新的兴奋,但所用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 组织通常所需的阈强度。 3、超常期: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继续上升,超过 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伐强度的刺激,就可引起细胞的第二次兴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④阈刺激 threshold stimulus
具有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5
2.反应
①兴奋 excitation 兴奋是指细胞在刺激下产生可传播的电变化
的现象。这种电变化称动作电位,是一种去极化 现象。
②抑制 inhibition 细胞膜电位在刺激下产生超极化现象。
升支
局部 电位 ↓ Na+通道 激活 ↓ Na+通道 失活 ↓ 升支
Na+通道激活开放,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
20
动作电位的降支
降支
Na+通道
失活,同时
K+通道
激活
↓ 降支
K+通道激活开放,K+外流形成AP下降支
21
小结——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①升支:Na+内流; ②降支:K+外流; ③静息水平: Na+- K+ 泵活动,离子恢复 静息时的分布状态;
兴奋 是指细胞在刺激下产生可传播的
电变化的现象。
2
(一)刺激和反应 1.刺激 stimulation: 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2.反应 response: 可兴奋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3
1.刺激 ①刺激的形式: 化学;物理;机械等 ②刺激的三要素: 强度;持续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4
③阈强度(阈值) threshold intensity 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引起细胞发生
或叠加
24
4.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即细胞的兴奋性在动作电位时段内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
细胞在发生兴奋(峰电位)的一段短暂的时间, 兴奋部位对后面的、无论多强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 奋。
兴奋性=0
25
2)相对不应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前期)
此时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 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
6
(二)可兴奋细胞和兴奋性 1.可兴奋细胞 excitable cell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属于 此类。
7
2.兴奋性 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
兴奋性∝ ——阈—1值——
8
二、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 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
正常>兴奋性> 0
26
3)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后期)
此时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用略低于阈值的刺 激即可引起兴奋反应。
兴奋性>正常
27
4)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
此时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需要较大的刺激才可 引起兴奋反应。
兴奋性<正常
28
3、动作电位的形成
(1)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
①阈下弱刺激→电紧张电位→刺激稍 加强→少量Na+通道开放, 少量Na+内流 →被K+外流抵消→不能发展成AP →只能与电紧张电位叠加→局部反应 (local response)。
16
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
17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 AP )
锋电位: 包括除极相+复极相的前半部分
特点:变化迅速,变化幅度大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后电位:包括复极相的后半部分
特点:变化缓慢且微小
①锋电位 ②后电位
升支(除极相) 降支(复极相)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bioelectric phenomenon of cell
掌握内容: 1、细胞的兴奋性 2、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 3、神经细胞在动作电位时段内兴奋性变化
1
一、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Excitation & excitability of cell
29
30
因此,局部反应是阈下刺激在受刺 激的膜的局部引起的一个较小的去极 化化反应,又称局部兴奋或局部电位。 (local excitation or potential)
31
②刺激强度增加→较多Na+通道开放, 较多Na+内流→膜去极化增强→当刺 激强度使膜去极化程度达某一临界 膜电位(阈电位)时→Na+内流>K+外流 ………
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9
1、在微电极尖刚插入膜内的瞬间,记录仪器
显现一个突然的电位变化; 2、静息电位是一个稳定的直流电位; 3、范围:-10mV~-100mV(随细胞种类而不同);
10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1、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钠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不均衡分布: 胞外[Na+]>胞内[Na+], 胞内[K+]>胞外[K+]
Nernst方程:
[K+]o EK = 61 log ————— (mV)
[K+]i = -94 mV
15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
1、在RP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不小于 阈值的刺激,此时在细胞膜上发生的一次 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本质表现。
13
K+平衡电位
细胞膜内外K+存在浓度差:内高外低 细胞膜对K+通透,故K+可扩散至细胞外建立起
电位差:外正内负 K+的浓度差:促使K+外流 K+的电位差:阻碍K+外流 当二者的力量相等,则K+的净流动等于零,此
时的膜电位稳定在一个固定值,这就是K+平衡 电位。
K+平衡电位计算
32
→膜发生更强的去极化→从而使更多 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形成Na+通道 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直至产 生动作电位。
33
(2)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TP 能引起大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
22
动作电位期间的离子通道
ion channels ① Na+通道:
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
② K+通道: 通道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
23
3、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 all or none:锋电位幅度不随 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②可传播性:不衰减传导(幅度波形不变) ③有不应期:因而锋电位之间不发生融合
11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Na+-K+ 依赖式ATP酶(钠泵)
3Na+(由胞内向胞外): 2K+ (由胞外向胞内) 12
2、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①膜通透性:安静状态下,膜只对K+通透 ②K+扩散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 ③K+扩散平衡:电位差=浓度差,驱动力=0 ④此时静息电位即为K+平衡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